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孩子,請你慢點長大:陳志恆親子成長繪本》《用愛軟化尖刺,用心讀懂孩子:有寬容,也有堅持的彈性教養練習》《晨讀10分鐘:幸福的正向練習》、《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12本書,為2018~2024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442 帖子
-
2 意見
心理助人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為什麼孩子總是有苦難言?
(圖片來源:https://www.pexels.com/photo/girl-in-white-long-sleeve-shirt-and-black-skirt-sitting-on-swing-during-day-time-12165/)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孩子遇到困境時,會怎麼求救呢?
他們會大喊:「救命呀!快救救我吧!」,並不會!
小一點的孩子,會用「哭泣」來表達痛苦;而大一點的孩子,則常用「問題行為」來呼救。你肯定很疑惑,說謊、偷竊、暴力、退縮、憂鬱、暴怒、欺騙等問題行為,是如何呼救的呢?
如果你是長期在校園中深耕學生輔導的專業人員,肯定知道我在說什麼。就如《接住墜落的青少年——我與那些受傷的孩子,及他們不安的家庭》一書的作者蔡宜芳諮商心理師,本著心理諮商的專業,在國中校園現場擔任輔導教師,每天面對大量有著情緒、行為與適應困境的孩子,她對這樣的現象,理解甚多!
--
回到「求救」這檔事,孩子遇到困境,為什麼不直接說,請大人幫忙就行了呢?通常,他們試過了,但不被理解、不被接受,甚至,被罵得滿頭包。於是,只得用「另類」方法去因應困境。而那些問題行為,正是為了因應困境而發展出來的「求生策略」,通常具有短暫的效果,但長期下來衍生更多的副作用。
此時,大人眼見的,通常是那些帶有嚴重副作用的問題行為,想方設法予以矯正,用更大的力道要求孩子改變,卻沒看見孩子的痛苦根源,反而讓孩子的狀況每況愈下,問題行為愈發嚴重。
有時候,我會在深夜時段,接到國、高中階段的孩子,在我臉書粉絲專頁的私訊裡留話,向我訴說自己的困擾。印象中有一次,有個女孩問我:
「我要怎麼知道,我是不是得了憂鬱症?」
除了提供一些憂鬱症自我評估的資源之外,我還順道問她,發生什麼事了?她告訴我,好一段時間與同學相處不來,總是看別人不順眼,別人也不喜歡她。
「這樣的事情,有誰知道呢?」我問。
「沒有人……」
「父母或家人,都不知道嗎?」
「他們不知道,我已經很久不跟他們講話了!」
原來,這孩子自從上國中以後,就不再主動找家人聊天。原因是,說什麼都被罵!她說:「他們不願理解我,只會說我不夠用功、不夠積極,可是我努力嘗試了,就是提不起勁,他們不願意聽我解釋,我也放棄向他們說明了!」
--
類似案例,我遇過好多。我們不禁想問,這些大人,為什麼不願關心自己的孩子呢?不,他們也很愛孩子,也付出相當心力,關注孩子的成長,只是用了無效的方法。
許多家長自己身上也有著諸多待處理的心理議題,包括因經濟、工作、健康、婚姻等重重困境帶來的精神壓力,以及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年幼時沒有足夠被肯定、被尊重、被接納、被理解,甚至被忽略與侵害,這些成長過程中累積的傷害,無意識地帶到了新組成的家庭中,也無意識地複製到下一代身上。
所以,他們即使愛著自己的孩子,但在內外交迫下,卻不知道怎麼給出愛,愛得越用力,造成的傷害也越大,更把孩子的心給推遠了!
--
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人際支持系統,當孩子遇到困境,而人際系統卻失靈時,便無法給提供孩子穩定與支持的力量,甚至,還會是孩子痛苦與壓力的來源。
不論在實務工作中,或社會新聞上,常可見那些生活適應嚴重困擾的孩子,來自一個又一個脆弱家庭,甚至家庭中不只一個孩子有狀況,父母本身也自身難保,更無暇給孩子更多關愛與照料,可以說是弱勢中的弱勢。
從「創傷知情」的觀點,這些孩子如果繼續待在這樣的處境下,可以預料,他們未來在學習、就業、經濟、家庭及身心健康各方面,會比其他人經歷更多的失敗與困境。然而,如果孩子的身旁,有個能夠穩定陪伴的成人存在,持續給予理解、關懷、肯定與認同,那麼,這孩子的命運就有機會被翻轉。
而學校師長正是扮演這類穩定陪伴角色的最佳人選。
--
當家庭人際系統失靈時,校園人際系統能夠及時啟動,某種程度便能緩衝孩子持續受到的身心傷害,而學校輔導教師正持續扮演這樣的角色,也穿針引線地讓學校系統中的人際支持更加完善,編織起一張網,牢牢地接住孩子。
蔡宜芳諮商心理師的作品《接住墜落的青少年——我與那些受傷的孩子,及他們不安的家庭》中,提到的案例,對我而言,都是這麼熟悉;但對一般大眾而言,卻可能難以置信。然而,透過這一則則的案例故事,我們有機會認識這些弱勢孩子的處境,我們有機會從他們身上,學習如何善待我們的孩子,甚至檢視我們自身與家庭的關係。
從孩子的故事中,你會看到孩子與家庭的關係是如何密不可分。或許是想引發關注,或許是想證明價值,或許是想尋求認同,或許,是為了保護家人,他們讓自己身陷險境,如進入不安全的情感關係、放棄課業、選擇拒學、沉迷網路、說謊作弊、出現精神疾病……等。
謝謝宜芳寫了這本好書,為世間的大人帶來諸多提醒;我們都該學習如何成為更好的大人,給孩子更多成長的力量!
(本文為《接住墜落的青少年——我與那些受傷的孩子,及他們不安的家庭》一書推薦序)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人類心理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走出羞愧的牢籠,你是值得被愛的!
(圖片來源:攝影師:David Garrison,連結:Pexels)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羞愧(Shame)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情緒,它混雜著丟臉、害羞、內疚、自責或自卑的感受,你一定不陌生。
我想起,女兒在一歲多時,剛學走路,站起來雙腿彎彎的,走起路來有些內八。我的父親,也就是女兒的祖父,不斷叮囑我們要帶女兒去看醫生,如果腿部發育有問題,一定要及早治療
為什麼我的父親如此心急,聽他談起才知道,我的姑姑,也就是父親的妹妹,小時候因為跌倒而腿受傷,當時的醫療資源不發達,祖父母只帶她到國術館給師父「喬」一下,傷癒後便成了「長短腳」。我爸說,姑姑時常被同學嘲笑,覺得丟臉,不願意去學校上學,就此中斷求學之路。
父親心疼妹妹,不願意這樣的憾事再度發生,因此特別關注孫女的腿。我想,姑姑兒時,應該有著強烈羞愧感受,不知道現在是否還有?而我的祖父母,不知道是否為此事感到自責,或許也會有些羞愧吧!
當我們羞愧時,常來自於自身有些有形或無形的缺陷,而想要遮掩,或總覺得自己「不應該」、「不可以」、「不對」或「不配」。
--
當我閱讀到《給覺得不夠好而討厭自己的你》這本書時,我很好奇,羞愧究竟有什麼好談的,可以書寫成一本書。讀完後才知道,我們也許輕忽了羞愧這份情緒對日常生活眼前或長期的影響。
2020年,有三位來自花蓮的高中生,透過質性與量化研究,以花蓮的高職學生為對象,進行逆境童年經驗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s)的研究。研究結果指出,其實有不少的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有一些不被友善對待的遭遇,而他們普遍出現的情緒狀態,羞愧就是其中之一。這與許多心理諮商或治療的臨床實務工作者,觀察到的一致。
令人費解的是,如果我們小的時候,沒有得到足夠的愛與支持,或者被家人忽略或傷害,我們應該感到憤怒、挫敗或無力才是,為什麼要因此而羞愧呢?
這其實不難明白,孩子在最脆弱的時候,卻被最親近與最信任的人傷害,他們只能在心裡想著:「一定是我不乖!」「一定是我不好!」,這樣的負面自我評價就成了羞愧的來源。
還有一種可能,是直接內化主要照顧者的語言暴力。例如,當孩子不管怎麼努力表現,都被父母批評:「糟透了!」、「麻煩人物!」、「不如不要生下你!」,孩子會逐漸相信這是真的,自己就是不配活在這個世界上,而對自己的存在感到丟臉,抬不起頭來。
--
越是自我價值感低落,越會在意別人的評價,更會放大某些出糗的時刻,即使別人沒那麼在意,自己的內在小劇場卻亂轟轟。
我想起小時候,也常不自覺地想起某些「凸槌」的生活片段,例如,在同學面前說錯話、對某事反應過度、向師長打招呼叫錯名字……等。事情早已過了許久,但某些回憶卻甩也甩不掉,邊想邊感到雙耳發燙、心跳加速,這也是某種羞愧的形式吧!
長大後,這樣的「症頭」不再,遇到丟臉的事情也多能夠一笑置之,不會過份在意。我想,不是我善於遺忘,而是內在自我評價的機制改變了,從時常自責或自我挑剔,變成懂得自我欣賞與自我肯定。於是,我不再被困在羞愧的情緒當中,因為我感到自己是有價值的。
這樣的經驗,對我而言相當重要。於是我現在成了心理工作者,大量從事親職教育工作,我也不斷倡導要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重要的、有價值的。
--
不過,是人就一定會遇到一些丟臉、難堪或困窘的事情,遭人非議或嘲笑也很常見。許多大人只會要孩子別多想,告訴孩子:「這又沒什麼!」「你真是大驚小怪!」「是你自己想太多!」,這樣的指責,只會讓孩子對自己有更多的自我否定。
反之,如果身旁的大人,懂得牢牢接住孩子的情緒,用同理的口吻告訴孩子:「我相信,這一定很難堪吧!」,並讓孩子知道:「不管發生什麼,你都是值得被愛、被欣賞;你的好壞不需要由他人論斷,存在本身就是美好的。」孩子就在內心裡與自己和解了,不再糾結於那些困窘的經驗中。
這本《給覺得不夠好而討厭自己的你》深入地探究羞愧的來源、羞愧經驗的形式、羞愧的影響,以及擺脫羞愧糾纏的自我練習。對於長期深受羞愧感受所苦的人,是本必讀的書之外,助人工作者更需要細細研讀。因為,許多身心受創的人,內在常保有一些不能說的秘密,在心理談話的過程中,若要對助人者揭露,將會被龐大的羞愧感給淹沒。助人者的回應適當與否,是當事人是否能化解羞愧的關鍵。
--
最後,我想提醒,如果你常感到羞愧,請不要忽視它或排拒它。
反而,你得更去靠近它、感受它,覺察它在你身體的哪些地方;同時,允許自己可以有這份感受,接納這份感受的存在。如此,你才有機會更進一步去探究,這些羞愧的來源,並練習與羞愧共處。好消息是,《給覺得不夠好而討厭自己的你》這本書中,提供了許多自我練習的方法,你只要照著做就行了。
最終,你需要願意認同自己、欣賞自己,當不順遂時,你得心疼自己、安撫自己,而不是批判自己、否定自己。不管別人這麼對待你,你都得珍視你自己;因為,你是值得被愛的,生來就是如此!
(本文為《給覺得不夠好而討厭自己的你》一書推薦序)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親職教養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受不了孩子的種種問題? 也許,你討厭的,是那個不夠好的自己
(圖片來源:攝影師:Ketut Subiyanto,連結:Pexels)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有個母親來參加我的工作坊,課後找我談話。她告訴我:「陳老師,你的《正向聚焦》,我全都讀完了,還讀了兩次;但是,我就是做不到正向看待孩子呀!」
我問,怎麼了嗎?
「我的孩子才小三,問題就一大堆。總是丟三落四,一下子這個沒帶,一下子那個沒拿,作業也常忘了寫,或寫了忘了帶,我煩都快煩死了!」她深吸一口氣,接著說:「我實在是不知道怎麼對他『正向聚焦』!」
我心想,這很正常。若是我快被孩子搞瘋時,也很難對孩子正向聚焦。我解釋道:「要對一個人發展出欣賞的眼光,前提是我們的內心需要安定下來,也就是,先安頓好情緒,在去發現一個人值得被肯定的地方。」
如果真的很難正向聚焦,就先不急著肯定孩子,否則,說出來的,通常會是虛假或空泛的讚美,難以讓孩子真正感受到力量。
我問:「孩子作業常忘了帶或忘記寫,是每天都如此嗎?」
「是沒有每天,但幾天就會來一次!」
「很好,那麼,當沒有忘了帶或忘記寫的時候,記得要趕緊肯定他,並問他:『你是怎麼幫助自己,可以記得帶或記得寫作業的呢?』」我提醒她,去看到孩子「做得到及有做到」的時刻,這是「正向聚焦」的基本原則。
--
除了氣孩子,也氣自己
「可是,我不知道對孩子正向肯定,是否真的是好的呀!」我有些好奇,進一步問:「怎麼說呢?」
「這孩子丟三落四的問題,我講也講過了,罵也罵過了,肯定鼓勵也沒少過,但就是無法改善,時不時就給我添麻煩。安親班老師沒幾天就跟我抱怨孩子沒寫作業,實在很傷腦筋!」
「當安親班老師這麼說時,你的感受是什麼?」
「我很難過呀!也很生氣,也覺得丟臉……」
我點點頭,繼續問:「難過什麼、生氣什麼、丟臉什麼呢?」
眼前的這位母親,紅了眼眶,顯得有些難受:「我常在想,是不是我不會教孩子,是不是我做得不好?」兩行淚水流了下來。我接著說:「所以,妳氣自己不是個好媽媽,是嗎?」
她已經泣不成聲,邊拭淚,邊點點頭。
--
很努力,但卻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
「安親班老師,對妳說的這些話,好像影響妳很深呀!」
她點點頭,繼續說:「安親班老師常說,我對孩子不夠嚴格,要我要兇孩子、打孩子,這樣孩子才會學到教訓。我常在想,是不是應該這麼做,才會有效?」
「妳也罵過孩子了,不是嗎?」對方點點頭,我接著說:「但問題還是沒改善,不是嗎?顯然用否定、責罵的,並沒有效果,既然沒有效果,為何還要冒著可能讓孩子受傷的風險,繼續這樣做呢?」她看過我的書,應該理解我在說些什麼。
「我想,其實妳不是不知道怎麼做才是對的,而是,妳覺得丟臉,認為自己不是個稱職的家長。似乎,妳很不喜歡這樣的自己!」
她點點頭,繼續流淚,說不太出話來。我請她深吸一口氣。我說:「可是,我看到妳對孩子如此用心,會為了孩子來上課、進修,還來問我問題;會努力思考並尋找,是否有更好的方法。你總是期待自己的孩子,能夠進步,有好表現。妳有看到這些嗎?妳還覺得自己身為母親,做得不夠好嗎?」
「我不知道,我就是覺得自己不夠好……」
--
沒感受過父母的讚許,也很難欣賞自己
「這種『覺得自己不夠好』的念頭或感受,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想了很久,她終於開口:「好像,很年輕的時候就開始了吧!」我問:「所以,不是只有孩子出狀況時,才會這樣吧?」她點點頭:「可是,孩子出狀況時,這種感覺特別嚴重!」
她告訴我,小的時候,她是家裡的長女,還有一個弟弟,小她很多歲。從小父母做生意,相當忙碌,沒空陪伴與照顧孩子;所以,從她國小開始,就要幫忙打理弟弟的生活大小事。而弟弟又備受家族寵愛,這個當姊姊的,常常被指責不夠盡心盡力照顧弟弟;甚至,如果弟弟闖禍,姊姊也連帶受到責罰。
印象中,父母沒有肯定過自己;而從那時候起,她就覺得自己很糟,不夠好。儘管,她盡力在課業上表現傑出,也拿到全校模範生,她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
沒感受到父母喜愛與接納的孩子,也不懂的如何喜愛自己,更不會肯定自己。於是,長大之後,也常會看到自己做得不夠好的地方,而不是欣賞自己的努力或長處。
當了父母之後,也會把這樣的眼光,轉移到孩子身上,難以對孩子表達肯定與欣賞。而為了證明自己不是真的「不夠好」,更會在乎外人的評價。所以,安親班老師對孩子的抱怨,引發她強烈的痛苦與自責,不斷檢討自己,質疑自己是否做錯了。
--
本來就是個好媽媽,無須證明
「妳想要當個好媽媽,是嗎?」
她點點頭,說:「可是,我不知道要怎麼做?」
「妳已經是了!光是妳願意用盡全力在孩子身上,就足以說明你是一個夠好的母親。」她有些疑惑,我點點頭說:「真的,妳已經是個夠好的母親了!」
我告訴她,她現在唯一要做的,就是多多欣賞與肯定那個也許不夠完美的自己,其實已經很努力、很堅持,始終沒有放棄。唯有先看見自己的美好,才有能力欣賞孩子,肯定孩子!
最後,我提醒她,安親班老師要她打罵孩子,也許立即有效,但長期下來,通常無效,甚至會帶來傷害。我說:
「我會建議妳,別讓孩子待在這個安親班了!因為,合理推斷,這位老師也是這麼對待孩子的,妳的孩子不是正經歷暴力,就是目睹暴力發生,這肯定都是傷害。」
「必要時,妳得投訴他!」
(本文撰寫於2021年3月31日,文中案例為真實故事經充分改寫)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教育現場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從對立到和解,每個人的苦都需要被深刻理解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zh/photos/girls-women-girlfriend-beautiful-3764703/)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王老師,我們只是想知道,你怎麼了?是不是遇到困難了?」
王老師再也忍不住,淚水不斷滑落,啜泣著說:「這半年來,我和先生的婚姻關係一直很緊張,他已經好久沒回家了。每天,我獨自一人帶著只有一歲半的孩子。常常,已經很晚了,還要接家長的電話,或者回覆家長的訊息。有時候忙起來,只能把孩子晾在一旁,任憑他一直哭。我很心疼,也很不捨!我怎麼會為了照顧別人家的孩子,而連抱抱自己家的孩子,都沒空呢?」
坐在對面的張媽媽,起身,給了王老師一個大大的擁抱:「謝謝你願意說出來,這很不容易!我們都是過來人,我們都能懂!」
--
這本是一場非正式的協調會,在學校的會議室中,幾位家長,與一位老師正在對談,陪同的還有學校的主管。被投訴的王老師最近在帶班時,屢屢出狀況,幾位家長向學校反應王老師的種種行徑,讓孩子心生恐懼、身心受創;學校也屢次提醒王老師,注意自己與孩子的互動,但問題未見改善。
這次事件,起因於張媽媽有天晚上,見孩子因考試成績不佳被要求罰寫,到半夜還沒辦法完成。張媽媽便傳訊息向老師確認罰寫的內容與範圍,同時,也問老師,是否全班都是這樣,還是自己的孩子需要特別加強。
第二天,孩子回來後,垂頭喪氣,說老師當著全班的面,痛罵他一頓。孩子轉述王老師的話:「你媽媽說我偏心,處罰只針對你!你說,我有這樣嗎?你媽這樣說我,讓我難過到整晚睡不著,你知道嗎?」
張媽媽很疑惑,不記得自己有這樣說,肯定是哪裡有誤會。當晚打了通電話,向王老師澄清。電話那頭的口氣不是很好:「如果你沒這樣說,那就是孩子說謊囉!」隨後便掛上電話。
隔天,孩子又在課堂上,被王老師當眾斥責,翻起各種舊帳,並被處罰接下來一個禮拜,都不准下課。張媽媽得知後,謹慎起見,先向其他家長求證,確實有此事。
張媽媽早有耳聞,王老師的脾氣反覆無常,兇起來時歇斯底里,令學生感到很畏懼。張媽媽決定連同幾位家長,一起向學校反應此事,希望王老師能夠改進。張媽媽向學校的主任說:「我們沒有想要弄走王老師,是希望他可以改善,加強自己的情緒管理,而不是拿孩子出氣。」
--
協調會的上半段,雙方僵持不下。王老師盛氣凌人,滔滔不絕地說著,多年來為孩子付出多少心血,希望家長能夠看見。後來,張媽媽開口了:
「王老師,請你冷靜一下。我們都有看到你的付出,我只是想知道,你怎麼會這樣子對待孩子?」她停了一下,繼續說:「你怎麼了?是不是遇到什麼困難了?」
張媽媽的語氣,帶著溫暖與關懷,徹底讓王老師的淚堤失守,伴著淚水,將自己最近半年來的痛苦、委屈與無助,全訴說出來:「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第二天,王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向張媽媽的孩子道歉,也承諾,會更細心與更友善地對待孩子。
這起親師對立的事件,就此落幕。
--
這不是連續劇,而是真實事件,是一位國小校長告訴我的。他說,後來家長們彼此串連,說好晚上八點以後不再打擾老師,讓老師可以好好休息與陪伴孩子,也寫卡片關懷老師,給予溫暖支持。
聽完這個故事,我相當感動。常見校園中親師對立時,彼此互不信任。然而,這起事件中的張媽媽,自始至終盡可能放下成見,設法理解與溝通;更難得的是,她的孩子正是苦主,她卻願意去關心,眼前這位傷害自己孩子的老師,究竟遇到了什麼困難?
實在少有人做得到!
一旦,我們願意去相信,當一個人的行為嚴重失當時,可能是現在正深陷難解的困境中,或者長久以來累積了許多難以因應的壓力,特別是那些具有毒性的創傷壓力,這時,我們在面對衝突的對方時,就會採取不同的對待方式,傾向用理解取代質疑,用支持取代報復。
--
我常到各級學校去宣講「創傷知情」議題,我常提到,老師們要學習要看見孩子問題行為背後的困難。但要發展出這樣的眼光,實在不容易,為什麼?因為,老師自己也處在龐大的身心壓力之下呀!
像是上述事件中的王老師,正處在婚姻僵局中,本身就是巨大的壓力源,又得照顧年幼的孩子;而為了接應家長不斷的詢問,無暇顧及不斷哭泣的孩子,當然心裡不平衡。當委屈化為憤怒時,就有可能把怒氣發到學生身上而不自知。
我們不是要默許傷害的發生,而是,在面對與處理他人的不當行為時,願意去看到,問題行為的背後,常有善意的存在。這正是正向聚焦在正向意圖上,本身就能傳達出深刻理解,讓人放下敵意,真誠以對。
人世間的苦,理解常是最好的解藥。
願意去理解,才有可能化干戈為玉帛。或許,不得已時需要兵戎相見,但在那之前,帶著善意,去深刻理解對方的處境,你會知道,許多人的惡行,需要的是被協助,而不只是被制裁。
(本文撰寫於2021年3月25日,文中案例為真實故事經充分改編)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脫癮而出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當孩子說:「你們都能滑手機,為什麼我不行?」,大人該如何回應?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zh/photos/smartphone-family-total-a-smile-4483117/)
作者: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
如果,你是一個懂得規範孩子手機網路使用時間的家長,從小逐步漸進地開放孩子使用手機網路在娛樂用途上的時間;你始終溫和而堅定地堅持著,孩子也算配合。
但最近遇到一個困擾。當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到了,他向你抱怨:「為什麼你們都能滑手機,而我不行?」你看看四周,另一半在滑手機,爺爺奶奶用平板在追劇,你手上也拿著一隻,準備等會兒繼續滑。
一時之間,你語塞,不知如何回應。
這時,你通常會怎麼說呢?
(一)「我們是大人,你是小孩,小孩本來就不能一直滑手機,別吵了!」
(二)「你滑手機是在玩,大人滑手機是在做正事,本來就不能相提並論!」
(三)「我說不行就不行,哪來的這麼多意見?」
(四)「等你長大了,愛滑多久,我都不會管你,但現在就是不行!
(五)「好!那麼,我們都收起來,不用3C網路了!」
--
「因為你還小……」很難讓孩子心服口服
孩子這樣的抱怨,你一定不陌生。
我指的不是孩子常這樣說,而是,在你小的時候,也曾向父母如此抗議過。只不過,當時沒有手機,你會說的是:「為什麼你麼都可以看電視,我不行?」「看電視」可以換成看小說、看漫畫、吃零食、打電動……等任何大人不希望我們接觸的事物。
大人會說:「因為你還小!」「因為怕你近視!」「因為你要唸書,看電視會耽誤課業!」「等你長大就能看了!」這些理由,是否真有說服你?
還是,你覺得這些都只是大人拿來打發孩子,別再吵鬧的話術罷了!
我始終認為,大人不准孩子做的事,表示那是不好的,大人自己也不該去做。
但是大人卻總是有兩套標準,對孩子嚴格,對自己寬鬆。
像是,常爆粗口的大人,卻不准孩子罵髒話;吃東西不懂節制的大人,卻禁止孩子吃零食;沒有運動習慣的大人,卻要孩子別整天坐著不動;沒有閱讀習慣的大人,卻要孩子好好用功唸書;花錢如流水的大人,卻要孩子懂得節儉;脾氣暴躁的大人,卻要孩子不准生氣;老煙槍的大人,卻要孩子不准碰煙。
這不是雙重標準,什麼才是?
如果一句「因為你還小……」就能讓孩子聽話照做,孩子是因為怕你才聽話,而不是真的明白,為什麼要這麼做。
--
大人怎麼要求,自己就怎麼做
回到一開頭的問題,在五個回應話語中,前四個,其實都只是在表達一件事:「別吵了,我說的算!」用權威來要求孩子聽話,而不是以理服人。
最理想的回應方式,是第五個:「好!那麼,我們都收起來,不用3C了!」。意思是,我們願意以身作則!當大家都不使用3C網路,孩子身邊也不會充斥著誘惑,滿腦子都想著上網。
然而,要做到這點,真的不容易,要全家人一起配合。
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全家人有個共識,每天幾點到幾點,大家都將3C產品關閉,創造一個零3C干擾的家庭時段。
這樣,孩子才會真的死了這條心。
你會問:「可是,我真的有需要上網呀!」
我知道,大人常因為工作或聯繫需要,使用到3C網路。如果非得如此,你得先向孩子說明清楚,你使用3C網路的原因,是為了工作上的需要,而非娛樂用途;而工作結束,就會立即關閉。就好像,我們會允許孩子在學習用途上使用3C網路,但結束了,就得立即下線。
當然,如果還是很難做到,就請盡量別在孩子看得見的地方使用3C網路。
--
手足之間的計較
另一個常見的問題是,當家裡有不只一位孩子時,因為不同年齡階段,開放給孩子的網路娛樂使用時間也不同;大一點的孩子可以上網比較久,小一點的孩子的上網時間比較短。
這時,小的孩子常會感到不公平,而抱怨:「為什麼哥哥/姊姊可以玩這麼久,我現在就得下線了?」
你只要保持溫和而堅定,這麼告訴孩子:
「我知道,你還想繼續上網。不過,你的上網時間就是這麼多!而哥哥/姊姊在你這個年紀時,也只能上網這麼久。等你到了哥哥/姊姊的年紀時,你也可以擁有和他們一樣長的上網時間喔!」
只要有清楚的規則,且堅定執行,孩子即使有時會抱怨,長久下來,仍然會願意配合的。
(本文撰寫於2021年3月11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人類心理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與其做個人氣王,不如經營有意義的關係連結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zh/photos/team-friends-teamwork-corporate-1381084/)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長期從事青少年的輔導諮商工作,常有帶著煩惱前來的孩子問我:「該怎麼樣才能受歡迎?」他們渴望被同儕喜歡與接納,而我總想知道:「那麼,你現在的人際關係,怎麼了呢?」
有些人告訴我,他們被好朋友背叛;有的被同儕孤立排擠;有的是不知道如何融入群體中;有的則是和好友或戀人發生衝突。總之,人際關係的大小問題,總是深深困擾著他們。
然而,不管人際困擾的根源是什麼,常能發現許多人有著不切實際的期待:「我需要成為受歡迎的人」。彷彿,只要足夠受歡迎,就不再需要擔心被人背叛,就永遠不會受人排擠,就不會與人意見不合、口角衝突,甚至,不需要主動做些什麼,別人就會邀你融入群體。
我得說:「你抓錯重點了!」
不只是青少年,不少成人也有這樣的迷思。好像學會各種討人歡心的招式,最好成為人氣王,就能免於被孤立,且能為人生加分許多。事實上,真正帶來幸福的,不是你有多受歡迎,而是,有能力與他人經營有意義的關係連結。
我曾經在《此人進廠維修中》一書中提到,有意義的關係連結指的是,人我之間存在著深層關懷、陪伴與支持的關係形式,不論是親情、愛情或友情。而要判定這段關係是否是有意義的關係連結,可以從對話內容得知。若談論的話題大多屬於個人化議題,如個人的感受、信念、觀點、願景、期待、決定……等,這樣的關係互動就會越有意義;如此,才可能從孤單中免疫,並在生活中感受到更多的幸福。
然而,要建立與經營有意義的關係連結,並不容易。因為,各種衝擊都有可能讓一段關係受損,再長久穩定的關係,都有可能因為一點小事而深陷危機。因此,我們真正要學習的,是讓重要的人際關係具有韌性,能因應各種關係中的挑戰,甚至在危機中學習與成長。
《關係免疫力》一書的作者梅樂妮.喬伊是個心理學家,她在本書中提到,有韌性的人際關係由兩個成分組成,分別是「安全感」和「連結」,這兩者越充足,關係品質就越強健,越有韌性。
就拿安全感來說,我想起一部有趣的電影《弟弟追著恐龍跑》(My Brother Chases Dinosaurs),主角傑克愛上了同學艾蓮娜,他向姨媽討教如何擄獲女孩的芳心,阿姨給他的忠告是:「永遠不要說謊!」
顯然,傑克搞砸了。他有個患有唐氏症的弟弟,他為此感到丟臉,於是欺騙艾蓮娜,他的弟弟過世了。當艾蓮娜發現真相時,兩人的關係陷入危機。
謊言是信任感的頭號殺手,而沒有信任就不會有安全感。好在,當你及時且足夠坦誠時,可以適時地修復關係。因此,在有韌性的人際關係中,我們需要讓對方感到安心,你必須是個真誠且值得信任的人。
但這還不夠,我們自己也得擁有安全感。如果你在人際關係中總是焦慮不安,覺得自己隨時會被背叛、遺棄或厭惡,你只會透過不斷地猜疑、試探或討好對方,也可能一再尋求對方的保證,更會編織各種看似善意的謊言,到頭來破壞彼此的信任關係。
然而,你的不安全感,不一定來自於這段關係,而是與你過往的人際經驗有關,特別是,從小與主要照顧者之間的互動品質。若你在最弱小的幼年時期,曾經被自己最信任的人傷害過,那麼你在任何關係中當然都會感到強烈的不安;長大後,你也難以經營長久穩固的親密與家庭關係。
有許多人,就是意識到這一點,而來尋求心理諮商的。若這項議題沒有被處理,不安的感受沒有獲得安頓,在任何關係中都無法自在。不只無法與他人展開進一步的互動連結,更可能弄得彼此都傷痕累累。
《關係免疫力》這本書,真是人際關係經營的最佳指南,有著豐富的理論與實證研究,深入淺出地探討人際關係經營的各個面向與挑戰,也同時告訴我們,面對彼此不同的價值觀、個性差異、衝突與關係危機時,該如何調整與改善。
正向心理學的研究發現早就告訴我們,健康正向的人際關係是一個人幸福感的來源之一。而比起如何受歡迎更重要的,是去探討與學習,如何讓一段關係更為強韌,讓關係中的彼此,都能夠因為這段關係的存在而獲益、成長並提升。
(本文為《關係免疫力:哈佛心理學家教你建立有韌性的人際關係》(時報文化出版,2021年)一書推薦序)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知道做到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道歉難以說出口? 穿上防彈衣,心理演練最糟的後果
(圖片來源:攝影師:mentatdgt,連結:Pexels)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你曾經傷害過誰,而感到後悔嗎?也許是無心,或者是有意,現在想起來,總覺得是自己不應該,欠對方一句道歉。問題是,為什麼你到現在還不去向對方說聲:「對不起」?
你說,因為很忙,改天有空就會去做了;又說,對方更忙,不好意思打擾;或者,事隔已久,早已斷了音訊,聯絡不易。總之,你可以有千百個不去道歉的藉口,但就是找不到一個讓你願意付諸行動的理由。
常常,最需要表達道歉的對象,是我們最親近的家人或朋友。因為互動如此緊密,摩擦在所難免,一句無心的話語往往帶著強大的殺傷力,然而,我們卻難以在當下就表達歉意。當關係開始變質,彼此之間的互動不再如往昔,你開始懊惱,怎麼當初不立刻說聲對不起就好,而拖越久,就越難以說出口。
--
道歉很難?其實是害怕自己會受傷
為什麼難以表達道歉?因為,我們也害怕自己受傷。我們的心中開始不斷上演著小劇場:
「萬一,對方不接受我的道歉怎麼辦?」
「會不會,不說還好,說了讓對方更討厭我?」
「會不會,對方覺得我是一個遭透的人?」
「我會不會被他痛罵一頓?」
「道歉,感覺就弱掉了,真沒面子!」
簡單而言,當我們令他人受傷時,會感覺到自己面目可憎,於是擔心對方的回應,正好印證了我們對自己的醜陋印象——這是多麼難堪呀!所以,一句「對不起」,遲遲說不出口,因為你無法面對你自己;只能一直帶著愧疚或遺憾活著,多辛苦呀!
--
把最糟的狀況在心理演練一次
想像一下,如果你向對方表達歉意時,對方笑著告訴你:「沒事的,別放在心上!」於是你們和好如初,這是再美好不過了。問題是,我們根本無法預期,說出道歉後,結果會是什麼?尤其是,被人拒絕的感覺真的很不好,越想越焦慮,乾脆就拖著了。
既然如此,我們就先把最糟的狀況在腦海裡給想過一遍,看看自己是否能夠承受。例如,當對方告訴你,他不接受你的道歉;對方生氣地批評、數落與指責你;對方連談都不想談;或者,對方說出了你最不想聽到的話……等。反正,把你最害怕發生的狀況,在腦中播放一次,越逼真越好。
有時候,當我們在心裡頭將最糟的情形想過幾次後,感覺就沒這麼糟了。
再來,我們要強化內心承受窘境的力量。具體做法是,想像自己身穿一件防彈衣——讓你身處在安全、能承受他人攻擊的狀態下。
--
穿上防彈衣,提升羞恥免疫力
首先,你可以想像自己的眼前,有著一個閃閃發亮的玻璃屋;當你走進去之後,關上了門,便與外界的聲音阻隔了。
接下來,想像這個玻璃屋開始慢慢地縮小、縮小,直到包覆著你的全身,就好像一件透明的防彈衣,緊緊地貼在你的皮膚外層。
想像自己走到路上,看到幾個小孩在路邊丟石子,朝你丟過來,石子落在防彈衣上,你只聽見「咚」的聲音,一點都不感覺到疼痛。你知道,當你穿上這件防彈衣時,將能避免受到任何傷害。
最後,想像自己正穿著這件防彈衣,走向你想要道歉的對象,向他說出道歉,並想像最糟的情況,也許他會怒目相視,也許他會破口大罵,也許他會冷漠以對,總之,不管他的回應是什麼,都被阻絕在防彈衣外面,你仍感到很安全。
--
內心穩定,就能充分表達
不斷反覆在腦海裡演練幾次,你將會更有勇氣表達道歉。心理預演配合防彈衣的技巧,可以用在任何讓我們深感焦慮的人際互動情境,像是害怕被拒絕、擔心被批評,如面試、比賽、爭取權益、告白……等。因為你內心穩定,你能夠將你想說的充分表達,你也比較不會在意他人對你的批評指責。
要表達道歉,是因為我們曾經傷害過別人,內心深感愧疚;而透過道歉,可以降低我們的罪惡感,同時具有修復關係的功能,這是一種對自我與關係負責的表現。
然而,你若已誠懇地表達歉意,甚至做出彌補的舉動,但對方仍不接受,甚至持續生氣著,那麼,這可能不是你的問題了。
--
道歉後,區分責任,不需過度為對方負責
例如,你曾開玩地笑取笑某人的外觀,惹對方不開心。當你誠心道歉後,對方依然無法釋懷,甚至大聲抱怨:「每個人都這麼嘲笑我,都說我長得很醜!」,你便要能分辨,對方持續處在氣憤之中,不全然是你造成的,而是曾經各種被嘲笑的經驗,新仇加舊恨層層累積而來。
而你已經道歉了,不需要為他始終走不出憤怒中而感到罪惡。你可以做的,是聽他訴苦,在一旁陪伴他,試著理解他,如此就好。同時,你很清楚知道:「我已經做到我該做的,他說的那些話,不是針對我。」否則,你有可能永遠帶著一份歉疚,就算道歉了一百次,也無法讓對方釋懷。
將你該承擔的與對方該承擔的責任區分清楚,做我們自己該做的,能做的,不屬於我們該負責的部分,終究得讓對方自己去面對。
(本文刊載於《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一書中)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親職教養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青春期「轉大人」真難搞?轉換視角幫你看見孩子的可愛
我聽過很多家長抱怨,孩子到了青春期,變得不可愛了。孩子還小時,我們希望孩子趕快長大,當孩子大了,我們卻懷念起孩子稚嫩的模樣。到底是孩子變了,還是父母沒跟著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