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的考試,是在測驗你對書本知識的理解程度;
而心理測驗,則是在測驗你對自己的理解程度。
現在的國高中,學校都會為學生安排實施各種心理測驗,目的在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潛能、人格特質、興趣或職涯發展方向。
心理測驗的實施具有評估、診斷、篩選、分類及自我了解等功能。在校園中對學生普遍實施的心理測驗,大部分都是作為自我探索的用途。透過標準化的心理測驗,孩子們能增加對自己在各方面的了解,掌握優勢與潛能,藉以規劃人生。
—
前幾天,有幾個高三學生跑來我面前,問我有沒有什麼心理測驗可以幫助了解自我,像是知道未來適合做什麼,或自己的個性究竟如何之類的。
「這三年來,學校不是幫你們做了好幾個心理測驗了?老師都有到班上向你們說明結果,還記得吧!」
孩子們搔搔頭,一副沒這回事存在的樣子。我試著幫助他們恢復記憶,舉了幾個曾經做過的心理測驗。我說:「你們考試太多了,忘了做了哪些心理測驗沒關係,至少記得我有到班上去跟你們胡說八道吧!」
「啊!對對對!老師你太好笑了,害我們都忘記做了什麼心理測驗了!哈哈哈……」幾個孩子發出鈴鐺般的笑聲。
都怪我講太多笑話,看來我就是當諧星的宿命。
—
話鋒一轉,其中一位孩子說:「唉唷!老師,之前做的那些又不準確!有沒有別的可以做?」
「妳為什麼覺得不準確呢?」我好奇地問。
「像是人格測驗,我明明就不是那種個性,做出來卻是那樣,怎麼會準?」另外一位同學也接著說:「對呀!還有興趣測驗,我覺得我應該不是這種興趣類型吧!」
任何心理測驗確實都有誤差存在,但透過標準化程序編製而成的心理測驗,是有一定的準確度,只要運用得當,在學生的自我探索上相當具有參考價值。
—
我想了一下,回答說:「那麼,你們應該不需要再做其他的心理測驗了!」
「為什麼?」幾個孩子異口同聲地大叫說道。
「你們都可以說得出來不準的地方,很清楚自己的實際情形與測驗結果差異在哪裡,表示你們對自己的了解相當充分,何必還需要用其他心理測驗再驗證一次呢?」
孩子們面面相覷,沒話說了。我接著說:「你們太高估心理測驗的能耐了,把它當成很厲害的東西,好像燈塔一樣,在茫茫大海中幫你指點明路;更像算命一般,算出來如何,你的命運就要照著走。」
事實上,心理測驗的結果只是一種參考。對已經足夠了解自己的人來說,是一種佐證;對不夠了解自己的人來說,是一種新的發現,接著還是得靠自己在生活中的觀察來比對,是否真如測驗結果所說的那樣。
所以,真正增進自我了解的途徑,是在每日的實際生活中去自我觀察。觀察自己面對人、事、物時特定的行為模式,尤其是因應困難時,自己一貫的反應型態。
特別在人際關係中,是最能夠看到自己真實面貌的時機。
—
最近,有三個孩子來找我談,他們告訴我,他們與班上某位同學從高一起就是黏在一起的好朋友,但那位同學最近在外面的風評很不好,班上同學都看她不順眼。沒想到他們三個也遭池魚之殃,天下烏鴉一般黑,連帶受到冷言冷語。
聽完他們你一言,我一語地抱怨後,我看了看他們,說:「我知道你們感到很無辜,你們來找我,就是希望能有改善。告訴我,你們期待事情有什麼不同?」
三個人靜默了一會兒。A同學先說:「我希望班上同學不要再這樣說我們了!」
「如果是這樣,你們可以試著去解釋,但是嘴巴長在他們臉上,要怎麼說,你們也控制不了吧?」我回應道。
B同學接著說:「我覺得,還是遠離那個人好了,跟她劃清界限,用行動讓別人知道我們不是一夥兒的。反正我也沒有很喜歡她!」
我點點頭,然後看向一直默默不語的C同學,示意她說點話。C同學緩緩地開口:「我覺得,別理他們就好了,我是不會很在意他們說什麼啦!愛說就說,對我來講也沒差!」
三個人遇到相同的狀況,似乎有同樣的困擾,但是其實內心的期待都不同,連帶著因應問題的方式也將不同。
—
在人際關係中,最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真實性格了。面對同樣的困境,不同的人卻有著不同的反應模式,呈現出的是個人獨特的內在思維型態,這與從小到大的成長經驗息息相關。
我們就是在真實的人際互動中認識自己的,越是挫敗的人際經驗,越是引發我們去覺察自己,反思自己究竟怎麼了。越往深處探,甚至能看見自己內心的恐懼、憂慮、嫉妒、憤怒、無助、自卑或高傲。
所以走進人群,敞開心,你往往能獲得最真實的回饋,不論是由他人直接告訴你的,還是來自自己內心的聲音,都能幫助你更認識自己。接著,你會更懂得調整自己,做個靈活彈性的人。
—
心理測驗的結果提供我們一些文字或數字,來描述個人的心理潛質;透過文字與數字的表述,我們有了思索自我的通道,而不會對自己的行為模式掌握不清。然而,文字與數字總有侷限,盡信這些「標籤」,反而限縮了我們探索自身更多可能性的空間。
所以,一個不願意在生活中自我觀察、自我反思,而光憑任何心理測驗結果來定義自己的人是危險的。心理測驗幫助我們看到更深層的自己,但不代表我們要全盤相信,它只是在引發我們對自己做更深入的思考。最終,你還是得拋下這些文字描述,敞開你的心,從實際生活中去認識這個不斷變動中的你。
(本文撰寫於2015年12月7日)
—
作者
林北陳老師(陳志恆)/諮商心理師、學校輔導教師,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