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家人間彼此相愛卻又總是互相傷害?

-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photos/family-sunset-beach-happiness-2611748/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創業家及紐約商學院教授史考特.蓋洛威(Scott Galloway)在其所著的世界並不仁慈,但也不會虧待你:紐約商學院菁英爭相討論的人生策略(原文書名:The Algebra of Happiness: Notes on the Pursuit of Success, Love, and Meaning)一書中提到,他這輩子在很多荒唐的日子中度過,也追求到人人羨慕的財富與地位,但終究,人生中最值得珍惜的,就是家人之間的情感連結。

我相信,你也贊同他的看法。家是人們的避風港,家人的支持與關懷是一個人向前邁進的動力,也是遇到挫敗時最好的療傷止痛劑。然而,對許多人而言,家庭同時也是傷害與痛苦的來源。

這個矛盾的存在,自古至今皆然。

明明想關心,卻句句是傷害

有個剛離家上大學的女兒,每個月固定回家一次,便時常與父親發生口角衝突。事情的開端常是,父親想找好久不見的女兒聊聊,隨口問了一句:「最近在學校裡都好嗎?」

女兒正在滑手機,沉浸在朋友的群組對話中,沒注意到父親的詢問。父親又再問了一次,並且提高音量。女兒回答:「都很好呀!」

「很好,是怎樣的好?」

「就……都很好呀!」

父親有些不耐煩:「妳怎麼就不能好好說話,我正在問妳問題耶!」

「唉唷!你沒看到我正在忙嗎?」

「有、有、有!我知道,妳正在滑手機。」

「那你還一直問!很奇怪耶!」

「對啦!手機比我這個老爸還要重要。回家就只顧著滑手機,家人都不理了!」

「不是啦!我哪有一直滑手機,我只是現在正在忙嘛!」

「我只是希望妳好好說話,這樣很難嗎?」

下一秒,女兒放下手機,抬頭說:

「好!要說什麼,來,趕快問吧!」

「算了!看妳這個態度,我沒心情了!」

「滑手機你也罵,沒滑手機你也罵,是我才沒心情吧!」

「我是你爸,當然要提醒你一下。一直滑手機,對眼睛和睡眠都不好,而且,回家就是要跟家人互動才是,我這樣說,哪裡錯了?」

「對對對!你說的都對,這些我都知道啦!」

「妳這孩子,怎麼脾氣越來越不好了,講沒幾句就生氣!」

「我沒有生氣啦!」

「妳看看、妳看看!明明就有,講話還這麼衝!」

「你才是咧,每次講話都這麼大聲!」

「我這是關心妳,好不好!」

這樣的情節很熟悉,不是嗎?不論是親子之間,夫妻之間、手足之間,類似的對話內容常如跳針般地反覆重播。看得出來,父親與女兒彼此是互相在意的,然而,說出來的話,卻是一句又一句地互相傷害,到底發生什麼事了?

彼此各退一步,不就好了?——沒那麼簡單!

正因為是家人,對彼此都有高度的期待——你必須瞭解我,同時立即滿足我的需要;而期待越高,也會失望越多。伴隨著每一次的失望而來的,是挫折與憤怒,表現在互動上,就是暴怒的情緒與尖銳的言詞。

你會問,既然如此在意對方,那麼,彼此各退一步,不就好了嗎?

是的,在一個和樂融融的「模範」家庭中,家人之間是懂得互相尊重的,也就是,能夠不執著於自己的期待,適時退讓。如果你去問那些相處超過大半輩子的老夫老妻,維繫婚姻的秘訣是什麼,常會得到的答案是「懂得忍讓」或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重點來了,「各退一步」指的是雙方得相互配合,而不是只有單方行動,另一方仍然堅持己意。若一方退讓了,另一方卻不買帳,不懂得見好就收,那麼,戰火隨時會被再度挑起。

摻雜在愛裡的恐懼讓人接不住對方釋放的善意

難就難在,我們要不是不願意退讓,不然就是在對方釋放善意時,不懂得接招,給彼此台階下。在剛才的案例中,雙方都曾試著退讓一些,但衝突仍然未見消減,甚至對彼此的不滿,持續累積升溫中;那是因為,雖然有人退讓,但另一方卻沒有把這份善意的訊息給接住。

為什麼會如此呢?

摻雜在愛裡的恐懼,恐怕就是罪魁禍首。

愛讓彼此之間有著深厚的情感連結;但恐懼則讓我們對家人有著過份的期待,當期待未果時,則轉為攻擊與傷害。只是,究竟我們恐懼什麼呢?

像是,在剛剛的對話案例中,父親在意孩子說話的態度,是否好好回應父親,背後恐懼的,也許是自己身為父親的尊嚴正要喪失了,或許是擔心自己不被重視、被拋下了,甚至有種「老了,不重用了」的深層擔憂。而當父親說著:「我是在關心你呀!」,其實,正向孩子呼喊:「我很重要,請你多看我一眼!」

然而,孩子不重視父親了嗎?不是的,女兒只是沒有用父親期待中的方式來回應父親。而女兒更在意的,是自己長大了、獨立了,需要被尊重。但會脫口而出一些近乎挑釁的話語,則是擔心被批評、被責備或者被否定,甚至恐懼自己會被控制,失去人生主導權,所以說些尖酸的話來自我防衛。

我們都在愛裡不安地活著

當一個人的內在恐懼越深,對愛的渴求也就越多。因為,說到底,每個人都渴望能被身旁的人無條件地包容與接納,被純然地支持與肯定,這是一個人生存在世界上安全感的來源。

而當這份對歸屬感與自我價值的追尋變了調時,便會不切實際地期待家人要用自己理想中的方式來對待自己,也會特別放大那些不如己意的地方,並且要求對方要先改變。當恐懼夾持了大腦,便會漏接對方的退讓或善意,要不是沒注意到,就是做了錯誤的解讀。

到頭來,小則摩擦不斷,大則互相折磨。

家人之間,就繼續處在既相愛又互相傷害的矛盾之中。

(本文撰寫於2020年3月5日,文中案例為虛構)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著作: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listenpsy.com/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用愛軟化尖刺,用心讀懂孩子:有寬容,也有堅持的彈性教養練習》《晨讀10分鐘:幸福的正向練習》、《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11本書,為2018~2024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

注目新書《正向聚焦》

spot_img

注目新書《擁抱刺蝟孩子》

spot_img

熱門文章分類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