「婚姻好朋友」的啟示:每個人都活在自己虛構的幻象中,尋求離苦得樂

如果,有一個隨身攜帶的工具,可以有效地改變你的感官經驗,讓你只看到你想看到的畫面,只聽到你想聽到的聲音,只接觸到你喜歡的感覺,你是否想要試試呢?

如果可以好好唸書,我也不想惹事呀!

韓國少年法官千宗湖所寫的《我所遇見的少年犯》一書,也赤裸裸地揭露了這個事實,每個犯罪少年的背後,常有悲慘與不堪的成長經歷。他們難道不想和其他同學那樣,好好唸書,未來找個工作,擁有安穩光明的人生嗎?

真實面對關係中可能「不被需要」的失落

不論婚姻、家庭或職場,或者任何人際關係,都難免經歷變動與轉折。不同時期,每個人的角色與任務都會不同。你不能期待一直透過一樣的付出,獲得相同的回報;更不能期待,別人要永遠像過去那般依賴你。

做好當下的每一件事,奇蹟就此發生

當面對生命中的不公不義時,我們可以有許多對抗的方式。但當什麼都做不了時,書裡也教我們一種不卑不亢的態度——平靜而禮貌地堅持說真話。這是相當不簡單的境界,卻也是深邃的人生智慧。

強迫孩子認錯,竟可能打擊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孩子犯錯了,當然要教,要引導改善。但比起不斷檢討問題,或強迫孩子「知錯」,不如讓孩子知道如何改。更重要的是,讓孩子不斷感受到被接納、被理解與被欣賞。

走跳人生,請詳閱使用說明書

對我而言,心理學就是一套人生使用說明書。心理學家長期對人性的觀察與印證,累積了許多關於人類行為運做法則的知識,對於我們如何操做名為「自己」的這部生命機器,極具參考價值。

當計畫趕不上變化,與其怪罪,不如安頓內在

我們常以為,有了怪罪的對象,有人該為此事負責,問題就會解決了。問題是,事情已經發生了,怪誰也沒有用;更何況,有時根本難以釐清責任歸屬,追根究底其實沒太大意義。

說教,點到為止就好

聽到別人對我們說教,而且同樣的內容重複講時,會讓我們感到自己很蠢,好像自己什麼都不懂,自我價值因而被貶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