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孩子,請你慢點長大:陳志恆親子成長繪本》《用愛軟化尖刺,用心讀懂孩子:有寬容,也有堅持的彈性教養練習》《晨讀10分鐘:幸福的正向練習》、《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12本書,為2018~2024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446 帖子
-
2 意見
脫癮而出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當孩子說:「你們都能滑手機,為什麼我不行?」,大人該如何回應?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zh/photos/smartphone-family-total-a-smile-4483117/)
作者: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
如果,你是一個懂得規範孩子手機網路使用時間的家長,從小逐步漸進地開放孩子使用手機網路在娛樂用途上的時間;你始終溫和而堅定地堅持著,孩子也算配合。
但最近遇到一個困擾。當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到了,他向你抱怨:「為什麼你們都能滑手機,而我不行?」你看看四周,另一半在滑手機,爺爺奶奶用平板在追劇,你手上也拿著一隻,準備等會兒繼續滑。
一時之間,你語塞,不知如何回應。
這時,你通常會怎麼說呢?
(一)「我們是大人,你是小孩,小孩本來就不能一直滑手機,別吵了!」
(二)「你滑手機是在玩,大人滑手機是在做正事,本來就不能相提並論!」
(三)「我說不行就不行,哪來的這麼多意見?」
(四)「等你長大了,愛滑多久,我都不會管你,但現在就是不行!
(五)「好!那麼,我們都收起來,不用3C網路了!」
--
「因為你還小……」很難讓孩子心服口服
孩子這樣的抱怨,你一定不陌生。
我指的不是孩子常這樣說,而是,在你小的時候,也曾向父母如此抗議過。只不過,當時沒有手機,你會說的是:「為什麼你麼都可以看電視,我不行?」「看電視」可以換成看小說、看漫畫、吃零食、打電動……等任何大人不希望我們接觸的事物。
大人會說:「因為你還小!」「因為怕你近視!」「因為你要唸書,看電視會耽誤課業!」「等你長大就能看了!」這些理由,是否真有說服你?
還是,你覺得這些都只是大人拿來打發孩子,別再吵鬧的話術罷了!
我始終認為,大人不准孩子做的事,表示那是不好的,大人自己也不該去做。
但是大人卻總是有兩套標準,對孩子嚴格,對自己寬鬆。
像是,常爆粗口的大人,卻不准孩子罵髒話;吃東西不懂節制的大人,卻禁止孩子吃零食;沒有運動習慣的大人,卻要孩子別整天坐著不動;沒有閱讀習慣的大人,卻要孩子好好用功唸書;花錢如流水的大人,卻要孩子懂得節儉;脾氣暴躁的大人,卻要孩子不准生氣;老煙槍的大人,卻要孩子不准碰煙。
這不是雙重標準,什麼才是?
如果一句「因為你還小……」就能讓孩子聽話照做,孩子是因為怕你才聽話,而不是真的明白,為什麼要這麼做。
--
大人怎麼要求,自己就怎麼做
回到一開頭的問題,在五個回應話語中,前四個,其實都只是在表達一件事:「別吵了,我說的算!」用權威來要求孩子聽話,而不是以理服人。
最理想的回應方式,是第五個:「好!那麼,我們都收起來,不用3C了!」。意思是,我們願意以身作則!當大家都不使用3C網路,孩子身邊也不會充斥著誘惑,滿腦子都想著上網。
然而,要做到這點,真的不容易,要全家人一起配合。
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全家人有個共識,每天幾點到幾點,大家都將3C產品關閉,創造一個零3C干擾的家庭時段。
這樣,孩子才會真的死了這條心。
你會問:「可是,我真的有需要上網呀!」
我知道,大人常因為工作或聯繫需要,使用到3C網路。如果非得如此,你得先向孩子說明清楚,你使用3C網路的原因,是為了工作上的需要,而非娛樂用途;而工作結束,就會立即關閉。就好像,我們會允許孩子在學習用途上使用3C網路,但結束了,就得立即下線。
當然,如果還是很難做到,就請盡量別在孩子看得見的地方使用3C網路。
--
手足之間的計較
另一個常見的問題是,當家裡有不只一位孩子時,因為不同年齡階段,開放給孩子的網路娛樂使用時間也不同;大一點的孩子可以上網比較久,小一點的孩子的上網時間比較短。
這時,小的孩子常會感到不公平,而抱怨:「為什麼哥哥/姊姊可以玩這麼久,我現在就得下線了?」
你只要保持溫和而堅定,這麼告訴孩子:
「我知道,你還想繼續上網。不過,你的上網時間就是這麼多!而哥哥/姊姊在你這個年紀時,也只能上網這麼久。等你到了哥哥/姊姊的年紀時,你也可以擁有和他們一樣長的上網時間喔!」
只要有清楚的規則,且堅定執行,孩子即使有時會抱怨,長久下來,仍然會願意配合的。
(本文撰寫於2021年3月11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人類心理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與其做個人氣王,不如經營有意義的關係連結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zh/photos/team-friends-teamwork-corporate-1381084/)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長期從事青少年的輔導諮商工作,常有帶著煩惱前來的孩子問我:「該怎麼樣才能受歡迎?」他們渴望被同儕喜歡與接納,而我總想知道:「那麼,你現在的人際關係,怎麼了呢?」
有些人告訴我,他們被好朋友背叛;有的被同儕孤立排擠;有的是不知道如何融入群體中;有的則是和好友或戀人發生衝突。總之,人際關係的大小問題,總是深深困擾著他們。
然而,不管人際困擾的根源是什麼,常能發現許多人有著不切實際的期待:「我需要成為受歡迎的人」。彷彿,只要足夠受歡迎,就不再需要擔心被人背叛,就永遠不會受人排擠,就不會與人意見不合、口角衝突,甚至,不需要主動做些什麼,別人就會邀你融入群體。
我得說:「你抓錯重點了!」
不只是青少年,不少成人也有這樣的迷思。好像學會各種討人歡心的招式,最好成為人氣王,就能免於被孤立,且能為人生加分許多。事實上,真正帶來幸福的,不是你有多受歡迎,而是,有能力與他人經營有意義的關係連結。
我曾經在《此人進廠維修中》一書中提到,有意義的關係連結指的是,人我之間存在著深層關懷、陪伴與支持的關係形式,不論是親情、愛情或友情。而要判定這段關係是否是有意義的關係連結,可以從對話內容得知。若談論的話題大多屬於個人化議題,如個人的感受、信念、觀點、願景、期待、決定……等,這樣的關係互動就會越有意義;如此,才可能從孤單中免疫,並在生活中感受到更多的幸福。
然而,要建立與經營有意義的關係連結,並不容易。因為,各種衝擊都有可能讓一段關係受損,再長久穩定的關係,都有可能因為一點小事而深陷危機。因此,我們真正要學習的,是讓重要的人際關係具有韌性,能因應各種關係中的挑戰,甚至在危機中學習與成長。
《關係免疫力》一書的作者梅樂妮.喬伊是個心理學家,她在本書中提到,有韌性的人際關係由兩個成分組成,分別是「安全感」和「連結」,這兩者越充足,關係品質就越強健,越有韌性。
就拿安全感來說,我想起一部有趣的電影《弟弟追著恐龍跑》(My Brother Chases Dinosaurs),主角傑克愛上了同學艾蓮娜,他向姨媽討教如何擄獲女孩的芳心,阿姨給他的忠告是:「永遠不要說謊!」
顯然,傑克搞砸了。他有個患有唐氏症的弟弟,他為此感到丟臉,於是欺騙艾蓮娜,他的弟弟過世了。當艾蓮娜發現真相時,兩人的關係陷入危機。
謊言是信任感的頭號殺手,而沒有信任就不會有安全感。好在,當你及時且足夠坦誠時,可以適時地修復關係。因此,在有韌性的人際關係中,我們需要讓對方感到安心,你必須是個真誠且值得信任的人。
但這還不夠,我們自己也得擁有安全感。如果你在人際關係中總是焦慮不安,覺得自己隨時會被背叛、遺棄或厭惡,你只會透過不斷地猜疑、試探或討好對方,也可能一再尋求對方的保證,更會編織各種看似善意的謊言,到頭來破壞彼此的信任關係。
然而,你的不安全感,不一定來自於這段關係,而是與你過往的人際經驗有關,特別是,從小與主要照顧者之間的互動品質。若你在最弱小的幼年時期,曾經被自己最信任的人傷害過,那麼你在任何關係中當然都會感到強烈的不安;長大後,你也難以經營長久穩固的親密與家庭關係。
有許多人,就是意識到這一點,而來尋求心理諮商的。若這項議題沒有被處理,不安的感受沒有獲得安頓,在任何關係中都無法自在。不只無法與他人展開進一步的互動連結,更可能弄得彼此都傷痕累累。
《關係免疫力》這本書,真是人際關係經營的最佳指南,有著豐富的理論與實證研究,深入淺出地探討人際關係經營的各個面向與挑戰,也同時告訴我們,面對彼此不同的價值觀、個性差異、衝突與關係危機時,該如何調整與改善。
正向心理學的研究發現早就告訴我們,健康正向的人際關係是一個人幸福感的來源之一。而比起如何受歡迎更重要的,是去探討與學習,如何讓一段關係更為強韌,讓關係中的彼此,都能夠因為這段關係的存在而獲益、成長並提升。
(本文為《關係免疫力:哈佛心理學家教你建立有韌性的人際關係》(時報文化出版,2021年)一書推薦序)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知道做到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道歉難以說出口? 穿上防彈衣,心理演練最糟的後果
(圖片來源:攝影師:mentatdgt,連結:Pexels)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你曾經傷害過誰,而感到後悔嗎?也許是無心,或者是有意,現在想起來,總覺得是自己不應該,欠對方一句道歉。問題是,為什麼你到現在還不去向對方說聲:「對不起」?
你說,因為很忙,改天有空就會去做了;又說,對方更忙,不好意思打擾;或者,事隔已久,早已斷了音訊,聯絡不易。總之,你可以有千百個不去道歉的藉口,但就是找不到一個讓你願意付諸行動的理由。
常常,最需要表達道歉的對象,是我們最親近的家人或朋友。因為互動如此緊密,摩擦在所難免,一句無心的話語往往帶著強大的殺傷力,然而,我們卻難以在當下就表達歉意。當關係開始變質,彼此之間的互動不再如往昔,你開始懊惱,怎麼當初不立刻說聲對不起就好,而拖越久,就越難以說出口。
--
道歉很難?其實是害怕自己會受傷
為什麼難以表達道歉?因為,我們也害怕自己受傷。我們的心中開始不斷上演著小劇場:
「萬一,對方不接受我的道歉怎麼辦?」
「會不會,不說還好,說了讓對方更討厭我?」
「會不會,對方覺得我是一個遭透的人?」
「我會不會被他痛罵一頓?」
「道歉,感覺就弱掉了,真沒面子!」
簡單而言,當我們令他人受傷時,會感覺到自己面目可憎,於是擔心對方的回應,正好印證了我們對自己的醜陋印象——這是多麼難堪呀!所以,一句「對不起」,遲遲說不出口,因為你無法面對你自己;只能一直帶著愧疚或遺憾活著,多辛苦呀!
--
把最糟的狀況在心理演練一次
想像一下,如果你向對方表達歉意時,對方笑著告訴你:「沒事的,別放在心上!」於是你們和好如初,這是再美好不過了。問題是,我們根本無法預期,說出道歉後,結果會是什麼?尤其是,被人拒絕的感覺真的很不好,越想越焦慮,乾脆就拖著了。
既然如此,我們就先把最糟的狀況在腦海裡給想過一遍,看看自己是否能夠承受。例如,當對方告訴你,他不接受你的道歉;對方生氣地批評、數落與指責你;對方連談都不想談;或者,對方說出了你最不想聽到的話……等。反正,把你最害怕發生的狀況,在腦中播放一次,越逼真越好。
有時候,當我們在心裡頭將最糟的情形想過幾次後,感覺就沒這麼糟了。
再來,我們要強化內心承受窘境的力量。具體做法是,想像自己身穿一件防彈衣——讓你身處在安全、能承受他人攻擊的狀態下。
--
穿上防彈衣,提升羞恥免疫力
首先,你可以想像自己的眼前,有著一個閃閃發亮的玻璃屋;當你走進去之後,關上了門,便與外界的聲音阻隔了。
接下來,想像這個玻璃屋開始慢慢地縮小、縮小,直到包覆著你的全身,就好像一件透明的防彈衣,緊緊地貼在你的皮膚外層。
想像自己走到路上,看到幾個小孩在路邊丟石子,朝你丟過來,石子落在防彈衣上,你只聽見「咚」的聲音,一點都不感覺到疼痛。你知道,當你穿上這件防彈衣時,將能避免受到任何傷害。
最後,想像自己正穿著這件防彈衣,走向你想要道歉的對象,向他說出道歉,並想像最糟的情況,也許他會怒目相視,也許他會破口大罵,也許他會冷漠以對,總之,不管他的回應是什麼,都被阻絕在防彈衣外面,你仍感到很安全。
--
內心穩定,就能充分表達
不斷反覆在腦海裡演練幾次,你將會更有勇氣表達道歉。心理預演配合防彈衣的技巧,可以用在任何讓我們深感焦慮的人際互動情境,像是害怕被拒絕、擔心被批評,如面試、比賽、爭取權益、告白……等。因為你內心穩定,你能夠將你想說的充分表達,你也比較不會在意他人對你的批評指責。
要表達道歉,是因為我們曾經傷害過別人,內心深感愧疚;而透過道歉,可以降低我們的罪惡感,同時具有修復關係的功能,這是一種對自我與關係負責的表現。
然而,你若已誠懇地表達歉意,甚至做出彌補的舉動,但對方仍不接受,甚至持續生氣著,那麼,這可能不是你的問題了。
--
道歉後,區分責任,不需過度為對方負責
例如,你曾開玩地笑取笑某人的外觀,惹對方不開心。當你誠心道歉後,對方依然無法釋懷,甚至大聲抱怨:「每個人都這麼嘲笑我,都說我長得很醜!」,你便要能分辨,對方持續處在氣憤之中,不全然是你造成的,而是曾經各種被嘲笑的經驗,新仇加舊恨層層累積而來。
而你已經道歉了,不需要為他始終走不出憤怒中而感到罪惡。你可以做的,是聽他訴苦,在一旁陪伴他,試著理解他,如此就好。同時,你很清楚知道:「我已經做到我該做的,他說的那些話,不是針對我。」否則,你有可能永遠帶著一份歉疚,就算道歉了一百次,也無法讓對方釋懷。
將你該承擔的與對方該承擔的責任區分清楚,做我們自己該做的,能做的,不屬於我們該負責的部分,終究得讓對方自己去面對。
(本文刊載於《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一書中)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親職教養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青春期「轉大人」真難搞?轉換視角幫你看見孩子的可愛
我聽過很多家長抱怨,孩子到了青春期,變得不可愛了。孩子還小時,我們希望孩子趕快長大,當孩子大了,我們卻懷念起孩子稚嫩的模樣。到底是孩子變了,還是父母沒跟著長大?
脫癮而出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當不小心窺見孩子在網路上的隱私時,怎麼辦?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zh/photos/character-kids-office-write-1752886/)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有一次,有位家長來與我討論孩子的問題,他說:
「上個月,我無意間看到孩子網路上的內容,真是令我擔心極了!他在臉書上的發文內容,常常帶有消極、悲觀又負面的字句,有時候還髒話連篇,有強烈的攻擊性。我實在很擔心他,但又不知道怎麼和他談?」
「你的擔心是合理的,這些內容確實不妥,做父母的有必要去關心且提醒。」
「可是,我不知道怎麼開口?」
眼前的家長神色有些緊繃,我問:「你擔心什麼呢?」
「我不知道講了,他會不會生氣,他是個暴躁易怒的孩子呀!」
--
發現問題就該直接溝通
我遇過不少家長,不太願意直接與孩子討論問題行為,是因為擔心孩子不高興,因而破壞親子關係。所以請其他人來當說客,像是學校老師、輔導老師、其他親友長輩等。他們會說:
「老師,我們說的話,孩子不願意聽,你來說,他比較會聽。」
我也常被如此賦予重任,但我通常都會拒絕。
第一、如果害怕被孩子討厭,而不願意與孩子直接溝通對話,那只是在討好孩子,創造一個親子和樂的假象,對孩子是沒有幫助的。
第二、無法與孩子直接討論重要的話題,顯示親子溝通遇到瓶頸,請他人代為傳話,或許能收到暫時的效果,但長期以來,根本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
先同理、再講理:「孩子是否遇到困境了?」
回到剛剛的案例,我說:「該說的還是要說喔!你可以告訴他,你看到他臉書上的發文,覺得不妥,想和他討論一下,提醒他要注意網路上的用語與禮節,避免引發誤會,或者觸犯法律。」
眼前的家長點頭如搗蒜,我繼續說:
「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深入了解與協助孩子的契機。我們得想想,為什麼孩子要在網路上寫這樣的文章呢?是要引起注意嗎?是要討拍嗎?如果真的是這樣,孩子是否遇到困難了?是否生活不如意?是否過得不快樂?」
「你可以把你觀察到的現象當作媒介,去關心孩子內在的感受與經驗,如果孩子能感受到你們的理解與支持,對於修復你們的親子關係,會很有幫助。」
在這個例子裡,比較好的溝通方式是「先同理,再講理」。父母可以先客觀描述自己的發現,然後關心孩子的現況:
「怎麼了呢?是不是遇到什麼不如意的事情呢?」
聽聽孩子怎麼說,然後給予同理的回應:「原來,是被好朋友背叛呀!我想,你一定很受傷,也到很委屈吧!難怪你會寫出這樣的文字,是想抒發心情吧!」
待孩子的處境,能被充分理解後,再開口提醒孩子網路上的禮節與注意事項,這樣,孩子會比較願意接受。
--
即使是有限的隱私,也該被尊重
「嗯!我懂了。可是,我還有個擔心……」
這位家長掙扎許久,終於說出口:「那天,我其實是偷偷登入他的帳號,才會知道這麼多的。因為他的文章都設有權限,我常看不到,當時實在太好奇了,便用他的帳號密碼登入,沒想到竟有這麼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原來,他是瞞著孩子才知道這些的,難怪擔心孩子生氣。
因為,此舉正是侵犯了孩子的隱私權。當孩子慢慢長大時,特別到了青少年期,會相當重視隱私,有許多秘密不想與父母分享,也會要求父母予以尊重。
如果你任意打開一個青少年孩子的房門,任意翻查孩子的抽屜,或是未經孩子同意,就拆閱孩子的書信、日記等,孩子肯定是會和你翻臉的。想想你年輕的時候,就可理解了。
問題是,父母就完全不能碰觸孩子的隱私嗎?
孩子越來越大時,他應該被允許擁有更多的隱私空間,但無論如何,都是「有限的隱私」,父母基於保護與照顧孩子的立場,還是有權知道那些秘密。
但你要知道,當你越使出父母的權威,要孩子不能保有自己的秘密,孩子永遠有辦法瞞著你,甚至把你唬得一愣一愣的。
千萬別與孩子鬥法!
比較好的做法,是適當地尊重孩子的隱私,如果想知道,應該要先徵得孩子同意,至少,也該先知會孩子一聲。
尊重是營造高品質親子關係的基礎。
小一點的孩子,在網路上的各項設定,常是由家長代勞;因此,你會擁有也保管孩子的帳號密碼。即使如此,在登入前,你都應該有個習慣,先知會孩子,並讓孩子知道,這麼做的用意是什麼。
你問:「為什麼這麼麻煩,孩子又不會知道?」
這就是最好的機會教育。你正在示範尊重,而孩子也在學習尊重。當你允許孩子有與你討論的空間時,孩子便有機會學習如何有效溝通。
這樣的觀念與做法,在實體世界與網路世界中,同樣適用。
--
侵犯孩子的隱私時,就道歉吧!
回到與這位家長的對話。
「難怪,你會怕孩子生氣,因為你侵犯到他的隱私了!」
「是呀!所以我很掙扎,到底要不要和他談這件事。」
「如果你覺得,這是重要的問題,非談不可;那麼,就誠實地告訴孩子,跟孩子倒個歉吧!」
在任何關係中,誠實永遠是上策。無法誠實,就會破壞信任關係;而若因此而陷入關係困境,更要用誠實的態度去修補。他或許可以這麼告訴孩子:
「孩子,上個月我因為一時好奇,用你的帳號密碼登入臉書,我為此感到很抱歉,希望你可以原諒我。」
當然,孩子肯定會生氣的,你不能要孩子不生氣,你要允許他可以生氣。你能做的,就是同理他的感受:「我知道,你感到很氣憤,你覺得沒被尊重。同時,你在臉書上的很多秘密,都被我看到了;你或許也會擔心,會不會被我罵,被我指責。我確實有點擔心……」
在真誠道歉後,再開始與孩子討論網路內容的適切性。
請讓孩子知道,你是想幫助他,而不是要指責他。
(本文撰寫於2020年2月4日,文中案例為真實故事經充分改編)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人類心理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消失的情人節》消失的原來不是情人節, 而是生活中的珍貴回憶
(圖片來源:電影《消失的情人節》劇照)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原以為這是一部愛情喜劇,沒想到卻深富哲理。
我很少看電影,因為實在太忙了。前一陣子國片《消失的情人節》大受好評,我特地找了個時間,和老婆一同觀賞。不看還好,當看到女主角曉淇,因為凡事搶拍的個性,而憑空消失了整整一天,我冷汗直流。
因為,我就是標準的急性子!雖不到搶拍這麼誇張,但只要確立目標,我就全力向前,急速奔馳。我出門會提早,和人約時間總是早到,作業只會早交、不會遲交。我會在有限的時間內,想辦法擠進最多的事情;好友說我的人生超速運轉,五年內可以寫出六本書;太太說我閒不下來,多放空一秒也覺得浪費光陰。
這些都是真的,我不禁擔心,這樣超速運轉的生活步調,會不會正在預支我的時間呢?哪一天,我的人生,就這樣憑空少了一天,而我卻渾然不覺。
--
公平的時間長度,迥異的時間知覺
像我一樣個性的人,其實很多;而比我還誇張的人,常會是我心理工作中的當事人。我記得,曾遇過一個大學生,來談時總是眉頭深鎖、神色緊繃,我問他在焦慮些什麼,他說:「我總擔心時間不夠用!」
「我覺得,我一直在浪費時光,停滯不前。我就要畢業了,接著要去當兵,要就業,時間過得好快,有好多事情需等著要做,但我卻落後很多!」
我陪他一一檢核,現階段,待辦的事情有哪些,哪些正在著手了。我發現,他不只做了很多事,還領先一般大學生好大一截,而他究竟在急什麼呢?
上帝分配給每個人的時間,每天都是24小時,這是世界上唯一公平的事情;但每個人的「時間知覺」卻不同。有人覺得時間過得特別快,有的人則是覺得漫漫人生,緩緩地過就好。而時間知覺則決定了你的生活步調。
--
超速運轉的人生,難以忍受片刻空白
現代社會強調狼性與競爭力,鼓吹你搶佔先機,不落人後;世界運轉的速度飛快,越來越多人感到時間窘迫,每天在匆忙慌亂中度過。
從孩童時代起,學子們就被塞滿了行程。一個中學生每天回家後,有越來越多的任務得完成,上床的時間只能往後推移。沒辦法,這些攸關未來的競爭力,你不急,身旁師長比你還急!
所以,你根本沒有時間咀嚼,做這些事情的意義;你也沒有時間思考,這些生活任務的價值。你只能不斷吞下去,一件又一件。而當生活中出現片刻空檔時,你突然慌了,不知道該如何打發。為了填補那無聊且空洞的感覺,你得趕緊找點事情做,剛好,手機網路可以滿足你那些片刻的空虛。
我想,這是現代人,一有空檔就滑手機的原因之一吧!
--
陪伴孩子,處處驚喜,稍縱即逝
有了孩子之後,我覺得時間更不夠用了。因為,生活中必須挪出部分時間陪伴孩子,處理孩子的大小瑣事。我終於能懂,為什麼長輩總希望孩子趕快長大。這意味著,孩子能生活自理,大人能找回自己的自由光陰。
所以,陪伴孩子時,我常會心不在焉,想著手上還有未完成的書稿,還有欠人的課程講義,還有未回覆的訊息或信件。就這樣,囫圇吞棗地過了一、兩年。轉瞬間,孩子會走路了,孩子會跑、會跳了,孩子會說話、會唱歌了,猛然回想,孩子是在什麼時候,突然長大的?
不!孩子不是突然長大的,那些能力都是連續發展的過程,而是在我沒留心時,悄然飄過,未能駐足於我的回憶中。
最近,女兒的字彙量越來越大,每天都從口中迸出一些新的話語,每天都有驚喜。我這才發現,孩子處在語言爆發期,一生中只會有一次,錯過了,就不再重來。這時候的當務之急,就是多和孩子對話,一方面刺激語言發展,另一方面,也享受那孩子急速成長的驚喜與快樂。
我希望,當孩子長大後,我能和孩子描述他幼年時的種種。
--
擁有回憶,才算真正走過
你總是走得特別快,凡事超前部署,把眾人甩得遠遠的,看似成果輝煌,後移症會是什麼?
對!跟電影裡演得一樣,有些時間就這麼憑空消失了。我說的,不是真的時間,而是一些破碎而珍貴的回憶。因為有回憶,你才知道你活過,曾經歷這些時光,是回憶串起了我們的時間知覺。
如果,當你回首過往,只知道你完成了哪些人生要務,但藏在每日生活片刻中的感動與驚喜,你卻一片空白,這是你要的人生嗎?
是回憶的組合,讓我們有時間的知覺,因為擁有回憶,所以能感受到時間的存在。而回憶來自於,細細地品味每一個當下。如果你只顧著往前衝,身旁發生了什麼事你毫不在乎,那麼,你肯定會有許多消失的記憶,那是證明你曾經走過一遭的鮮明證據。
--
慢下來,專注當下,你就擁有自由
《消失的情人節》給我的提醒是,原來日子過慢一點,也可以很美好。你累積的時間利息,會給你更多能自由運用的時間,就像,凡事慢半拍男主角阿泰,多了一天可以隨心所欲,其實才是擁有大把時間的人呀!
你還在嫌時間不夠用嗎?
放慢步伐,好好吃飯、好好呼吸、好好走路、好好聊天,好好觀賞四周美麗的風景,好好地與你重視的人相處,讓這些珍貴的片刻,都進入你的回憶中,以證明你曾經活過。於是,回首來時,你會感到充實盈滿,而非空虛匱乏。
自我期許,在走到人生盡頭時,可以帶著充實的回憶,含笑離開;而非仍心心念念:「還有什麼事沒做?」,把遺憾帶到另一個世界了。
(本文撰寫於2021年1月27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脫癮而出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同學都有手機,為什麼我沒有?」 陪伴孩子面對同儕間的「比較失落」
(圖片來源:攝影師:Katerina Holmes,連結:Pexels)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人生有一種失落,叫做「比較失落」。
這種失落感來自於和別人比較的結果,看到別人擁有的,而你卻沒有。因為期待自己能與人相當卻苦尋不得,便陷入失落之中。換句話說,要是沒有比較,大概就不會有「比較失落」了吧!
有一天,你的孩子肯定會吵著你,要擁有一隻能自行保管與自由使用的手機。閱讀過我的文章《當孩子吵著要擁有自己的手機時,你準備好了嗎?》就會知道,我的看法是,判斷孩子是否能擁有個人手機的標準是,是否具備足夠的自我控制能力,亦即「上得去」也「下得來」的能力。
--
孩子沒有手機,感到很丟臉?
好吧!你就算認同我的觀點,也會很難堅持。因為,孩子會吵呀!
最常見的理由是:「同學都有,我為什麼不能有?」只要班上有人帶手機來學校,其他人就會羨慕。若孩子是少數幾個沒手機的人,便會出現比較失落。
相信我,孩子真的會因為沒有手機,而感到丟臉、落伍與挫折。一方面,這是面子問題;另一方面,孩子會懊惱地告訴你:「因為沒有手機,我無法與同學有共通話題,快變成班上的邊緣人了!」
聽起來頗有道理,孩子又每天愁眉苦臉地抱怨不休,該怎麼辦呢?這時候,你該做的,不是和孩子討價還價,爭論不休,也不是斥責孩子不懂事、講不聽,而是溫和而堅定地陪伴孩子面對失落感。
--
表達理解而非否定指責
陪伴的過程,你不需要說服孩子聽話,而是要在對話中,大量地同理孩子的情緒感受,表達對孩子期待的理解。舉例如下:
父母:「我知道,你很想擁有自己的手機,是嗎?」
孩子:「對呀!同學都有,我卻沒有,很不方便耶!而且,我都不知道他們在聊些什麼,我覺得自己像邊緣人一樣!」
父母:「我了解了!我想,你會感到有些孤單,是嗎?因為,你發現自己因為沒手機,而無法與同學密切聯繫,或者沒有共通話題。」
孩子:「對呀!真的,很難融入他們。」
父母:「沒辦法擁有自己的手機,還讓你有什麼感覺呢?」
孩子:「很丟臉!」
父母:「嗯!丟臉,怎麼說呢?」
孩子:「不知道,我覺得我很落伍,跟不上時代。」
父母:「原來如此,難怪你是如此羨慕同學能有自己的手機!」
--
重申原則,尋求替代方案
在充分傾聽孩子的感受,以及表達對孩子的理解後,家長接著要做的,是重申自己的立場與理由:「我知道,你很想擁有自己的手機,不過我們先前已經說過了,在我們評估你擁有足夠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前,不會給你辦自己的手機喔!」
「但我也能理解,沒帶自己的手機去學校,你覺得很丟臉、落伍以及與同學疏離。所以,我們一起來想想,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吧!」
千萬別對孩子的抱怨與困境視而不見,感覺到丟臉、落伍、疏離或沒面子,正是孩子的困擾,家長需要與孩子一同去面對。
「同學們現在都在聊些什麼話題呢?」
你可以這麼詢問孩子,並且告訴他,你會在家裡的電腦或數位裝置中,安裝這些軟體或應用程式;孩子可以在每日規範好的3C使用時間內去接觸使用,以免與同儕的話題脫節。甚至,有時候,你也可以與孩子一同參與這些流行話題,像是一起玩手遊或觀賞動漫影片等。
於是,孩子會知道,即使沒能擁有自己的手機,且被規範使用時間,仍然可以與同學透過數位裝置保持社交聯繫,仍然可以跟得上最新的話題,不至於被邊緣化。
--
擊潰比較怪獸的終極策略:提升自我價值
當然,這只解決了部分問題。因為,孩子之間總會比較,沒手機的羨慕有手機的,有手機的羨慕有高階手機的。就算你給孩子辦了手機,孩子還是會抱怨,沒完沒了。
孩子為什麼如此愛比較呢?
終究,這與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有關。我們要問的是:「孩子正在透過外在擁有的事物,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嗎?」一個自我價值感足夠正面的人,擁有十足的內在力量,能夠欣賞自己的長處,接納自己的不足,不需要透過過度與別人比較,也能從容自在地活著。
我想,你一定希望孩子是這樣的人吧!養成的關鍵有二,也是一個人是否擁有自我價值感的指標:第一,欣賞自己的長處,第二,接納自己的不足。
要做到上述兩者,父母需要時常用正向的眼光來看待孩子,也就是「正向聚焦」。當父母懂得欣賞孩子身上那些美好的特質(而不一定是良好的表現結果),孩子就能看得見自己的好,因而擁有自信。
而當孩子平時遇到挫敗,或表現失常時,父母能溫柔地予以同理,並看見孩子在這過程中的努力、付出與堅持,以及行為背後的正向意圖,引導孩子從挫折中學習與成長,便能幫助孩子接納失敗,而不是害怕失敗。
然而,這些都是日積月累的結果。
--
孩子愛比較,而父母呢?
說穿了,孩子愛比較,也是學來的呀!
當父母本身愛比較,孩子就越在意比較的結果。於是,當孩子發現同學有手機,而自己沒有時,就會陷入失落中。這值得家長自我省思,避免拿孩子的表現與別人比較。過度比較的結果,不論比輸或比贏,都會帶來反效果。
終究,我們要讓孩子知道:
「即使我在同儕間,沒有手機可秀,可能有點沮喪,但我也不會因此難過或洩氣。因為,我身上仍擁有著值得被欣賞的地方,我也擁有長處與強項,不需要因為沒手機而感到丟臉。」
(本文撰寫於2021年1月19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人類心理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說話比較直,錯了嗎?學習對人體貼又不失真誠的說話方式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zh/photos/feedback-confirming-businessmen-3653368/)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我常應邀在教師研習中,與各級學校的老師們談如何與家長有效溝通,也就是「親師溝通」。親師在孩子的教育或教養上,應該是合作關係,而非敵對。然而,卻常因為溝通表達的不適切,釀成誤解,最後悲劇收場。
--
說話太直接,好心被雷親?
前一陣子,有位老師在研習中分享:「我終於明白,如果要有效溝通,就不能太真誠!」我不是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說法,這是老師們的內心話,帶著委屈與無力的;顯見在與家長互動時,吃了不少虧、吞了不少淚。
「如果太真誠,就會不小心說出真心話,講話太直接,原來也不行!」換句話說,有不少人打從心底認為,「有話直說」是一種真誠的表現。那是一份善意,更是自己的本分,希望透過直接點出孩子或家長的問題,提醒改善。然而,招來的卻是對方的反感。
類似現象在組織管理中也常見。主管直接指出員工的缺失,要求改進,本意是期待員工知錯能改,常是恨鐵不成鋼;沒想到,員工卻禁不起責難,不但沒改善,背地裡到處說主管壞話,令主管感嘆「好心被雷親」。
於是,有企業主管告訴我:「現在的年輕人,連一句重話都不能講」。
--
你沒有做錯,但卻沒有效果
很久以前,有位母親告訴我,她感到很心寒。
有次接到老師電話,老師說,孩子曾形容自己的母親很難相處,不喜歡媽媽。繼續追問才知道,孩子告訴老師,媽媽總是管東管西,愛數落、愛挑剔,講話很傷人。
「原來,我在孩子的心中,是這樣的形象呀!」這母親對孩子的大小事,親力親為、盡心盡力,不論是學習或生活常規,勤教嚴管;卻換來孩子的負面感受,內心委屈不已。
我問:「孩子說妳管很多,總是批評、數落,是真的嗎?」
「也沒錯啦!可是,孩子犯錯我能不管嗎?我只不過是直接地點出孩子做錯了什麼,要求他改善罷了!我如此用心,難道做錯了嗎?」
為了知道更多,我請她舉出生活實例,當孩子犯錯需要被糾正時,她究竟是如何表達的。聽完後我說:「妳沒有錯,而且,我能感受到,妳對孩子滿滿的愛!於是,愛之深、責之切吧!」
母親點點頭,我繼續說:「然而,對青少年而言,卻是無效的!」
--
看見行為背後的善意
在人際溝通中,追求效果是比證明對錯還重要的。於是我問:
「妳這麼對孩子說,目的是什麼?」
「我希望他知錯能改,不要一錯再錯,要我一再提醒。」
「如果,孩子可以做到,妳說的那樣,有什麼好處呢?」
「未來,他才會是個有規矩、有教養的人,而我也能夠比較放心,這樣我就盡到當父母的本分了。」
「我明白了!妳期待孩子能長成一個成熟懂事的人,而如此,妳會知道自己是個盡責的母親。我很好奇,是什麼讓妳願意如此盡責呢?」
「因為,他是我的孩子,我愛他,我是為他好呀!」
「那麼,孩子感受到妳的愛了嗎?」
「我……我不知道,應該沒有吧!」
「如果,今天有其他的表達方式,可以達到改善孩子行為的效果,同時,讓孩子感受到妳的愛,妳願意嘗試嗎?」
這母親用力地點點頭。於是,我與她分享,同樣的意思,可以用「正向聚焦」的話語來傳達,帶給孩子成長與改變的力量;而過去「負向聚焦」的說話方式,即使直接了當,但孩子聽了不舒服,便會心生對抗、拒絕改變。
這母親聽明白了,說她願意試試新的溝通方式。
--
依然真誠,只是換個體貼的說話方式
當這位母親向我訴苦時,我可以選擇直白地說出她做錯了什麼,要求她改。但我知道這麼做,只會讓她感到更無力,因為,她本身就處在沮喪與挫敗之中。
我選擇先肯定她這麼做的正向意圖,看見她的努力與對孩子的愛,讓她感受到被理解,而知道:「我沒有做錯,只是方法需要調整」。於是,接下來,她會更願意接受我分享的建議。
我沒有直接說出她的問題,代表我不夠真誠嗎?不,我依然真誠——我很想幫助她,更希望她能夠脫困;只是,我得尋求更有效的表達方式,能讓對方感受到力量。因此,我不只真誠,更帶有一份體貼。
所謂體貼,就是能夠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盡可能貼近並關注他人的內在感受。背後思考的是:「當我這麼說,對方感受到的是壓力,還是動力?」起心動念仍是想幫助對方,當然不失真誠。
--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話能感人、亦能傷人
說話是門藝術,有時候甚至得字斟句酌。那是因為,我們不知道面前的人,此刻的心理狀態如何?他是否有力量去承受那赤裸裸的指責與批評?或者,他其實處在匱乏無力的狀態,內心已經傷痕累累,需要的是更多理解與鼓勵?
如果我們願意在說話時,除了真誠,也多一份體貼,多幫對方想一想,說出的話語,究竟是「帶給對方力量」,還是「拿走對方的力量」,這時,你會選擇婉轉且不失善意的表達方式。
要對他人有影響力,話語通常要能帶給他人力量。當一個人越能感受到被充分理解,而且擁有正面的自我價值,他越願意向對方敞開心胸,越能接受對方的意見或觀點,有效溝通就此發生。
(本文撰寫於2021年1月13日,文中案例為真實故事經充分改編)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