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職教養

因育兒而建立起的社交活動,是助力還是阻力?

《我不參加媽媽聚會的理由》的作者李美蘭,在韓國享有極高知名度。她曾將自己在媽媽群組中的痛苦與矛盾寫到網路上,意外引發共鳴。她也決定刻意脫離這樣的人際關係,讓自己把心思專注於與孩子的互動上,終於找回內心的平靜。如果你也正對於是否要留在家長群組中感到掙扎的話,不妨讀讀作者的心路歷程與見解。

你需要堅定,但別與孩子硬碰硬

順應孩子的邏輯,而不是要用大人的道理去說服孩子,能免去許多溝通中的衝突與對立。別誤會,這麼做不是寵孩子,而是善用溝通的智慧,減少在枝微末節的小事上,和孩子爭對錯,傷神又傷身。你需要堅定,也要有彈性,別和孩子硬碰硬。

現今青少年的孤單危機,家長們看見了嗎?

不論是在學校或是補習班,青少年看似朋友很多,私底下卻仍感到寂寞。那是因為這些關係連結並非有意義或深刻的,無法安全的與對方交換心事,更擔心好友突然間被搶走,自己終將孤單一人。

即使孩子渾身帶刺,也要用愛溫柔擁抱

我們要做的,不是拔除孩子身上的每一根尖刺,而是設法軟化它們。最好的軟化劑,就是「愛」。如何去愛?具體的表現便是理解、接納、允許、包容、肯定與欣賞等。如此,你才有可能更靠近孩子,進而擁抱孩子,讓彼此都感到溫暖。一個不小心,你更會發現,真正渾身帶刺的,其實是身為家長的我們。

只要感到不舒服,就可以拒絕,哪怕只有一點點

父母對孩子的尊重,會讓孩子也重視自己的身體及情緒感受;在受到不當對待時,正視自己的感覺,而能第一時間明確表達。熟人和壞人往往是同一人。請讓孩子知道,不論是誰,只要讓你感到不舒服,就可以拒絕,哪怕只有一點點;並從家庭生活中落實起,而不只是耳提面命而已。

不是「做不到」,而是「還沒做到」

女兒的才藝課老師,提到班上比較特殊的孩子,不會說他「很會分心」,而是說他「還在學習如何更專心」;不會說他「很愛干擾秩序」,而是說他「還在學習如何遵守遊戲規則」。而對我女兒,老師則是說:「你還在學習如何更大方一點。」這樣的表達方式,正在傳遞一分信念:「你不是做不到,而是還沒學會。」這便是成長型思維。

當孩子「退化」時,他不是不想長大,而是需要更多安全感

當孩子出現行為退化時,肯定是遇到了挑戰,內心感到恐懼與擔憂。那些擔憂在大人眼裡都是小事,但對幼童而言,卻如深不見底的萬丈深淵。請不要斥責或嘲諷孩子:「以前做得到,現在怎麼都不會了?」,而是允許孩子暫時可以退化;暫時做得不夠好,也沒有關係。

孩子會怎麼回應你,取決於你如何與他互動

不倒翁育兒法的核心精神,就是與孩子進行積極正向的對話,讓孩子感到被接納與被肯定;而非說些消極否定的話語,讓孩子感到無力挫敗甚至自我放棄。特別是,面對多愁善感或容易出現負面情緒的孩子,《媽媽的說話練習2》書中,依然有許多具體的回應例句,讓讀者好懂易上手。

最新文章

注目新書《脫癮而出不迷網》

spot_img

注目新書《正向聚焦》

spot_img

注目新書《擁抱刺蝟孩子》

spot_img

熱門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