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索然無趣的事情找誘因:「完成它」本身就是一種獎賞

-

圖片來源:https://stocksnap.io/photo/RFVHCUGML3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在和老師或家長討論學習議題時,我常會用一個公式來說明,影響學生追求課業學習表現的幾個關鍵要素:

成就=動機   

技術   練習

動機是學習者是否有追求學習成就的意願,技術則是學習者能否掌握學習的內容,以及是否採用多元且適當的學習策略,幫助自己增進學習效率;而練習則是透過多次重複操作達到精熟的程度。三者對於孩子的課業學習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多數學科老師為了幫助孩子改善學習表現,大多會在「練習」上面下足功夫,包括指派大量家庭作業,一再考試,未達標準便罰抄、罰寫等。也有部分老師會與孩子分享讀書方法或特定學科的學習策略,以及透過改進教學幫助孩子掌握該學科的學習要領。


拯救學習動機大作戰

當然,大部分的師長同意,「動機」這個要素是在教學現場裡,最難操作的彷彿,遇到有求知慾和上進心的孩子,自然願意下功夫在課業上,遇到放棄學習或學習信心低落的孩子,再怎麼軟硬兼施也難以鞭策他們為學習多做點事情。

甚至,有的老師只好採用古老但無效的方式——透過祭出更多的作業量,逼迫孩子不得不用功。只是,大量但缺乏意義的練習,反而讓孩子更加厭惡學習,學習動機喪失殆盡。

好消息是,近年來翻轉教學風潮,正是在學習動機這個要素上尋求突破。透過教學內容與運課方式的改變,激起孩子對特定學科知識的好奇與學習慾望。特別是,讓教學內容貼近生活情境,把知識運用於解決真實問題。

只要孩子能感受到現在所學習的知識學問,對於日常生活有著強烈的關連,甚至能幫助自己解決或解答生活中的疑難,便會萌生學習的意願。


不是每個學科知識的學習,都能連結現實的意義或好處

問題是,不是每個學科都能明顯讓孩子看見學習內容與實際生活的關連。如果你問,中小學期間學習的哪一個科目,對於生活最沒有幫助時,大部分的人大概都會回答:「數學!」。的確,學會了四則運算後,大部分的日常生活,好像不太需要用到其他更高深的數學原理了。

此刻,數學老師便會清清喉嚨,跳出來說:「數學是科學教育的基礎,是無法取代的基礎學科」。有人說,透過數學可以解釋世間萬物運作的原理;有人說,數學其實是一種邏輯訓練。不管怎樣,在達到那種境界前,大部分的孩子(或大人)對於眼前的公式及定理,總是看不出與日常生活有何關連。那麼,如何幫助孩子們引發對數學的興趣呢?

解開疑難的過程,本身就充滿魅力

這讓我不禁思考,擅長數學以及喜好鑽研數學問題的人,對比那些想到數學就焦慮,視數學為洪水猛獸的人,到底有什麼不同?是什麼讓擅長數學的人,在沒有明顯的外在連結下,仍然能對數學如此樂此不疲?

答案就是,做這件事(鑽研數學)本身就會帶來快樂!

數學迷人之處,或許不在如何能夠幫助人生變得更好,而是解開疑難的過程,本身就充滿魅力。所以,讓孩子一頭栽進數學世界裡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孩子嘗到花功夫解開數學疑難時的成就感。


挑戰能力所及的任務

許多人大概都是從高中開始對數學心生厭惡的吧!

因為,高中數學的考題真的不是普通的艱深。當時,為了應付無止境的難題,老師常會跳過基本題,直接教解題過程複雜的題目,同學們也自然地拿起難題就做起來了。

基本定理還沒搞懂,又面對超過自己能力水準太多的挑戰,當然是挫敗收場。但考試要考,怎麼辦?只好一題一題地把解法背起來,而沒有真正融會貫通。如此,數學怎麼會學得好,又怎麼會嚐到解開疑難的成就感?

從此,當然看到數學就厭世呀!

因此,如果要體驗從「完成它」本身獲得樂趣的話,你所投入的任務難度,應該是你能力所及的。

這就類似網路遊戲吸引人之處,打怪練等級,關關難過關關過,這過程本身就是酬賞,讓人願意花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在其中。而像我這種只要進入電玩世界,很快就被KO的人,電玩成癮恐怕很難與我沾上邊。

因此,如果師長要讓孩子不再恐懼數學,或對數學產生點熱情,就要設法幫助孩子解出當下正在學習的題目吧!哪怕是一題也好,兩題也好,不求多,能解開就是了,而且是要適合孩子本身能力水準的題目。


為索然無味的日常工作找到動能

投入某個任務本身就能帶來樂趣,這某種程度可以解釋,為什麼有的人會對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樂此不疲。並不是做了某事會獲得什麼實質的利益與獎賞,或得到他人的肯定,而是完成任務本身帶來的成就感,成了最大且立即的誘因。

這讓我想到,即使我再努力工作,手邊的紙上仍寫滿了待辦事項。和多數人一樣,只要瞄到待辦事項清單,總會有股厭世感。不過,每當做完一項後,劃掉其中一條,那「看到一項工作被刪掉」的感覺,本身就很過癮。這為厭世的心情帶來了些許解脫,讓我願意繼續投入這無止境的海量工作中。

就好像學習數學的經驗,我必須說,一開始真的是索然無味的。特別是,當學完了四則運算,再也找不到數學對真實生活的關連性,同時,又還沒達到頂尖數學家領悟到的境界時,真會有那種:「整天XYZ到底有何意義」的厭世感(更別說是三角函數了)。

但人生就是這樣,真的不是每件事情你都能在當下找到對人生的益處,短視近利的我們,便容易放棄,或心生厭惡。面對這些無趣卻又不得不做的事情,反而該把專注的焦點放在過程本身,因為,「完成它」本身就會是成就感的來源,前提是,你的能力是可以應付得了的。

(本文撰寫於2018年8月26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著作: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listenpsy.com/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用愛軟化尖刺,用心讀懂孩子:有寬容,也有堅持的彈性教養練習》《晨讀10分鐘:幸福的正向練習》、《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11本書,為2018~2024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

注目新書《正向聚焦》

spot_img

注目新書《擁抱刺蝟孩子》

spot_img

熱門文章分類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