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人類心理 且慢!你給出的是建議,還是更多挫敗?

且慢!你給出的是建議,還是更多挫敗?

0
且慢!你給出的是建議,還是更多挫敗?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正華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裡,見太太早已進入夢鄉。梳洗後躺到床上去,翻來覆去腦中盤繞著全是剛剛在公司加班開會,自己精心準備的提案被否決的景象。

第二天早上,正華的太太看到正華無精打采、魂不守舍的樣子,主動關心正華怎麼了。正華憋了一整夜的壞心情,總算有了個出口,一口氣把昨晚公司發生事情說出來讓太太知道。

「我的提案被否決就算了,最後是誰的提案被採納呢?是小吳!他的提案內容也沒多好,就憑他嘻皮笑臉、講得口沫橫飛,主管竟然點頭了!」正華氣憤地說。

「我就跟你說了,你每次在報告時,總是一臉正經,語調平板就算了,表情也很木訥,更沒搭配點手勢,聽眾覺得多煩悶呀!然後,又老愛講些艱澀的專業術語,要是我在場聽著,都要打瞌睡了……」太太邊吃著早餐邊說。

「可是,這不公平呀!吸引主管的應該是可行的方案,而是不是耍嘴皮子的功力吧!」正華皺起眉頭,挺直身體說道。

「我知道,但是別人不買帳,就是沒辦法呀!我告訴你,下次你提案時,先說幾個笑話,讓場面輕鬆點,然後別老是板著臉孔……

太太批哩啪啦地分析了一回,又給了正華好幾個頗有道理的建議。只是,不知道為什麼,正華卻有種無力感從心底升起,開始後悔不該找太太訴苦……


給出建議讓我們站在一個比別人還高的心理位置上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常遇到類似正華的經驗:帶著滿腹牢騷,本想向親友訴苦取暖,卻換來更挫折無力的下場。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這是因為,交談的雙方常帶著不同的期待與立場進行對話,頻道對不上,當然出狀況!

首先,當我們帶著困擾找個人訴說時,心裡想要的往往不是什麼強大的見解,而是「被理解」,因被理解而感受到人際連結與歸屬,內心的痛苦便可以被療癒。然而,對方給出的是建議而非理解,並不符合我們內心的期待,當然感到沮喪失望。

特別,對方是我們親近的人,我們越會有種「你應該要懂我」、「你應該要知道我的需求」的錯誤期待,當別人給出的不是我們想要的,心中便不是滋味。這最常發生在親密關係中的伴侶之間。

另外,當我們在痛苦中聽到別人講著頭頭是道的建議時,儘管再中肯,常會引發我們內心:「我真有這麼蠢嗎?」的挫敗感,尤其是那些大道理,事實上我們早已明白,或者也嘗試過了。

當對談的雙方,有人高談闊論地給出建議時,雙方便處在不對等的狀態中。給出建議的一方,會覺得自己的心理位置稍高於聽取建議的一方;而聽取建議的一方,則感到自己矮人一截,原來的挫敗再加上不如人的感覺,真是遭透了!


自己的情緒自己照顧

每次,當我在演講或課程中舉到類似的對話實例時,便會有許多人心有戚戚焉地用力點頭,同時說:「對呀!我家誰誰誰,就是這樣子,都不先聽我講完,就要講起大道理了!」

如果你想尋求身旁重要的人的理解與安慰時,卻換來更多的挫敗,你或許可以直接告訴對方:「我希望聽到的是你的理解,而不是這些建議」、「我希望找個人訴苦,請你就只是聽我說就好。」你得委婉地教會身邊的人如何對待你,當然,別忘了跟對方說聲謝謝!

然而,即使你怎麼提醒他們,他們仍會一再地弄得你更加沮喪無力,請別對他們生氣,因為,即使是再親近的人,也沒有義務照顧你的情緒

每個人的情緒終究必須由自己來照顧,最終,你得自己聽懂自己的苦,自己與自己連結上,自己接納起自己的情緒。一味地要求別人要能聽懂你、安慰你,若得不到溫暖便生悶氣,那麼,你正在把處理自己情緒的責任交給別人去承擔了。


為什麼我們總愛給建議?

有一個值得玩味的問題是,我們為什麼這麼容易在別人遭遇困境時,直覺地給出建議,而不是先停下來聽懂對方的感受,理解對方的心情?

或許,正因為太在意、太關心身邊的人,便會急於幫對方解決問題;事實上,是想緩解自己內心那份對對方的擔心與不安。尤其,當我們不自覺地承擔起別人的情緒時,便容易受到他人情緒波動而內心不寧,越會急切地想幫對方出點子、想辦法。

另外,給出建議總能讓我們感覺到自己比對方還行,增加自我價值感,於是不自覺地透過給出建議來提升自己在關係中的心理地位。有許多人喜歡熱心地提供他人各種對策,常是想在這過程中體驗到某種優越與成就。

我非常熟悉這樣的心理運作過程。由於身為一位心理助人者,在來訪者面前常被期待(也自我期待)為一個專家的角色,心理地位自然高過於來訪者。此刻,我得時時自我覺察,是否不自覺地透過分析、評價或給出建議,來鞏固或提升自己能力感。往往,當來訪者不斷詢問:「怎麼辦?」時,他們要的常常不是建議,而是更多的理解。

「這沒有用,我試過了……」或者「你說的我都知道,可是……」這樣的句子,是來訪者聽到建議後常有的回應,他們正把我的建議打回票——往往使得雙方都感到挫敗。如果沒有足夠的自我覺察,我可能會設法給出更多建議,以證明我有能力幫助到對方。


道理不需要說太多,因為對方都知道

回到正華與太太的互動上,如果,當時正華的太太以「積極傾聽」與「試圖理解」的態度回應正華,或許情況會好得多。

太太:「我看到你很疲累的樣子,昨晚的狀況一定讓你很不好受吧!」

正華:「對呀!公司怎麼可以接受一個內容空洞的小丑的提案!」

太太:「聽起來你覺得不公平,自己的提案內容明明就比對方好;你甚至覺得有些氣憤,自己竟然是輸在表達技巧上。」

正華:「我知道我的問題一直出在提案時的表達方法上,但要我說話活潑一點,實在做不到,唉!」

太太:「這還蠻令人苦惱的!好像,你也嘗試過了,但卻做不到,這讓你對自己有些生氣,或者充滿無力感。」

當正華的太太「接住」正華的每一句話,將回應的焦點放在正華的情緒感受上,細膩地回應正華,這正是傳達出一份試圖理解的意圖,便與正華內在的期待連結上了。

事實上,不需要太太多說什麼道理,正華都知道該怎麼做。

下次,當你聽到別人訴苦時,請先別急著給出建議,或為對方想辦法,請試著理解對方的處境,回應對方的情緒感受。再高明道理或見解,在對方未能感受到被充分理解的狀態下,都起不了任何作用。

(本文撰寫於2018年1月10日,修改於2021年1月26日,文中案例為杜撰)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Previous article 什麼時候,才能夠停下腳步,不再苦苦追趕成功?
Next article 真正令你難受的不是對方的謊言,而是被背叛的痛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用愛軟化尖刺,用心讀懂孩子:有寬容,也有堅持的彈性教養練習》《晨讀10分鐘:幸福的正向練習》、《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11本書,為2018~2024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