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每當心煩時,我的手就像被遙控一樣,拿起手機滑啊滑,彷彿想滑掉所有煩躁。奇怪的是,滑得越久,焦慮越深,卻又停不下來。不只是我,我們的日常行為、專注模式與情緒節奏,早已在不知不覺間,被數位科技重新塑造過。
而這種被科技牽引的感覺,孩子們感受得肯定比我們還深。從具體可見的上網行為,到你不太明白的網路文化,及孩子與網路內容的互動模式,都是前所未有的;同時,孩子與危機與陷阱的距離,也只有一步之遙。
這可能會令你感到心慌,或者搖頭嘆息。還好,趙逸帆老師的《焦慮的是我們,不是他們》,帶來第一手的觀察,讓我們有機會一探數位科技是如何改變下一代的生活習慣與思維方式。

除了螢幕內容的即時刺激外,其實,孩子的內心深處,正渴求著什麼而不得;而在虛擬界中,這些需求特別容易獲得滿足。你可以在逸帆精闢的解析中,更理解生在數位時代的特有種。而我也從中獲得五個重要的省思:
第一、那些我們討厭的,其實是我們不了解的
這一波又一波的數位洪流,為許多家長與老師帶來巨大焦慮;然而,焦慮常源自於自對新科技的缺乏了解,因而有所抗拒。因此,抱持開放態度,嘗試接觸與理解,永遠是第一步。
第二、螢幕的誘惑,遠超過孩子意志力
數位產品的設計是為了讓人上癮,單靠孩子的意志力難以對抗。我們要做的,不是責怪與怒吼,而是透過環境設計、明確規範與充分溝通,幫助孩子長出自律,而非拼命罵孩子不懂事。
第三、與其控制並禁止,不如陪跑與引導
教養的核心不在掌控,而是陪伴孩子共同思考科技的用途與利弊。該有的規範或限制不能少,更重要的是從小引導孩子正確使用,更有意識地成為數位科技的主人。
第四、家庭氣氛才是數位教養的根本
若要引導與陪跑,成功的關鍵就是親子關係。穩定及親近的親子關係,構築出孩子的安全感與自信心,打造出親子之間的信任感。在信任的前提下,你更有機會靠近孩子,並與孩子討論數位工具的使用議題。
第五、教養的重點不是反科技,而是擁有選擇的能力
千萬別把數位科技當作毒蛇猛獸,也別幫孩子將數位工具貼上「萬惡淵藪」的標籤。而是讓孩子有機會在即時滿足與延宕享樂之間做選擇,這才是面對未來世界的關鍵能力。
這本書共有三的部分,首先帶你了解孩子在網路世界中,獲得了什麼樣的心理滿足。接著幫助你窺見,網路文化如何影響孩子,重塑一套有別於過往世代的價值觀。最後,則傳授你具體的陪伴策略,幫助孩子在數位時代,仍能感受到真實的連結。
或許,數位教養的第一課,並不是幫孩子戒手機,而是安頓大人的焦慮。當你讀完這本書,你會發現,自己不只放下焦慮,還能在數位浪潮中,帶著孩子一起找到方向與力量。
(本文為《焦慮的是我們,不是他們:從理解到陪伴,重新認識網路原生代的36個共好練習》(遠流出版,2025)一書導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