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幾年,無論在社群媒體或現實生活裡,你應該常常聽到這句話:「我是i人!」
在MBTI的分類裡,i是introvert(內向),與e的extrovert(外向)相對應。但在網路語境裡,「i 人」的意思早就不只是一種人格傾向,而成為一種流行的自我介紹。
像是,不想出門,就說自己是i人;覺得聚會太吵,就說自己是 i 人;喜歡獨自旅行,也說自己是 i 人;甚至,社交結束覺得很累,也認為自己就是個i 人。
「i人」從一個心理學的術語,變成一個大眾的潮語,甚至是一種身份標籤。於是,你會發現,身邊的i人朋友似乎變多了,而你也越來越i了。但,這世界上的i人真有這麼嗎?
—
不是i人變多,而是大家偏好當i人
其實,典型的i人並沒有這麼多;只是大家越來越喜歡自稱i人,甚至以此為榮。為什麼?
首先,是網路用語的推波助瀾。在網路上,i人被賦予了原意以外的新意,有各種貼圖與自嘲,聽起來既可愛又合理。說自己是i人,比說「我很孤僻」、「我不合群」更輕鬆,少了負面意味,還多了點時尚感。
再來,是社交壓力下的自我保護機制。在高壓的職場與人際環境中,很多人會感到疲憊。這時,認同自己是個i人,就像一種心理護身符。於是:
- 拒絕聚會不用覺得內疚,因為我是i人。
- 不愛應酬也不用怕被批評,因為我是i人。
- 想要獨處,不必再拐彎抹角,因為我是i人。
當個i人,或讓別人知道自己是個i人,就可以名正言順地拒絕過度社交。
當然,疫情也有很大的影響。COVID-19期間,許多人被迫長時間待在家,一開始很不自在,但慢慢適應後,甚至能享受這樣的生活。疫情過後,回到高密度的社交環境,反而開始不適應,於是索性擁抱i人身分。
最後,在心理學知識越來越普及下,過去「內向」被當成缺點,甚至被視為不合群、不積極的象徵,現在人們開始理解,「內向」只是特質,不是問題。i人因此成了一種自我接納的說法,甚至以此感到自豪。
—
迴圈效應:是i人越來越多,還是越來越不擅長社交?
社交確實麻煩,但健康的社交生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來源。在網路社群發達的年代,許多人轉而在網路上進行活躍的社交活動。
當你花越多時間經營社群,與網友進行非即時、無須面對面的互動時,便排擠到真實世界人際互動的機會。而社交是需要練習的,一旦缺乏練習,就算熟人在身旁,你也不知道要跟他說什麼,更別說是陌生聚會了。
於是,你開始發現,真實世界的社交相當耗能、令人疲憊,便給自己冠上i人的稱號,讓你得以正大光明地減少社交互動,同時花更多時間在網路社群上。
於是,「在社群中活躍,在人群中安靜」的人越來越多,形成一種迴圈效應:
- ① 迴避社交→短期減壓:拒絕聚會或減少社交,能暫時降低人際互動的焦慮,覺得鬆了一口氣。
- ② 缺乏練習→能力萎縮:社交就像肌肉,需要練習。如果長期不參與面對面的互動,眼神交流、語氣拿捏或即時回應的能力會下降。
- ③ 更焦慮→更強化i人認同:下次要社交時,因為社交能力不足而更感焦慮,於是更強化了「我是個i人」的身分認同。
最終,就形成惡性循環:因為我是個i人,所以少出門為妙;因為鮮少與人打交道,所以更像個i人。
—
標籤化:當i人成了枷鎖
在心理學中,適當的特質分類或標籤,都是為了幫助自我了解,找到自我定位。但過度相信這個分類或標籤,反而會造成自我設限。
i人原本只是一種特質或行為模式的描述,一旦過度認同,就會錯失許多嘗試與突破的機會。像是,你會變得更不敢上台、更不願意擔任領導角色、更不敢建立新關係……等。
於是,i人這個標籤,原本是護身符,最後卻可能成了把你困住的緊箍咒。
心理學因在網路社群的興起而越來越普及,同時強化了「i人」與「e人」的對立,讓我們誤以為人格只能二分。事實上,多數人介於連續光譜的中間,甚至在不同的向度上,也有內外向的不同。
—
小心!別被i人標籤給困住了
當這世界上的i人越來越多時,你可能也會想把自己放進i人群或e人群中。而疲憊與焦慮的社交生活,很容易讓你選擇把自己當成i人,同時,也暴露在社交能力弱化,變得「越來越i」的風險中。
想一想,小的時候,你有這麼內向,有如此害怕社交嗎?
要說自己是個i人,沒問題;但不要讓它困住你,錯失任何嘗試的機會。如果你已經被困住了,如何自我突破呢?
- (一)練習「小劑量」社交。就像健身一樣,逐步增加難度,先和熟人短暫互動,再試著參與小型聚會,慢慢挑戰更大場合,讓社交肌肉保持彈性。
- (二)區分「內向」與「焦慮」。問問自己:「我是真的享受獨處,還是因為害怕、焦慮而退縮?」如果是後者,可能需要更多心理支持,而不是僅僅接受「i 人身份」。
- (三)建立平衡的生活。給自己足夠的獨處時間充電,同時也要保留一些面對面的人際連結。因為人類天生是社會性動物,再內向的人,也需要一定程度的關係支持。
—
說到最後,這世界上的i人真的變多了嗎?
或許答案是,不是內向的人變多了,而是這個社會太擁擠,而我們太累了。在壓力過大的時代,大家都需要用「i 人」這個名詞,來保護自己的空間或接納自己的不善社交。
請記住,自我保護不該是自我設限。願你我成為既能享受安靜,也能適度與人交流連結的健康社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