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子女系列05〉當照顧變成壓力:如何面對與長輩同住的情緒疲勞

-

圖片來源: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7545243/

許多成年子女在與年邁父母同住時,都曾體驗過一種疲倦,不是來自身體的勞累,而是相處的壓力;那是一種無法逃開,卻也不忍離開的疲憊。

當你每天醒來,就被熟悉的聲音、重複的話語,夾雜著嘆息與碎念包圍;甚至長輩還沒開口,心裡就已升起莫名煩躁。你明明知道父母並沒有惡意,但情緒仍舊一波波湧上,而你越想冷靜,卻越來越喘不過氣來。

為什麼與父母同住,會如此心累?

你同時是「長輩的孩子」,現在又是個「照顧者」。

當父母依賴、抱怨與重複詢問時,你理智上想耐心回應,但內心卻被喚起來自童年的壓力,當時無力對抗,長大後一度逃開,但現在又得重新面對。

也就是說,面對父母的壓力,在我們小的時候就有了。當時,你已經感到心煩意亂,但你只是個孩子,還不用去照顧他們,更不用去在乎他們的情緒反應,甚至,你可以透過讀書或工作,藉機離開他們,圖個清靜。

而當你搖身一變成了照顧者,你的內在角色開始衝突。一方面又想逃開時,一方面感到愧疚,覺得自己不夠成熟。如此不斷情緒內耗,當然心累。

如果你又是個高敏感者,擁有強大的情緒共感力,就更容易吸納他人的情緒。特別是悲傷、難過或孤單等痛苦情緒。而年長者經常出現的擔憂、無力或莫名生氣,無形之中被你全數接收,過度承擔。

你的內心吸滿了他們的情緒,卻沒有時間擰乾。

於是,與長輩同住讓你處在長期的「高度警覺狀態」中。

父母的聲音、語氣與一舉一動,對外人來說沒什麼,但對你而言卻像警報聲,嗡嗡作響。哪怕只是母親的一句:「你怎麼又那麼忙?」,父親的一句:「年紀大了,不重用呀!」,你的身體都會自動緊繃起來,如臨大敵。

這就是為什麼,你和長輩明明沒有任何衝突,你卻一整天疲憊不堪,像被掏空一般,因為你一直處在狀態備戰中。

那不是你的錯,也不是你不孝;而是你的身體,還停留在過去從未結束的緊張狀態中。

為什麼「警報器」總是關不掉?

我們天真地以為,自己長大成熟後,父母的言語對我們再也不會造成壓力。但事實上,儲留在你神經系統中的壓力反應,仍持續為你服務。更麻煩的是,它根本不聽從理性的指揮。

不管你怎麼告訴自己:「我已經長大了」,以及「父母說的話,已經不會影響我了」,只要與父母相處,你仍然感到緊繃,無法自在,難以放鬆。

大腦中的杏仁核專門負責偵測威脅,而且,它會記得過去曾遭遇的威脅。當它捕捉到熟悉的「危險線索」,像是長輩的嘆氣聲、問話,或某個眼神與表情,大腦立即亮起紅燈,釋放出壓力荷爾蒙。

即使你理智清楚沒有危險,這套壓力反應仍會啟動;因為,杏仁核的運作靠的是「經驗記憶」,而不是「現實邏輯」。

如果,你從小到大成長在一個,需要小心應對父母情緒的家庭中,你的身體早已學會「保持警戒」,隨時開啟防禦模式,讓自己小心翼翼,以挺過那段你需要依賴他們,但又得承受他們各種情緒負荷的難熬時光。

即使長大了,記憶在身體裡的緊繃,一聽到他們的聲音、一察覺到他們的動靜,就會自動運作。

即使現在你與父母關係已經改善,長輩也不再用他們的期待來壓迫你,甚至,他們也願意看見你、肯定你,而你再也不需要向他們證明些什麼;但你的神經系統還沒學會判讀,現在是安全無虞的;它依然活在過去,仍在為你守住安全。

因此,在與你與長輩同住,開始成為照顧者後,你會發現,一天是竟從「煩躁」開始,只要和長輩相處的每一秒,都在情緒緊繃中度過。只有離開家門、走出戶外時,才終於能深呼吸,感受些許自在。

逐步關掉神經系統警報器的練習

家人同處一屋簷下,彼此都感到自在最重要。但警報器成天作響,身心長期緊繃,叫人如何自在?因此,我們需要學習慢慢關掉神經系統的警報器,重新訓練神經系統體驗「安全感」,你可以進行以以下的練習:

(一)關注身體,聚焦此刻

當與長輩相處,緊張或焦慮感浮現時,立刻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試著做三次深呼吸,深深地吸氣,緩緩地吐氣。然後,將注意力放在腳底,可以試著踩踏雙腳,讓自己感覺到,身體處正在此刻,是安全無威脅的。

(二)告訴身體:「現在,我是安全的!」

如果身體仍持續緊繃,試著觀察一下,此刻身體的哪個部位感到最不舒服,特別是有悶、漲、重或痛的感覺。

然後,將注意力放在那個部位上,將手掌輕輕地貼上,再做幾次綿長的深呼吸,對自己說:「我知道,你一直用這種方式保護著我,辛苦你了,謝謝你!」這是看見身體的善意,肯定它的用心。

然後,告訴自己:「現在,我是安全的!」、「現在,沒事了,你可以不用這麼用力了。」你不是在對現在自己說話,而是對過往缺乏安全感,需要啟動防禦模式的神經系統信心喊話,藉此為它更新安全訊號。

(三)拆解情緒觸發點,預作準備

試著拿個筆記本,記下日常生活中,與長輩相處時,最容易讓你煩躁的瞬間,確認當時處在什麼情境下,以及發生了什麼事。像是:母親又詢問同樣的問題,父親又舊事重談。

一旦能更快辨識觸發點,你就能在情緒被喚起前,搶先一步對自己說:「這只是一句聲音,不是威脅。」

(四)練習慢半拍,不急著回應

當煩躁情緒被長輩的某個聲音或舉動給觸發,我們往往會直覺地回應,說出不中聽的話,又常讓我們後悔。

下次當煩躁湧現時,提醒自己慢個三秒再回應,甚至,不回應也可以。這會讓你感到,你是有選擇的,而非被困在過去的慣性回應中。而此刻,你正從「當時的你」回到「當下的你」,為神經連結重新開闢一條新的路徑。

(五)為自己設立「情緒避難所」

上述練習一點不容易,需要一次又一次,並累積成功經驗。

因此,適當地與長輩保持距離,是必要的自我保護之道。找到幾個能讓你回復能量的空間,像是陽台、書房,甚至浴室的馬桶上都可以。

讓自己每天都有得以「抽身」離開的去處,這麼做不是在逃避,而是讓神經系統有機會大口呼吸。

教會此刻的身體相信:「我真的安全了」

你會驚覺,成為照顧者後,要與長輩自在相處,竟是如此困難。因為,那些警張與焦躁,並非一朝一夕形成的,早已累積在你的身體記憶裡許久。

因此,你需要時間去練習——不是逼自己忍耐,而是溫柔地教會自己的身體:

「現在真的安全了,可以好好休息了!」

你的煩躁,不是你錯;那只是身體的求救訊號。當你願意照顧自己,重新建立起的安全感,你會發現,原來與父母的關係,也能慢慢變得更柔軟。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listenpsy.com/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孩子,請你慢點長大:陳志恆親子成長繪本》《用愛軟化尖刺,用心讀懂孩子:有寬容,也有堅持的彈性教養練習》《晨讀10分鐘:幸福的正向練習》、《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12本書,為2018~2024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

注目新書《正向聚焦》

spot_img

注目新書《擁抱刺蝟孩子》

spot_img

熱門文章分類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