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不配合?因為他不知道該如何配合

很多時候,孩子不是不願意和我們合作,而是不知道如何合作。如果我們沒有與孩子事先做好明確約定,孩子表現出不如預期的行為時,又被我們數落一番;那麼,孩子當然永遠學不會、做不好,只是感到越來越挫折而已。

孩子愛罵髒話、爆粗口,如何引導?

「我兒子上小五後,回到家常會脫口而出幾句髒話,有時候一個字,有時候三個字,令我很擔心。他也不想想,家裡還有個妹妹,這樣真的很難聽!」我常被家長問到,孩子罵髒話,怎麼處辦?我通常會進一步理解,孩子罵髒話出現的情境、脈絡、對象、頻率以及表達方式;更重要的,是背後的動機。

那些你不想要的,終究需要去面對並接納

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長期得不到大人的接納,他也會自動地把那個不討喜的部分,給封印起來。有的孩子會表現乖巧,透過這種方式討好大人。長久下來,他將很會察言觀色,同時,對人服從卻缺乏主見,終其一生活在別人的眼光中。

給出青少年回饋前,請先加上幾句話

《10到25:激勵年輕人的科學》一書中,提到一個長期以來,我們對青少年發展的觀點,亦即「無能模型」。無能模型假設青少年的大腦發展尚未成熟,缺乏自我控制與理性決策的能力,因此大人要幫助青少年思考得更清晰。作者反駁這種說法,認為無能模型與事實有所出入。孩子不是沒能力想得更清楚,而做出魯莽、草率或有風險的決定;而是對於「地位」及「尊重」有更高的渴求,因此妨礙了他們的理性抉擇。

讀書講方法,從小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

林用正老師是第一線國小資深老師,教學經驗豐富,寫起學習方法的書也相當接地氣。他提供你各種武功招式,你不需要通通都用上,找幾個適合自己的,組合成適合自己的學習必勝秘訣,這樣就夠了。

和孩子討論犯錯行為,一定要很嚴肅嗎?

在輕鬆的氣氛中,大人分享自己過去類似的糊塗事,以及如何從中記取教訓、有所學習,孩子反而比較能聽進去並印象深刻呢!事實上,當孩子犯錯或表現不佳時,本人比誰都還要難過,大人真的不必再多加責怪。父母適當地分享過往類似經驗,常能讓孩子鬆一口氣。孩子也比較能接納自己的過錯,不再懊惱或自責。

能有多自律,才有多自由

管多一點、還是管少一點?一直都是青少年家長最煩惱的事情。該如何拿捏分寸,沒有絕對的標準,需視每個孩子的個別狀況而定;同時,也牽涉到家庭文化,以及父母本身的教養觀與價值觀。事實上,什麼都不管,對於青少年並非是最好的。真正的自由,不只要建立在不影響別人的前提上,更積極的是要能管理好自身的任務,並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真正的愛,只允許你給出自己擁有的,而不允許你索討你沒有的

不論伴侶或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人與人相處在一起,需要彼此包容,互相成全,但你卻不能強求別人給不出或不想給的東西。在黃山料的新書《把日子慢慢變好》中,透過自我對話,一再地深入探究愛與關係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