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心理

真正的愛,只允許你給出自己擁有的,而不允許你索討你沒有的

不論伴侶或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人與人相處在一起,需要彼此包容,互相成全,但你卻不能強求別人給不出或不想給的東西。在黃山料的新書《把日子慢慢變好》中,透過自我對話,一再地深入探究愛與關係的本質。

當下的覺察,讓你獲得再次選擇的機會

覺察就是「知道自己怎麼了」,涉及了「刻意」及「留意」的過程。「刻意」意味著,覺察需要花費力氣,有意識地去注意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好讓自己的慣性反應停下來。「留意」指的是,你得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某些焦點上,例如身體感覺、情緒感受、思緒念頭、環境刺激,或者反覆出現的行為模式等。

掌握四步驟,做好向上溝通

關於向上溝通,請記得,理解是溝通的關鍵。長輩或師長通常最在乎的就是態度,也就是,他們希望被尊重。於是,你需要帶著誠懇的態度,透過找對時機、陳述事實、關注情感、表達訴求四個步驟與對方互動。而溝通通常不會一次就成功,尤其是面對自己父母,拉長戰線,累積成果取得他們的信任。而最後,如果父母就是不願意支持,你也得接受。試著去理解他們的想法與苦衷,理解能幫助你接納現狀,依然帶著夢想前行。

讓放鬆成為一種生活習慣

從小到大,我們經歷了大量事件,引發我們種種的情緒反應。那些緊張、恐懼、內疚、失落、挫敗等負面情緒,常常讓我們的身體緊繃;如果我們又習慣壓抑情緒,身體需要動員更大的力氣去擺平那些不舒服的情緒感受,經常過度用力,反而讓身體的某些部位長期緊繃。

唯有發自內心,才能深入人心

要講贏別人根本不用靠大聲,除了內心堅定外,更要有顆柔軟的心,願意去理解與靠近他人的內在。人際溝通的目的根本不在說服別人,更不是為了爭輸贏、論對錯。而是,雙方能在充分交流下,取得共識,而不會委屈彼此。

當你不再提問時,人生將無聊透頂

曾幾何時,我們不再去問為什麼,我們不再對周感一切到好奇,同時,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無聊乏味。許多人類偉大的發明與創造,都始於有趣的提問。那麼,我們該提出什麼樣的問題,能讓我們的人生獲益呢?哈佛大學教育學院院長詹姆斯‧萊恩(James E. Ryan)在《你的人生,真正重要的是什麼?》一書中,提到五個重要的問題。他用幽默的筆觸與動人的故事,分別闡述這五問題如何運用,能幫助我們想得更清楚。

千萬別與心理學相見恨晚

許多接觸過心理學的人,都會大嘆相見恨晚。原來,生活中處處暗藏心理學,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可以解決人生大半困擾。可惜學校並沒有教這些,我希望孩子們可以在很年輕的時候,就讓心理學成為人生路上良師益友。閱透過讀這套《學校沒教的心理課》,正是最佳途徑。

聽懂內在的聲音,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

如果,你想重新拿回人生的主導權,請開始練習關注自己的內在,包括來自身體的感覺、來自心中的情緒,以及來自腦中的念頭或畫面。那些細微的訊號,常需要我們靜下來去接近它們,當你越能與它們連結,就越能懂得,它們都在保護著你、愛著你。

最新文章

注目新書《脫癮而出不迷網》

spot_img

注目新書《正向聚焦》

spot_img

注目新書《擁抱刺蝟孩子》

spot_img

熱門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