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緒低谷中,更要保持清明

-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zh/photos/joy-field-summer-smile-girl-1740311/)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這幾天,你有些神色慌張。我問你,怎麼了?你猶豫許久,說不出口;在我不斷追問下,你告訴我,班上有個同學出事了。

「前幾天,我發現班上有個女同學,她的手上有著一道一道的傷疤。我問她怎麼了,一開始,她告訴我,是不小心跌倒的,我有些不相信。隔天,我又看見,她的手上有新的疤痕,我又問她,她才吞吞吐吐地說,是她拿美工刀割自己的手臂。」

我問你,聽到這樣的事,有什麼感覺或想法,你說:

「我很訝異!怎麼會有人拿刀子割自己的手?難道,她不會痛嗎?但是,她告訴我,割的時候不會痛,反而有種解脫或釋放的感覺。我感到很疑惑,她說:『你不會懂啦!你無法理解我有多痛苦!』。」

「繼續和她聊,才知道,最近,她的父母感情生變,正鬧得不可開交,而她的成績越來越落後,回家也常被責罵。這幾天,晚上睡不著覺,想起來唸書,但在夜深人靜時,卻突然陷入一股極度的沮喪中,她覺得好痛苦、好難受,又不知道如何解脫;於是,拿起抽屜裡的美工刀,開始往手臂上劃。」

「我覺得好變態呀!但我又很同情她。我實在難以置信,她在學校裡爽朗健談,看不出任何異樣,沒想到,夜裡竟然會這樣自我傷害!」

你很貼心,立刻要求她去找師長協助,儘管她百般不願意,你仍一再鼓勵,半推半就地陪她到學校輔導室求助。你做得很對,遇到同學有自我傷害的行為,應該立刻請信任的師長幫忙;你願意陪著她去找輔導老師,對她就是目前最大的協助。

— 

自我傷害,代表一個人痛苦到了極致

然而,你仍然不解,為什麼,一個人心情不好時,要用割手的方式來因應?難道他不知道,自我傷害是不對的嗎?

我們常以道德框架來看待那些傷害自己的人,認為他們不懂的珍惜自己的身體、不懂得尊重生命。於是,常會這樣勸告他們:「傷害自己又無法解決問題,而且,你的家人知道了,會很難過、很擔心的!」

然而,這麼說,只會加重他們的罪惡感,更無法幫助他們從痛苦中解脫。你得知道,當一個人陷入灰暗情緒中,總會慣性地希望自己趕緊脫離那痛苦的感受。一般程度的灰暗情緒,一段時間就會消散,透過轉移注意,或者把問題解決,自然就會好些了。

然而,如果一個人的生活遭逢重大變故,或者嚴重挫敗打擊,身心持續處在難以負荷的高度壓力下,便可能突然陷入極度難過與低落的情緒當中。特別是,在午夜時分,當獨自一人時,一股莫名又強烈的沮喪感受襲來,籠罩全身,令人窒息難耐。當怎麼做都無法讓自己好一點時,只好傷害自己。也許,是想藉此懲罰自己,也許,是想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許多有自我傷害經驗的人說:「當刀子畫下去的那一刻,是感受不到痛的,只覺得痛苦的情緒舒緩許多。而過了一會兒,回過神來,才知道自己傷害了自己,內心感到巨大罪惡。」

因此,我不會說他們做錯事了,或者予以道德譴責。他們只是在極度痛苦之下,找不到有效緩解情緒的方式,才出此下策。如果有其他健康有益的方法,能讓自己的感覺好一點,沒有人要故意這麼做的。

— 

無效的情緒因應方式,帶來更多煩惱

其實,大多數的人,在灰暗情緒來襲時,也常會做一些「傻事」來應對身上那不舒服的感受。例如:去大吃一頓、玩線上遊戲、上網發文討拍、吸煙、喝酒、飆車、花錢…..等。做這些事情能幫助我們暫時轉移注意,或感覺好一點,然而,卻可能帶來許多副作用。

像是,吃太多造成身體負擔、吸煙過量傷害健康、飆車帶來生命危險,而這些行為衍生的副作用,可能又是另一波灰暗情緒的來源。有句話說:「借酒澆愁愁更愁」就是這個道理。

然而,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這些會幫助我們暫時緩解情緒的途徑,竟然會讓我們付出更大的情緒代價時,我們就會不斷地用同樣的方式來忘憂解愁,最後,停不下來!

於是,從過度上網演變為網路成癮;從只是抽幾根煙變成了煙癮;從只是花錢購物,變成了購物成癮。你明知道這不對,但又無法自拔。無效且有害的情緒因應方式,反而成了另一個煩惱來源。

— 

靜下心來,為思緒騰出清明的空間

所以,當你沮喪、無助、難過、憤怒、失落時,我要你能夠去辨識與覺察出來,同時,允許這些情緒存在,試著去靠近它、感受它,傾聽他的聲音。這能讓你的思緒保持清明,你才有機會打破那些慣性且無用的情緒因應方式,而把心力放在真正能解決問題或者舒緩情緒的有效途徑上。

然而,要在情緒低谷中,保持清明,談何容易?

確實不容易!所以,讓自己靜下來,如實地去感受那份不舒服的情緒,觀察自己身心狀態的變化,我們正在為思緒,騰出一點清晰的空檔。當你很想做些慣性但又可能無效,且會帶來副作用的行徑時,你可以問問自己:

「這麼做,對我的好處是什麼?」

「這麼做,真的有幫助到我嗎?」

「這麼做,是否會帶來更多問題?」

「這麼做,是否會令我更加後悔或沮喪?」

於是,你有機會為自己做出新的決定,採取健康、有益且不會造成傷害的方式,幫助自己安頓情緒。

— 

所有的情緒都有正向價值

另外,如果你能在情緒波動的當下,保持清明且覺知敏銳,你更能聽懂情緒的聲音。之前,我曾和你提過,情緒是一份訊號,總想提醒我們些什麼,所以會像警報器般嗡嗡作響。直到你聽明白了,警報自然解除。

所以,我想讓你知道,所有情緒感受的存在,都是有功能的。

像是,「恐懼」提醒我們威脅當前,要做出立即反應,趕緊逃離,避免受到傷害。「焦慮」是情況不在我們掌控制內時,會有的感受,正是在提醒我們,要做更周詳的準備。「後悔」則是在提醒我們,做錯決定了,下一次,不要重蹈覆轍。

當你能認可情緒的功能,你便有機會從中學習,聽懂它們要提醒你些什麼。

— 

聽懂情緒,從情緒中學習

我是個容易感到擔憂的人,當事情的發展超乎我的預期,我就會感到緊張、焦慮、不安。

然而,我慢慢從這些情緒中學習到,擔憂是來自於自覺準備不夠,或情況難以掌控。於是,我不是要求自己「別擔心」或「別想太多」,而是進一步去思考:「我真的做好準備了嗎?」,以及「在這件事情當中,哪些是我可以掌握的,那些,是我不能掌握的?」

可以掌握的部分,我盡力做好;不能掌握的部分,我學著放下。也就是,盡人事、聽天命。當能這麼想時,我感到心情平穩多了!這便是看見情緒的價值,從情緒中學習,聽懂情緒的訊息。

人越是處在情緒低谷中,越是要保持清明。如此,你才能停止慣性且無用的情緒因應方式,同時,去覺察情緒並從情緒中學習,如此,你才有可能真正脫困,甚至,獲得更多成長。

如果你問我,班上那位割手的同學,當低落與沮喪情緒襲來時,這些情緒的功能是什麼?我想,這份深深的無力感,便是要提醒他,人的能力是有極限的,與其獨自苦撐,不如向外求援,讓更多人來幫助他、支持他;從他人的溫暖關懷中,得到更多力量。

(本文撰寫於2021年8月9日,文中案例為杜撰)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listenpsy.com/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用愛軟化尖刺,用心讀懂孩子:有寬容,也有堅持的彈性教養練習》《晨讀10分鐘:幸福的正向練習》、《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11本書,為2018~2024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

注目新書《正向聚焦》

spot_img

注目新書《擁抱刺蝟孩子》

spot_img

熱門文章分類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