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用愛軟化尖刺,用心讀懂孩子:有寬容,也有堅持的彈性教養練習》《晨讀10分鐘:幸福的正向練習》、《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11本書,為2018~2024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421 帖子

-

2 意見

給出青少年回饋前,請先加上幾句話

《10到25:激勵年輕人的科學》一書中,提到一個長期以來,我們對青少年發展的觀點,亦即「無能模型」。無能模型假設青少年的大腦發展尚未成熟,缺乏自我控制與理性決策的能力,因此大人要幫助青少年思考得更清晰。作者反駁這種說法,認為無能模型與事實有所出入。孩子不是沒能力想得更清楚,而做出魯莽、草率或有風險的決定;而是對於「地位」及「尊重」有更高的渴求,因此妨礙了他們的理性抉擇。

讀書講方法,從小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

林用正老師是第一線國小資深老師,教學經驗豐富,寫起學習方法的書也相當接地氣。他提供你各種武功招式,你不需要通通都用上,找幾個適合自己的,組合成適合自己的學習必勝秘訣,這樣就夠了。

和孩子討論犯錯行為,一定要很嚴肅嗎?

在輕鬆的氣氛中,大人分享自己過去類似的糊塗事,以及如何從中記取教訓、有所學習,孩子反而比較能聽進去並印象深刻呢!事實上,當孩子犯錯或表現不佳時,本人比誰都還要難過,大人真的不必再多加責怪。父母適當地分享過往類似經驗,常能讓孩子鬆一口氣。孩子也比較能接納自己的過錯,不再懊惱或自責。

能有多自律,才有多自由

管多一點、還是管少一點?一直都是青少年家長最煩惱的事情。該如何拿捏分寸,沒有絕對的標準,需視每個孩子的個別狀況而定;同時,也牽涉到家庭文化,以及父母本身的教養觀與價值觀。事實上,什麼都不管,對於青少年並非是最好的。真正的自由,不只要建立在不影響別人的前提上,更積極的是要能管理好自身的任務,並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真正的愛,只允許你給出自己擁有的,而不允許你索討你沒有的

不論伴侶或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人與人相處在一起,需要彼此包容,互相成全,但你卻不能強求別人給不出或不想給的東西。在黃山料的新書《把日子慢慢變好》中,透過自我對話,一再地深入探究愛與關係的本質。

因育兒而建立起的社交活動,是助力還是阻力?

《我不參加媽媽聚會的理由》的作者李美蘭,在韓國享有極高知名度。她曾將自己在媽媽群組中的痛苦與矛盾寫到網路上,意外引發共鳴。她也決定刻意脫離這樣的人際關係,讓自己把心思專注於與孩子的互動上,終於找回內心的平靜。如果你也正對於是否要留在家長群組中感到掙扎的話,不妨讀讀作者的心路歷程與見解。

當下的覺察,讓你獲得再次選擇的機會

覺察就是「知道自己怎麼了」,涉及了「刻意」及「留意」的過程。「刻意」意味著,覺察需要花費力氣,有意識地去注意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好讓自己的慣性反應停下來。「留意」指的是,你得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某些焦點上,例如身體感覺、情緒感受、思緒念頭、環境刺激,或者反覆出現的行為模式等。

為什麼你需要這麼早給孩子自行保管使用的手機?

先讓孩子使用家裡的大螢幕載具,如電腦、筆電、平板,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在規範好時間下使用,同時注意孩子接觸了那些網路內容。長期觀察孩子,如果多能遵守約定,上得去也下得來,也就是有一定程度的自律,那麼就可以有限度的提供孩子手機使用,但初期仍要約法三章,再來才是開放更多,最後才是自行保管使用。

Recent posts

Google search engine

Popular categ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