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心理

〈成年子女系列02〉為什麼總是忍不住對父母回嘴?

長大成人後,突然發現,要回頭和自己既熟悉又陌生的父母相處,實在不容易。特別是,明明心裡不斷提醒自己,對父母的話語,不要太過在意,也再三要求自己:「冷靜,不要回嘴!」可是父母的話才剛落下,火氣已經衝上來,語速比腦子運轉還要快,說出口的話也比想像中更尖銳。

壓抑情緒不行嗎?關鍵是……

壓抑並非壞事,是一種短期的保護機制,幫助我們在特定情境下保持冷靜。但在壓抑之後,安全無虞時,還是得回頭安頓情緒。壓抑的背面不是爆發,而是允許與釋放。深呼吸幾次後,去感受那份感覺,讓情緒在身體裡充分流動,這才是健康應對情緒的方式。

〈成年子女系列01〉為什麼父母特別容易勾動我們的情緒?

你已經成年了,早已不是衝動的青少年。在職場上,你能冷靜應對挑戰,對同事或朋友的尖銳話語,也能雲淡風輕,甚至巧妙回應。然而,只要父母的一句話,就像尖針扎進最敏感的地方,立刻引爆情緒。心跳加快、臉色發燙、語氣拔高,回嘴的速度甚至快過思考。等冷靜下來,又難免陷入自責與疑惑:「為什麼偏偏是父母?」許多成年子女都有這樣的經驗:同樣的話,別人說是關心,父母說出口卻變得刺耳,讓人心煩,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如何應對習慣負面輸出的人

一次兩次的抱怨,也許你能帶著同理心聽完;但當這種輸出變成日常,甚至如背景音樂般如影隨形,情緒消耗就像水龍頭一直滴水——滴得再慢,時間一久,也會裝滿一整桶。更棘手的是,面對這樣的人,特別是親近的人,你會陷入兩難:一是,不設立界線,自己將會被情緒淹沒;二是,當設了立界線,對方感到被忽視,更強化他「悲慘人生」的自我敘事。

為什麼連結自己的內在,這麼困難?

與自己的內在連結,不是用力去思考、去搜尋、去分析;而是,安靜地陪伴著自己,允許情緒感受發生。然而,這一點都不容易。在情緒來臨時,我們往往忘記要與自己連結,只顧著去找尋讓人情緒惡劣的戰犯。

你以為讀懂對方,其實只是誤會一場:每個人有自己的「被同理偏好」

所謂「被同理偏好」,指的是,每個人對於「被理解」,有自己慣用的接收語言與方式。重點不在「有沒有同理」,而是「用什麼方式來同理」,對方才會「感受得到」。有人喜歡具體語言,有人只要一個眼神;有人希望被抱抱,有人只想被靜靜地陪著;有人渴望被說出感受,有人則希望不要被拆解情緒,只想快點過去。

總是對父母的話語過度反應?其實,你只是渴望被信任

一個對自己缺乏信心,自我價值感不足的人,會不斷在他人面前尋求認同,也會過度在意他人的觀感。而常錯把他人的某些回應,解讀為對自己的失望或不認同。事實上,別人並沒有這個意思。

面對悔恨,你需要的是更多理解

回溯是為了促進「理解」。當我們能站在不一樣的角度,用更全貌的眼光,來看待曾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時,通常會發展出不一樣的觀點。像是,發現當初的自己,是多麼無能為力;也發現身旁的人,當時有著不得已的苦衷。

最新文章

注目新書《脫癮而出不迷網》

spot_img

注目新書《正向聚焦》

spot_img

注目新書《擁抱刺蝟孩子》

spot_img

熱門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