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孩子,請你慢點長大:陳志恆親子成長繪本》《用愛軟化尖刺,用心讀懂孩子:有寬容,也有堅持的彈性教養練習》《晨讀10分鐘:幸福的正向練習》、《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12本書,為2018~2024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442 帖子
-
2 意見
脫癮而出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當不小心窺見孩子在網路上的隱私時,怎麼辦?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zh/photos/character-kids-office-write-1752886/)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有一次,有位家長來與我討論孩子的問題,他說:
「上個月,我無意間看到孩子網路上的內容,真是令我擔心極了!他在臉書上的發文內容,常常帶有消極、悲觀又負面的字句,有時候還髒話連篇,有強烈的攻擊性。我實在很擔心他,但又不知道怎麼和他談?」
「你的擔心是合理的,這些內容確實不妥,做父母的有必要去關心且提醒。」
「可是,我不知道怎麼開口?」
眼前的家長神色有些緊繃,我問:「你擔心什麼呢?」
「我不知道講了,他會不會生氣,他是個暴躁易怒的孩子呀!」
--
發現問題就該直接溝通
我遇過不少家長,不太願意直接與孩子討論問題行為,是因為擔心孩子不高興,因而破壞親子關係。所以請其他人來當說客,像是學校老師、輔導老師、其他親友長輩等。他們會說:
「老師,我們說的話,孩子不願意聽,你來說,他比較會聽。」
我也常被如此賦予重任,但我通常都會拒絕。
第一、如果害怕被孩子討厭,而不願意與孩子直接溝通對話,那只是在討好孩子,創造一個親子和樂的假象,對孩子是沒有幫助的。
第二、無法與孩子直接討論重要的話題,顯示親子溝通遇到瓶頸,請他人代為傳話,或許能收到暫時的效果,但長期以來,根本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
先同理、再講理:「孩子是否遇到困境了?」
回到剛剛的案例,我說:「該說的還是要說喔!你可以告訴他,你看到他臉書上的發文,覺得不妥,想和他討論一下,提醒他要注意網路上的用語與禮節,避免引發誤會,或者觸犯法律。」
眼前的家長點頭如搗蒜,我繼續說:
「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深入了解與協助孩子的契機。我們得想想,為什麼孩子要在網路上寫這樣的文章呢?是要引起注意嗎?是要討拍嗎?如果真的是這樣,孩子是否遇到困難了?是否生活不如意?是否過得不快樂?」
「你可以把你觀察到的現象當作媒介,去關心孩子內在的感受與經驗,如果孩子能感受到你們的理解與支持,對於修復你們的親子關係,會很有幫助。」
在這個例子裡,比較好的溝通方式是「先同理,再講理」。父母可以先客觀描述自己的發現,然後關心孩子的現況:
「怎麼了呢?是不是遇到什麼不如意的事情呢?」
聽聽孩子怎麼說,然後給予同理的回應:「原來,是被好朋友背叛呀!我想,你一定很受傷,也到很委屈吧!難怪你會寫出這樣的文字,是想抒發心情吧!」
待孩子的處境,能被充分理解後,再開口提醒孩子網路上的禮節與注意事項,這樣,孩子會比較願意接受。
--
即使是有限的隱私,也該被尊重
「嗯!我懂了。可是,我還有個擔心……」
這位家長掙扎許久,終於說出口:「那天,我其實是偷偷登入他的帳號,才會知道這麼多的。因為他的文章都設有權限,我常看不到,當時實在太好奇了,便用他的帳號密碼登入,沒想到竟有這麼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原來,他是瞞著孩子才知道這些的,難怪擔心孩子生氣。
因為,此舉正是侵犯了孩子的隱私權。當孩子慢慢長大時,特別到了青少年期,會相當重視隱私,有許多秘密不想與父母分享,也會要求父母予以尊重。
如果你任意打開一個青少年孩子的房門,任意翻查孩子的抽屜,或是未經孩子同意,就拆閱孩子的書信、日記等,孩子肯定是會和你翻臉的。想想你年輕的時候,就可理解了。
問題是,父母就完全不能碰觸孩子的隱私嗎?
孩子越來越大時,他應該被允許擁有更多的隱私空間,但無論如何,都是「有限的隱私」,父母基於保護與照顧孩子的立場,還是有權知道那些秘密。
但你要知道,當你越使出父母的權威,要孩子不能保有自己的秘密,孩子永遠有辦法瞞著你,甚至把你唬得一愣一愣的。
千萬別與孩子鬥法!
比較好的做法,是適當地尊重孩子的隱私,如果想知道,應該要先徵得孩子同意,至少,也該先知會孩子一聲。
尊重是營造高品質親子關係的基礎。
小一點的孩子,在網路上的各項設定,常是由家長代勞;因此,你會擁有也保管孩子的帳號密碼。即使如此,在登入前,你都應該有個習慣,先知會孩子,並讓孩子知道,這麼做的用意是什麼。
你問:「為什麼這麼麻煩,孩子又不會知道?」
這就是最好的機會教育。你正在示範尊重,而孩子也在學習尊重。當你允許孩子有與你討論的空間時,孩子便有機會學習如何有效溝通。
這樣的觀念與做法,在實體世界與網路世界中,同樣適用。
--
侵犯孩子的隱私時,就道歉吧!
回到與這位家長的對話。
「難怪,你會怕孩子生氣,因為你侵犯到他的隱私了!」
「是呀!所以我很掙扎,到底要不要和他談這件事。」
「如果你覺得,這是重要的問題,非談不可;那麼,就誠實地告訴孩子,跟孩子倒個歉吧!」
在任何關係中,誠實永遠是上策。無法誠實,就會破壞信任關係;而若因此而陷入關係困境,更要用誠實的態度去修補。他或許可以這麼告訴孩子:
「孩子,上個月我因為一時好奇,用你的帳號密碼登入臉書,我為此感到很抱歉,希望你可以原諒我。」
當然,孩子肯定會生氣的,你不能要孩子不生氣,你要允許他可以生氣。你能做的,就是同理他的感受:「我知道,你感到很氣憤,你覺得沒被尊重。同時,你在臉書上的很多秘密,都被我看到了;你或許也會擔心,會不會被我罵,被我指責。我確實有點擔心……」
在真誠道歉後,再開始與孩子討論網路內容的適切性。
請讓孩子知道,你是想幫助他,而不是要指責他。
(本文撰寫於2020年2月4日,文中案例為真實故事經充分改編)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人類心理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消失的情人節》消失的原來不是情人節, 而是生活中的珍貴回憶
(圖片來源:電影《消失的情人節》劇照)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原以為這是一部愛情喜劇,沒想到卻深富哲理。
我很少看電影,因為實在太忙了。前一陣子國片《消失的情人節》大受好評,我特地找了個時間,和老婆一同觀賞。不看還好,當看到女主角曉淇,因為凡事搶拍的個性,而憑空消失了整整一天,我冷汗直流。
因為,我就是標準的急性子!雖不到搶拍這麼誇張,但只要確立目標,我就全力向前,急速奔馳。我出門會提早,和人約時間總是早到,作業只會早交、不會遲交。我會在有限的時間內,想辦法擠進最多的事情;好友說我的人生超速運轉,五年內可以寫出六本書;太太說我閒不下來,多放空一秒也覺得浪費光陰。
這些都是真的,我不禁擔心,這樣超速運轉的生活步調,會不會正在預支我的時間呢?哪一天,我的人生,就這樣憑空少了一天,而我卻渾然不覺。
--
公平的時間長度,迥異的時間知覺
像我一樣個性的人,其實很多;而比我還誇張的人,常會是我心理工作中的當事人。我記得,曾遇過一個大學生,來談時總是眉頭深鎖、神色緊繃,我問他在焦慮些什麼,他說:「我總擔心時間不夠用!」
「我覺得,我一直在浪費時光,停滯不前。我就要畢業了,接著要去當兵,要就業,時間過得好快,有好多事情需等著要做,但我卻落後很多!」
我陪他一一檢核,現階段,待辦的事情有哪些,哪些正在著手了。我發現,他不只做了很多事,還領先一般大學生好大一截,而他究竟在急什麼呢?
上帝分配給每個人的時間,每天都是24小時,這是世界上唯一公平的事情;但每個人的「時間知覺」卻不同。有人覺得時間過得特別快,有的人則是覺得漫漫人生,緩緩地過就好。而時間知覺則決定了你的生活步調。
--
超速運轉的人生,難以忍受片刻空白
現代社會強調狼性與競爭力,鼓吹你搶佔先機,不落人後;世界運轉的速度飛快,越來越多人感到時間窘迫,每天在匆忙慌亂中度過。
從孩童時代起,學子們就被塞滿了行程。一個中學生每天回家後,有越來越多的任務得完成,上床的時間只能往後推移。沒辦法,這些攸關未來的競爭力,你不急,身旁師長比你還急!
所以,你根本沒有時間咀嚼,做這些事情的意義;你也沒有時間思考,這些生活任務的價值。你只能不斷吞下去,一件又一件。而當生活中出現片刻空檔時,你突然慌了,不知道該如何打發。為了填補那無聊且空洞的感覺,你得趕緊找點事情做,剛好,手機網路可以滿足你那些片刻的空虛。
我想,這是現代人,一有空檔就滑手機的原因之一吧!
--
陪伴孩子,處處驚喜,稍縱即逝
有了孩子之後,我覺得時間更不夠用了。因為,生活中必須挪出部分時間陪伴孩子,處理孩子的大小瑣事。我終於能懂,為什麼長輩總希望孩子趕快長大。這意味著,孩子能生活自理,大人能找回自己的自由光陰。
所以,陪伴孩子時,我常會心不在焉,想著手上還有未完成的書稿,還有欠人的課程講義,還有未回覆的訊息或信件。就這樣,囫圇吞棗地過了一、兩年。轉瞬間,孩子會走路了,孩子會跑、會跳了,孩子會說話、會唱歌了,猛然回想,孩子是在什麼時候,突然長大的?
不!孩子不是突然長大的,那些能力都是連續發展的過程,而是在我沒留心時,悄然飄過,未能駐足於我的回憶中。
最近,女兒的字彙量越來越大,每天都從口中迸出一些新的話語,每天都有驚喜。我這才發現,孩子處在語言爆發期,一生中只會有一次,錯過了,就不再重來。這時候的當務之急,就是多和孩子對話,一方面刺激語言發展,另一方面,也享受那孩子急速成長的驚喜與快樂。
我希望,當孩子長大後,我能和孩子描述他幼年時的種種。
--
擁有回憶,才算真正走過
你總是走得特別快,凡事超前部署,把眾人甩得遠遠的,看似成果輝煌,後移症會是什麼?
對!跟電影裡演得一樣,有些時間就這麼憑空消失了。我說的,不是真的時間,而是一些破碎而珍貴的回憶。因為有回憶,你才知道你活過,曾經歷這些時光,是回憶串起了我們的時間知覺。
如果,當你回首過往,只知道你完成了哪些人生要務,但藏在每日生活片刻中的感動與驚喜,你卻一片空白,這是你要的人生嗎?
是回憶的組合,讓我們有時間的知覺,因為擁有回憶,所以能感受到時間的存在。而回憶來自於,細細地品味每一個當下。如果你只顧著往前衝,身旁發生了什麼事你毫不在乎,那麼,你肯定會有許多消失的記憶,那是證明你曾經走過一遭的鮮明證據。
--
慢下來,專注當下,你就擁有自由
《消失的情人節》給我的提醒是,原來日子過慢一點,也可以很美好。你累積的時間利息,會給你更多能自由運用的時間,就像,凡事慢半拍男主角阿泰,多了一天可以隨心所欲,其實才是擁有大把時間的人呀!
你還在嫌時間不夠用嗎?
放慢步伐,好好吃飯、好好呼吸、好好走路、好好聊天,好好觀賞四周美麗的風景,好好地與你重視的人相處,讓這些珍貴的片刻,都進入你的回憶中,以證明你曾經活過。於是,回首來時,你會感到充實盈滿,而非空虛匱乏。
自我期許,在走到人生盡頭時,可以帶著充實的回憶,含笑離開;而非仍心心念念:「還有什麼事沒做?」,把遺憾帶到另一個世界了。
(本文撰寫於2021年1月27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脫癮而出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同學都有手機,為什麼我沒有?」 陪伴孩子面對同儕間的「比較失落」
(圖片來源:攝影師:Katerina Holmes,連結:Pexels)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人生有一種失落,叫做「比較失落」。
這種失落感來自於和別人比較的結果,看到別人擁有的,而你卻沒有。因為期待自己能與人相當卻苦尋不得,便陷入失落之中。換句話說,要是沒有比較,大概就不會有「比較失落」了吧!
有一天,你的孩子肯定會吵著你,要擁有一隻能自行保管與自由使用的手機。閱讀過我的文章《當孩子吵著要擁有自己的手機時,你準備好了嗎?》就會知道,我的看法是,判斷孩子是否能擁有個人手機的標準是,是否具備足夠的自我控制能力,亦即「上得去」也「下得來」的能力。
--
孩子沒有手機,感到很丟臉?
好吧!你就算認同我的觀點,也會很難堅持。因為,孩子會吵呀!
最常見的理由是:「同學都有,我為什麼不能有?」只要班上有人帶手機來學校,其他人就會羨慕。若孩子是少數幾個沒手機的人,便會出現比較失落。
相信我,孩子真的會因為沒有手機,而感到丟臉、落伍與挫折。一方面,這是面子問題;另一方面,孩子會懊惱地告訴你:「因為沒有手機,我無法與同學有共通話題,快變成班上的邊緣人了!」
聽起來頗有道理,孩子又每天愁眉苦臉地抱怨不休,該怎麼辦呢?這時候,你該做的,不是和孩子討價還價,爭論不休,也不是斥責孩子不懂事、講不聽,而是溫和而堅定地陪伴孩子面對失落感。
--
表達理解而非否定指責
陪伴的過程,你不需要說服孩子聽話,而是要在對話中,大量地同理孩子的情緒感受,表達對孩子期待的理解。舉例如下:
父母:「我知道,你很想擁有自己的手機,是嗎?」
孩子:「對呀!同學都有,我卻沒有,很不方便耶!而且,我都不知道他們在聊些什麼,我覺得自己像邊緣人一樣!」
父母:「我了解了!我想,你會感到有些孤單,是嗎?因為,你發現自己因為沒手機,而無法與同學密切聯繫,或者沒有共通話題。」
孩子:「對呀!真的,很難融入他們。」
父母:「沒辦法擁有自己的手機,還讓你有什麼感覺呢?」
孩子:「很丟臉!」
父母:「嗯!丟臉,怎麼說呢?」
孩子:「不知道,我覺得我很落伍,跟不上時代。」
父母:「原來如此,難怪你是如此羨慕同學能有自己的手機!」
--
重申原則,尋求替代方案
在充分傾聽孩子的感受,以及表達對孩子的理解後,家長接著要做的,是重申自己的立場與理由:「我知道,你很想擁有自己的手機,不過我們先前已經說過了,在我們評估你擁有足夠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前,不會給你辦自己的手機喔!」
「但我也能理解,沒帶自己的手機去學校,你覺得很丟臉、落伍以及與同學疏離。所以,我們一起來想想,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吧!」
千萬別對孩子的抱怨與困境視而不見,感覺到丟臉、落伍、疏離或沒面子,正是孩子的困擾,家長需要與孩子一同去面對。
「同學們現在都在聊些什麼話題呢?」
你可以這麼詢問孩子,並且告訴他,你會在家裡的電腦或數位裝置中,安裝這些軟體或應用程式;孩子可以在每日規範好的3C使用時間內去接觸使用,以免與同儕的話題脫節。甚至,有時候,你也可以與孩子一同參與這些流行話題,像是一起玩手遊或觀賞動漫影片等。
於是,孩子會知道,即使沒能擁有自己的手機,且被規範使用時間,仍然可以與同學透過數位裝置保持社交聯繫,仍然可以跟得上最新的話題,不至於被邊緣化。
--
擊潰比較怪獸的終極策略:提升自我價值
當然,這只解決了部分問題。因為,孩子之間總會比較,沒手機的羨慕有手機的,有手機的羨慕有高階手機的。就算你給孩子辦了手機,孩子還是會抱怨,沒完沒了。
孩子為什麼如此愛比較呢?
終究,這與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有關。我們要問的是:「孩子正在透過外在擁有的事物,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嗎?」一個自我價值感足夠正面的人,擁有十足的內在力量,能夠欣賞自己的長處,接納自己的不足,不需要透過過度與別人比較,也能從容自在地活著。
我想,你一定希望孩子是這樣的人吧!養成的關鍵有二,也是一個人是否擁有自我價值感的指標:第一,欣賞自己的長處,第二,接納自己的不足。
要做到上述兩者,父母需要時常用正向的眼光來看待孩子,也就是「正向聚焦」。當父母懂得欣賞孩子身上那些美好的特質(而不一定是良好的表現結果),孩子就能看得見自己的好,因而擁有自信。
而當孩子平時遇到挫敗,或表現失常時,父母能溫柔地予以同理,並看見孩子在這過程中的努力、付出與堅持,以及行為背後的正向意圖,引導孩子從挫折中學習與成長,便能幫助孩子接納失敗,而不是害怕失敗。
然而,這些都是日積月累的結果。
--
孩子愛比較,而父母呢?
說穿了,孩子愛比較,也是學來的呀!
當父母本身愛比較,孩子就越在意比較的結果。於是,當孩子發現同學有手機,而自己沒有時,就會陷入失落中。這值得家長自我省思,避免拿孩子的表現與別人比較。過度比較的結果,不論比輸或比贏,都會帶來反效果。
終究,我們要讓孩子知道:
「即使我在同儕間,沒有手機可秀,可能有點沮喪,但我也不會因此難過或洩氣。因為,我身上仍擁有著值得被欣賞的地方,我也擁有長處與強項,不需要因為沒手機而感到丟臉。」
(本文撰寫於2021年1月19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人類心理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說話比較直,錯了嗎?學習對人體貼又不失真誠的說話方式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zh/photos/feedback-confirming-businessmen-3653368/)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我常應邀在教師研習中,與各級學校的老師們談如何與家長有效溝通,也就是「親師溝通」。親師在孩子的教育或教養上,應該是合作關係,而非敵對。然而,卻常因為溝通表達的不適切,釀成誤解,最後悲劇收場。
--
說話太直接,好心被雷親?
前一陣子,有位老師在研習中分享:「我終於明白,如果要有效溝通,就不能太真誠!」我不是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說法,這是老師們的內心話,帶著委屈與無力的;顯見在與家長互動時,吃了不少虧、吞了不少淚。
「如果太真誠,就會不小心說出真心話,講話太直接,原來也不行!」換句話說,有不少人打從心底認為,「有話直說」是一種真誠的表現。那是一份善意,更是自己的本分,希望透過直接點出孩子或家長的問題,提醒改善。然而,招來的卻是對方的反感。
類似現象在組織管理中也常見。主管直接指出員工的缺失,要求改進,本意是期待員工知錯能改,常是恨鐵不成鋼;沒想到,員工卻禁不起責難,不但沒改善,背地裡到處說主管壞話,令主管感嘆「好心被雷親」。
於是,有企業主管告訴我:「現在的年輕人,連一句重話都不能講」。
--
你沒有做錯,但卻沒有效果
很久以前,有位母親告訴我,她感到很心寒。
有次接到老師電話,老師說,孩子曾形容自己的母親很難相處,不喜歡媽媽。繼續追問才知道,孩子告訴老師,媽媽總是管東管西,愛數落、愛挑剔,講話很傷人。
「原來,我在孩子的心中,是這樣的形象呀!」這母親對孩子的大小事,親力親為、盡心盡力,不論是學習或生活常規,勤教嚴管;卻換來孩子的負面感受,內心委屈不已。
我問:「孩子說妳管很多,總是批評、數落,是真的嗎?」
「也沒錯啦!可是,孩子犯錯我能不管嗎?我只不過是直接地點出孩子做錯了什麼,要求他改善罷了!我如此用心,難道做錯了嗎?」
為了知道更多,我請她舉出生活實例,當孩子犯錯需要被糾正時,她究竟是如何表達的。聽完後我說:「妳沒有錯,而且,我能感受到,妳對孩子滿滿的愛!於是,愛之深、責之切吧!」
母親點點頭,我繼續說:「然而,對青少年而言,卻是無效的!」
--
看見行為背後的善意
在人際溝通中,追求效果是比證明對錯還重要的。於是我問:
「妳這麼對孩子說,目的是什麼?」
「我希望他知錯能改,不要一錯再錯,要我一再提醒。」
「如果,孩子可以做到,妳說的那樣,有什麼好處呢?」
「未來,他才會是個有規矩、有教養的人,而我也能夠比較放心,這樣我就盡到當父母的本分了。」
「我明白了!妳期待孩子能長成一個成熟懂事的人,而如此,妳會知道自己是個盡責的母親。我很好奇,是什麼讓妳願意如此盡責呢?」
「因為,他是我的孩子,我愛他,我是為他好呀!」
「那麼,孩子感受到妳的愛了嗎?」
「我……我不知道,應該沒有吧!」
「如果,今天有其他的表達方式,可以達到改善孩子行為的效果,同時,讓孩子感受到妳的愛,妳願意嘗試嗎?」
這母親用力地點點頭。於是,我與她分享,同樣的意思,可以用「正向聚焦」的話語來傳達,帶給孩子成長與改變的力量;而過去「負向聚焦」的說話方式,即使直接了當,但孩子聽了不舒服,便會心生對抗、拒絕改變。
這母親聽明白了,說她願意試試新的溝通方式。
--
依然真誠,只是換個體貼的說話方式
當這位母親向我訴苦時,我可以選擇直白地說出她做錯了什麼,要求她改。但我知道這麼做,只會讓她感到更無力,因為,她本身就處在沮喪與挫敗之中。
我選擇先肯定她這麼做的正向意圖,看見她的努力與對孩子的愛,讓她感受到被理解,而知道:「我沒有做錯,只是方法需要調整」。於是,接下來,她會更願意接受我分享的建議。
我沒有直接說出她的問題,代表我不夠真誠嗎?不,我依然真誠——我很想幫助她,更希望她能夠脫困;只是,我得尋求更有效的表達方式,能讓對方感受到力量。因此,我不只真誠,更帶有一份體貼。
所謂體貼,就是能夠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盡可能貼近並關注他人的內在感受。背後思考的是:「當我這麼說,對方感受到的是壓力,還是動力?」起心動念仍是想幫助對方,當然不失真誠。
--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話能感人、亦能傷人
說話是門藝術,有時候甚至得字斟句酌。那是因為,我們不知道面前的人,此刻的心理狀態如何?他是否有力量去承受那赤裸裸的指責與批評?或者,他其實處在匱乏無力的狀態,內心已經傷痕累累,需要的是更多理解與鼓勵?
如果我們願意在說話時,除了真誠,也多一份體貼,多幫對方想一想,說出的話語,究竟是「帶給對方力量」,還是「拿走對方的力量」,這時,你會選擇婉轉且不失善意的表達方式。
要對他人有影響力,話語通常要能帶給他人力量。當一個人越能感受到被充分理解,而且擁有正面的自我價值,他越願意向對方敞開心胸,越能接受對方的意見或觀點,有效溝通就此發生。
(本文撰寫於2021年1月13日,文中案例為真實故事經充分改編)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親職教養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看似幸福美滿的家庭,孩子怎麼也會出問題?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zh/photos/family-sunset-beach-happiness-2611748/)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我們不是那種狀況百出的家庭!」
眼前一位母親,邊說邊擦拭著泛紅的眼眶。她的孩子上國中後,屢次出現偷竊行為,好幾次被老師或同學發現,順手牽羊他人的財物;被發現後都會坦承,但仍然一犯再犯。
學校安排我與家長談談,討論是否有協助孩子改善的策略。我聽著母親繼續說:
「我跟孩子的父親,都有一份不錯的工作!我們不偷不搶,也重視孩子的教育,特別要求品格端正。我們家雖說不上富裕,但孩子需要什麼,都能給得起。所以我們實在不懂,他為什麼要去偷別人的東西呢?」
我聽學校老師說,在處理這孩子的狀況時,家長是非常配合的,溝通態度十分良好。學校老師也想不透,生在一個這麼正常的家庭中,孩子是怎麼長歪的?
--
明知道不對的事,卻又想要去做
還是和孩子聊聊吧!
孩子來到我面前,我自我介紹後,直接切入:「我聽說,你的家境不錯,其實也不缺什麼;如果需要什麼,跟父母說一聲就好,根本不需要用偷的,怎麼回事呢?」
孩子搖搖頭,沒說話,我接著問:「爸媽對你很小氣嗎?」、「爸媽很喜歡限制你、管你很多嗎?」、「爸媽不讓你買你要的東西嗎?」
我提出了幾個可能性,孩子都搖搖頭。接著,他不耐地說:「沒有,他們對我很好,我要什麼,就有什麼,這是真的。」
我點點頭,謝謝他告訴我。接著問:「你知道這麼做是不對的吧?」孩子點點頭,我又說:「那我很好奇,當你在偷拿同學的財物時,你的感覺如何?」
「我很緊張,也很焦慮,我知道這不對,但我無法控制自己……」
「無法控制自己?」我再度確認,孩子點點頭。他告訴我:「偷完東西後,我常會很後悔。我知道不該這麼做,但下一次還是想去偷。當我做壞事被發現時,我反而會鬆一口氣。」我百思不得其解,既然他不需要這些財物,行竊過程的感覺也是緊張痛苦的,甚至需要付出代價,為何還要這麼做呢?
--
藏在美滿家庭中的幸福假象
「我感覺得出來,父母很關心你。是嗎?」
「好像是,又好像不是……」男孩點點頭,欲言又止。我聽得一頭霧水,請他說清楚一點,他說:「就是,他們都說他們很關心我,我也知道他們為我做了很多,但是,我就是感受不到。」
「你的意思是,你不覺得他們是真心在關心你嗎?」
「嗯!他們大概只想著自己的事吧!」
原來,這孩子的父親在多年前有了外遇,母親知道後,相當氣憤。父親為了求和,向母親表示會與外遇對象分手,並保證不會再犯。母親為了家庭和諧,忍了下來,原諒父親。但其實,父親仍私底下與外遇對象來往,而母親也知情。
「我們家維持這樣的狀態,只少有三、四年了吧!在公開場合,他們總是出雙入對,假日,我們也會全家一起出遊。所以,在外人眼裡,我們過得幸福極了。事實上,在家裡,他們是不講話的,甚至,要我們幫忙傳話。」
「我很討厭幫他們傳話!回到家,我和弟弟立刻各自回房裡,大家盡量少碰面,落得輕鬆。」
--
用盡全力保護家中那不能被掀開的黑洞
原來,所謂功能健全、生活優渥,全都是幸福家庭的假象。真實狀況是,家裡有個黑洞,是不能說的秘密,沒有人願意面對,於是相敬如冰,也相安無事。而這孩子是家中的老大,眼看母親為了維持這家庭滿美的圖像,含恨隱忍,他就算再看不下去,也得配合演出,真的很煩!
我似乎能理解,這孩子說的「感受不到關心」,是怎麼一回事。當夫妻相處存在著難解的壓力,又必須維持一定的家庭運作,長期心力耗損下,當然無法與孩子有品質的互動,更別說是溫暖關懷或者肯定讚許。
而所謂的關心,也只是做到孩子基本的生活與學習安排,實際上,與孩子是缺乏情感連結與深層交流的。久了,大家都習慣了,只要不去觸碰那個黑洞,這個家仍然能繼續運作的。
--
不干孩子的事,但孩子卻無法置身事外
「會不會,其實你很不甘心?」
「唔?」孩子疑惑地望著我。我解釋:「就是,其實你為母親感到很不平,同時也很想打破現狀,但不知道用什麼方法才好。但你就是不希望這樣的幸福假象,再繼續維持下去!」
「嗯!我已經厭煩活在謊言裡了。但是,這又不關我的事……」
是呀!是不關孩子的事,孩子是無辜的。然而,孩子卻因此被冷落,得不到該有的關懷與肯定,連基本的「關注」都求不得。人天生就有尋求關注的傾向,至少要被注意到。你看,那兩、三歲的小娃兒,無時無刻都在爭取父母注意力,不是嗎?
當一個孩子表現的好,得不到關注,就可能尋求負向關注。也就是,透過搗蛋、作怪、對立、或挑釁等問題行為,來引起照顧者的注意;即使他知道,這麼做是不對的。
--
幸福家庭不是沒有危機,而是願意面對危機
「所以,當你的偷竊行為被揭發後,你反而鬆了一口氣;或許是因為,你知道父母會來關注你的問題,唯有如此,你才能真正被看見吧!」
孩子露出似懂非懂的神情。
我不期待他現在就能懂;但是,這些道理,大人需要懂。當一個家的所有成員,都用盡全力去掩飾,那沒能被好好處理的危機,以向外展示這個家的美好圖像,最後總有人會出問題、發生狀況。此時,所有外人都會跌破眼鏡地問:「怎麼會這樣?」
無風不起浪,而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孩子的問題往往反應的是家庭的問題,包括關係互動與危機事件;唯有家庭的問題能被正視,好好處理,孩子的問題行為才有機會獲得改善。
(本文撰寫於2020年12月30日,文中案例為真實故事經充分改寫)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人類心理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揮別2020,練習把心安頓下來的一年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zh/photos/sunset-sailing-boat-boat-sea-ship-675847/)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2020走到尾聲,回顧過去這三百多個日子,一點都不平靜,彷彿百年來的大事全集中在這一年一次發生了。年初疫情爆發,打亂了所有人的生活步調。有人一夕間沒了工作,家計陷入困境;居家不出的日子變多,家暴兒虐案件攀升。身處相對安全的臺灣,至今仍不敢鬆懈,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已成為日常。
除此之外,國內外政治情勢波動;疫情衝擊國際經濟;更有多位名人在這一年間相繼離世。令人不禁探問,這一年到底還可以多慘?
--
當生活被無法控制的恐慌念頭給主宰時
三月期間,疫情逐漸升溫,就聽到身旁不只一位朋友告訴我,腦袋裡無法控制地浮現「自己可能染病」的念頭。他們每天處在不安之中,害怕需要隔離檢疫而耽誤工作,擔心自己的病情而傳染給家人孩子,無止境地恐慌讓他們三天兩頭跑醫院,從小診所到大醫院,得到的是醫生的嚴正告誡:
「你沒事!做好防疫措施,沒事別再來了。否則,醫療體系就要癱瘓了!」
我想,上半年有許多人是在高度焦慮中度過的。我也不例外,因為家有幼兒,居家清潔與消毒,毫不馬虎。當時,許多已經敲好的演講行程,被迫取消或延期,心裡一度慌亂:「不知道疫情要延燒到何時?工作沒了,收入也沒了,怎麼辦?」同時,唯恐自己萬一染疫需要隔離,什麼事都做不了,又該如何?
當時,本就自我要求極高的我,晚上時常輾轉難眠。我意識到,自己正處在慢性壓力之下,而生活巨變造成身心難耐的狀況,就要超出負荷了。於是,我每天都在問自己:「我可以做些什麼?」
--
焦慮是一份提醒,區分可掌握和不可掌握的
就這樣,我試著與我的焦慮共處。
當我正視焦慮這份情緒時,我理解到,焦慮是一個人處在情勢未明或失去掌控的情況中,容易出現的身心狀態;因此,焦慮是一份提醒,它提醒我們,正處在失控之中,而這失控的情境,常常是想像出來的,而非真實的。同時,在失控的當下,也有可控的部分。
而我要積極學習的是,區分哪些事情,是我可以掌握的,盡力去做好;哪些事情,是我無法掌握的,學習去接受。好笑的是,身為助人工作者,任務就是設法幫助他人安頓身心,但我卻忘了,自己的身心狀態也得被照顧。如果,我沒能把自己的情緒給安頓下來,沒能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與身旁的家人相處,我什麼都做不了,情況只會更糟而已。
當時,我有個重要的領悟,就是把自己的心給安住——我最能夠掌握的,只有自己。於是,每天,我撥出大把空閒的時光,強迫自己做呼吸練習,規律有氧運動,閱讀小說、散文等與自身專業無關的書籍,限制上網或看電視的時間,避免過度吸收令人焦慮的資訊等。
危機,包含了「危險」與「契機」。當我們身處險境,也可能看得到契機。如果沒有疫情告急的焦慮慌亂,我不會承認自己正處在越趨嚴重的慢性壓力之中。而當我透過刻意練習,把內心給安住時,我又恢復了活力,同時展現創意。當時,我立刻與出版社洽談書約,花了半年時間寫出了《正向聚焦》一書;其他書籍也著手進行中,明年將陸續問世。
--
練習正向聚焦,避免不健康的過度比較
四月過後,國內疫情獲得控制,許多推廣、進修活動也恢復辦理;我又開始忙碌了起來。一忙,慢性壓力又找上門,失眠困擾再度來敲門。當時,我正急著重振旗鼓、蓄勢待發,哪裡停得下腳步?但換來的,卻是各種身心失衡。
當再度靜下心來,與自己相處時,深深察覺到,是我的比較心在作祟。我擔心自己動作不夠快、做得不夠好,害怕自己輸給同業,失去競爭力。因此,就算明天的演講課程是我早已熟悉不過的內容,我也可能就此失眠。當我看見內心匱乏的一面,以及對自己的不信任時,我又開始與自己展開對話:
「我最近感受到什麼?」
「這份匱乏與急迫的感受與想法,是從哪裡來的呢?」
「過去也有這樣的感受或想法嗎?」
「而腦中盤繞的念頭,是真實的嗎?我該全盤相信嗎?」
「我是否用偏頗或全貌的眼光在看待自己呢?」
於是我知道,我每天要做的練習,就是對自己「正向聚焦」,這能幫助我發現自己具體而真實的亮點,進而欣賞與肯定自我,同時避免錯誤且有害的比較,陷入自我否定與自我責備之中。想不到,自己的作品,竟然在危機中,拉了自己一把。
--
持續練習當個內在強大的人
在一片失序混亂中,終究是把這一年過完了。然而,疫情這場戰還沒打完,對許多人而言,面對的是更多未知的挑戰。但在這一年中,我學習到,比起全力衝刺,以證明自己的完美與卓越,或絞盡腦汁唯恐自己陷入困頓中,還重要的事,是讓自己的內心能常保安定。
也就是,練習成為一個內在強大的人。
如同我在《叛逆有理、獨立無罪》一書中提到的,要成為內在強大的人,需要學會一項功課,就是「放過自己」。放過自己並非縱容自己,而是能夠如實地接受自己,包括自己長久以來的性格特質與行為模式,以及時時刻刻升起的情緒狀態。
當你處在焦慮慌亂中,代表你對整體情勢能掌控的部分減少了!我們通常會試著做些什麼來壯大自己,以證明自己還能撐下去;然而,越是如此,你越會看見自己的不足與脆弱,伴隨而來的就是自我否定的聲音。
唯有先接受自己不夠強大,才有機會去看見不夠強大中那個強大的部分。我們得先如實地接觸自己的情緒感受,負責任地安頓好自己,而不是怨天尤人地要求別人得為自己的不幸負責。
在急著把混亂的2020送走的同時,也感謝2020給了我們機會去沉澱與反思,學會在焦慮中自處,安頓內心。如果因此學會了更加接納與欣賞自己,2020或許是個因禍得福的一年。
那麼,2021年呢?——繼續練習安頓自己吧!
(本文撰寫於2020年12月21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親職教養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你無法陪伴孩子一輩子,但「心理韌性」可以!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zh/photos/childhood-child-flight-free-luck-1884281/)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許多人知道,我的專長之一是學習議題的心理輔導(簡稱「學習輔導」),便常問我,影響一個孩子課業學習表現的關鍵,是什麼?
我想,你也很想知道答案吧!
我確實花了好幾年的時間,透過大量閱讀,以及實務工作中的觀察,想找到答案。我不否認,天分或智商,會是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對大多數的人而言,這種先天能力的差異通常不大
那麼,另一個可能的因素,便是能否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於是,一直以來,我在各級學校教授孩子學習策略,甚至,也告訴家長或老師,如何陪伴孩子學習,幫助孩子提早建立有效的學習習慣。
然而,我更發現,即使每個孩子都擁有同樣的學習策略,但不一定都管用。也就是,有的孩子願意嘗試看看,有的不願意,有的,甚至直接認定「沒有用」。
這樣的現象,在越高年級的孩子身上,越是明顯。
你會說,這是「學習動機」的問題。那麼,是什麼讓孩子逐漸失去學習動機了呢?我認為,「對讀書不感興趣」無法說明這一切,因為,課業學習對大多數人而言,都是枯燥乏味的過程。學習動機低落的真正原因,來自於學習過程中的創傷累累,導致逐漸不相信自己能夠學得會、學得好,或者能獲得好成績。
一旦如此認定,給他再好的方法或工具,他也意興闌珊。
你可能又會問,在讀書學習的過程中,誰沒挫敗過?誰沒搞砸過?何以有些人,遇到失敗了便灰心喪志,有的人卻越挫越勇?
我常籠統地告訴提問者,這與孩子本身的心理穩定度有關。心理穩定度的高低,則很大程度取決於孩子與主要照顧者之間的互動品質。
--
在閱讀了陳品皓臨床心理師的新作後,我終於可以更精確地說明,我口中所謂的心理穩定度,其實就是「心理韌性」。擁有高度心理韌性的孩子,在面對挑戰時,比較不會退縮;在面對失敗時,也不會從此卻步不前。
品皓在書中一針見血地提到,心理韌性所涉及的,不只是一個人不畏橫逆,或者在困難中能堅持到底而已;還要能從失敗中學習,進而成長與茁壯,更靈活彈性地發展出面對困境的策略。
我很欣賞這樣的觀點。當孩子面對挑戰時,我們不只是要孩子能忍過去、撐過去,失敗了趕快站起來;除了「用力」之外,還要「用腦」;也就是,在困頓中獲得新的洞見,進而拓展更多的可能性。
--
有幸搶先閱讀《心理韌性》一書的文稿,我不時想起我家裡那兩歲半的女兒。究竟,我為女兒所做的一切,是否能讓她發展出高度的心理韌性?
也許,我沒辦法教她識字、外語、算術、程式設計或寫作——她未來會遇到許多優秀的老師,不用我煩惱。然而,我現在可以做的,是從小陪著她,透過不斷地對話互動,引導自我覺察、發展多元觀點、肯定與欣賞自我、設立人際界線、給予堅實的信任,幫助她長出面對人生挑戰所需的堅毅性格。
我無法陪伴我的女兒一輩子,但我知道,「心理韌性」可以。
品皓在書中,將幫助孩子發展心理韌性的教養方法,交代得詳細清晰。所以,在閱讀這本書時,我懇請你放慢速度、細細咀嚼,閱讀到每一個篇章段落時,停下來反芻一下。因為,這是一本含金量極高的好書,字字句句都切中要害,這乃是品皓豐厚的實務經驗,與獨到見解的累積與萃取。能受邀為本書撰寫推薦序,誠惶誠恐,也倍感榮幸!
(本文為「親子天下」出版、陳品皓臨床心理師所著《心理韌性:顛覆起跑點迷思,教出有耐挫力、熱情與目的感的孩子》一書推薦序)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知道做到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有設限的人際關係,反而讓你獲得更多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有一次,我在台北車站與友人會面,一場飯局聊到忘我,差點忘了下一個行程;眼看搭捷運前往有點趕,乾脆在車站外跳上一輛排班計程車。
司機先生問我去哪裡,我說明了目的地,他覆述確認後,口氣有些不耐:「很近嘛!走路就會到了!」果然,不到五分鐘,抵達目的地,他邊找錢,嘴裡邊碎唸著:「這麼近還搭計程車幹嘛?」
我有些疑惑,有錢賺不好嗎?他接著抱怨:「我在車站排了快兩個小時,結果載你賺不到100元!」他邊搖頭、邊嘆氣地離開了。
我明白了,這便是機會成本。他載到短程的客人,便失去了可能載到長途旅客的機會,當然也失去可能賺更多錢的機會。我想,如果他在當下能斷然拒絕提供我載客服務,也許結局會不同。當然,他沒有選擇,因為不能拒載乘客,否則可能會被客訴。
--
然而,人生不也如此嗎?當你答應了某事,你的時間與精力就得耗費在那裡,相對的,也就排擠了你去做其他事情的機會。不同的是,你是有選擇的;而你是否願意拒絕那些,你其實沒有很喜歡做,也可能讓你失去更多的請求呢?
就我的觀察,一般人無法拒絕別人的請求,常來自於兩個原因:第一,是怕失去關係,第二,是怕失去機會。
以前者而言,你可能會擔心,拒絕了他人的請求,會讓他們傷心、難過、失望或生氣。你因為不想失去他們的肯定與認同,於是再怎麼不情願,也不爭氣地說「好」了!
這顯示了,你過度承擔了別人的情緒,你把別人的擔心、失落與生氣,全都攬到自己身上;然而,別人真的會因此對你產生負面的觀感嗎?
再來說後者,許多職場人士不敢斷然拒絕要求,是擔憂未來別人就不願意把工作機會託付給自己了。就拿我來說,當我剛開始擔任自由接案的講師時,我會努力把握每一個演講邀約;慢慢地,當邀約過多,致我行程過滿時,我仍不好意思拒絕源源不絕的合作邀約。我心裡冒出的聲音是:「如果拒絕這次合作,會不會就沒有下一次了?」
這顯示出,對自己不夠有信心,內在狀態匱乏無力。
不論你是想當萬人景仰的救世主,還是想凸顯自己是個無所不能的超人,不懂拒絕,都將為你的人生帶來更多麻煩。
--
拒絕這檔事,其實就是為人際關係「設限」。也就是,承認自己是有極限的,認清自己真正重視的是什麼,而懂得把自己與他人區分開來;不過度為他人承擔情緒責任,也不需要透過無所不能來證明自己。最終,能過著自己想要的人生。
問題是,該怎麼拒絕,才能拒絕得漂亮,甚至迎來更多尊敬呢?
這也是我時常苦思的問題,因為,我也不太懂得拒絕。於是,這本《拒絕人反而為自己的印象加分》來得真及時,裡頭提到了許多有效拒絕的妙招,包括,拒絕的理由必須越具體越好、不解釋一堆理由、帶著感謝來表達拒絕、語氣及語調也得斟酌等。
--
就我觀察,不擅拒絕的人最困難的,是在第一時間總是先說「好」,隨即後悔,但話已說出口,駟馬難追。所以,在面對他人請求的當下,如何避免自動化地先點頭,是關鍵要務。
要能做到「先等一等」再決定,需要在平日的生活中,不斷地去釐清自己最重視的是什麼,也就是人生中的優先順序。越常去思考這個議題的人,越有可能在那臨門一腳為自己踩下煞車,這在《拒絕人反而為自己的印象加分》書中的第四章,有清楚的討論,也是全書最重要的部分。
願你在閱讀這本簡明易懂的好書後,也能為人際關係設限,你不只失去有限,還會獲得更多!
(本文為《拒絕人反而為自己的印象加分》一書推薦序)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