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漠的大人與疏離的孩子

-

https://pixabay.com/zh/photos/girl-crying-bridge-child-grief-4971337/

小如(化名)因為受到班上同學孤立排擠,而被轉介到我這兒會談。文靜的外表,沈默寡言,說起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總是輕描淡寫,但眼眶中打轉的淚水,透露出她因為缺乏人際歸屬而感到內心孤寂、沮喪與無力。

人際孤立的情形越發嚴重,我找來小如的父母討論如何幫助這孩子。我認為,此刻父母多一些關懷,可以強化小如的人際支持,暫時讓她有力量度過難關。

小如的父母溫和友善,看起來樸實有禮。父親告訴我:「我們也有發現她悶悶不樂好一陣子了,好像發生了些事情,但不知道問題這麼嚴重。」

「你們如何跟她討論這個問題呢?」我問。

「呃……事實上,沒有。我們沒有跟她討論過。」

「為什麼?不是已經發現她不對勁了嗎?」

「老師,不瞞您說,如果不是學校通知,我們其實不知道她在學校被同學排擠了,所以也沒機會跟她討論。」父親說完,母親接著說:「對呀!畢竟,她都沒跟我們提起過這些事情呀!」

我叮嚀,請父母這陣子多關心孩子的情緒狀態,給予必要的支持。父母告訴我:「好的,今天回去,我們會和她討論看看。」

第二天,我與小如會談,詢問她昨晚與父母的互動。小如說:「沒有,我們什麼也沒有談。」

我很訝異,發生這麼大的事情,父母的態度竟然如此冷漠!我進一步問:「他們過去也是如此嗎?不會或很少主動找你討論生活或學校中的事情嗎?」

「老師,其實他們很尊重我。從小到大,我想做什麼、學什麼、升學讀哪裡,他們都不干涉,只要我決定了,就會獲得支持。比起其他同學,我應該很幸福吧!」

我可以想像在一個對孩子相當尊重的教養環境下,孩子應該是感到溫暖支持的。一般華人家庭的家長對孩子往往是過度操控,因而引發孩子反感,甚至對立衝突。小如的家長實屬難得。

「那麼,妳也沒有主動向他們提起妳目前遇到的困境嗎?」

「沒有……」,孩子低下頭,她說:「我不想跟他們講,講了好像也沒用。事實上,我早就習慣不太跟他們分享心事了,遇到困難我也習慣自己面對,自己解決。反正他們沒問起,我就不提了。」

我想起前一天,與家長會談時,家長對於沒有與孩子討論目前遭遇同學排擠一事,不斷地說:「可是,她都不說啊!她沒說,我們也不知道她發生困難,需要幫助。」又說:「我們也觀察到她的異狀,但她沒主動提,我們也不好直接跟她談,怕讓她感到有壓力。」

缺少溫暖關懷的空洞支持

這是一個矛盾的親子互動型態。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態度是完全的尊重,也相信孩子能獨立自主地面對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任務,因而不太過問孩子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只讓孩子知道,無論如何,父母都尊重與支持孩子的決定。

另一方面,孩子在父母的信任下,倒也能自發處理好各種問題,不依賴父母,也不需父母操心。但長久下來,孩子也變得不再向父母分享心事,甚至遇到困難,也是獨力承擔,不習慣告訴父母這些事情。

「我不知道說了,他們是否會懂我的感受?我想,他們只會說,他們支持我,尊重我的決定,之類的話吧!」小如的這番話語,透露出對父母矛盾的情感。一方面知道自己確實受到父母的信任與支持,另一方面,似乎感覺不到父母在支持與信任背後的溫暖關懷。

貧乏的情感經驗帶來人際疏離

而小如的父母在談起小如遭遇的困境時,看起來總是溫和冷靜,沒有太大的情緒起伏。對於學校老師的協助與安排,也全力配合並表達感謝。然而,他們似乎不太知道如何靠近自己的孩子,除了表達尊重與支持外,缺少了與孩子內心的情感交流,也難以建立起愛的連結。

久而久之,孩子習慣了這樣的家庭互動模式,不常向父母表達情感,也不讓父母參與自己的生活。不知不覺中,小如也複製了父母的情感表達方式,總是在人前表現出溫和而冷靜的態度,在同儕之間給人一種距離感,甚至被解讀為做作、矯情或冷漠。

於是,在家庭中少了一份與父母之間的情感連結,在學校裡,也無法成功與同儕建立友誼,小如漸漸成了班上的邊緣人物,對於人際歸屬感的渴求總是無法滿足。

尊重之外仍須建立起穩固的情感連結

在孩子逐漸長大的過程中,我們希望父母學會放手,也就是開始以尊重的態度,支持孩子為自己做決定,並為自己的決定負責。這是培養孩子走向獨立自主的必要過程。

但有時候,孩子只能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卻無法感覺到溫暖關愛。

有些家長誤解了尊重的意涵。尊重並非只是對孩子表現出絕對的信任與支持,就完全放心地讓孩子獨自面對自己的生活課題了。親子之間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任務,便是建立起穩固的情感連結。

穩固的情感連結是孩子有能力往前走的力量來源,也是遭遇困頓創傷時,療傷止痛的最佳良方。只是表達尊重與支持,卻缺乏情感連結,孩子在獨立面對生活挑戰時,總會覺得少了一份力量,有時候甚至會覺得並未得到父母重視。

透過參與孩子關心的議題來創造關愛與連結

如何在表達尊重與支持的同時,又與孩子保持高品質的情感連結呢?

父母要學習參與孩子關心的議題。參與的方式有幾種,家長可視時間、能力以及情境,選擇不同的表現方式:

(一)用言談的方式參與:細膩地觀察孩子的身心狀態,主動和孩子討論他感興趣的話題,或者主動關心孩子可能遇到的困境。傾聽之外也表達理解,可以提供些建議與觀點,但不強迫孩子一定要接受。此時,同理心的回應是創造情感連結最好的橋樑。

(二)用一起做點事情的方式參與:在孩子不排斥的狀況下,與孩子一起從事他感興趣的事情,一起閱讀孩子喜歡的書籍,觀賞孩子喜歡的電影或電視節目,從事孩子喜歡的休閒活動;當孩子遇到困境時,一同商討解決之道。請務必記得,千萬不要邊參與邊批評,否則很快就會被孩子列為拒絕往來戶。

(三)用提供資源的方式參與:有些事情不容易用話語討論,或者一同去進行,可以選擇默默地觀察,適時提供一些孩子可能會用上的資源,包括在孩子的桌上放一本好書,或者解決問題可能需要用上的物品。某些貼心的舉動,也能表達理解,創造連結。

身為尊重子女的家長,是可以做到既「參與孩子關注的議題」,同時又「不過度涉入」,只要人際界線拿捏好,孩子既會感覺到備受支持,同時又擁有因情感連結而來的力量。

(本文收錄於《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一書中)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listenpsy.com/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用愛軟化尖刺,用心讀懂孩子:有寬容,也有堅持的彈性教養練習》《晨讀10分鐘:幸福的正向練習》、《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11本書,為2018~2024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

注目新書《正向聚焦》

spot_img

注目新書《擁抱刺蝟孩子》

spot_img

熱門文章分類

1條評論

  1. 陳心理師,您的文章敘述,完全符合我的狀況,我到目前,仍然再努力改變自己,這真的很難,真的很希望有時間跟您會談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