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孩子,請你慢點長大:陳志恆親子成長繪本》《用愛軟化尖刺,用心讀懂孩子:有寬容,也有堅持的彈性教養練習》《晨讀10分鐘:幸福的正向練習》、《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12本書,為2018~2024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446 帖子

-

2 意見

如何做到「正向思考」?先允許自己「做不到」正向思考吧!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zh/photos/positive-thinking-positive-symbol-4933330/)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上週,是全年級啦啦隊比賽的決賽日子。為期好幾週的複賽,你們班一路過關斬將,殺進了決賽。很可惜,在決賽中,一個小小的失誤,把冠軍獎盃讓給了別班。 許多同學都哭紅了眼,你也不例外。畢竟,這一路走來,相當艱辛。就當你感到沮喪與挫敗時,有個同學拍拍你,用安慰的口吻說:「唉呀!別難過了,想一想,我們有打進決賽,就已經很厲害了!」 「可是,我們沒有贏,沒拿到第一呀!」你大聲說著。 「別那麼悲觀啦!你要正向一點,許多班級可是很羨慕我們的!」 「唉唷!我就是沒辦法這麼想嘛!」  你和我談起這件事,你問我:「我這樣想,真的很悲觀嗎?」 在遇到挫敗或不如意時,會出現悲觀的想法,應該是很正常的。你又問:「悲觀不好嗎?人一定要正向思考嗎?」 --     人一定得正向思考嗎? 正向思考之所以被現代心理學家廣為推崇,就是因為,這樣的思考模式與心理健康有著高度關連。其實,古代先賢就知道,左右我們心情的,不是發生了什麼事,而是我們對事件的解讀。 用樂觀正向的方式解讀事情,常會帶來愉悅的情緒,用悲觀負向的角度看問題,常會陷入沮喪無力之中。就像,你要挑戰10公里長跑,跑到三公里時,感到疲累無比,正想放棄,此時,你若想著:「天呀!還有7公里!」,你會更想放棄;但如果你想的是:「哇!我已經跑了3公里了!」你比較會堅持下去。 大多數的人都理解這個道理,也鼓勵身旁的人多多正向思考,但我們卻很難完全做到正向思考,特別是遭逢打擊或陷入挫敗中時。 試想,要如何要求一個被診癌症末期的病患正向思考呢? 試想,要如何要求一個在大考中失常的考生正向思考呢? 即使正向思考對我們是有益的,但人類卻是悲觀的動物。幾百萬年以來,人類在大自然中,逃過了一次又一次的天災地變,而能逐漸創造現代的高度文明,成為地球生物的霸主。仰賴的就是,我們有一套能快速偵測危機與威脅的注意力系統,這能幫助我們立即做出防禦,逃離危險,居安思危、未雨綢繆。 因此,往壞的地方想,其實是在為未來的生存,做長遠的打算,這本身不是壞事。問題是,身處高度安全的現代社會,如果放眼往去,都是對我們不利的訊息,總是在做最壞的打算,那麼,只會讓人持續處在高度壓力之中。隨之而來的是焦慮、擔憂、煩惱、生氣,更嚴重的,會讓人陷入無力之中,不斷抱怨但卻又放棄努力。 因此,有悲觀的想法不是壞事,但要適可而止。同樣的,正向思考雖然有益身心健康,但過度樂觀卻可能壞了大事。凡事過與不及都會帶來問題,能在正負向思維之間彈性位移,也許會更好。 --  如果做不到正向思考? 「比賽輸了,我真的很難過!要我往好處想,我真的做不到!」你這樣告訴我。你說的,我同意! 正向思考也許會讓你感到好一點,但強迫推銷式的正向思考,卻可能讓人更沮喪。所以,當同學要你正向一點,去看到這件事積極或光明的一面,甚至告訴你:「比賽只是一時,輸了又是不是世界末日!」,你知道他說的有道理,但你就是沒辦法接受,只覺得更挫敗、更無力。 你的挫敗與無力,來自於心情不被理解,以及,對自己做不到「正向思考」的失望與懊惱。因此,暫時無法正向思考,就允許自己可以悲觀,可以往壞的方向想,沒關係。畢竟,這些負面的念頭,是幫助人類生存延續的戰友呀! 你可以這樣告訴自己: 「我很難過,我允許自己暫時樂觀不起來!」 「我很沮喪,我允許自己可以不那麼樂觀!」 「我很無力,我允許自己暫時不要正向思考!」 先接納自己做不到正向思考,允許自己可悲觀,當這麼做時,你會發現,漸漸地,你的挫敗或無力會少了很多。因為,你放下了「一定得正向思考」的期待,放過自己,讓自己輕鬆不少。 -- 鬆開緊繃的思緒,才能看得見更多 這時候,你已經為大腦騰出了一個空間,開始用更多元的角度來看問題了。於是我問你:「是什麼讓你如此難過?」 「當然是決賽輸了,沒能拿冠軍呀!」 「你何以如此在意沒拿到冠軍呢?」 「我們班付出了這麼多心血,花了這麼多時間練習,但最後,竟然……」 「所以,你覺得你們的努力與付出,全白費了嗎?」 「嗯!我覺得我們真蠢!早知如此,當初就別這麼認真練習了,唉……」 「那麼當時,是什麼讓你們願意如此拼命呢?」 「為了爭取班級榮譽呀!」 「除了這個,當時這麼努力,還能為你們帶來什麼?」 「我們班很有凝聚力,我們都很享受這種同舟共濟的革命情感。」 「如今比賽輸了,你們的凝聚力就沒了嗎?就變成一團散沙了嗎?」 「嗯……沒有!那天,我們哭成一團,互相擁抱,我很感激,能與這些同學在同一個班上。」 「比起拿到冠軍,這好像也是你很重視的,是嗎?」 你笑了出來,大聲說:「對!沒錯,能全班一起努力,才是最重要的呀!」 你發現了嗎?你開始正向思考了喔!你告訴我:「這麼想,我好像沒那麼難過了!」但一開始,你怎麼沒能發現這一點呢?因為,你的思緒全被卡在「沒拿到冠軍」這個焦點上,便看不見其他的可能性了。 一旦,你能接納自己的現狀,允許自己可以悲觀,反而能鬆開僵化的大腦,去看到即使結果不如預期,但過程中所帶來的附加效益——班級凝聚力,才是最可貴的。 --  培養正向思考力的秘訣 還記得,我第一次上台演講,對象是一群中學生。即使我已經充分準備,前一天晚上,仍然焦慮萬分。我的腦袋裡,不斷浮現各種災難性的畫面,例如:我講的笑話沒人笑、時間沒到我就講完了、講到一半忘記要說什麼、學生在下面聊天亂成一團、問問題沒人理我、學生睡倒一片……等。 我越這麼想,就越感焦慮,甚至有些心灰意冷,好想找個藉口,向主辦單位說:「我不去了」。我有個好友苦口婆心地勸我,要正向思考。他不斷告訴我,我的口才好、親切大方、準備充分,不用擔心那些事情。 但我就是無法這樣想,只覺得自己一定會搞砸。 後來,我放棄了;我放棄要求自己正向思考。我告訴自己:「如果一直想不好的地方,也沒有關係!」當對自己這麼說時,神奇的事情發生了,我感到不再焦慮了!我覺得自己的心情不再如此緊繃,而腦中也開始浮現一些不同的念頭: 「這次演講失敗,又不是世界末日。」 「這場演講搞砸了,當做學習,下次就會更好。」 「也許部分學生不喜歡聽,但不會全場都沒人捧場。」 「能受邀上場就是肯定,很多人都苦無機會呢!」 我發現,我開始能正向思考了!當然,那場演講處女秀,還蠻受肯定的;往後,也真的漸入佳境。原來,正向思考的秘密,不是要自己非得往好處想。而是,先接納自己的悲觀,先允許自己做不到正向思考,然後,你才有機會啟動其他的思維模式。 如果,你因為做不到正向思考,而對自己生氣,感到挫敗,你就陷入正向思考的陷阱中了。反之,當你允許自己可以悲觀,可以消極負面,其實,你正在為正向思考騰出空間、蓄積能量。 (本文撰寫於2021年5月25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我還能變好嗎?》迷失方向時,如何找到人生指引?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zh/photos/directory-wood-direction-vacations-393839/)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前一陣子,身旁有不少同是心理專業領域的朋友,受邀去各高中職,擔任高三學生甄選入學模擬面試的考官。聽他們轉述,這幾年,對心理領域有興趣,想要進入大學心理相關科系就讀的年輕孩子,似乎越來越多。 心理助人工作能被看見與重視,這真的是見好事! 有趣的是,當這些即將去面試的孩子被問起,曾經閱讀過什麼與心理學有關的書籍時,《24個比利》一書竟然一再被提到;似乎,孩子們只知道《24個比利》這本書,而這本書早就已經出版超過30年了。 這反應了一個現象,這些孩子對心理學有著嚮往,實際上卻對心理學相關知識涉略不足。這不能怪孩子,因為,孩子本來就所知有限。那麼,除了心理學教科書之外,是否有本通俗易懂的心理學入門書,既能扣合生活現象,又能一窺心理學的大概? -- 很興奮,這本由一群優秀的心理領域大學生合力編著的《我還能變好嗎?:自我心理學幫你好好做自己》就要問世。書裡用年輕人的口吻與視角,把專業的心理學知識,以簡短的篇幅,呈現在讀者面前。易讀易懂,又能發人深省! 我在心理助人領域中打滾,已經超過20年。從求學到從事多年的實務工作,自始至終,我都認為,得到幫助最大的,就是自己。儘管我是個助人者,常需要為迷惘的人們指點迷津;但卻常意外地獲得更多的人生體悟,轉而成為人生智慧,陪伴我度過許多徬徨、無助或挫敗的時刻。 -- 成長過程中,師長的諄諄教誨,總要我成為一個積極向上的人。從求學到職場,我便兢兢業業地過著每一天。在學校時努力學習獲取高分,在職場則是全力衝刺,賺取名聲與財富。每當想偷懶,或者停下腳步時,內在便浮現自我責備的聲音: 「你怎麼可以如此墮落?」 「你不知道大家都很拼命嗎?」 這些聲音伴隨著我成長,為我換來了學業與事業上的斐然成就;同時,也付出了代價。怎麼說呢? 明明對自己該感到滿意,但卻仍害怕輸給別人,總是活在自認不夠好的狀態中;無時無刻都在向外比較,看到別人才華洋溢、表現卓越,想的不是見賢思齊,而是先感到自卑匱乏、自我否定。在這本書中有提到,這叫做「脆弱的高自尊」。 時間久了,焦慮、暴躁、緊繃、失眠、疲倦等慢性身心困擾一一浮現。長期處在高度壓力下,免疫系統也不堪負荷,便時常感冒、生病,大大影響了工作與家庭生活。 很多人都與我有類似狀況,只是大家沒有說出來而已。 -- 要不是接觸了心理學,我不會去聆聽身體發出的警訊,我也不會去思考,是否要繼續用原有的人生態度去過生活?或者,我該有些調整與改變?這時,我才想起,我需要把對案主的提醒,放到自己的身上。因為,我也是個需要被幫助的人。 因為學過心理學,我知道當前不少心理學者,借用佛家的觀點,提出「自我同情」(self- compassion)的概念,也就是,寬容地看待自己的失敗、缺陷與不足,真誠地面對自己的無力,疼惜自己脆弱的內心。 這麼做,不是放縱自己,更不是放棄自我。而是,在保有覺知的狀態下,撫慰自己的傷痛,欣賞自己的努力,這本身就是「愛自己」的表現。在這過程中,反而會升起一股力量,讓人更加穩定,也有了繼續前行的動力。在《我還能變好嗎?:自我心理學幫你好好做自己》這本書中,有個章節,就是在探討這個重要的人生態度。我也希望,你能提早明白這個道理。 -- 如果你問我,當然迷失方向時,如何找到人生指引呢? 我會告訴你,進入心理學中,理解人類行為的真相,你便能找到方向。我是個心理學者,透過心理學的專業知識助人;同時,心理學也救贖了我,更持續做為我的人生指引。而我相信,人人都可以在心理學中獲益。 可喜的是,《我還能變好嗎?》一書正是你需要的。每一個篇章,都是從生活中常見的重要議題出發,透過心理學的理論或研究,來回答人生中的各種大哉問。 像是,一個人如何評價自己?家庭如何影響一個人?人在脆弱中如何復原?該如何面對人的劣根性?如何獲得幸福? 品味這本書,不需要從頭讀到尾,你可以挑感興趣的來讀。或者,在人生遇到困頓時,隨意翻開一個篇章,都有可能為你帶來一些有用的提醒。 (本文為《我還能變好嗎?:自我心理學幫你好好做自己》一書推薦序)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期待孩子能配合,但又不想教出凡事討好的孩子,該怎麼做?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zh/photos/kids-play-games-childhood-4926029/)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謝謝你願意這麼做!」 「當你這麼做時,讓我感到很欣慰!」 我在示範如何對孩子表達「正向聚焦」時,常會這麼說;這是用感謝表達正向聚焦,以及,把情感連結放入正向聚焦的回應技巧(註1)。 有人問到,如果常常對孩子這麼說,是否會讓孩子變成一個過度討好或過度配合他人的人呢?像是,當孩子願意用心於課業,我們就肯定孩子,是否會讓孩子誤會,讀書是為了得到父母的讚賞,而非為了自己的前途? 確實,當師長的可能感到有些矛盾,一方面,希望孩子能乖乖配合與聽話,另一方面,又擔心孩子太過聽話,缺乏主見,凡事討好,沒了自己。 如果,你也有類似的疑惑,恭喜你!你對於教養一事,已經來到更高的思考層次了。 -- 取悅身邊的人,本有利於生存 你是個凡事討好的人嗎?或者,在你身邊就有這樣的人? 這樣的人,確實活得很辛苦。因為,他們總或過度在意他人的眼光;會盡一切努力,來迎合他人的期待,為的就是得到他人的肯定與讚許。因此,他們的自我價值是低落的,只有被注意到,或受到外在讚賞,才能感受到,自己是有價值的。 因此,特別在意他人的眼光與評價,其實是在尋求認同。 我認為,尋求認同是身為人的天生傾向。人是群居動物,本來就需要在意到他人的眼光;而一個人的自我價值,常會建立在人際互動中。尋求認同的行為本身,是有利於生存的。而且,設法取悅自己在乎的人,能增進情感連結,這並不是壞事。 -- 有問題的,是「過度」尋求認同 然而,問題就出在「過度」尋求認同! 如果,你在成長的過程中,發現怎麼努力表現,也不會被看見;或者,時常被莫名地被斥責,無法感覺到被愛與接納,那麼,你肯定會覺得自己真是「糟透了」。 若你突然發現,凡事順從,當個聽話的乖小孩時,便能獲得讚賞的眼光,或者免於被斥責,你便學到了用「凡事配合他人」的方式,來提升或維持自己的價值感。這是一種生存策略,一旦有效,就會被保留下來,甚至,適用到到家庭環境以外的其他場合。 一個人要停止討好他人,需要打從心底欣賞自己,肯定自己,清楚意識到:「就算我的表現不如預期,讓他人失望,我也是值得被愛的!」。 -- 要求配合,又不要只會配合,如何平衡? 那麼,如何在要求孩子遵守規範的同時,但又不會養出過度討好、缺乏主見的「乖孩子」呢?運用正向聚焦,又可以怎麼做呢? (一)避免對孩子條件式的關注 這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讓孩子感受到,不論做對做錯,做好錯壞,都是值得被愛的。因此,正向聚焦的介入,在孩子「做得好、有做到」的時候,他的努力會被看見;而當孩子違反規範或表現不佳時,他的正向意圖也會被看見。 不只聚焦在表現的「結果」,也能聚焦在表現的「過程」,盡量帶著全貌的觀點,來看待孩子;孩子便不會誤會,只有做到符合大人期待的行為結果,才值得被愛。 -- (二)避免崇尚單一與狹隘的價值 大人對孩子總是有期許的,這些期許會轉化為規範或教條的形式,要孩子遵守。然而,大人重視的,若永遠只是課業表現、比賽輸贏、考取學校,或職業收入等,在孩子心中,就會誤以為,只有拿到好成績、贏過別人,或者有高成就,才值得被愛。這是在限制孩子的發展,而不是允許孩子有其他的表現空間。 -- (三)除了肯定孩子,也引導孩子自我肯定 正向聚焦除了帶著欣賞的眼光,去看見孩子的亮點外,更會這麼引導孩子:「你是否發現你難得與不簡單之處?」「你會如何看待這樣的自己?」「你會如何欣賞這樣的自己?」 幫助孩子見證自己的努力、進步與難得;當孩子能對自己發展出正面的自我概念時,就不需要過份在意他人的評價了。 -- (四)鼓勵孩子表達主見、表現自己 我們得思考,在要求孩子配合與遵守規範的同時,是否給孩子充分表達意見的空間呢?是否讓孩子一同參與制訂規範?當孩子犯了錯,是否讓孩子有機會說明自己的想法與意圖,並肯定孩子願意表達的意願? 如果你希望孩子不要過度迎合他人,那麼,就該鼓勵他勇於表達自己,甚至,並展現自己的獨特性。一旦,孩子願意這麼做時,請給予大大的肯定。 -- (五)充分關注孩子的情緒感受 一個過度討好的人,常常會忽略自己的情緒感受,只照顧到他人的需要。因為擔心他人失望,所以再怎麼樣也要做到讓他人開心,再怎麼委屈,也只能往肚子裡吞。他們常無法覺察自己的真實情緒,更容易自我壓抑。 如果,大人能夠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時常關心孩子的心情,同理孩子的感受,也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生氣、自責、委屈、無力、失望與焦慮等情緒,孩子除了能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納,也學會多照顧自己的期待與需要。 -- 帶給他人力量,而非控制他人 最後,回到正向聚焦的初衷:「帶給他人成長的力量」。如果,你想把正向聚焦做為一種控制人的手段,逐步把孩子打造成為自己期待中的樣貌;一開始,或許會收到一些效果,但終究,會出現副作用的。 孩子會很敏銳地發現,他的選擇只有一個,就是符合父母的期待,才會得到肯定。於是,要不是極力反抗,不然就是默默配合,成為一個乖孩子,後來則成為過度討好的成人,一輩子活在他人的眼光之中。 你的起心動念很重要,再次提醒,別把正向聚焦當作心理控制的手段了! (本文撰寫於2021年5月3日) -- 註1:請參閱《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一書中P.186及P.205。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允許孩子可以長得不一樣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zh/photos/boys-teenagers-young-youth-people-5077861/)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一位憂心沖沖的父親問我:「我的孩子一直很內向,不太喜歡交朋友;我希望他活潑一點,但怎麼鼓勵他都沒有用,該怎麼辦呢?」 他的孩子小學四年級,課業及才藝表現都不差,唯獨喜歡待在家裡畫圖、寫作或閱讀,很少往外跑。父親認為,男孩子就該外向點,但這孩子卻文靜內向;父親有些擔心,孩子未來會在職場上吃虧。在給出這位父親回應前,我問自己: 「人一定要長得活潑外向,才能活得好嗎?」 -- 從小「和別人不一樣」帶來的巨大痛苦 幾年前,曾經接觸過一位國中階段的男孩子,因為自我傷害而被轉介來我這兒談話。在夜深人靜時,他會拿刀子割自己的手臂,手上留著一道道長短不一的傷疤。他說,他知道傷害自己是不對的,但是他無法控制。深夜時分,會突然陷入低落與沮喪中,便不由自主地拿起美工刀,往自己的手臂劃下去。 「這能讓我比較沒那麼痛苦。」他說。 我很好奇,是什麼讓他如此痛苦?他說:「我在學校裡不受歡迎,功課又不好,努力也沒有用。爸媽老是拿妹妹與我做比較,妹妹的功課比我好,學校表現光鮮亮麗,人緣又棒,我相形失色。爸媽常說我很沒用,讓他們失望!」 這是一個自我價值感低落的孩子,生活中缺乏成就感,也沒能得到足夠肯定,有著負面的自我概念。我繼續問:「你怎麼看待自己呢?」 「我覺得我很糟!」 「是因為成績不佳和人緣不好的原因嗎?」 「不止這樣!」這孩子搖搖頭,說:「從小,我就常被笑是娘娘腔,我爸也常說我不像個男人,對我感到很失望!」我想起,他被轉介來談的原因之一,是被班上同學訕笑是娘娘腔。我觀察到,這孩子的舉手投足,以及話語聲調,確實比起一般男孩子,明顯較為陰柔。 -- 討厭這樣的自己,卻又改不了 「我也想要MAN一點呀!可是我就是做不到,就連生氣或大聲講話,都會被當作笑話。」 「感覺起來,你很不喜歡這樣的自己呀!」 「我不喜歡,但我不知道要怎麼改?」 這孩子眼眶泛出淚水。我接著問:「為什麼要改?你覺得一個男生,有著陰柔的氣質,不對嗎?」他沒有說話,我又問:「或者,你覺得自己做錯事了嗎?」 男孩搖搖頭,說:「沒有!我沒有錯,但大家卻覺得我這樣不好……」 我知道,男孩這身陰柔的氣質,讓他成長過程吃了不少虧。他可能常被歧視、被排擠,成了男性陽剛文化下的受害者;也可能被師長有意無意地提醒,要他「更像男人」一點。更令他痛苦的是,連自己的父母,都常因此數落他。偏偏,他的各項表現都不如妹妹出色,父母更是只能搖頭嘆息了。 難怪這孩子會如此痛苦,需要用割手來尋求解脫。很遺憾的是,他的父母並沒有警覺到,這是一份求救訊號,反而痛斥他「抗壓性不夠」、「不懂得愛惜身體」、「沒事只會找麻煩」。 許多人都無法理解,會做出自我傷害的人,其實也百般不願;但唯有這麼做,才能獲得心裡短暫的舒坦;甚至,透過感受到身體的痛,才足以提醒自己是真正存在的。 -- 有錯的不是陰柔氣質,而是那些歧視眼光 「老師,我真的錯了嗎?」 「沒有,你沒有錯!」我認真地看著他,說:「你不需要為這與生俱來的特質,感到抱歉,或否定自己。你確實與大多數的男孩不一樣,但不一樣就只是不一樣,那不是錯誤,更不是罪惡。」 事實上,有錯的,是那些訕笑他的旁人,歧視與排擠他的同學;他們會這麼做,常來自於無知。至於不少師長,仍被困在刻板印象或傳統文化的窠臼中,期待孩子只能表現出某種特定樣貌,卻難以包容其他的可能性。 「如果你知道,有個男生,像你一樣有著比較陰柔的氣質,你會怎麼看待他呢?」我問。他想了一下,說:「我會很同情他。但,我希望他能變MAN一點,因為這樣太辛苦了!」 「但是,他改變不了呀!怎麼辦呢?你還會要求他要改變嗎?」 「我……我不知道……」 「或者,你願意試著接納或欣賞他一些呢?」 他點點頭,說:「我會想讓他知道,他沒有做錯!」 我知道,這句話,是他講給自己聽的。 -- 欣賞每個孩子的獨特性,不一樣也可以活得很好 不過,這真的很難!這孩子的成長路上,注定是會相當辛苦的。 我們常要孩子學習自我接納,但當一個孩子表現出與大多數人不一樣的特質時,周遭的大人卻不願意接納或認同他的獨特性,更不願意支持他去對抗那些歧視的眼光,孩子又如何能做到自我接納與自我認同呢? 請相信,每個孩子自有在這個世界上發光發熱的方式。和別人擁有不一樣的身心特質,不代表就無法適應這個世界。要改變的不是這些獨特的孩子,而是大人看待他們的眼光。我們不只要讓孩子知道,不一樣並沒有錯,更要珍惜自己的與眾不同。說不定,這會是讓他們脫穎而出、立足社會的關鍵。 回到文章開頭,那位憂心的父親身上。我說:「如果孩子沒有因為這樣,感到任何身心痛苦或適應困難,大可不必要求他改變。反而,你需要認同他、欣賞他,內向的孩子,一樣也是可以活得很好的。」 至於大人的擔心,那是大人自己要去安頓的;別把這些情緒,轉化成對孩子的壓力。孩子其實很敏感,當他知道自己不被父母認同,又難以改變自己時,便會開始討厭自己,這才是真正需要擔心的事情呀! (本文撰寫於2021年4月26日,文中案例為真實故事經充分改編)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為什麼孩子總是有苦難言?

(圖片來源:https://www.pexels.com/photo/girl-in-white-long-sleeve-shirt-and-black-skirt-sitting-on-swing-during-day-time-12165/)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孩子遇到困境時,會怎麼求救呢? 他們會大喊:「救命呀!快救救我吧!」,並不會! 小一點的孩子,會用「哭泣」來表達痛苦;而大一點的孩子,則常用「問題行為」來呼救。你肯定很疑惑,說謊、偷竊、暴力、退縮、憂鬱、暴怒、欺騙等問題行為,是如何呼救的呢? 如果你是長期在校園中深耕學生輔導的專業人員,肯定知道我在說什麼。就如《接住墜落的青少年——我與那些受傷的孩子,及他們不安的家庭》一書的作者蔡宜芳諮商心理師,本著心理諮商的專業,在國中校園現場擔任輔導教師,每天面對大量有著情緒、行為與適應困境的孩子,她對這樣的現象,理解甚多! --  回到「求救」這檔事,孩子遇到困境,為什麼不直接說,請大人幫忙就行了呢?通常,他們試過了,但不被理解、不被接受,甚至,被罵得滿頭包。於是,只得用「另類」方法去因應困境。而那些問題行為,正是為了因應困境而發展出來的「求生策略」,通常具有短暫的效果,但長期下來衍生更多的副作用。 此時,大人眼見的,通常是那些帶有嚴重副作用的問題行為,想方設法予以矯正,用更大的力道要求孩子改變,卻沒看見孩子的痛苦根源,反而讓孩子的狀況每況愈下,問題行為愈發嚴重。 有時候,我會在深夜時段,接到國、高中階段的孩子,在我臉書粉絲專頁的私訊裡留話,向我訴說自己的困擾。印象中有一次,有個女孩問我: 「我要怎麼知道,我是不是得了憂鬱症?」 除了提供一些憂鬱症自我評估的資源之外,我還順道問她,發生什麼事了?她告訴我,好一段時間與同學相處不來,總是看別人不順眼,別人也不喜歡她。 「這樣的事情,有誰知道呢?」我問。 「沒有人……」 「父母或家人,都不知道嗎?」 「他們不知道,我已經很久不跟他們講話了!」 原來,這孩子自從上國中以後,就不再主動找家人聊天。原因是,說什麼都被罵!她說:「他們不願理解我,只會說我不夠用功、不夠積極,可是我努力嘗試了,就是提不起勁,他們不願意聽我解釋,我也放棄向他們說明了!」 --     類似案例,我遇過好多。我們不禁想問,這些大人,為什麼不願關心自己的孩子呢?不,他們也很愛孩子,也付出相當心力,關注孩子的成長,只是用了無效的方法。 許多家長自己身上也有著諸多待處理的心理議題,包括因經濟、工作、健康、婚姻等重重困境帶來的精神壓力,以及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年幼時沒有足夠被肯定、被尊重、被接納、被理解,甚至被忽略與侵害,這些成長過程中累積的傷害,無意識地帶到了新組成的家庭中,也無意識地複製到下一代身上。 所以,他們即使愛著自己的孩子,但在內外交迫下,卻不知道怎麼給出愛,愛得越用力,造成的傷害也越大,更把孩子的心給推遠了! --  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人際支持系統,當孩子遇到困境,而人際系統卻失靈時,便無法給提供孩子穩定與支持的力量,甚至,還會是孩子痛苦與壓力的來源。 不論在實務工作中,或社會新聞上,常可見那些生活適應嚴重困擾的孩子,來自一個又一個脆弱家庭,甚至家庭中不只一個孩子有狀況,父母本身也自身難保,更無暇給孩子更多關愛與照料,可以說是弱勢中的弱勢。 從「創傷知情」的觀點,這些孩子如果繼續待在這樣的處境下,可以預料,他們未來在學習、就業、經濟、家庭及身心健康各方面,會比其他人經歷更多的失敗與困境。然而,如果孩子的身旁,有個能夠穩定陪伴的成人存在,持續給予理解、關懷、肯定與認同,那麼,這孩子的命運就有機會被翻轉。 而學校師長正是扮演這類穩定陪伴角色的最佳人選。 --  當家庭人際系統失靈時,校園人際系統能夠及時啟動,某種程度便能緩衝孩子持續受到的身心傷害,而學校輔導教師正持續扮演這樣的角色,也穿針引線地讓學校系統中的人際支持更加完善,編織起一張網,牢牢地接住孩子。 蔡宜芳諮商心理師的作品《接住墜落的青少年——我與那些受傷的孩子,及他們不安的家庭》中,提到的案例,對我而言,都是這麼熟悉;但對一般大眾而言,卻可能難以置信。然而,透過這一則則的案例故事,我們有機會認識這些弱勢孩子的處境,我們有機會從他們身上,學習如何善待我們的孩子,甚至檢視我們自身與家庭的關係。 從孩子的故事中,你會看到孩子與家庭的關係是如何密不可分。或許是想引發關注,或許是想證明價值,或許是想尋求認同,或許,是為了保護家人,他們讓自己身陷險境,如進入不安全的情感關係、放棄課業、選擇拒學、沉迷網路、說謊作弊、出現精神疾病……等。 謝謝宜芳寫了這本好書,為世間的大人帶來諸多提醒;我們都該學習如何成為更好的大人,給孩子更多成長的力量! (本文為《接住墜落的青少年——我與那些受傷的孩子,及他們不安的家庭》一書推薦序)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走出羞愧的牢籠,你是值得被愛的!

(圖片來源:攝影師:David Garrison,連結:Pexels)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羞愧(Shame)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情緒,它混雜著丟臉、害羞、內疚、自責或自卑的感受,你一定不陌生。 我想起,女兒在一歲多時,剛學走路,站起來雙腿彎彎的,走起路來有些內八。我的父親,也就是女兒的祖父,不斷叮囑我們要帶女兒去看醫生,如果腿部發育有問題,一定要及早治療 為什麼我的父親如此心急,聽他談起才知道,我的姑姑,也就是父親的妹妹,小時候因為跌倒而腿受傷,當時的醫療資源不發達,祖父母只帶她到國術館給師父「喬」一下,傷癒後便成了「長短腳」。我爸說,姑姑時常被同學嘲笑,覺得丟臉,不願意去學校上學,就此中斷求學之路。 父親心疼妹妹,不願意這樣的憾事再度發生,因此特別關注孫女的腿。我想,姑姑兒時,應該有著強烈羞愧感受,不知道現在是否還有?而我的祖父母,不知道是否為此事感到自責,或許也會有些羞愧吧! 當我們羞愧時,常來自於自身有些有形或無形的缺陷,而想要遮掩,或總覺得自己「不應該」、「不可以」、「不對」或「不配」。  -- 當我閱讀到《給覺得不夠好而討厭自己的你》這本書時,我很好奇,羞愧究竟有什麼好談的,可以書寫成一本書。讀完後才知道,我們也許輕忽了羞愧這份情緒對日常生活眼前或長期的影響。 2020年,有三位來自花蓮的高中生,透過質性與量化研究,以花蓮的高職學生為對象,進行逆境童年經驗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s)的研究。研究結果指出,其實有不少的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有一些不被友善對待的遭遇,而他們普遍出現的情緒狀態,羞愧就是其中之一。這與許多心理諮商或治療的臨床實務工作者,觀察到的一致。 令人費解的是,如果我們小的時候,沒有得到足夠的愛與支持,或者被家人忽略或傷害,我們應該感到憤怒、挫敗或無力才是,為什麼要因此而羞愧呢? 這其實不難明白,孩子在最脆弱的時候,卻被最親近與最信任的人傷害,他們只能在心裡想著:「一定是我不乖!」「一定是我不好!」,這樣的負面自我評價就成了羞愧的來源。 還有一種可能,是直接內化主要照顧者的語言暴力。例如,當孩子不管怎麼努力表現,都被父母批評:「糟透了!」、「麻煩人物!」、「不如不要生下你!」,孩子會逐漸相信這是真的,自己就是不配活在這個世界上,而對自己的存在感到丟臉,抬不起頭來。  -- 越是自我價值感低落,越會在意別人的評價,更會放大某些出糗的時刻,即使別人沒那麼在意,自己的內在小劇場卻亂轟轟。 我想起小時候,也常不自覺地想起某些「凸槌」的生活片段,例如,在同學面前說錯話、對某事反應過度、向師長打招呼叫錯名字……等。事情早已過了許久,但某些回憶卻甩也甩不掉,邊想邊感到雙耳發燙、心跳加速,這也是某種羞愧的形式吧! 長大後,這樣的「症頭」不再,遇到丟臉的事情也多能夠一笑置之,不會過份在意。我想,不是我善於遺忘,而是內在自我評價的機制改變了,從時常自責或自我挑剔,變成懂得自我欣賞與自我肯定。於是,我不再被困在羞愧的情緒當中,因為我感到自己是有價值的。 這樣的經驗,對我而言相當重要。於是我現在成了心理工作者,大量從事親職教育工作,我也不斷倡導要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重要的、有價值的。 -- 不過,是人就一定會遇到一些丟臉、難堪或困窘的事情,遭人非議或嘲笑也很常見。許多大人只會要孩子別多想,告訴孩子:「這又沒什麼!」「你真是大驚小怪!」「是你自己想太多!」,這樣的指責,只會讓孩子對自己有更多的自我否定。 反之,如果身旁的大人,懂得牢牢接住孩子的情緒,用同理的口吻告訴孩子:「我相信,這一定很難堪吧!」,並讓孩子知道:「不管發生什麼,你都是值得被愛、被欣賞;你的好壞不需要由他人論斷,存在本身就是美好的。」孩子就在內心裡與自己和解了,不再糾結於那些困窘的經驗中。 這本《給覺得不夠好而討厭自己的你》深入地探究羞愧的來源、羞愧經驗的形式、羞愧的影響,以及擺脫羞愧糾纏的自我練習。對於長期深受羞愧感受所苦的人,是本必讀的書之外,助人工作者更需要細細研讀。因為,許多身心受創的人,內在常保有一些不能說的秘密,在心理談話的過程中,若要對助人者揭露,將會被龐大的羞愧感給淹沒。助人者的回應適當與否,是當事人是否能化解羞愧的關鍵。  -- 最後,我想提醒,如果你常感到羞愧,請不要忽視它或排拒它。 反而,你得更去靠近它、感受它,覺察它在你身體的哪些地方;同時,允許自己可以有這份感受,接納這份感受的存在。如此,你才有機會更進一步去探究,這些羞愧的來源,並練習與羞愧共處。好消息是,《給覺得不夠好而討厭自己的你》這本書中,提供了許多自我練習的方法,你只要照著做就行了。 最終,你需要願意認同自己、欣賞自己,當不順遂時,你得心疼自己、安撫自己,而不是批判自己、否定自己。不管別人這麼對待你,你都得珍視你自己;因為,你是值得被愛的,生來就是如此! (本文為《給覺得不夠好而討厭自己的你》一書推薦序)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受不了孩子的種種問題? 也許,你討厭的,是那個不夠好的自己

(圖片來源:攝影師:Ketut Subiyanto,連結:Pexels)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有個母親來參加我的工作坊,課後找我談話。她告訴我:「陳老師,你的《正向聚焦》,我全都讀完了,還讀了兩次;但是,我就是做不到正向看待孩子呀!」 我問,怎麼了嗎? 「我的孩子才小三,問題就一大堆。總是丟三落四,一下子這個沒帶,一下子那個沒拿,作業也常忘了寫,或寫了忘了帶,我煩都快煩死了!」她深吸一口氣,接著說:「我實在是不知道怎麼對他『正向聚焦』!」 我心想,這很正常。若是我快被孩子搞瘋時,也很難對孩子正向聚焦。我解釋道:「要對一個人發展出欣賞的眼光,前提是我們的內心需要安定下來,也就是,先安頓好情緒,在去發現一個人值得被肯定的地方。」 如果真的很難正向聚焦,就先不急著肯定孩子,否則,說出來的,通常會是虛假或空泛的讚美,難以讓孩子真正感受到力量。 我問:「孩子作業常忘了帶或忘記寫,是每天都如此嗎?」 「是沒有每天,但幾天就會來一次!」 「很好,那麼,當沒有忘了帶或忘記寫的時候,記得要趕緊肯定他,並問他:『你是怎麼幫助自己,可以記得帶或記得寫作業的呢?』」我提醒她,去看到孩子「做得到及有做到」的時刻,這是「正向聚焦」的基本原則。 -- 除了氣孩子,也氣自己 「可是,我不知道對孩子正向肯定,是否真的是好的呀!」我有些好奇,進一步問:「怎麼說呢?」 「這孩子丟三落四的問題,我講也講過了,罵也罵過了,肯定鼓勵也沒少過,但就是無法改善,時不時就給我添麻煩。安親班老師沒幾天就跟我抱怨孩子沒寫作業,實在很傷腦筋!」 「當安親班老師這麼說時,你的感受是什麼?」 「我很難過呀!也很生氣,也覺得丟臉……」 我點點頭,繼續問:「難過什麼、生氣什麼、丟臉什麼呢?」 眼前的這位母親,紅了眼眶,顯得有些難受:「我常在想,是不是我不會教孩子,是不是我做得不好?」兩行淚水流了下來。我接著說:「所以,妳氣自己不是個好媽媽,是嗎?」 她已經泣不成聲,邊拭淚,邊點點頭。 -- 很努力,但卻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 「安親班老師,對妳說的這些話,好像影響妳很深呀!」 她點點頭,繼續說:「安親班老師常說,我對孩子不夠嚴格,要我要兇孩子、打孩子,這樣孩子才會學到教訓。我常在想,是不是應該這麼做,才會有效?」 「妳也罵過孩子了,不是嗎?」對方點點頭,我接著說:「但問題還是沒改善,不是嗎?顯然用否定、責罵的,並沒有效果,既然沒有效果,為何還要冒著可能讓孩子受傷的風險,繼續這樣做呢?」她看過我的書,應該理解我在說些什麼。 「我想,其實妳不是不知道怎麼做才是對的,而是,妳覺得丟臉,認為自己不是個稱職的家長。似乎,妳很不喜歡這樣的自己!」 她點點頭,繼續流淚,說不太出話來。我請她深吸一口氣。我說:「可是,我看到妳對孩子如此用心,會為了孩子來上課、進修,還來問我問題;會努力思考並尋找,是否有更好的方法。你總是期待自己的孩子,能夠進步,有好表現。妳有看到這些嗎?妳還覺得自己身為母親,做得不夠好嗎?」 「我不知道,我就是覺得自己不夠好……」 -- 沒感受過父母的讚許,也很難欣賞自己 「這種『覺得自己不夠好』的念頭或感受,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想了很久,她終於開口:「好像,很年輕的時候就開始了吧!」我問:「所以,不是只有孩子出狀況時,才會這樣吧?」她點點頭:「可是,孩子出狀況時,這種感覺特別嚴重!」 她告訴我,小的時候,她是家裡的長女,還有一個弟弟,小她很多歲。從小父母做生意,相當忙碌,沒空陪伴與照顧孩子;所以,從她國小開始,就要幫忙打理弟弟的生活大小事。而弟弟又備受家族寵愛,這個當姊姊的,常常被指責不夠盡心盡力照顧弟弟;甚至,如果弟弟闖禍,姊姊也連帶受到責罰。 印象中,父母沒有肯定過自己;而從那時候起,她就覺得自己很糟,不夠好。儘管,她盡力在課業上表現傑出,也拿到全校模範生,她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 沒感受到父母喜愛與接納的孩子,也不懂的如何喜愛自己,更不會肯定自己。於是,長大之後,也常會看到自己做得不夠好的地方,而不是欣賞自己的努力或長處。 當了父母之後,也會把這樣的眼光,轉移到孩子身上,難以對孩子表達肯定與欣賞。而為了證明自己不是真的「不夠好」,更會在乎外人的評價。所以,安親班老師對孩子的抱怨,引發她強烈的痛苦與自責,不斷檢討自己,質疑自己是否做錯了。 -- 本來就是個好媽媽,無須證明 「妳想要當個好媽媽,是嗎?」 她點點頭,說:「可是,我不知道要怎麼做?」 「妳已經是了!光是妳願意用盡全力在孩子身上,就足以說明你是一個夠好的母親。」她有些疑惑,我點點頭說:「真的,妳已經是個夠好的母親了!」 我告訴她,她現在唯一要做的,就是多多欣賞與肯定那個也許不夠完美的自己,其實已經很努力、很堅持,始終沒有放棄。唯有先看見自己的美好,才有能力欣賞孩子,肯定孩子! 最後,我提醒她,安親班老師要她打罵孩子,也許立即有效,但長期下來,通常無效,甚至會帶來傷害。我說: 「我會建議妳,別讓孩子待在這個安親班了!因為,合理推斷,這位老師也是這麼對待孩子的,妳的孩子不是正經歷暴力,就是目睹暴力發生,這肯定都是傷害。」 「必要時,妳得投訴他!」 (本文撰寫於2021年3月31日,文中案例為真實故事經充分改寫)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從對立到和解,每個人的苦都需要被深刻理解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zh/photos/girls-women-girlfriend-beautiful-3764703/)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王老師,我們只是想知道,你怎麼了?是不是遇到困難了?」 王老師再也忍不住,淚水不斷滑落,啜泣著說:「這半年來,我和先生的婚姻關係一直很緊張,他已經好久沒回家了。每天,我獨自一人帶著只有一歲半的孩子。常常,已經很晚了,還要接家長的電話,或者回覆家長的訊息。有時候忙起來,只能把孩子晾在一旁,任憑他一直哭。我很心疼,也很不捨!我怎麼會為了照顧別人家的孩子,而連抱抱自己家的孩子,都沒空呢?」 坐在對面的張媽媽,起身,給了王老師一個大大的擁抱:「謝謝你願意說出來,這很不容易!我們都是過來人,我們都能懂!」 -- 這本是一場非正式的協調會,在學校的會議室中,幾位家長,與一位老師正在對談,陪同的還有學校的主管。被投訴的王老師最近在帶班時,屢屢出狀況,幾位家長向學校反應王老師的種種行徑,讓孩子心生恐懼、身心受創;學校也屢次提醒王老師,注意自己與孩子的互動,但問題未見改善。 這次事件,起因於張媽媽有天晚上,見孩子因考試成績不佳被要求罰寫,到半夜還沒辦法完成。張媽媽便傳訊息向老師確認罰寫的內容與範圍,同時,也問老師,是否全班都是這樣,還是自己的孩子需要特別加強。 第二天,孩子回來後,垂頭喪氣,說老師當著全班的面,痛罵他一頓。孩子轉述王老師的話:「你媽媽說我偏心,處罰只針對你!你說,我有這樣嗎?你媽這樣說我,讓我難過到整晚睡不著,你知道嗎?」 張媽媽很疑惑,不記得自己有這樣說,肯定是哪裡有誤會。當晚打了通電話,向王老師澄清。電話那頭的口氣不是很好:「如果你沒這樣說,那就是孩子說謊囉!」隨後便掛上電話。 隔天,孩子又在課堂上,被王老師當眾斥責,翻起各種舊帳,並被處罰接下來一個禮拜,都不准下課。張媽媽得知後,謹慎起見,先向其他家長求證,確實有此事。 張媽媽早有耳聞,王老師的脾氣反覆無常,兇起來時歇斯底里,令學生感到很畏懼。張媽媽決定連同幾位家長,一起向學校反應此事,希望王老師能夠改進。張媽媽向學校的主任說:「我們沒有想要弄走王老師,是希望他可以改善,加強自己的情緒管理,而不是拿孩子出氣。」 -- 協調會的上半段,雙方僵持不下。王老師盛氣凌人,滔滔不絕地說著,多年來為孩子付出多少心血,希望家長能夠看見。後來,張媽媽開口了: 「王老師,請你冷靜一下。我們都有看到你的付出,我只是想知道,你怎麼會這樣子對待孩子?」她停了一下,繼續說:「你怎麼了?是不是遇到什麼困難了?」 張媽媽的語氣,帶著溫暖與關懷,徹底讓王老師的淚堤失守,伴著淚水,將自己最近半年來的痛苦、委屈與無助,全訴說出來:「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第二天,王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向張媽媽的孩子道歉,也承諾,會更細心與更友善地對待孩子。 這起親師對立的事件,就此落幕。 -- 這不是連續劇,而是真實事件,是一位國小校長告訴我的。他說,後來家長們彼此串連,說好晚上八點以後不再打擾老師,讓老師可以好好休息與陪伴孩子,也寫卡片關懷老師,給予溫暖支持。 聽完這個故事,我相當感動。常見校園中親師對立時,彼此互不信任。然而,這起事件中的張媽媽,自始至終盡可能放下成見,設法理解與溝通;更難得的是,她的孩子正是苦主,她卻願意去關心,眼前這位傷害自己孩子的老師,究竟遇到了什麼困難? 實在少有人做得到! 一旦,我們願意去相信,當一個人的行為嚴重失當時,可能是現在正深陷難解的困境中,或者長久以來累積了許多難以因應的壓力,特別是那些具有毒性的創傷壓力,這時,我們在面對衝突的對方時,就會採取不同的對待方式,傾向用理解取代質疑,用支持取代報復。 -- 我常到各級學校去宣講「創傷知情」議題,我常提到,老師們要學習要看見孩子問題行為背後的困難。但要發展出這樣的眼光,實在不容易,為什麼?因為,老師自己也處在龐大的身心壓力之下呀! 像是上述事件中的王老師,正處在婚姻僵局中,本身就是巨大的壓力源,又得照顧年幼的孩子;而為了接應家長不斷的詢問,無暇顧及不斷哭泣的孩子,當然心裡不平衡。當委屈化為憤怒時,就有可能把怒氣發到學生身上而不自知。 我們不是要默許傷害的發生,而是,在面對與處理他人的不當行為時,願意去看到,問題行為的背後,常有善意的存在。這正是正向聚焦在正向意圖上,本身就能傳達出深刻理解,讓人放下敵意,真誠以對。 人世間的苦,理解常是最好的解藥。 願意去理解,才有可能化干戈為玉帛。或許,不得已時需要兵戎相見,但在那之前,帶著善意,去深刻理解對方的處境,你會知道,許多人的惡行,需要的是被協助,而不只是被制裁。 (本文撰寫於2021年3月25日,文中案例為真實故事經充分改編)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Recent posts

Google search engine

Popular categ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