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孩子,請你慢點長大:陳志恆親子成長繪本》《用愛軟化尖刺,用心讀懂孩子:有寬容,也有堅持的彈性教養練習》《晨讀10分鐘:幸福的正向練習》、《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12本書,為2018~2024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442 帖子
-
2 意見
脫癮而出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當孩子吵著要擁有自己的手機時,你準備好了嗎?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zh/photos/adult-camera-enjoyment-focus-girl-1869430/)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關於數位教養,有個常見的問題,就是何時可以給孩子手機,而且是自己保管使用的手機?
我的立場比較保守,在孩子法定成年前,都不該單獨擁有手機。而法定成年後,家長也要懂得放手,別管太多。換句話說,孩子在法定成年前,可以使用手機,但需要向家長申請,並在家長監管下使用。
當然,孩子每天可以擁有一段自由使用手機的時間,不論是用來娛樂或社交都好,但家長需與孩子充分討論時間限制,並執行規範;而手機的主人是父母,絕對不是孩子。
--
給孩子專屬手機前的心理準備
只是,現在大多數的孩子,在國中時就有一支自己保管使用的手機,而且有上網功能,吃到飽的比比皆是。要熬到孩子成年才給,似乎些不近人情。而且孩子會吵,甚至發生親子衝突,很多家長為此感到掙扎。孩子們的理由一籮筐:
「我常要用手機寫作業、查資料,有自己的手機比較方便呀!」
「同學都有,我為什麼不能有?」
「我跟同學之間要靠手機聯繫,一定要有自己的!」
「沒有手機,我和同學就沒有共同的話題了!」
你覺得頗有道理,但就是有些擔心。你該怎麼辦呢?
如果你正準備幫孩子辦一支自己保管使用的手機,請先做好心理準備:「給出去之後,就很難收回來了!」而且,由於手機已經是孩子「自己的」,所以,你將會很難限制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與用途。
--
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是衡量指標
然而,多數家長很難熬到孩子成年後,才讓孩子擁有自己的手機;因此,這個難題的衡量標準是,孩子是否具備足夠的「自我控制」能力了?
先前,我曾寫過一篇文章《上得去也要下得來:上網,一種自我控制的練習》,就在告訴父母,健康上網的習慣,是要從小練習的。一方面,讓孩子在每天「上線-下線」的練習中,學會為自己踩煞車,提升自我控制的能力;另一方面,父母可以就此評估,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如何。
若孩子時常無法在規範的時限內下線,或者假借查資料等名義,偷玩手遊、社群媒體或看影片,那麼,離孩子自行持有與保管手機,還有一大段路要走。
當然,如果孩子到了青少年期,過去幾年的上網紀錄良好,大多都能遵守規範,上得去也下得來;同時,不因上網而排擠其他重要任務,如課業學習或人際關係,那麼,也許可以考慮讓孩子擁有自己的手機。
然而,在這之前,仍需要與孩子充分討論,約法三章。例如:有限的網路使用流量、平日使用網路的時間限制,以及手機中的軟體安裝等,父母仍握有部分的主導權。
--
溫和而堅定地拒絕
然而,讓大多數家長感到困擾的是,明明孩子就自我控制能力不足,還不斷對著父母吵鬧不休。這時,父母有兩個常見的回應方式,第一,受不了孩子一再吵鬧,只能答應,但也要孩子答應不可以使用過量;第二,與孩子交換條件,例如,課業成績達到什麼程度,就以手機做為禮物。
不管是前者或後者,最後的下場常是——孩子更加沉淪在手機網路中了,而父母一點辦法都沒有。為什麼?因為孩子還未具備足夠的自我控制能力呀!
如果你不希望落得這樣的下場,請明確地拒絕吧!
與孩子溝通時,「溫和而堅定」是最高指導原則,也就是,語氣溫和、態度明確,讓孩子知道,父母不會給就是不會給。而拒絕的步驟有三,第一、表達理解;第二、說明理由;第三、替代方案。
首先,可以這麼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很想要擁有自己的手機,同學都有,你沒有,你覺得很失落。」這句話,是說出孩子內心的期待與感受。
接著說:「同時,我們觀察到你過去的上網紀錄,時常超出約定好的使用時間仍下不來,顯然你的自我控制能力還有待加強,因此,我們得再觀察一陣子,再考慮是否給你辦手機。」這句話,是明確地說出拒絕的理由,讓孩子知道,要擁有自己手機的標準是什麼,是他需要努力的方向。
你不需要大動肝火,祭出威逼恐嚇:「你再吵,以後就通通不用上網了!」或者,以類似翻舊帳的話語怒斥:「也不想想看,你每次上網都下不來,功課又爛得一塌胡塗」。只要溫和而堅定地拒絕就是了。
最後,與孩子討論,你們會提供什麼有限的替代方案,滿足孩子平常上網做娛樂或非娛樂用途的需要。
--
當孩子為了手機威脅自殺時
比較麻煩的是,孩子「以死相逼」。你也許在新聞報導中看過,孩子要求擁有手機,被父母拒絕,於是從高樓縱身一跳,讓父母後悔莫及。而確實,也有些孩子會這樣說:「你們不給我辦手機,你們不愛我,我要去死一死算了!」試圖用自殺來勒索父母。
我得說,冰凍三尺,絕非一日之寒。孩子會為了得到一支自己專屬的手機而以死相逼,肯定不只是手機的問題,而是親子關係早已破裂——長期惡劣、緊張、衝突或疏離。而孩子把情感連結的需求,轉移到其他面向上,網路世界就是最好的選項。
有太多青少年告訴我:「連上網,有人能理解我,有人能認同我,在虛擬遊戲中、在社群網站上,我能被喜愛、被肯定、被接納。我才不在乎現實世界的家人或朋友,怎麼看我!」所以,他們當然不能沒有網路,而擁有一支能自由使用,又能上網吃到飽的手機,是最好不過的了。
我希望,你與孩子的關係,不要走到這一步。
而如果已經如此,也請把這個危機,當做修復親子關係的契機,重新與孩子連結上。我必須再度強調,高品質的親子關係,是避免孩子在網路世界中沉迷淪陷的最終解方(延伸閱讀:《斬斷網癮糾纏!有品質的陪伴,終究是最佳解方》)。
妥協給出手機,肯定無法解決問題:改善親子互動關係,才是治本之道。
(本文撰寫於2020年11月23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教育現場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從小表現優異卻被偶像包袱困住了,怎麼回事?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zh/photos/start-feet-road-challenge-courage-5699157/)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當你面對一個未知的挑戰,例如:公開演講、向公司提案、參加比賽等,會感到焦慮或害怕,是正常的。然而,這可能是你人生蛻變的機會,你卻說什麼,都不願意直球對決。有兩種可能的原因:
第一、從小到大累積過多挫敗經驗,內心匱乏無力。
第二、從小到大累積許多成功經驗,內心匱乏無力。
第一種可能,你比較能理解,畢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如果你曾在台上講不出話來,同時惹來一陣譏笑,打死你都不可能再度上台。那些從小到大就在各方面表現,被人壓著打的人,長大後會漸漸失去自信,深信自己就是做不到。
然而,第二種狀況,又怎麼說呢?何以從小成就斐然、受人讚賞的人,會在挑戰面前卻步呢?簡單來說,不是他們不相信自己做得到,而是害怕如果失敗了,會發生無法面對的事情。
那個無法面對的事情,就是「他人的眼光」!
--
大好機會當前,卻臨陣脫逃
曾與一位明星高中的老師聊起,他有位學生,從小成績優異,目前在學校也是名列前茅,彷彿生來就是考試機器。有次國外的高中生來訪,學校希望他能擔任學生代表,上台與國外的高中生交流,全程需要用英語對談。
學校老師對他的英語口說能力很有信心,沒想到,他卻面有難色地回絕了。任憑老師或家長怎麼勸說,他就是不願意答應。
「這麼難得的機會,怎麼不把握?而且他又不是做不到,為什麼要拒絕呢?」我也很好奇,他拒絕的原因。老師說:「他說,他就是不想去,想把機會讓給別人;還說,這又沒什麼,他沒興趣!」
這孩子的態度,讓師長們摸不著頭緒。
「我想,是有偶像包袱吧!」
--
不會失敗的唯一方法,就是不要參賽
我會這麼說,不是沒原因。如此資優的孩子,照理說應該樂於承擔這份人人羨慕的任務,說「沒興趣」或「這又沒什麼」,常常只是拖詞,其實,是害怕自己做不好。
「不過,他的英語相當流利,台風穩健,落落大方,是所有老師一致公認的!根本就是校園中偶像級的風雲人物呀!」老師不解地說。
正因為是偶像,所以有偶像包袱!他不是做不到,而是擔心自己若有一點閃失,做得不夠好,別人會如何看待他;多年來苦心經營的完美形象,就要毀在旦夕!
「有這麼嚴重嗎?」
「有!」我點點頭。這個孩子心中的小劇場,會反覆上演這樣的劇碼:
「萬一我沒有正常發揮水準,我就是個失敗者!」
「如果我詞窮說不出話來,一定是全場的笑話!」
「如果我沒做到師長的預期,一定會被他們嫌棄!」
換句話說,為了保護他在師長與同學面前的完美形象,他不能有任何失誤;而萬無一失的唯一方法,就是不要接下這個任務。
--
時時刻刻在意他人的評價,讓偶像光環成了包袱
如果,我猜得沒錯,這樣的孩子,大概是被捧著長大的吧!
也許他天生資質過人,也許他也很努力,但每次有了好成績時,大人會不斷地稱讚他:「好棒!」「最強!」「太了不起了!」「真是不簡單!」。就是這些話語,把他捧上了天,而且,不允許自己掉下來。
可以想見,有偶像包袱的孩子,是相當辛苦的。除了需要專注在自己的任務上,還得時時刻刻在意別人會怎麼評價他,有著只准贏、不許輸的壓力。
然而,一個孩子不是天生就有偶像包袱的,那是成長過程中,慢慢長出來的。每當締造一次佳績,被認可讚許一次,偶像包袱就變大了一些。
你會問,是什麼把偶像包袱養大了呢?
--
是什麼把偶像包袱養大了?
關鍵在於,大人在孩子出現好表現時,給予孩子回饋的方式。
如果大人的肯定總是聚焦在孩子表現的「結果」上,如考了第幾名、贏了多少人、得了多少分、跑得多快等,而很少指出孩子在表現「過程」中,花了多少時間、做了哪些努力、嘗試新的方法、與自己比較的進步時,孩子便會在意成敗結果,更甚於自己花了多少心力。
而如果,大人總是有意無意地暗示,孩子的好表現是因為天資聰穎,常把回饋的焦點放在不可改變的特質上,例如:「你這麼聰明,怎麼會考不好呢?」那麼,便會加重孩子「只可以成功、不可以失敗」的形象壓力,因為,「要是表現不如預期,別人一定會覺得我是一個騙子」。
於是,孩子把外在的評價,看得比什麼都還要重。
你大概想到了,所謂的偶像包袱,其實就是一種「定型心態」的表現,相對於「成長心態」,定型心態者很容易在困難的挑戰前,畏戰退卻。
不論是繪畫、圍棋、書法、寫作、田徑或音樂領域,在各種比賽場合中,我們都曾見過那種,一開始一路過關斬將、勢如破竹的孩子,當比賽的段數越來越高時,便越來越抗拒參賽。不是實力不夠,而是開始擔心自己若是沒做到,別人會如何看待他、評價他:「我可能不再是師長同學眼中,那顆閃亮的星星了!」
--
幫助孩子追求成功,也能接受失敗
一開始,孩子嘗試挑戰的意願,是來自於完成任務的成就感;到後來,內在動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如何繼續維持在別人眼中的形象。
如果一個人的自信,是建立在他人的正面評價上時,即使名聲響亮,內心卻是空洞匱乏的。
如果你不希望孩子有一天被偶像包袱困住了,請你多看重孩子表現的過程,更甚於表現的結果。多多指出孩子的努力與嘗試,欣賞孩子面對挑戰的堅持與動機,更願意接受孩子失敗、退步或不夠完美。這都能幫助孩子懂得如何成功,也懂得如何面對失敗。
(本文撰寫於2020年11月5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人類心理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當你被困住時,除了抱怨,也別忘了問自己:「我希望有什麼不同?」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zh/photos/hope-love-love-locks-romantic-4878602/)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一個人看待事物的焦點不同,帶來的感覺、想法與隨之而來的反應,也會不同。特別是在遇到困境時,有些焦點,會窄化你的選擇,讓你感到更加無能為力;但有些焦點,則會拓展你的可能性,為你帶來繼續前進的力量。
我曾遇到一位母親,她向我抱怨,最受不了自己的孩子拖拖拉拉。我請她舉個具體的例子,她說,不論前一晚多早睡,每天從起床到出門,就是一團亂。起床也拖、吃早餐也拖、換衣服也拖、收拾書包也拖,總要到最後一刻才匆忙出門,甚至有好幾次上學遲到。
這位母親很辛苦,每天早上都要在焦慮中度過,不斷三催四請,為此常惱怒不已。她說:「我都急成這樣,他卻一副無關緊要的樣子,叫我怎麼辦?」
我問:「那麼,你希望事情有什麼不同呢?」
「我當然希望他不要拖拖拉拉呀!」
「不要拖拖拉拉,那麼,妳想要到他表現出什麼樣子,是妳可以接受的呢?」
「就是,動作快一點呀!不要這個也拖、那個也拖……」
「我聽到妳說,希望孩子動作快一點,可不可以更具體一點,怎麼樣的動作快一點,是妳可以接受的?或者,如果他動作快一點的話,妳會看到他做了什麼,有什麼行為表現?」
這母親想了想,似乎懂了些什麼,說:「我知道了!其實他怎麼拖拖拉拉都沒關係,只要我們能在早上7:30前出門,就可以了!」
--
人在痛苦中時,往往只想著自己不要什麼,而忘了去思考:「我要什麼?」。當焦點放在自己設法排拒的狀態中時,就會陷在痛苦的情緒和思緒中,反覆反芻,難以脫困。
然而,你不要現在這個狀態,你要什麼呢?
當你能回答「你要什麼」時,你的焦點開始從問題或困境,轉移到目標與解方上了。於是,你會去思考,你要的目標離現況有多遠?曾經有達到目標過嗎?還可以做些什麼?
這是我在《正向聚焦》一書中提到的「提問式引導」,其中的第一個技巧「釐清目標」。通常,我們會這麼探問處在困境中的當事人:
「你希望問題有什麼不同?」
「你希望自己能有什麼不同?」
「如果事情能有不同,你希望看到什麼改變?」
「你希望事情朝什麼方向發展,是你可以接受的?」
「你還希望,事情可以有什麼好的轉變?」
「如果困擾不再了,你會發現自己有什麼不同?」
類似些問題,引導出來的,是一個人的期待(或者說是「所欲狀態」),而如果可以用正向、合理、具體、可衡量的方式描述這份期待,那麼就是一個清晰的目標。
先畫靶、再射箭;先決定目的地,才知道要往哪裡走、怎麼走。
--
很多時候,當這樣自我釐清時,你會發現,你要的很簡單。
就好像一開始提到的那位母親,為孩子的拖拖拉拉困擾不已。但經過釐清目標的提問式引導後,她赫然發現,孩子怎麼拖不重要,只要能準時在某個時間點出門就行。於是,她因應問題的策略,就不用一直放在「如何不讓孩子拖拖拉拉」上,而能有其他的可能性。
甚至,我會進一步去問:「那麼,有沒有什麼時候,孩子在早上7:30以前出門的呢?」。會這麼問,是因為「行為不會一成不變」。進而去探究:「當時你做了什麼,幫助到你的孩子;或者你的孩子怎麼做,幫助到自己?」這是從「有做到、做得到」的情況中,找到有助於解決問題的策略。
被我這麼一問,這位母親赫然發現,其實孩子大部分的時候,都能在7:30前出門,她說:「我怎麼焦慮成這樣呢?」。於是,她學著放下焦慮,放過自己,也放過孩子。
--
常常,當我工作忙碌不堪時,我總會抱怨自己:「我不要再把工作排得那麼滿了!」當我這麼想時,便會不斷怪罪自己,怎麼不懂得拒絕,為何不善待自己?然後又無能為力地告訴自己:「沒辦法,我需要賺錢呀!」
於是,我處在一種自怨自艾卻又跳脫不了的死胡同中。
而當我靜下心來問自己:「我希望有什麼不同?」同時,用正向的話語來描述我的期待,就會是:「我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平衡,感到充實又游刃有餘。」於是,我開始思考,為自己設定一個合理的工作時數上限;或者,如何提高單位時間的產值與收益。
接著,我可以進一步問自己:「當我期待的狀態發生時,會為我們帶了什麼好處?」第一、我會有餘裕寫作與經營粉絲專頁,把精力花在我喜歡的事情上;第二、我會有更多的體力陪伴家人,陪女兒玩耍。
層層探問下,你總能發現你真正在乎的、關切的與重視的議題,究竟是什麼?而你正在做的努力,究竟正接近你內心的想望,或者背道而馳?
下次,當你又被困住,陷入低潮痛苦中,別只忙著抱怨,也問問自己:「我希望有什麼不同?」
(本文撰寫於2020年10月29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知道做到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如何表達感受?先認可自己的情緒,便能撐起你的人際保護傘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zh/photos/heart-card-pastels-figure-762564/)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你是個常吃悶虧的人嗎?
也就是,在與人互動時,老是被佔便宜,雖然都不是什麼嚴重的事情,但總讓你心裡有些不舒服,為這些事抱怨又怕壞了關係,於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過去,在學校裡擔任輔導教師時,曾遇過一個學生來求助,他說,他想成為一個有自信的人。我問他,為什麼想成為有自信的人?
他說:「同學好像看我很好欺負,總要在嘴上占我便宜,不然就是強硬要求我做這個、做那個,我不想做還說我不合群,我只好乖乖配合。我很想反抗,很想請他們不要這樣對我,但又說不出來…..」
「我覺得,我一定很沒有自信,才會這樣。」他這麼說著自己。
他很羨慕有些人「氣場很強大」,讓別人不敢冒犯,但又不會因此與人有距離。我問他,「氣場強大」的人與他的差別在哪裡?他告訴我:「他們會拒絕不合理的要求,而且是很自然地說出來。可是,我總是猶豫不決,最後又把想說出口的話給吞了回去。」
--
「告訴我,當你被佔便宜時,你的感覺是什麼?」
「很不爽呀!」他說。我接著問,還有嗎?有委屈、難過、失落、無助、丟臉、孤單、沮喪、挫敗或生氣……這些情緒嗎?我列了幾個情緒字眼,與他核對。他想了很久,丟出了一句話:「太複雜了,我不知道。」
我又和他談到,是什麼讓他猶豫不決,有話無法說出口?
他告訴我,也許是擔心破壞與朋友的關係、擔心因此被討厭、擔心被說難相處。他想了想,又說出這句話:「有時候,我常覺得自己是不是太敏感了,應該也沒這麼嚴重吧!」
換句話說,這位同學在同儕間有意無意地被欺負時,心裡有些不舒服的感覺,但卻無法確認是什麼樣的不舒服,甚至,他懷疑是否應該感覺到不舒服。這正是讓許多人無法向他人表達內心不滿的原因——難以確認與肯定自己的情緒感受。
--
明明在生氣,為什麼還懷疑自己的生氣是否是對的呢?
明明很委屈,為什麼還要懷疑自己該不該委屈呢?
那是因為,從小我們就沒有機會練習去清楚覺察與認可自己的情緒感受,而當負面情緒如沮喪、挫敗、憤怒、無奈、茫然等情緒襲來時,我們會很習慣地告訴自己:「不要生氣」「不要難過」「沒事的」「不要想就好了」,也就是,我們容易否認及忽略自己的情緒感受。
當然,這不是我們故意要如此,而是,這個社會就是期待每個人要收起負面情緒,當表現出生氣、焦慮、沮喪等負面情緒時,會被說是「情緒化」、「EQ有問題」,久了,我們也開始否定自己的情緒感受,透過否認或忽視,對我們的情緒感受視而不見。
於是,當壓抑在心中已久的委屈突然冒出來,你一時不知道如何接招,只能不斷告訴自己不該感覺到委屈,盡力想要把它藏回去。
--
然而,情緒感受本身是沒有對錯之分或正確與否的,情緒感受就是真實發生在一個人身上的經驗;你可以把它看做是個訊號,提醒我們目前的自己正處在什麼處境當中。例如,憤怒時的我們可能正處在被侵犯的情境中;委屈時的我們可能正處在吃虧的情境中;興奮時的我們可能正處在期待被滿足的情境中,所以,情緒感受本身具有提醒的功能,讓我們知道要採取行動去應對——閃避、反擊或者靠近。
換句話說,當你身處危險之中,情緒感受會提醒你目前處境艱難,你就知道要趕緊採取保護措施,設法讓自己脫離險境。萬一,你無法確定自己的情緒,甚至懷疑自己情緒的適切性,那麼,即使情緒警報器嗡嗡作響,你也聽不懂它在傳遞的訊息,更無法當機立斷做出應對行動。
所以,若要能勇敢地向他人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首先應該能夠覺察到自己目前正處在什麼情緒之中,同時認可這份情緒的存在,也就是,重新找回自己與情緒感受的連結;那麼,你就不需要自我懷疑了。
--
你要做的練習,是當某種情緒感受出現時,試著找幾個情緒形容詞來描述這份感受,然後,在心中說出來:「我感覺很無力」「我感到很挫敗」「我感到很失落」「我有著罪惡感」……等。一但你能用情緒形容詞將情緒感受辨認出來,你就認可這份情緒的存在了。
人與人之間都會由一道「心理界線」區隔著,心理界線就是區分個體之間的主體性的邊防——我的界線不容你侵犯,而我也不該輕易冒犯你的界線。心理界線清晰的人,總是能尊重對方,也能夠保護自己,與他人保持著自在又合宜的距離,那些氣場強大的人,通常就是如此。而心理界線,事實上就是由情緒感受建構起來的,能夠覺察並認可自己的情緒感受,就能豎起心理界線,對他人做出適當的回應。
不過,當你清楚地表達你的感受與立場時,你也許仍在意他人的觀感,仍然擔心是否被他人討厭。請記得,真正受歡迎的人,是能夠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的人,若不懂得尊重自己,別人當然也不會把你當作一回事。
真誠地表達情緒感受,或許一開始會讓人覺得你很奇怪,但久了,別人會知道你是個有原則、有底線,而願意自我尊重的人,自然也會開始尊重你,於是,你才能真正脫離總是被佔便宜、吃悶虧的宿命。
(本文收錄於謳馨出版社《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一書中)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脫癮而出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孩子的3C網路初體驗,如何正向的開始?
年幼孩子的自我控制與訊息篩選能力均不足,大人該如何幫助孩子開始接觸數位科技呢?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得從「內容用途」、「使用方式」與「載具形式」等三個面向來談起。
親職教養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高壓還是放任?小心!別落入全有或全無的教養陷阱中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zh/photos/teaching-child-world-geography-928637/)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一位父親,對孩子成長中的大小事,極度關注,親力親為;尤其在學習這一塊,著力甚深。無奈,孩子才小學三年級,對學習就興趣缺缺,回到家不願意溫習功課,寫作業也總要三催四請,令父親擔憂不已。
一開始,父親每晚押著孩子寫作業、溫習功課,盯著孩子完成每一項作業,順便指導孩子不會的題目。但這樣緊迫盯人,實在很累;而孩子的成績依然不見起色,面對學習也意興闌珊。
這讓父親傷透腦筋,便與長居國外的友人交流。好友告訴他:「在國外,讀書或寫作業,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你越逼他,他越不懂得自己負責任了!」
「那我該怎麼辦?」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好啦!作業不管有沒有寫完,都在聯絡簿上簽名,別管他太多啦!」
聽到好友這麼說,他也想嘗試看看,卻發現狀況更糟,自己看不下去。以前盯著唸書時,孩子遇到不會的題目,會來問父親;現在不管他了,孩子遇到問題便也就擱著了。
「到底該怎麼辦呢?」那天,演講結束後,這位父親前來與我討論。他的身材矮胖,有著一張圓臉,戴著金邊的圓形細框眼鏡。我認出他來,剛剛就坐在最前排,專注聽講,還抄滿了筆記。他走向我時,眉頭深鎖,臉色沉重;用嚴肅又苦惱的口氣問:「到底要管他,還是不管他?」
「我正在考慮,是不是應該對他更嚴厲一點,更凶一點?」
--
聊了一會兒後,我問:「除了高壓嚴厲和放任不管外,是否還有其他的做法呢?」被我這麼一問,他瞬間愣住。
許多家長,面對孩子的各種問題行為,常陷入了「全有」與「全無」二選一的局面——嚴管還是放任——中間少了灰色地帶。究竟是要使出高壓威嚇的手段,讓孩子立刻明白規矩和分寸;還是乾脆別管了,船到橋頭自然直,等以後長大付出代價,自然就學會了。
可是,除了「管很嚴」和「都不管」,難道沒有其他的選擇了?或者,是否有個中介的彈性區域呢?
我認為,對孩子的有些要求,是不能妥協的。例如,每天把回家作業寫完、遵守使用數位裝置的時間限制、分擔家務、收拾歸位……等,父母要讓孩子清楚知道這些生活常規,並要求做到。
然而,每個孩子的狀況不一,執行這些常規時,質量的好壞,或執行的方式,則是可以商量或彈性調整的。就像,孩子回到家該把作業完成,但哪一科的作業先寫,如何寫,最好尊重孩子,或者與孩子討論;而完成度及品質如何,父母則視狀況予以提醒或協助。
重點是,如何讓孩子願意自動自發去做到這些生活常規呢?除了知道「這麼做很重要」的道理外,孩子更需要有內在動力。
--
於是,我問:「你很希望孩子願意寫作業、溫習功課,對學習自動一點,是嗎?」他點點頭。我又問:「當孩子不寫作業或不唸書時,你都怎麼做呢?」
「我會罵他、念他,再不然就揍他。」
「那麼,孩子的反應是什麼呢?」
「他會怕我,所以就趕快寫作業了。」
「那麼,剛剛你告訴我,當你不管他時,他就開始打混了,是嗎?」
父親再度點點頭。
「所以,孩子如果會去碰點書,大概因為怕你。哪一天,他不怕你時,你就拿他沒輒了。更麻煩的是,他現在懼怕你,他會把這份恐懼連結到課業上,未來只要翻起書,就莫名感到厭煩,更不會主動唸書了。」
--
講到這裡,這位父親眉頭皺得更緊了。
「所以,你需要讓孩子先不畏懼你才行!」
「可是,我之前試過不管他,他更是擺爛了呀!」
「這是一定的呀!我是要孩子不怕你,而不是要你什麼都別管,這樣是放任,久了肯定會出事。我要你做的,是停止責備和辱罵孩子,而不是要你雙手一攤,什麼都當作沒看見!」
「反而,你不但要管,還要有效地管!」
當我這麼說時,眼前的男人眼睛一亮。
「過去,你都把眼光放在孩子寫作業時『做不好』或『沒做到』的地方,例如,敷衍、動作慢、字跡潦草、一錯再錯……等;現在,我要你去看到孩子寫作業時,那些『有做到』或『做得到』的地方。」
「他每天多少會寫點作業,不至於完全空白吧?」
「每次寫習題時,總有些題目會答對吧?」
「每次寫字時,不是每個字都潦草到難以辨識吧?」
「就算拖拖拉拉,最後也都會去寫作業吧?」
「他的考試成績再差,也有不錯的時候吧?」
每問一個問題,父親就點頭一次,我說:「對了!這些就是『有做到』或『做得到』的地方,我要你看見並說出來,然後肯定他,告訴他,你很欣賞他這麼做。」
父親點點頭,笑著說:「喔!我懂了,就是你剛剛演講時說的『正向聚焦』吧!」我也笑了:「沒錯呀!你學得很快喔!」
--
「可是,他錯誤的題目或者做不好的地方,我就都不管了嗎?」
「你當然要把孩子該改善的地方點出來,只是,要用溫和且不帶評價的語氣說出來,而不是破口大罵或責備批評。若孩子願意修正,也別忘了指出來並肯定一番。」
當孩子發現,不管作業寫得如何,都不會被責備,面對課業學習,自然能夠放輕鬆,不感到厭倦;當孩子發現,自己表現良好與盡力付出的地方,會被看見與肯定,自然會有成就感,願意繼續投入更多心力。
一旦投入更多心力,便會看到學習成果,當發現自己正在持續進步中時,內在動力才可能湧現。
(本文撰寫於2020年9月29日,文中案例為真實故事經充分改編)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親職教養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帶著挑剔的眼光看孩子,只會讓孩子感覺到:「我永遠不夠好」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zh/photos/family-mom-and-daughter-baby-girl-1848957/)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有一位母親和我分享,她與孩子互動時,深感挫折。原來,她就讀國中的女兒,常常不滿地抱怨:「媽!我這麼努力,妳為什麼都不讚美我?」。
我問她:「聽到孩子這麼說時,妳有什麼感覺?」
「我很生氣,也很挫折呀!」我想進一步了解,她說:「我生氣她根本不懂我的用心良苦!挫折的是,我又不是沒看到她的努力。問題是,她還有好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我也得指出來,這是為她好呀!」
我知道,很多家長都是這樣子的。其實不是沒有發現孩子的優點或長處,而是,比起肯定與讚美這些「有做到」與「做得到」的地方,把缺點或不足之處指出來,要孩子趕緊改正,似乎更為急迫。
--
做父母的自我懷疑,其來有自
「每次說到這裡,我們火氣都很大。我常懷疑,是不是我做錯了,我是不是一個不稱職的媽媽?」我看到這母親很洩氣,便進一步探問:「這些生氣或自我懷疑的感覺,還會在什麼時候出現呢?」
「一直都有……」眼前的這位女性,低下頭,眼眶泛淚,開始啜泣。
她說:「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常覺得,自己不夠好。我很努力想扮演好一個好媽媽、好太太,也希望自己在事業上能成功。我想,我應該做得也不差吧!但我還是覺得自己真是糟透了!」
「糟透了!」這三個字,是對自己深深的否定。我問:「有誰這麼說過妳呢?」她搖搖頭,她周遭的朋友們,都很羨慕她的家庭生活與工作成就,但她仍然感覺自己「糟透了!」她說:「我的心裡好像破了一個洞,任憑我怎麼努力,補都補不起來!」
--
那些無法被肯定的痛苦,複製到孩子身上了
我想問,這個洞,怎麼來的?多久了?對自己的影響是什麼?
「從很小的時候起,或許是國中吧,就覺得心裡有個洞了,然後,越來越大、越來越大!」
她閉上眼睛,沉思了一會兒,說:「我想到我的母親……」,我專注地看著她,她繼續說:「我想起她對我不滿的眼神,時常挑剔著我的一言一行,但是,我已經很努力了呀!……」邊說,兩行淚水不斷滑落。
「我好心疼!心疼自己,也心疼我女兒……」我大概知道問題的癥結了,但我希望她能在自我覺察後,用自己的語言,親口說出來。
「原來,我正在扮演當時我母親的角色,恨鐵不成鋼地數落著我女兒,而我女兒,就是當時那個我;原來,她也好辛苦呀!」
--
大人挑剔的話語,像詛咒般如影隨形
這位在學歷、事業與家庭生活上,都經營得有聲有色、令人稱羨的女性,卻總是對自己不夠滿意。就像被下了詛咒一般,她總需要去證明,自己很有能耐,自己是完美無暇的。只是,成績再怎麼亮眼,她依然不相信自己已經夠好了。
為什麼始終覺得不夠好?
因為,兒時母親對她萬般挑剔的話語,早已內化到她的心底。儘管她再不喜歡,仍不自覺地用母親的眼光、母親的話語,來鞭笞自己。於是,她每天兢兢業業,喘不過氣來;就如她自己說的:「心裡破了一個洞」,快樂不起來。
「一直到現在,我的母親仍然對我不滿意!」她說:「至少,她見到我,嘴裡說的,盡是我的缺點與不足。而每當我反駁她,告訴她,我很已經很努力時,她便看起來很洩氣。她說她是為我好,聽到她這麼說,我也很難過,似乎,我很不孝!」
--
仍然可以挑剔,同時每天多一點點肯定
「妳女兒也有類似的心情吧!」我說,她點點頭。我又說:「你希望妳女兒長大後,像妳一樣,心裡破個洞,永遠處在不快樂之中嗎?」
她搖搖頭,我問:「那麼,妳知道該怎麼做嗎?」
「我知道,別再挑剔她了!」我點點頭,接著問:「可是,要妳不挑剔,好像很難呀!」她又點點頭,說:「對呀!真的很難!」
「那麼,先接受自己會挑剔這個慣性行為模式,好嗎?不需要一下子改掉,你仍然可以挑剔,但是,每天有意識地多說一句肯定的話語,每天多一點點的正向聚焦,這樣就好!」
其實,覺察之後,挑戰才要開始。她得先停止透過不斷向外證明自己成就的方式,來補心裡的洞;因為,這麼做,只是想證明給她的母親看。然而,她的母親大概不會有滿意的一天,她終將會持續處在挫敗之中。
我教她減快身心積極療法中的「交還父母法」(註),引導她在想像中,把過度承擔母親期待的部分,交還給母親。同時,也要她在生活中練習,肯定自己每個微小的努力。像是:「當你能欣賞女兒的表現,並表達出來時,請也別忘了肯定自己的努力!」
--
帶著自我否定長大,無法感受真正的幸福
這幾年,做了許多青少年輔導與家長成長工作,發現有不少家長,總是帶著挑剔的眼光,檢視孩子的一舉一動。這對孩子的成長,有什麼長遠的影響呢?
說真的,做父母的很難不帶著挑剔的眼光,因為,或許我們也是這樣被挑剔長大的。然而,每當我們挑剔孩子一次,就是讓孩子自我否定一次;孩子長大後,也會帶著挑剔的眼光,時時檢視著自己,而更多的時候,是否定自己與厭惡自己;即使成就再高,也無法感受到幸福。
這絕不是為人父母者,期待看到的吧!
(本文撰寫於2020年9月21日,文中案例為真實故事充分改編)
*
註:「交還父母法」是減快身心積極療法中,用來處理與父母關係連結的技術之一,詳見《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一書。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人類心理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停止向外找戰犯,是你的內在小孩受傷了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zh/photos/hands-grasses-sunset-feel-touch-2667461/)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最近,我在探究自己經常感到煩躁的情緒。
為什麼說探究呢?因為這份沒來由的煩躁感,已經逐漸侵蝕我的日常生活。一方面,煩躁使人不適,另一方面,我也無法好好處理生活中關於工作、家庭以及孩子的事情。
長期從事情緒安頓與療癒的工作,我深刻知道,情緒感受是通往內在深層自我的入口。當能正視情緒感受時,便能開啟一段自我探索的奇幻旅程。
最近的煩躁感,常出現在工作負荷太大、睡眠不足、孩子哭鬧時。我停下腳步,留心觀察,當覺得對事物無法全盤掌控時,這份煩躁便會出現,而使得我需要花更大的力氣去掌控周遭的事物,這往往讓我更加煩躁。
當回溯過往時,我慢慢發現,從小我就是一個需要全盤掌控手中事物的人。也就是,只要是我的事,就不允許出差錯、有瑕疵;所以特別難忍曖昧、模糊的情境,或者突如其來、不在預料中的插曲。
--
你可以說我對自己過度苛求,沒錯!但是,這種過度苛求,來自於我的成長背景。我的雙親相當注重孩子的教養,對我有高度的期許,眼睛總是緊盯著我的一言一行,稍有犯錯,即被糾正。這讓我知道,我必須小心謹慎地應對生活中的大小瑣事,特別是父母重視的事情;而我能達到父母的期許,便能獲得肯定的眼光。
於是,我學到──我必須每件事都全力以赴,不容出錯!這樣的行為模式,從小成功幫助我克服許多挑戰,獲得不凡成就,卻也常讓我精疲力竭。特別是,當眼前事物失去掌控時,煩躁感便油然而生。
而我現在知道,那份煩躁感,是來自於從小擔心自己沒做好,而被批評指責的情緒經驗。現在,已經沒有人會再批評或否定我了,但我卻總覺得有千萬隻眼睛正盯著我。
如果我沒有覺知與探索,我會為慣性地為這份煩躁找兇手,通常是向外找戰犯──是孩子不聽話、另一半不體貼、同事不給力、主管太機車……。事實上,是自己的「內在小孩」受傷了。
你的兒時成長經驗,正深刻地影響著現在的你。
我長期從事心理工作,也參加過許多心理療癒的課程。我見過許多人,在經過一番心理探索後,驚訝地發現,原來小時候覺得微不足道的小事,卻如影隨形地跟著自己長大了,並且帶來巨大的困擾。更有許多人,在孩提時曾遭逢重大逆境,憑著當時有限的資源撐了過來;他們以為痛苦已經過去,沒想到,卻在某些類似情境再現時,引爆了過去未被好好安頓的強烈情緒感受。
--
所以,當我讀到《以為時間久了,我就會沒事》這本書時,深有所感。特別是,書中提到一個不由自主「愛道歉」的案例,時常對人說「對不起」的行為模式,竟然與小時候父母的婚姻不睦有關。
這讓我想起,我也遇過一個常說對不起的人,他那愛道歉的習慣,來自於從小母親情緒的反覆無常,時常沒來由地指責家人,家庭氣氛其差無比;他長期在巨大的壓力下,漸漸發現只要他對母親說「對不起」,母親就會停止碎念,並露出滿意的笑容。於是,「對不起」這三個字,便伴隨著他,成為一種無意識的行為反應了。
--
如果,你正為某些情緒困擾所苦,我誠摯邀請你來閱讀這本書,透過作者的文字鋪陳,帶你一步步地回溯過往的成長經驗。
然而,覺察了這些,又怎樣呢?
覺察會帶來改變。作者在書中告訴我們,與「內在小孩」和解的步驟與方法,你可以為自己重新活一次。
情緒是通往內在與自我連結的入口。當我們明白過去是如何影響自己時,便能重新決定要如何生活。只要你學會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掌握情緒的主導權,就能成為一個更自由的人。
(本文為《以為時間久了,我就會沒事》一書推薦序,本書為2020年9月大樹林出版社出版)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