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權威畏懼症

-

很多人以為我很外向,能言善道又會交際,不論對上對下都可以應對得宜。事實上,我是個蠻害羞的人。

「別鬧了!你會害羞才有鬼!」這是我常得到的回應。仔細想想,其實不是害羞,正確來說,應該是有「權威畏懼症」。

「權威畏懼症」指的是面對威權、強勢或有權力的人物時,會感到極度恐懼、不安、害怕或不知所措,輕則語無倫次、不知所云,重則腦袋當機、無法言語;只要想到即將要與權威人物碰面談話時,便可以焦慮上好幾天。

別翻了,DSM-V中沒有這個診斷,是我自己發明的。

 

☆☆

第一次知道自己害怕權威,是在國小低年級的時候。平時,我與一般的小男孩一樣,在與班上的小朋友玩耍時,可以使勁地鬼吼鬼叫。有幾次需要與老師講話時,像是碰到老師要問好,上課被老師點起來回答題,或者去找老師問事情時,我的聲音會突然變得又細又小聲,不再像平時中氣十足。

我頭一次感到納悶:「我到底怎麼了?」

 

☆☆

上了國中,因為功課好,深受許多老師喜愛,在與師長一般性的互動時,多半自然又有自信。印象深刻的一次,是國一被班上同學推舉為班長,在一次全校性的集會中要向學校反應班上的需求。我們班是全年級的第一個班,我自然是第一個拿到麥克風要對台上長官發言的人。

「我們班建議學校能讓我們在教室裡掛個時鐘。」我順暢地將昨天班會討論出來的第一個建議給說了出來。正準備說第二項時,校長開口了。

「那麼,你們是想要由學校統一購買,還是你們要用班費自己出錢?」我楞在那裡,心裡慌了起來:「慘了!慘了!沒討論到這一點?要回答校長什麼才好?」

全校同學,包括校長在內,直盯著我看,都在等我的答案。「廢話!當然是學校出錢呀!不然還建議這個幹嘛?」我心裡想著,就是說不出口,因為昨天班會沒討論到這個呀!「那麼,快說點什麼呀!說點什麼呀!別像個呆子站在那裡…..」很遺憾,我的嘴裡就是吐不出半個字。

不知道過了30秒、1分鐘、3分鐘還是5分鐘?反正在我心裡像是三年這麼長的時間,校長開口了:「好啦!看來沒答案。換下個班好了!」我癱軟無力地坐了下來,任務失敗!

 

☆☆

我更深刻地覺察到,面對有權力的對象時(不一定是壞人或脾氣不好的人),我是感到恐懼、不安與內心慌亂的。除非,我們彼此接觸的時間夠久,也確信自己是被友善對待的,我才能自在地與這類人士有較多的互動。否則,就算可以開口講話,也只是很表面、連客套都撐不上的話,而且要在心裡打好草稿,外加模擬演練一萬次。

 

☆☆

更明顯的是在大學時代。大學的生活圈不大,隨時與教授都有在路上狹路相逢的機會。我發現,若是教授從遠處向我走來,就要迎面對上了,十次中有八次我會選擇繞路(如果我們的距離夠遠,也剛好有岔路時),或者假裝沒看到(低頭沈思、左顧右盼、手裡有資料就翻資料、沒資料就看指甲剪了沒)。

另外兩次呢?也許是遇到很熟、很熟又外加極度親切友善的師長,不主動打個招呼會對不起自己的良心;不然,就是不小心跟教授眼神對焦到了,只好硬著頭皮迎上前去問好一下。

 

☆☆

年紀越大,這個症頭確實也改善了許多。一方面,知道自己不能一直逃避面對權威人物,否則如何在這江湖上走跳呢?另一方面,也許是夠成熟、有一定的專業自信、或者說更老了,自然比較能稍微自在一點地與權威人物互動。

不過,即使現在是個學校裡的老師,遇到校長、主任級的,或者資深的教職前輩,仍然感到戰戰兢兢;更別提什麼校友會、獅子會、家長會來的委員或顧問之類,頭銜一大堆的人物,能閃就要閃,能低調就要低調,最好都不要被發現,否則又會杵在那邊說不出話來,多麼不識大體的晚輩呀!

漸漸長大後,開始知道「權威畏懼症」並非一種病態的特質,而是內心匱乏無力的表徵。

 

☆☆

當我們還小的時候,本來就缺少獨自生存的能力,外在力量的不足會使得內心缺乏安全感。然而,逐漸長大後,理當有足夠的能力幫助自己生存下來了,卻仍感到內心匱乏無力,於是會相當在意別人的評價,十分害怕被批判、被指責,對於他人的眼光甚為敏感,缺乏「被討厭的勇氣」,當然難以面對感覺起來比自己更有力量的人,通常是那些權威人物。

內心的匱乏無力,有時候會使得我們害怕去面對那些比我們能力強,或者看起來權力地位高的人(就像我的症頭);然而,有時候卻恰好相反,會盲目地追隨或崇拜那些高人、能人。因為尊崇而衍生的模仿,讓我們以為跟他們越靠近、長得越像,便越擁有他們的能力了,以填補內心的那份不安與空洞,讓自己感到不是那麼匱乏無力。

不論哪一種類型,只要內心是匱乏無力的,都會讓自己與別人綑綁在一起,因而失去了自己,無法活出自己真實的樣貌,更別說是要「愛自己」了。

 

☆☆

做為一個教師或心理助人工作者,需要用生命去影響生命,若是內心匱乏無力,便會訴諸強勢來逼迫對方接受,或者為唯唯諾諾過分在意對方的評價,無法真正將關切的焦點放在另一生命的身上。

而且,我們是給不出我們身上沒有的東西的。當內心缺乏力量,如何讓我們服務的對象有力量呢?而內心力量豐足了,自然有著影響力,帶給我們的學生或個案的便是豐足的感覺。

 

☆☆

於是,我們得靜下心來向內觀察自己,與自己的內心感覺連結上,細細去體會;我們得認真檢視內在對於自己的信念,是什麼樣的想法或價值觀阻礙著我們的內心感到更有力量;接著,我們得去修練,我們得走上療癒之路。

當我意識到這點,便知道要讓自己的內心從匱乏無力轉變為豐盛盈滿的狀態。當內心不再無力時,便可以自在做自己,即使面對權威人物時也可以安然自得。這也影響了我在助人工作上的觀點如何讓個案在離開會談室時感到更有力量。

面對現實困境,再多的技巧、方法、策略與途徑要能奏效,都得立基在內心有力的狀態下。因為,內心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否則,一切都只是勉強。

(本文撰寫於2015年7月2日)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listenpsy.com/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書,為2018~2023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

注目新書《正向聚焦》

spot_img

注目新書《擁抱刺蝟孩子》

spot_img

熱門文章分類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