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

因育兒而建立起的社交活動,是助力還是阻力?

《我不參加媽媽聚會的理由》的作者李美蘭,在韓國享有極高知名度。她曾將自己在媽媽群組中的痛苦與矛盾寫到網路上,意外引發共鳴。她也決定刻意脫離這樣的人際關係,讓自己把心思專注於與孩子的互動上,終於找回內心的平靜。如果你也正對於是否要留在家長群組中感到掙扎的話,不妨讀讀作者的心路歷程與見解。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把價值觀,強加在別人身上?

當你分享你的信念或價值觀時,是否允許對方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呢?就算接受,是否允許對方可以接受全部,也可以接受部分,或一點點就好?若你能帶著這樣的態度,你便不會把價值觀強壓在他人身上。

唯有發自內心,才能深入人心

要講贏別人根本不用靠大聲,除了內心堅定外,更要有顆柔軟的心,願意去理解與靠近他人的內在。人際溝通的目的根本不在說服別人,更不是為了爭輸贏、論對錯。而是,雙方能在充分交流下,取得共識,而不會委屈彼此。

當你不再提問時,人生將無聊透頂

曾幾何時,我們不再去問為什麼,我們不再對周感一切到好奇,同時,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無聊乏味。許多人類偉大的發明與創造,都始於有趣的提問。那麼,我們該提出什麼樣的問題,能讓我們的人生獲益呢?哈佛大學教育學院院長詹姆斯‧萊恩(James E. Ryan)在《你的人生,真正重要的是什麼?》一書中,提到五個重要的問題。他用幽默的筆觸與動人的故事,分別闡述這五問題如何運用,能幫助我們想得更清楚。

千萬別與心理學相見恨晚

許多接觸過心理學的人,都會大嘆相見恨晚。原來,生活中處處暗藏心理學,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可以解決人生大半困擾。可惜學校並沒有教這些,我希望孩子們可以在很年輕的時候,就讓心理學成為人生路上良師益友。閱透過讀這套《學校沒教的心理課》,正是最佳途徑。

當情緒風暴來臨時,就是練習「觸發功課」的時機

如果你發現,你常因為某些小事而勃然大怒,為某些人的言行感到挫折受傷,或在某些處境下而感到委屈不平,進而攻擊或責怪他人,也可能是自我否定、自我傷害,而這類行為或情感模式反覆發生,事後總是讓你懊惱不已,那麼,你很需要去練習「觸發功課」。

又來了!動不動就發生霸凌,是怎樣?

不是每一件人際衝突或攻擊行為,都會被認定為霸凌。教育部對於校園霸凌有一定的定義,必須符合「持續性」、「侵害行為」、「故意行為」及「造成損害」等要件。然而,即使如此,要判定是否為校園霸凌,仍然有許多模糊空間,即使由學校所設的「校園霸凌事件防制小組」調查認定,也有可能誤判。

關於霸凌,我們理解得太少,誤解卻太多

我們卻忽略了霸凌現象的本質,其實是團體中瀰漫著一股恐懼的氛圍。因為,除了霸凌者和被霸凌者,霸凌情事要能形成並持續,還有一個要素,就是旁觀者的冷漠與袖手旁觀。

最新文章

Google search engine

熱門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