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他真的很過份!我為他付出這麼多,沒獲得一句感謝就算了,還被說風涼話。也許,就是我主動做太多,才讓他變得如此無能,更不懂得珍惜!」
這是她第N次在閨蜜面前為感情的事訴苦。內容千篇一律,總是感覺到在親密關係中受盡委屈,深自檢討原來是自己付出太多,把對方寵壞了,於是下定決心:「我以後再也不會管他的事情了!」
這些話,她的好姊妹們聽多了,笑一笑也沒多說什麼。姊妹們心知肚明,她這種一旦投入感情中就把男人捧得高高的個性,大概是改不了了;從明天起,她又會開始為男友做牛做馬,受了委屈後再重複同樣的抱怨。
姊妹們無法理解的是,她又不是沒看到問題,也下定決心要改變,每次看起來都一副大徹大悟的樣子,為什麼很快又被打回原形呢?
姊妹們私底下戲稱她為「跳針人」。
—
「你弟弟頭也不回地離家出走,到現在還不回來,連個電話都不打,我真的好難過。我想過了,一定是我之前太愛面子了,總是拿你們的成績表現和別人家的孩子比。我也沒想過你弟弟對讀書比較不在行,一定感到很挫折,現在才會這麼生我的氣。」
「我認真檢討過了,是我的教育失敗。我是個失敗的母親!」
母親對著正就讀大學的長子大吐苦水。每當母親一提起負氣離家的弟弟,總是這麼說。身為長子的他,聽了重複的話好多次,也不知道該回應些什麼來安慰母親了。
只是,他很疑惑,自從弟弟開始與家人處不好,出現各種偏差行為時,母親就已經如此深切地自我檢討了,為什麼仍然沒有任何改變,依然愛面子、好比較,以致於家人間的關係緊張加劇,最後無法收拾?
只要母親又在他面前上演自我檢討的戲碼時,總令他感到很「跳針」。
「抱怨處境→自我檢討→立志改進」的重複循環
仔細觀察,「跳針人」無所不在。職場上,也許你有個跳針的主管、同事或下屬;在家中,也許你有個跳針的長輩、伴侶或子女;學校裡,也許你有個跳針的老師或同學。而在我的實務工作中,也遇過好多跳針的家長。
「跳針人」總是一再重複講著同樣的內容。他們先抱怨自己的處境艱難,接著是自我檢討,頗有道理地分析問題的原因與自己的不是,然後信誓旦旦一定要改進,但問題依舊。他們不但沒有改變,又再一次重複相同的抱怨、自我檢討與改進宣言。
身旁的人聽久了,累了、麻木了,也不再多說什麼,頂多笑一下,或拍拍肩,只留下「跳針人」自顧自地繼續他的跳針模式。
為什麼一個人需要一再自我檢討,但又堅持不做出改變呢?他們比誰都懂,問題出在哪裡,但卻要自己保持現狀,讓自己繼續身陷困境中。相當令人費解!
一再跳針讓人暫時不再孤單、寂寞、覺得冷
所有行為的存在都是有功能的。跳針人的跳針,也是有其價值所在,可能為了保護自己免受更多傷害,也可能為了滿足自己的某些重要需求。
一再跳針式地自我檢討,會讓身旁的親友心生憐憫,同時又有著「這個人真是成熟」的感覺(因為懂得自我檢討),於是投以較多的正向關注與肯定,身處困境中的跳針人便能獲得支持與打氣。這對於在關係中正遭逢困境而感到失落、挫敗或無力,以及自我價值低落的人而言,無疑是一股寒冬中的暖流。
跳針人的一再跳針如果能一再獲得關注,解決了當時「孤單、寂寞、覺得冷」的心理空虛狀態,跳針行為便被保留下來。事實上,那些受不了一再跳針,或看穿跳針人行為模式的人,早就紛紛爭相走避、敬而遠之;留下來願意聽他們一再訴苦的,常是那些放不下也無力逃走的親友,或者有著悲憫大愛胸懷的好心人。
用力過猛,缺乏中間地帶的極端改變
經過一再地自我檢討,跳針人難道沒有嘗試過改變?
有的,跳針人的改變總是特別猛烈,才會讓他們迅速打回原形。跳針人下定決心改變後,常做出與原來的行為模式極端對立的舉動,他們認為唯有這樣,才是真正的「改頭換面」。
先前「管太多」,現在起「全部都不管」;先前「容易抱怨」,現在起什麼感覺都「隱藏不表達」;先前「愛比較」,現在則全都「視而不見」;先前「過度討好」,現在則將善意「全面撤回」。
在對立的兩極之間少了中間地帶,這樣的策略通常不會奏效。一方面,對立的行為模式往往是自己不熟悉的,心中會格外沒有安全感;另一方面,將舊有的行為模式完全撤除時,原有行為的功能或好處也一併消失了,而新的行為模式又沒那麼快看到效果。同時,突然間的大幅改變,也容易讓緊張關係中的其他人感到反感或莫名其妙。總總因素交織下,跳針人很快又會回到原點,重複那個舊有的、最熟悉的,但又會帶來問題的行為模式。
逐步微調,允許新的可能性存在
你受夠身旁的跳針人了嗎?仔細看,你好像也跟著他一再跳針,不是嗎?
好吧!我知道你講義氣,就是狠不下心來拒絕跳針人的一再抱怨,那麼,偶爾也「點」一下跳針人:「我很同情你的處境,但我也得明白地說,你總是深切反省,卻又依然故我,到底是怎麼回事?你發現了嗎?」
當然,跳針人可能會突然停頓一下,接著又繼續跳針……。
如果你就是跳針人,我想問:「你累了嗎?」
一定很累吧!因為,在別人眼中,你似乎沒有嘗試改變,然而,你卻是認真要改變的,只是改變談何容易。
或許,改變「一次一點點就好」,而不是極端跳躍式的改變。因為,你必須為自己保留原有的行為模式,它們長期為你帶來許多功能;而一點點的「微調」,事實上是允許自己有新的可能性存在。請逐步地多做一點點、再多做一點點;終於,在舊有的和新建的行為模式之間取得了平衡,這便是「彈性」。
你討厭自己總是犧牲自己照顧別人嗎?那麼,就在繼續照顧別人的同時,撥一點點的力氣多照顧自己一點點。你討厭自己總是愛面子、好比較又容易自我批判嗎?那麼,就在繼續在意別人的表現同時,多花一點點的力氣讚美自己的努力。
或許,你也可以允許自己繼續跳針,同時,偶而也換成播放不同的歌曲。
(本文撰寫於2017年12月12日,修改於2019年5月28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著作: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