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影師:David Garrison,連結:Pexels)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羞愧(Shame)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情緒,它混雜著丟臉、害羞、內疚、自責或自卑的感受,你一定不陌生。
我想起,女兒在一歲多時,剛學走路,站起來雙腿彎彎的,走起路來有些內八。我的父親,也就是女兒的祖父,不斷叮囑我們要帶女兒去看醫生,如果腿部發育有問題,一定要及早治療
為什麼我的父親如此心急,聽他談起才知道,我的姑姑,也就是父親的妹妹,小時候因為跌倒而腿受傷,當時的醫療資源不發達,祖父母只帶她到國術館給師父「喬」一下,傷癒後便成了「長短腳」。我爸說,姑姑時常被同學嘲笑,覺得丟臉,不願意去學校上學,就此中斷求學之路。
父親心疼妹妹,不願意這樣的憾事再度發生,因此特別關注孫女的腿。我想,姑姑兒時,應該有著強烈羞愧感受,不知道現在是否還有?而我的祖父母,不知道是否為此事感到自責,或許也會有些羞愧吧!
當我們羞愧時,常來自於自身有些有形或無形的缺陷,而想要遮掩,或總覺得自己「不應該」、「不可以」、「不對」或「不配」。
—
當我閱讀到《給覺得不夠好而討厭自己的你》這本書時,我很好奇,羞愧究竟有什麼好談的,可以書寫成一本書。讀完後才知道,我們也許輕忽了羞愧這份情緒對日常生活眼前或長期的影響。
2020年,有三位來自花蓮的高中生,透過質性與量化研究,以花蓮的高職學生為對象,進行逆境童年經驗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s)的研究。研究結果指出,其實有不少的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有一些不被友善對待的遭遇,而他們普遍出現的情緒狀態,羞愧就是其中之一。這與許多心理諮商或治療的臨床實務工作者,觀察到的一致。
令人費解的是,如果我們小的時候,沒有得到足夠的愛與支持,或者被家人忽略或傷害,我們應該感到憤怒、挫敗或無力才是,為什麼要因此而羞愧呢?
這其實不難明白,孩子在最脆弱的時候,卻被最親近與最信任的人傷害,他們只能在心裡想著:「一定是我不乖!」「一定是我不好!」,這樣的負面自我評價就成了羞愧的來源。
還有一種可能,是直接內化主要照顧者的語言暴力。例如,當孩子不管怎麼努力表現,都被父母批評:「糟透了!」、「麻煩人物!」、「不如不要生下你!」,孩子會逐漸相信這是真的,自己就是不配活在這個世界上,而對自己的存在感到丟臉,抬不起頭來。
—
越是自我價值感低落,越會在意別人的評價,更會放大某些出糗的時刻,即使別人沒那麼在意,自己的內在小劇場卻亂轟轟。
我想起小時候,也常不自覺地想起某些「凸槌」的生活片段,例如,在同學面前說錯話、對某事反應過度、向師長打招呼叫錯名字……等。事情早已過了許久,但某些回憶卻甩也甩不掉,邊想邊感到雙耳發燙、心跳加速,這也是某種羞愧的形式吧!
長大後,這樣的「症頭」不再,遇到丟臉的事情也多能夠一笑置之,不會過份在意。我想,不是我善於遺忘,而是內在自我評價的機制改變了,從時常自責或自我挑剔,變成懂得自我欣賞與自我肯定。於是,我不再被困在羞愧的情緒當中,因為我感到自己是有價值的。
這樣的經驗,對我而言相當重要。於是我現在成了心理工作者,大量從事親職教育工作,我也不斷倡導要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重要的、有價值的。
—
不過,是人就一定會遇到一些丟臉、難堪或困窘的事情,遭人非議或嘲笑也很常見。許多大人只會要孩子別多想,告訴孩子:「這又沒什麼!」「你真是大驚小怪!」「是你自己想太多!」,這樣的指責,只會讓孩子對自己有更多的自我否定。
反之,如果身旁的大人,懂得牢牢接住孩子的情緒,用同理的口吻告訴孩子:「我相信,這一定很難堪吧!」,並讓孩子知道:「不管發生什麼,你都是值得被愛、被欣賞;你的好壞不需要由他人論斷,存在本身就是美好的。」孩子就在內心裡與自己和解了,不再糾結於那些困窘的經驗中。
這本《給覺得不夠好而討厭自己的你》深入地探究羞愧的來源、羞愧經驗的形式、羞愧的影響,以及擺脫羞愧糾纏的自我練習。對於長期深受羞愧感受所苦的人,是本必讀的書之外,助人工作者更需要細細研讀。因為,許多身心受創的人,內在常保有一些不能說的秘密,在心理談話的過程中,若要對助人者揭露,將會被龐大的羞愧感給淹沒。助人者的回應適當與否,是當事人是否能化解羞愧的關鍵。
—
最後,我想提醒,如果你常感到羞愧,請不要忽視它或排拒它。
反而,你得更去靠近它、感受它,覺察它在你身體的哪些地方;同時,允許自己可以有這份感受,接納這份感受的存在。如此,你才有機會更進一步去探究,這些羞愧的來源,並練習與羞愧共處。好消息是,《給覺得不夠好而討厭自己的你》這本書中,提供了許多自我練習的方法,你只要照著做就行了。
最終,你需要願意認同自己、欣賞自己,當不順遂時,你得心疼自己、安撫自己,而不是批判自己、否定自己。不管別人這麼對待你,你都得珍視你自己;因為,你是值得被愛的,生來就是如此!
(本文為《給覺得不夠好而討厭自己的你》一書推薦序)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