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都已經好好安慰他了,怎麼他還說我不懂他?」
「我不是有聽他講話嗎?怎麼他反而更生氣了?」
許多父母或伴侶都曾遇過類似情況:你以為自己很努力地在「同理」對方,卻被對方嫌棄、拒絕、甚至指責「你根本不懂我」。
問題不在於你不願意理解,而是你用了對方不習慣、甚至不喜歡的方式來表示同理。
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被同理偏好」。
*
用自以為的語言,卻沒說進對方的心裡
所謂「被同理偏好」,指的是,每個人對於「被理解」,有自己慣用的接收語言與方式。
重點不在「有沒有同理」,而是「用什麼方式來同理」,對方才會「感受得到」。
有人喜歡具體語言,有人只要一個眼神;有人希望被抱抱,有人只想被靜靜地陪著;有人渴望被說出感受,有人則希望不要被拆解情緒,只想快點過去。
同理的失敗,不見得是缺乏善意,而是「你用了自己的語言,卻沒說進對方的心裡」。
*
你以為的安慰,卻讓他人倍感壓力
舉個常見的例子,你的孩子剛考完段考,回家後情緒低落。你見狀,立刻說:「沒關係啦~考不好又不是世界末日。你看你平常這麼努力,下次再加油就好了!」
孩子反而回了一句:「你根本不懂我,走開啦!」
你一頭霧水:「我想安慰你,你怎麼這樣說?」
你用來同理或安慰的方式,是跳過情緒感受,直接理性鼓勵。
有可能,這是你自己從小習慣處理情緒的方式;但對孩子而言,他的偏好可能是被安靜地陪伴,或是先被說出他的挫折與壓力——而不是立刻轉念或聽取建議。
*
每個人接收同理的方式不同
你可以觀察你自己,或身邊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被同理偏好」,常見的接收路徑包括:
01.偏好情緒共感:喜歡被點出感受,確認情緒存在。像是:「你現在應該真的很難過吧?」
02偏好行動陪伴:只要靜靜陪在身邊,不說話也可以;不愛言語安慰,只想知道有人在。像是:「如果你不想說,我可以等等再聊。」或「有需要的話,我一直都在。」
03.偏好實用解法:想要獲得立即可行的解決方案。像是:「要不要我陪你一起想怎麼補救?」
04.偏好認同立場:喜歡自己的觀點被理解。像是:「你會這樣想,是有道理的!」
你偏好哪一種?你的孩子,你的伴侶呢?
*
如何得知對方的「被同理偏好」?
通常,我們很難一次就猜中,但可以透過以下途徑方法接近對方的偏好:
觀察過去他「感覺被懂」的時候你做了什麼?
是不是你陪著他坐著,他才慢慢說話?
是不是你只說了一句「這真的很煩」,他就眼眶泛淚,開口說出自己的遭遇?
或者,你曾主動詢問:「你比較希望我怎麼陪你?」、「我現在可以說點話,也可以安靜陪你,你希望哪一種?」之類的話語。
試著用多種語氣表達同理,觀察對方回應。
你也可以嘗試從感受說起,再從行動、再從想法,看看關注在哪一個層面上,對方比較願意敞開自己。
*
同理的關鍵,不是你說了什麼,而是他聽進了什麼
同理心從來不是單方面的傳送,而是一種雙向連結的感覺。
當我們說著:「我懂你」時,你真正該關注的,是對方是否有種「對,我被聽懂了」的感覺。
有時,我們做對了一切,卻仍然無法讓對方感受到被理解。
那不是你失敗了,而是你可能還沒找到對方習慣的「被同理偏好」。
這在親子或伴侶關係中,尤其重要。
當一個人真切地感受到被懂時,他就被接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