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很痛苦,卻總拒絕他人協助,因為只想證明自己的「不值得」

-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zh/photos/girls-whispering-best-friends-young-914823/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你一定曾觀察到,有一些人,明明身陷困境,若身旁的人,對他們釋放善意、給予協助時,卻常被一口回絕。同時,他們仍不斷面露痛苦,發出求救訊號。這總讓身邊的人很納悶:「為什麼會這樣?」

最想看見,卻最不想經歷的事

曾聽一位大學生訴說,班上有位同學,本來就給人有點陰鬱及情緒化的感受。在一次失戀後,整整兩天沒來上課;接著回到課堂上,終日以淚洗面。班上同學紛紛前去關心,聽她訴說她的痛苦與孤單。還有幾位熱心的同學,為了幫助她走出情傷陰霾,先後提出邀請:

「假日要不要我們陪妳一起出去散散心?」

「晚上有需要的話,可以打電話找我聊聊喔!」

「我可以陪妳去輔導中心找心理師談談。」

甚至有同學,分享前幾天上課的筆記,希望給她一些幫忙。

然而,這些寒冬送暖的舉動,全都被她給回絕了。

「我不需要,你們不要麻煩了!」

「就讓我自己一個人就好。」

「那沒有用的啦!」

同學們聽她這麼說,實在左右為難。大學生問我:「老師,這該怎麼辦呢?」我沒有回答,而是先好奇地問:「那麼,接下來同學們怎麼做呢?」

「有些同學就不管她了,有些同學還會試著安慰她、關心她。不過,我們大多數的同學,都覺得有點累,不太想理她了。」

「甚至有的人還會生氣,為什麼要用熱臉貼冷屁股,是嗎?」我接著說。

大學生用力點點頭。她如果一再拒絕同學的善意,最後,身邊的人都會漸漸離她而去——這正是她想看見的,也是她最不想經歷的。

很矛盾,不是嗎?

身陷被拋棄的恐懼中:「我不值得被愛」

這種人際樣態,在助人關係中經常發生。當助人者與當事人之間漸漸熟悉時,當事人有時便會拒絕助人者的觀點或建議,甚至不斷說,那都沒有用,要助人者不需要對他這麼好。

可是,他明明很痛苦,很需要人幫助,不是嗎?

這種矛盾的人際互動模式,常發生在人際關係屢遭挫敗的人身上,也許曾被戀人背叛、被同儕排擠、與手足或家人發生嚴重紛爭,當在關係互動中受了傷,內心往往浮現「我不值得被愛」念頭,日益深刻。而更往源頭追,往往可以發現,那些傷害常與原生家庭的互動經驗,密不可分。

打從心底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的人,往往是最渴望被愛的。然而,因為恐懼自己終有一天被拋棄,於是對他人的關心或善意,採取冷漠或回絕的因應態度,以避免真的受到傷害。

他也知道,身旁的人是出於一番好意,但內心的不安,總會讓他無法放心地接受別人的關懷。他們常想:「要是我再度被傷害,怎麼辦?」;不如,就先拒絕別人,以保護自己僅存的價值感。

可以想見,這樣的人總是難以信任他人。然而,他們也渴求被愛;所以,他們仍會在他人面前,顯露出自己的悲傷、痛苦,他們會落淚,也會抱怨,把自己放在一個悲慘的位置上,而能獲得他人關注的眼神。

人際試探策略卻讓身旁的人一一遠離

同時,這個「我不值得被愛」的念頭,持續縈繞心頭。

當他發出求救訊號,而沒人接收到時,他便告訴自己:「對!我真的不值得被愛。」若有人接收到,也願意伸出援手時,他又矛盾地拒絕對方的幫助。於是,對方可能基於尊重,或者感到厭煩,不再給予協助,這又讓他再度驗證了「我不值得被愛」的信念,是千真萬確的。

於是,你可以理解,當一個受苦中的人,卻又不斷拒絕他人的關心或協助時,很可能正在透過這種方式,測試別人對他是否是真心的。這看起來是難以信任他人,實際上是自我厭惡、自我否定,不再相信自己值得擁有能被完全接納的關係。

所以,這常是一種不得不的自我保護策略;同時,也招致更大的人際危機。試想,有多少人能受得了這樣的人際試探?——那些關心他的人,終究會一一遠離。

不離不棄VS.設立界線

「那麼,我該怎麼做呢?」大學生問我。

「你很想幫助她嗎?」

「嗯!我覺得她很可憐,但每次被回絕,都讓我有些受傷。」

我告訴他,如果真的有心幫助對方,必須把握兩個原則:

第一、不離不棄。你必須對他持續不斷地表達關懷,不管他怎麼樣回絕、婉拒或冷漠以對,依然定時關心,持續伸出援手。這能幫助他打破原來「被拋棄」的預想,而感受到新的人際經驗:「原來,我也值得被愛」。只是,要到達這樣的境界,往往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

特別是,若曾經在關係中被傷得越深,要與人建立起長期穩固的關係,便越困難。所以,不要期待對方,會立刻變得比較好。

第二、設立界線。對方矛盾的回應方式,常弄得身旁的人惱怒不已;但若放著不管,心裡又有些愧疚,這相當不好受。所以,你需要為彼此設立界線。不管對方需要或不需要,你提供的關心與協助,必須是你能力範圍所及。你給予關懷的頻率或強度,要有一定的限度,而不是無止境地付出自己。當然,更要避免做出任何承諾。 

如果對方回絕你的協助,而讓你感到不舒服時,請告訴自己:「那是他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

設立界線也意味著,承認自己的極限,尊重對方的選擇。你可以試著分擔對方的苦,但每個人的問題,終究要由他本人去承擔。我們很難去改變另一個人,除非他自己有意願要改變。

有時候,尊重就是最好的陪伴。

(本文撰寫於2020年6月18日,文中案例為真實故事經充分改編)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著作: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listenpsy.com/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用愛軟化尖刺,用心讀懂孩子:有寬容,也有堅持的彈性教養練習》《晨讀10分鐘:幸福的正向練習》、《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11本書,為2018~2024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

注目新書《正向聚焦》

spot_img

注目新書《擁抱刺蝟孩子》

spot_img

熱門文章分類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