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對自己滿意或失望,都可以疼惜自己

《如果不能怪罪你,我要如何原諒你》是一本創傷療癒經典之作,書裡談到原諒這個議題時,提醒讀者,如果我們沒辦法好好地去經歷與感受那些憤怒與恨意,我們是不可能做到原諒的。充其量,都只是在壓抑罷了!

升國中該準備的事

國小和國中在課業學習上有道鴻溝——各科的難度提升、範圍增加。如果還用國小的方式面對課業,肯定會吃不消。如果在國中生活剛起步,就遭遇學習挫敗,很可能連帶影響接下來的學習,甚至走向放棄學習這條不歸路。我認為,即將升上國中的孩子,最好在課業學習上,提早養成有別於以往的心態與習慣。

是你怪,還是我怪?只是差異,不是怪異!

閱讀《仙人掌女孩》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更加理解在身心特質上與大多數人不一樣的人,不只是表面上的差異,還有內心世界的複雜感受。這也許可以幫助你判斷,如何做到「尊重差異」,才是適切的。

青少年愛詭辯、理由一大堆,就是不願意自我負責,怎麼辦?

溝通對話的目的,絕對不是要爭是非、講對錯。溝通對話的目的,是要能理解彼此,共同找出一個更好的解決方案。當溝通成了爭辯是非對錯時,你來我往之間,談話便失焦了。因為,我們只急著去證明自己是對的,對方是錯的!

如果好運可以被創造,你該為自己做點什麼?

許多傑出人士常會說,自己是因為某人的關係,才有今日的一番成就。這或許是謙虛,但也是千真萬確。然而,憑什麼那個「某人」要幫助他?在關鍵時刻拉他一把呢?會不會,他也早為這段關係,付出了許多,而人人搶著成為他的貴人。

運用心理學,善待自己,活得更好

社會大眾對於心理領域的人,常有這樣的想像:「你是學心理的,一定很懂自己、很懂人性吧!」或者,有人會說:「真羨慕你,你與孩子或家人,一定相處得很好吧!」事實上並不然!

父母也得接受,有時候就是很難安慰得了孩子的心情

所謂接納孩子的內在,不只是貼近或觸碰孩子的情緒感受,更是允許孩子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與步調,去消化與安頓自己的情緒。有時候,龐大且複雜的情緒,就是需要花更多時間去調適。這麼做,不只是接納孩子的情緒感受,更是傳達一份尊重與信任。

接納、承認脆弱,是最強大的力量

《問就對了》這本書要告訴你,向外求助才是真正勇敢的表現。求助,意味著需要向外人展現自己脆弱與不足的一面,這是多麼需要勇氣的事情,也多麼需要被肯定呀!相反地,死命苦撐著,看似堅強,實則內心軟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