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憂鬱慢慢痊癒?

《當蟋蟀慢慢痊癒時》不僅是一則寓言故事,更像是一次集體的心靈實驗。作者敦.德勒根讓蟋蟀陷入憂鬱,然後將牠放進一片有大象、松鼠、螞蟻、蝸牛、麻雀等角色的森林裡,看看這些生命如何回應一個正在下沉的朋友。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正是一回「療效因子」的探索;從文學角度來看,則是透過隱喻把憂鬱的樣貌具象化。

〈成年子女系列05〉當照顧變成壓力:如何面對與長輩同住的情緒疲勞

你會驚覺,成為照顧者後,要與長輩自在相處,竟是如此困難。因為,那些警張與焦躁,並非一朝一夕形成的,早已累積在你的身體記憶裡許久。因此,你需要時間去練習——不是逼自己忍耐,而是溫柔地教會自己的身體:「現在真的安全了,可以好好休息了!」

〈成年子女系列 04〉當長輩愛追問細節而令人反感時,該如何應對?

長輩愛反覆追問細節的行為模式,可能從你小的時候就開始了。令人頭痛的是,就算你長大成人,甚至搬出家門,這樣的「追問模式」依舊存在。如果當你們同住在一個屋簷下,這些問題更是日復一日、無處可逃。你知道他們沒有惡意,卻仍覺得煩躁,甚至忍不住爆粗口;事後又責怪自己:「我是不是太沒耐心了?」

安頓大人的焦慮,是數位教養的起點

或許,數位教養的第一課,並不是幫孩子戒手機,而是安頓大人的焦慮。當你讀完這本書,你會發現,自己不只放下焦慮,還能在數位浪潮中,帶著孩子一起找到方向與力量。

為什麼你我身邊的i人變得越來越多?

「i人」從一個心理學的術語,變成一個大眾的潮語,甚至是一種身份標籤。於是,你會發現,身邊的i人朋友似乎變多了,而你也越來越i了。但,這世界上的i人真有這麼嗎?

〈成年子女系列03〉為什麼父母總能踩中我們的痛點?

父母的話之所以能成為痛點,根本原因在於:我們在乎。如果不在乎,根本不會痛;而在乎的後面,其實就是一份愛的流動。那份愛,來自於我們渴望被理解、被肯定、被接納,渴望他們為我們感到驕傲,渴望在他們眼裡被視為是有價值的。也因為期待越高,失落越深;父母口中的每一句批評,都感到格外刺痛。

〈成年子女系列02〉為什麼總是忍不住對父母回嘴?

長大成人後,突然發現,要回頭和自己既熟悉又陌生的父母相處,實在不容易。特別是,明明心裡不斷提醒自己,對父母的話語,不要太過在意,也再三要求自己:「冷靜,不要回嘴!」可是父母的話才剛落下,火氣已經衝上來,語速比腦子運轉還要快,說出口的話也比想像中更尖銳。

壓抑情緒不行嗎?關鍵是……

壓抑並非壞事,是一種短期的保護機制,幫助我們在特定情境下保持冷靜。但在壓抑之後,安全無虞時,還是得回頭安頓情緒。壓抑的背面不是爆發,而是允許與釋放。深呼吸幾次後,去感受那份感覺,讓情緒在身體裡充分流動,這才是健康應對情緒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