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愛,只允許你給出自己擁有的,而不允許你索討你沒有的

不論伴侶或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人與人相處在一起,需要彼此包容,互相成全,但你卻不能強求別人給不出或不想給的東西。在黃山料的新書《把日子慢慢變好》中,透過自我對話,一再地深入探究愛與關係的本質。

因育兒而建立起的社交活動,是助力還是阻力?

《我不參加媽媽聚會的理由》的作者李美蘭,在韓國享有極高知名度。她曾將自己在媽媽群組中的痛苦與矛盾寫到網路上,意外引發共鳴。她也決定刻意脫離這樣的人際關係,讓自己把心思專注於與孩子的互動上,終於找回內心的平靜。如果你也正對於是否要留在家長群組中感到掙扎的話,不妨讀讀作者的心路歷程與見解。

當下的覺察,讓你獲得再次選擇的機會

覺察就是「知道自己怎麼了」,涉及了「刻意」及「留意」的過程。「刻意」意味著,覺察需要花費力氣,有意識地去注意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好讓自己的慣性反應停下來。「留意」指的是,你得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某些焦點上,例如身體感覺、情緒感受、思緒念頭、環境刺激,或者反覆出現的行為模式等。

為什麼你需要這麼早給孩子自行保管使用的手機?

先讓孩子使用家裡的大螢幕載具,如電腦、筆電、平板,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在規範好時間下使用,同時注意孩子接觸了那些網路內容。長期觀察孩子,如果多能遵守約定,上得去也下得來,也就是有一定程度的自律,那麼就可以有限度的提供孩子手機使用,但初期仍要約法三章,再來才是開放更多,最後才是自行保管使用。

數位時代的兒少危機

晚一點再給孩子自行保管使用的手機;在此之前,僅提供孩子電腦、平板等大螢幕載具;並與孩子約法三章,要求孩子僅能在規範的時間內上網。限制孩子接觸娛樂型短影音,同時,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大量及深度閱讀的習慣。

你需要堅定,但別與孩子硬碰硬

順應孩子的邏輯,而不是要用大人的道理去說服孩子,能免去許多溝通中的衝突與對立。別誤會,這麼做不是寵孩子,而是善用溝通的智慧,減少在枝微末節的小事上,和孩子爭對錯,傷神又傷身。你需要堅定,也要有彈性,別和孩子硬碰硬。

電玩成癮只是假象,真相是內在孤獨與空虛

大人穩定且溫暖的陪伴是最終解方。電玩遊戲再有趣,也比不過父母的肯定、讚賞以及臉上的微笑;電玩遊戲再刺激,也比不上窩在父母懷抱裡,聽父母念故事,與父母談心。真實世界的人際互動,就是心情低落時的魔法咒語。

現今青少年的孤單危機,家長們看見了嗎?

不論是在學校或是補習班,青少年看似朋友很多,私底下卻仍感到寂寞。那是因為這些關係連結並非有意義或深刻的,無法安全的與對方交換心事,更擔心好友突然間被搶走,自己終將孤單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