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家長問我,孩子明明已經學會注音、認得國字,卻不願意自己讀書,總要大人讀給他聽,怎麼辦?
其實,我家的孩子也是如此。
很少孩子一開始就愛上閱讀,特別是字數較多的書。閱讀習慣需要從小培養,當孩子從閱讀中獲得樂趣時,就會慢慢建立。偏偏,自行閱讀需要花心力,對剛識字的孩子而言,太過吃力。
深耕閱讀推廣的羅怡君老師曾提到,多數家長在孩子幼兒時,願意唸繪本給孩子聽;等孩子上小學識字後,就不念了。而孩子也不願意自己讀書,閱讀習慣從此中斷。她說:「這很可惜,還是要繼續與孩子共讀!」所以,只要有空,我就會拿起書,讀給孩子聽。
橋樑書的文字量比繪本多得多,念完一本,我口乾舌燥,但我仍堅持如此,有兩個原因:
第一、持續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第二、正面迎戰網路「短影音」的衝擊。
—
這就來談短影音的衝擊。先不論短影音內容本身的品質,短影音就是一種文本,特色是簡短、破碎且缺乏結構或脈絡。長期接觸,會帶來什麼影響呢?
一、理解困難、抓錯重點
這種情形本應該發生在國小低年級學,卻延續到青少年身上。現今不少青少年,對於擷取他人話語中的完整訊息,是有困難的。同樣一段話,們他聽到的可能是某個片段,而那個片段,不一定是訊息的關鍵處。
因為短影音的長度太短,內容缺乏完整性,訊息過度簡要;一旦長期接觸,孩子不習慣接收與理解較為冗長的訊息,或只能對片面訊息做出反應。
當訊息量過大,內在就會自動忽略、閃躲,或者乾脆當機。
—
二、語焉不詳、詞不達意
青少年本就是一段身心混亂的時期,無法清楚表達內在,實屬正常。
最近的青少年不僅如此,你會發現他們用詞過度精簡,無意間省略掉溝通中的重要訊息。在述說一件事情時,很多青少年無法就前因後果完整說清楚、講明白;他們以為別人聽懂了,事實上對方一知半解。
每天和青少年互動的學校老師,大概特別有感,與青少年溝通的困難度越來越高;講起話來過度跳躍,有時太過發散,有講等於沒講。
因為不到30秒的娛樂型短影音,送到你眼前的訊息,就是零碎且片斷,缺乏完整結構。而完整結構在對話和表達上,有一定程度的重要性。
—
什麼是訊息的完整結構呢?
像是,寫作有起承轉合,研究報告有前言、正文和結語,就連你問ChatGPT問題,它預設的回答模式,也是有引言、正文,最後還要來一段結論,結構性十足。
一則故事通常要從背景講起,慢慢帶出主角或人物,接著情節發展,幾經轉折之後,最後來到結局。訊息結構的完整性,不僅能幫助我們理解,更能讓我們品味文本裡,更深層的情感訊息。
長期浸泡在短影音世界裡的孩子,將缺乏一般人在溝通與理解上,必要的「結構感」。
結構感算是語感的一種,結構感夠好,你表達的訊息越完整,有助於自己或別人理解你話語的內容。
而結構感的形成與掌握,通常需要大量練習,從小在真人對話中,漸漸發展出來。就算是受過某些寫作訓練,或者學習特定說話的框架,也需要實際大量練習,才能上手。
—
從小到大,你接觸什麼最多,就受什麼影響最深。
缺乏結構性的娛樂型短影音,正悄悄地衝擊孩子的溝通表達與理解能力。如果放任其大量浸泡,孩子的思考與觀點,將會是破碎且去脈絡的;表現在外的,就是他人聽不懂的話語。
我知道,在這個短影音當道的世代,不可能完全阻止孩子接觸。我能做的,就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給孩子大量閱聽結構完整的文本內容,一般書籍讀物就具備這樣的條件。
如果孩子不願意自己閱讀,我就讀給他聽。寧可現在累一點,也不要未來他大量接觸短影音,表達破碎、理解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