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憂鬱慢慢痊癒?

-

圖片來源: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3209136/

《當蟋蟀慢慢痊癒時》不僅是一則寓言故事,更像是一次集體的心靈實驗。作者敦.德勒根讓蟋蟀陷入憂鬱,然後將牠放進一片有大象、松鼠、螞蟻、蝸牛、麻雀等角色的森林裡,看看這些生命如何回應一個正在下沉的朋友。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正是一回「療效因子」的探索;從文學角度來看,則是透過隱喻把憂鬱的樣貌具象化。

一次性的解方,往往是多餘的

在蟋蟀的憂鬱困境中,許多動物都熱心伸出援手,但並非所有方法都有用。

螯螈想靠開店來解決問題,麻雀甚至開課教大象爬樹,這些舉動看似善意,卻顯得荒謬。心理治療領域的研究早已指出,對憂鬱或任何情緒困擾者而言,最無效的就是「旁人急著給出解方」。

那種想快速解決問題的心態,往往只會讓當事人更加孤立,甚至感到自己的困境「被簡化」了。

同樣地,螞蟻給蟋蟀下了定義:「這就是憂鬱」,雖然幫牠找到了詞彙,卻也只是把經驗塞進分類中,缺少真正的陪伴,不一定能發揮療效。

事實上,當一個人正在受苦時,光是「概念」或「技術」,是不夠的。

看似微小的善意,卻有無窮力量

同時,故事裡充滿了一些「看似多餘」的微小舉動。

松鼠在蟋蟀臥病時,什麼也不說,只靜靜陪著。朋友們送來的小禮物、簡單的圖畫,似乎無法立刻驅散憂鬱,卻一點一滴地匯聚成暖流。

上述這些,就是所謂「共同療效因子」(common factors),不見得能直接改變症狀,卻是治癒過程裡不可缺的關鍵,包括:關係、在場、持續的在乎等。

讀者能從書中的這些細節中,看到憂鬱的痊癒往往不是靠單一事件或特定技術,而是仰賴許多微小的情感支持,慢慢累積成轉化的力量。

大象的執念,無效,卻必要

那麼,大象一再嘗試爬樹,究竟有何意義?

從效果來看,完全無用;大象永遠無法成功,反而摔得遍體鱗傷。然而,大象的固執,其實像是一種「陪伴的對照」。牠的努力告訴蟋蟀,世界上並不是只有牠一個在奮戰。即使努力的方向荒謬,這份堅持本身,仍能傳遞出某種生命力。

或許,這正是希望的象徵。雖然不是直接帶來療癒,但看到有人仍在嘗試,對陷入憂鬱中的人而言,也是一種不至於完全絕望的提醒。

真正的療效因子是什麼?

綜觀全書,蟋蟀的狀態並沒有奇蹟般的逆轉。牠仍然會疲憊,仍會想要消失,甚至在派對那天,仍選擇躲藏。

但慢慢地,牠開始感受到,自己不是孤單一人。因為,有松鼠不離不棄的陪伴,有蝸牛緩慢卻堅定的態度,有朋友們一點一滴的禮物與惦記……,這些,才是最終讓牠「慢慢痊癒」的力量。

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大師Irvin Yalom有句話說:「關係即是療癒。」(It is the relationship that heals),《當蟋蟀慢慢痊癒時》正好充分演繹這句話的精髓。療效因子不在於宏大的方案,而在於持續的陪伴與真實的同在。

「慢慢痊癒」不是消極,而是對痛苦的理解

這個故事最後停在冬天,森林裡的動物們圍坐在橡樹下,蟋蟀也在其中。憂鬱沒有完全消失,但牠已能與眾人在一起,這樣的結尾令人動容。

回到書名,「慢慢痊癒」這幾個字,不是消極,而是對憂鬱最誠實的理解。它告訴我們:沒有一個方法能立刻見效;沒有一個解答能一勞永逸;但只要有人願意在場、不放棄、持續在乎,也會有融冰的時刻。

真正讓蟋蟀痊癒的,不是某種技術或藥方,而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不斷累積的陪伴。這正是本書最想傳達的訊息,也是我們每個人都能給予他人的禮物。

(本書為《當蟋蟀慢慢痊癒時:陪你走出憂鬱叢林的跨世代經典》(究竟出版,2025)一書推薦序)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listenpsy.com/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孩子,請你慢點長大:陳志恆親子成長繪本》《用愛軟化尖刺,用心讀懂孩子:有寬容,也有堅持的彈性教養練習》《晨讀10分鐘:幸福的正向練習》、《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12本書,為2018~2024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

注目新書《正向聚焦》

spot_img

注目新書《擁抱刺蝟孩子》

spot_img

熱門文章分類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