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孩子,請你慢點長大:陳志恆親子成長繪本》《用愛軟化尖刺,用心讀懂孩子:有寬容,也有堅持的彈性教養練習》《晨讀10分鐘:幸福的正向練習》、《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12本書,為2018~2024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442 帖子
-
2 意見
學習輔導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先別談學習策略!你花時間溫習功課了嗎?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zh/photos/learn-school-nursery-school-board-2706897/)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我鑽研讀書學習策略,已有多年的時間;常到各級學校,向學生分享各種學習技巧,包括認知/訊息處理、動機/情感、學習任務、時間管理、學習環境與求助資源等領域的學習策略。
我總是希望,孩子透過有系統的分類架構,能夠檢核自己在學習過程中,是否展現有效的學習行為,進而改善學習品質。
然而,有一個麻煩的問題是,當孩子們睜大眼睛,要從我這兒獲得能改善學習表現的學習策略時,實際深入了解,許多學生根本沒有規律溫書的習慣。如此一來,你有再好的武器,也派不上用場。
--
沒花時間讀書,遑論讀書計畫?
研擬讀書計畫,是我在帶領國中或高中生「精進學習策略工作坊」時,必定會提到的項目。我會帶著孩子,回顧一週的學習概況,找出一週內,每天各時段的精神狀況與讀書進度安排情形。
在這個練習中,我會給孩子們一個時間表格,第一個步驟就是,把不是用來溫習功課的時間劃掉;也就是,留下可用來研讀課業或寫作業的時段,我稱為「可支配的讀書時間」。
練習到這裡,不難發現,有些孩子幾乎把每天所有的時段都劃掉,而留下來的溫書時間,屈指可數。這和我過去的經驗不一樣,我記得,中學階段,每天至少會花2-3個小時研讀課業,而這個習慣,從小學便開始養成了。
我有些驚訝,問孩子們:「你們每天回家,都不太溫習功課的嗎?」孩子們搖搖頭。我又問:「那麼,作業什麼時候寫?遇到考試怎麼辦?」
孩子們說:「最多就是把回家作業寫完啦!遇到考試,前一天再讀就好。」,我繼續追問:「回家作業寫完後,是否會再花點時間,溫習當天學到的內容呢?」不少孩子都搖搖頭。
原來,許多孩子每天回到家,只寫作業,考前才唸書;沒有固定的溫書時段,更不可能系統性做讀書計畫。
--
每日花時間溫書,是學習的基本功
邀請我前往授課的學校老師,常會告訴我,這些孩子都不笨,就是缺乏有效的學習方法。但就我觀察,不只是學習策略上的問題,是根本沒有每天定時溫習功課的習慣。
如果平時上課學習的內容,回家沒有立刻複習消化,等到考試前才把書拿起來啃,那麼肯定很吃力,也不會有好成績的。而這時候,你問我怎麼做,能改善學習,我也愛莫能助呀!
而當孩子們回家不願意複習功課,學校老師只好出更多作業與習題,來逼著你多少複習一下。惡性循環之下,回家作業越來越多,而孩子們則變得越來越被動。
然而,一個中學階段孩子,從小早已經習慣「隨性唸書」多年,要他建立起每日定時研讀課業的習慣,談何容易。
一方面,這個習慣沒有從小養成,現在才開始,確實不易;另一方面,如果在學習上,已經挫敗累累,看到書就厭煩,那麼,放學後最渴望的事情,當然就是滑手機或看電視,回家作業也是應付了事。
這有賴家長的監督與鼓勵,最好從小培養,逐步漸進(註)。
--
從隨性唸書到規律溫書的訣竅
然而,如果你是個有心改善學習表現的學生,希望能建立起每日定時溫書的習慣,我的建議是,一開始,野心不要太大,從做得到的開始做起就好:
(一)確立時間:也許可以從每天定時溫習功課一小時做起。最重要的是,訂出明確的開始時間,如每天晚上七點,時間一到,就坐到書桌前,開始研讀。至於是否能真的讀滿一小時,這是其次;先讓自己能夠養成「時間到就坐定位」的習慣,是首要關鍵。
(二)安排進度:坐定位後,想一想,今晚這一個小時之內,要完成哪些作業?研讀哪些課業?準備哪些考試?什麼優先做?什麼擺後面?在白紙上一一寫下這些待辦事項清單,每完成一項,就劃掉一則;這本身就是在擬訂計畫與執行計畫了。
(三)隔絕誘惑:溫習功課最麻煩的,就是分心;而分心後又回不來,無法靜下來繼續研讀。造成分心的最大兇手,想必就是手機了。對於如何隔絕手機誘惑,我沒有其他方法,只有「眼不見為淨」一招。讀書時間一到,就把手機繳交給家長,溫書過程中,無論如何,都不可以拿出來使用。一滑開手機,就沒完沒了,這點你比誰都要清楚。
(四)自我記錄:建立每日定時溫書的習慣,真的很不容易。所以,當你做到時,請在日曆、週曆或行事曆上打個勾,或做個記號,表示完成。一段時間後,你會驚訝的發現,自己竟然累積了很多成功經驗,這會讓你更有動力繼續執行下去。
--
學習策略是在你願意花時間研讀課業時,才有上場的空間。當你能每日固定撥出一段時間,做為溫習功課之用時,再來討論如何製作筆記、複誦記憶、閱讀理解、自我測驗、時間規劃、資源管理等學習策略,才有意義。
先求有,再求好,世上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呀!
(本文撰寫於2020年9月7日)
--
註:關於如何幫助孩子建立主動研讀課業的習慣,請參考「比成績好還重要的事:建立起一輩子都受用的學習習慣」一文。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親職教養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與父母講沒兩句話就爆氣,怎麼溝通才好?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zh/photos/model-human-expression-overview-4675554/)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那天,小琳來聽我的演講,會後拿書來給我簽名。這是一場親職教育講座,聽眾都是有孩子的父母,我看她頗為年輕,好奇地問:「妳怎麼來了呢?」
小琳說:「我想知道,我父母是怎麼想的?」
我直覺裡頭有故事,多問了一句:「怎麼有這個疑惑,發生什麼事了?」
小琳眼眶有些泛淚,告訴我,她在大學考試中失利,讓父母失望了;如今大學畢業,準備投入職場。她對未來有一些規劃,與父母的期待大相逕庭,每當與父母聊到這個話題時,總是爆氣收場。
--
「所以,妳想說服父母,讓父母認同妳嗎?」
「不!」小琳堅定地說:「我知道,他們不可能改變,要他們認同我,是個不切實際的期待,我只是希望,和他們談話時,不要每次場面都如此火爆。」
小琳知道父母是關心她,對她不放心;但父母說話的方式,卻總讓她與父母講沒兩句,就怒火中燒;有時候,攻擊性的話語就脫口而出,說完卻又後悔萬分。
「妳能接納妳的憤怒嗎?」
「不知道,我很不喜歡我發脾氣,講話口氣不好!」
「我知道,妳不想要傷害父母,妳是很貼心的!我們也確實需要學習,用平和的語氣,回應長輩。但有件更重要的事,就是,妳需要看見並接納自己的憤怒。妳得允許自己生氣、可以發怒;同時,在安頓好自己的情緒後,好好地表達內心的想法與感受。」
--
小琳陷入苦思,我等了一下,接著問:「妳不是每次與父母說話都暴怒吧?你不是每次生氣時,就口氣不佳吧?」
「嗯!」小琳點點頭。
「那麼,我很好奇,當時妳是如何做到,穩定自己的情緒,或者,用平和的口氣回應父母呢?」我試著正向聚焦在她與父母互動的過程中,那些「有做到」或「做得到」的地方;因為,行為不會一成不變,她也不會總是對父母怒氣沖沖。
「我從沒想過這個問題……」她又思索了一會兒,說:「我會深呼吸吧!這能幫助我穩定下來,然後,停個幾秒鐘再回應;或者,不要說太多,趕緊結束話題!」
小琳似乎領悟了些什麼,不斷點頭。
接著,她又問:「難道,面對父母的責難或否定,我就只能接受嗎?我心裡很不好受呀!」
「妳是問我,除了接受以外,還能怎麼辦嗎?」見小琳點點頭,我說:「確實,我們不該期待父母會改變;但若積極一點,妳還是可以透過正向聚焦來回應,或許會有一些不同的事情發生。」
--
小琳的眼睛一亮。我說:「請妳回想一下,和父母交談時,有沒有什麼時候,他們說話比較沒有讓妳如此不舒服的?」
「有吧!應該也是有。」
「換句話說,也不是每次互動,都會令妳暴怒,也是有令你感到舒服或開心的時候吧!」我再度確認,她說:「對,有一次,他們告訴我,雖然與我的想法不同,也很擔心我,但願意尊重我,也會支持我。大概,那天他們心情比較好吧!」
「當他們這麼說時,妳的感覺如何呢?」
「我感到很開心,也很感動!」
「告訴他們,當妳聽到他們這麼說時,妳感到很開心、很感動,謝謝他們這樣支持妳。」
我讓小琳知道,與其要父母別再講那些令她洩氣的話,不如在父母表達關愛或支持時——至少沒那麼令人不舒服時,告訴他們自己的感受,並表達感謝。
--
「很難!我說不出口!」小琳面露難色,我知道這確實不容易。因為,從小到大,她從沒這樣對父母說過話,甚至有可能,這輩子對任何人,都沒有這樣說過話。我問:
「妳當時是真的很感動,很喜歡父母這麼說嗎?」
「嗯!我很喜歡!」
「如果是這樣,不妨真誠地表達出來,讓他們知道。」
老實說,我是很心疼這個孩子的。一方面,她對於未來,有自己的想法;但另一方面,她又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與支持,在關係連結與獨立自主間來回拉扯,肯定是相當煎熬的。
世代間的觀念不一致,是很自然的現象,這背後都是出自於愛與關懷。只是,我們都沒有學會如何真誠地表達愛,卻常用批評、否定、指責的方式,或近乎情緒勒索的語言,要對方就範、順從己意,並認為這樣就是為對方好。於是,彼此都感到委屈與洩氣,最後只能無奈接受。
--
我告訴小琳:「很難,我知道。那就不斷練習,從對著鏡子練習起。」我的經驗是,一回生、二回熟。這輩子從沒講過的話,經過充分練習,就慢慢自然了。
「這樣,真的能夠讓他們改變嗎?」小琳還是很疑惑。
「我無法保證,也不該期待他們會改變。正向聚焦不是用來控制或改變任何人的工具;但是,把眼光放在美與善之處,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感受,特別是那些欣賞與感動,將能讓事情導向我們期待的局面。」
或許,最後誰也無法改變誰,但試著真誠表達,卻可能讓事情開始變得不同。我打從心底佩服小琳的用心,為了改善與父母之間的溝通品質,做了好多努力!
如果,你剛好就是為人父母者,當聽到孩子的真誠表達時,也請給予友善的回應;因為,孩子都是深愛父母的,也都是渴望獲得肯定與支持的。
(本文撰寫於2020年9月2日,文中案例為真實故事經充分改編)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親職教養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情緒教育最好的實施者,就是父母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zh/photos/baby-hand-infant-child-father-2416718/)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如果,你的孩子只有一歲多,正在搖搖擺擺地學走路,不小心跌倒了,放聲大哭,第一時間你會回應他什麼呢?
你的回應方式,往往會是你在面對自己情緒時的態度與因應方式;同一時間,你已經在對孩子進行「情緒教育」了,讓孩子知道,如何因應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情緒。
--
面對孩子跌倒時的哭泣,大人們常見有兩種回應方式,第一是說:「喔!不痛、不痛!不哭、不哭!沒事了、沒事了!」,不然就是告訴孩子:「只不過是跌到了,有什麼好哭的,快站起來!」
前者是暗示,情緒感受不需要存在,後者則是責備孩子有情緒感受是不對的。這些都是「否定情緒」的情緒教育方式,也是造成大部分的孩子長大後,對情緒感受陌生,以及無法有效安頓負面情緒的原因。
當然,也有大人對孩子的痛苦視而不見、漠不關心,還可能造成孩子日後嚴重的情緒與心理困擾。
--
情緒感受,不論開心、愉悅、興奮、滿足,或者沮喪、無力、憤怒、自責等,都是真實發生在人身上的經驗。當孩子從小就不被允許擁有這些情緒感受時,長大後也會不允許自己經驗這些情緒,當然不懂如何與情緒共處。
麻煩的是,當孩子長大後成了父母,只要遇到自己的孩子放聲哭泣,或出現憤怒、激動或無力等負面情緒時,強烈的內在焦慮便被引動。而這份內在焦慮感是如此的難受,也無力招架,只好又透過「否定情緒」的方式來排解。於是,不是責備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是不對的,不然就是暗示負面情緒並不存在,不需要去在意。
但是,大部分的父母,並不會覺察自己究竟做了什麼;而是打從內心深處,期待自己教養出一個「溫順」的孩子。也就是,不要動不動就生氣,要能聽大人的話,收起自己的脾氣,多體貼別人一點。
這樣的孩子,會被冠以一個看似稱讚的形容詞,那就是「乖」。
--
《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勇敢哭泣》的作者大河原美以點出了這個現象,並分析,當一個溫順的乖孩子,其實是沒有自己的,他們不允許自己顯露憤怒、憂愁或不滿,用這種方式來體諒父母的辛勞,回應父母的需要。
這是對父母一份愛的展現,卻為他們自己帶來了諸多麻煩。
漸漸地,他們無法在其他地方表露情緒,而成了被人欺負的對象;或者,長期累積又壓抑已久的委屈與無力,轉成難以控制的暴怒、敵意與攻擊行為,各種人際衝突在團體生活中接踵爆發,成了師長眼中的頭痛人物。
而父母在接到孩子在學校裡出事的消息時,第一時間的反應常是:「怎麼會這樣?他在家裡都很乖的呀!」未來,在職場上或新組成的家庭中,這些孩子還會不斷遇到各種困境。
--
我曾遇過一個研究生,正在攻讀博士學位。他來上我的心理成長課,他的問題與其他人不一樣,不是情緒失控或感到不快樂,而是「感覺不到情緒」,或者說,任何情境都難以激發起他的情緒反應,不論正向或負向皆然。
為此,他覺得自己不太正常,也想一探究竟自己為什麼會這個樣子。於是我問:
「你喜歡這樣的自己嗎?」
「還好,沒有太喜歡,也沒有太不喜歡。」
「你覺得,這會為你帶來困擾嗎?」
「其實也還好,但我前幾任的女朋友,常嫌棄我是個情感麻木的人,沒辦法體會他們的心情,覺得難以接近我的內心。所以,每一段感情總是不會維持太久。」
「我一直以為,自己是個情緒穩定的人,後來才發現,原來是無法感受到快樂或難過,當然也無法體會或接近別人的情緒感受。這該怎麼辦呢?」
他說話時的表情,也相當平板,讓人有著莫名的距離感。
深談之後,才知道,他從小出生在軍眷家庭。父親隨著部隊長期外派,很少回家,而母親一人帶著三個小孩長大。他是家中老大,從小被母親要求要堅強,做弟弟妹妹的楷模。印象中,小時候若委屈落淚時,會被母親責罵為懦弱。因此,在很小的時候,他就懂得收起自己的情緒,強裝鎮定,透過優異的課業表現來取悅母親。他知道,這是唯一可以看到母親笑容的方式。
他是典型的「溫順」乖小孩,但長期不被允許有擁有情緒,與自己情緒感受漸漸疏離。儘管自幼才華洋溢、成就非凡,但卻難以與他人建立長期且深厚的情感互動。
--
當情緒智能被當代普遍視為,一個人日後是否過得成功快樂的關鍵因素時,情緒教育也逐漸受到重視。然而,我得大聲呼籲,情緒教育最佳的實施場合,就是家庭;最好的實施者,就是父母。
父母要有能力把孩子的情緒感受,如實地給承接住,重視並接納孩子的任何情緒經驗。當見到孩子難過時,不是告訴孩子:「不要難過」,而是回應孩子:「我知道你很難過」,讓孩子知道,他可以難過,同時,有人願意接納他與理解他。這會讓孩子感到安全,知道自己的感受是重要的,而願意放心地表達自己。
孩子漸漸長大後,便會學到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情緒,能夠辨識情緒,也能向他人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感受。當遭受侵犯或不合理的對待時,會向內連結自己的感受,若感到不舒服,也能堅定地拒絕,要求他人給予尊重。
同時,他們也懂得尊重別人的感受,能友善地對待身旁的人。
--
把孩子的情緒給承接下來,對許多父母而言,是相當大的考驗。因為,過去從未被如此對待過,而成為父母後,卻需要對孩子這麼做。好在,《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勇敢哭泣》這本書,透過對話與案例的方式,幫助你檢視自己對孩子的情緒教養是否適切,進而更能勝任這項任務。
在這過程中,最難面對的,其實是自己。因此,你也需要給自己時間,不斷地重新梳理自己的情緒感受。陪伴孩子,也陪著自己重新長大一遍。
(本文為2020年經濟新潮社出版的《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勇敢哭泣:情緒教育,才是教養孩子真正的關鍵》一書推薦序)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心理助人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你是想幫助他,還是想控制他?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zh/photos/adventure-height-climbing-mountain-1807524/)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認識我的人,一定常聽我這麼說:「我們很難去改變另一個人,除非,他自己也想要改變。」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不具備改變的意願,除非拿槍指著他的頭,不然要他改變有時真是難如登天。
這幾年,我在許多地方教情緒管理的課程,授課的對象有家長、老師、學生、企業主管、職場員工,普羅大眾都需要學習如何安頓自己的心情。每當我教了一套情緒安頓的技巧後,就會有人問:「老師,我可以用這個方法去幫助別人嗎?」
提問的人眼裡有光,好似發現新大陸,或在大海中抓到浮木。我會說:「當然可以!不過,你說的那個人,自己有想要改變嗎?」對方先是停頓了一下,然後說:「嗯……好像沒有!」我又問:「那麼,是什麼讓你這麼想幫他呢?」
「因為他讓我感到困擾!」、
「他一直這樣,我實在看不下去!」、
「和他相處,讓我很感到很痛苦!」……
這是我時常聽到的答案,然後,我會接著問:「所以,你真正想改變的,好像不是他,而是自己的困擾、看不下去或痛苦,是嗎?」
--
站在誰的需求去考量?
「我知道,你很痛苦,所以想要幫助他改變。問題是,他不感到困擾,沒有改變的意願,那麼,你該如何幫助他呢?而你期待著,透過他的改變,而讓你減少困擾、減輕痛苦或煩惱消失,這樣,真的是在幫助他,或者,只是想控制他呢?」
問題來了,「幫助別人」和「控制別人」,如何區別?
這兩者很容易混淆。若要分辨,可以從你是站在誰的需求或最佳利益來考量,這樣的觀點去判斷。
幫助別人,是站在他人的需求或最佳利益去思考,怎麼做對他人最好;控制別人,則是站在自己的需求或最佳利益去思考,怎麼做會對自己最好。
所以,當我們想要幫助別人時,出發點是看見別人有尋求改變的需求,也許是感到痛苦,或者一直為此付出代價,期待自己的現狀有所不同;於是,我們出手相挺,提供資源或介入,邀請他接受協助,促使他擺脫困擾,人生因此過得更好。
由這樣的起心動念出發,而做出來的,就是在幫助別人。
相對的,當我們發現自己處在痛苦當中,那痛苦是來自身旁的家人、同事或朋友的某些壞習慣或問題行為所引起,因而希望別人改變:「當你改變時,我就會好多了!」,當這麼期待時,與其說是想幫助別人,其實更想幫助自己。
這時候,往往會失望收場。因為,你所給出的建議或良方,並不容易被接受。當一個人沒有改變意願,你又不斷要求他要改變時,美其名是幫助他,事實上是想控制他、改造他,很容易引發對方的心理抗拒。
--
要求別人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這樣的狀況,會發生在各種關係中。因為看不慣孩子、另一半、好友、情人、同事、上司、部屬、學生,甚至不認識的路人甲乙丙的某些行為,而要求別人非得改變。表面上看起來是出於一份善意,實際上是把自己人生快樂與否的責任,推給了別人,要求別人透過改變來負責——這是一份「託付心態」。
就好像,許多年輕會這麼說:「如果父母願意支持我,我就有勇氣去追尋夢想了!」父母能支持,當然最好;但如果父母永遠不支持,你就裹足不前,放棄夢想了嗎?那麼,造成你夢想破滅的,到底是父母,還是你自己呢?
也有不少家長,會這麼對孩子說:「如果你乖巧懂事一點,我就會開心了!」於是,你把自己的開心與否,交由孩子來負責。所以,你會想方設法地改造孩子,把孩子打造成你理想中的樣貌;卻忽略了每個孩子都不一樣的,有其獨一無二的生命價值。
--
安頓好自己,才能看懂別人真正的需求
回到課堂上,我會告訴提問的學員:「所以,你最先需要幫助的,是你自己。是你的『看不下去』讓你感到痛苦,你得先學會安頓好這些『看不下去』。當你能先安頓好自己,或許,對方根本沒有改變的必要。」
如果,我們能先安頓好自己,就能靜下心來去思考與觀察:「對方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卡住他,讓他無法改變的地方在哪裡?」而能從他的需求著手,往往能引發他產生改變的意願。通常一個人最渴望的,大概就是感受到被重視與被接納了吧!
當一個人的需求能被看見、被滿足,你所做的,才會在對方身上發揮效果,也才稱得上是「幫助別人」。
--
從雙贏到三贏
「那麼,有沒有可能,我們的助人行為是同時兼顧利他與利己的呢?」又有人發問了。
當然可能,能這樣是最好的囉!
如果,你在幫助別人變得越來越好的同時,自己也感到愉悅滿足,生活品質更為提升,便造就了雙贏的局面。而可以的話,我們更要追求「三贏」,也就是,「我好」、「你好」、「大家好」;至少,長期下來,不該有人一直是犧牲的、委屈的。
--
一切從先安頓好自己開始
然而,這一切都是站在能夠先安頓好自己的基礎上,才能達到的。
有時候,我們真的很難區分「幫助別人」或「控制別人」,甚至,我們常常要求別人要改變,是混雜著來自己或他人的需求與最佳利益。這時候,我們需要透過以下問題來提醒自己:
「當我希望對方改變時,我是關注自己多一點,還是關注別人多一點呢?」
向內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這會幫助你區分,是在「幫助」對方還是「控制」對方。若是後者,其實真正需要先得到幫助的,是你自己。
那麼,就趕緊把學到的身心安頓技巧,用在自己身上吧!
(本文撰寫於2020年7月22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人類心理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他的怒吼不是針對你,而是過去曾被傷害的回憶
(圖片來源: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236151/)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曾有一位女士,帶著她先生前來參加我的工作坊,課後與我有一番討論。女士說道:「我先生的脾氣不太穩定,有時會情緒失控。他大部分的時候很和善,但如果我提醒他一些沒做好的地方,他會突然暴怒,朝著我大聲辱罵。但我又沒有惡意,而且我口氣很好,也沒說錯,他何必要生這麼大的氣呢?」
「為了這樣的事情,我們差點鬧離婚。但他事後會來跟我道歉,我也心軟繼續忍耐下去。但這個問題日益嚴重,我要他今天一定要和我一起過來,學習處理自己的情緒。」
--
暴怒差點搞砸了一切,但卻是有效果的
我問先生,是這樣子嗎?在家裡以外的地方,也會如此嗎?
他告訴我,有好幾次,在公司會議中,他突然情緒暴走,對當場所有的人高聲怒罵;那一次,差一點害他丟了工作。也有幾次,遇到難纏客戶的抱怨,他竟在客戶面前發飆,把客戶給嚇跑了。
「唉!我已經因為突如其來的暴怒,搞砸了很多事情。每次我都很後悔,但我好像很難控制自己。」
「聽起來有個共同點,就是當你被批評或否定時,就會不由自主地發火,接著失去理智般地大聲怒吼,是嗎?」
他猛點頭,我接著問道:「在你印象中,第一次出現類似反應,是在什麼時候?」
「我不知道,好像小時候就會這樣了!」
但第一次的確切情境,他想不起來;隔週,他再來上課時,告訴我,他想到了!
「是在國中時!我記得那時候,我的成績不錯,但父母對我的要求很高,時常不滿意我的表現,每天都會聽到他們挑剔我的聲音。有時候,我會忍不住對他們大吼,應該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吧!」
「當你吼完了之後,接著發生什麼事呢?」我接著問。
「然後,他們就閉嘴了。他們只是無奈地搖搖頭,好像就不再講話了。」
「常常這樣子嗎?」
他點點頭。我說:「於是,你的怒吼出現效果了,是嗎?」
他有些疑惑,我笑道:「你的怒吼,成功地讓爸媽暫時停止指責你。行為只要有效果,就會被保留下來。於是你學到,只要聽到被批評否定的聲音,就大聲怒吼,對方就會閉嘴。幾次之後,成了自動化的慣性反應。」
暴怒咆哮,最早可能是為了因應來自父母的否定與指責,發展出自我保護的生存策略。過去雖然有效,現在卻帶來了種種的問題,為此付出龐大的代價。
我轉頭對女士說:「謝謝妳帶著妳先生前來,現在妳應該知道,他怒吼的對象不是妳,而是他兒時回憶中的父母。所以,妳沒做錯什麼,而妳先生,也只不過是在發揮他的求生本能而已。」
--
辨識出情緒反應的源頭,建立新的情感經驗
面對一再出現的情緒反應模式,我們可以透過追溯早期成長經驗,辨識出情緒反應的源頭。不過,接下來,該怎麼辦呢?
「難道,我這輩子都不能唸他、說他了?就得繼續承受他的怒氣嗎?」
除了她先生需要學習透過自我覺察,停止舊有的情緒反應模式外;這位女士仍然可以做點事,幫助她先生改善現況的。我說:
「請你去觀察,什麼時候,當妳提醒他一些事情時,他沒有顯露暴躁或不耐煩?一定有這樣的狀況吧!」
「嗯!也不是沒有。」
「很好!這個時候可以告訴他,妳觀察到他的反應是和善的,沒有暴怒,妳很喜歡他這麼做,也很肯定他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
這麼做,是要增強對方有效或受歡迎的情緒或行為反應。當然,還可以嘗試事前提醒的功夫。我繼續說:
「你先生既然看到問題,也希望自己能改變。那麼,當妳下一次要提醒他一些事情時,可以先告訴他:『我等一下要對你說一些話,可能會讓你不太舒服。如果你能先調整好情緒,有心理準備,我們再開始談。』也就是,讓他先做好自我調整與自我安頓,再展開對話。」
「當然,如果他接下來的反應是和善而穩定時,記得要大大肯定他!」
這麼做,就是在透過真實互動,去幫助身旁的人建立新的情感經驗——感受到被肯定與被接納,而無須一再重複原有慣性的生存策略。
--
這不是針對你!
我常聽到教育現場的老師們訴苦,對孩子掏心掏肺地付出,卻常被孩子突如其來的怒氣,以及刻薄尖銳的言詞,弄得傷痕累累。
例如說,當在關心班上受挫的孩子時,常常,前一秒,孩子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地哭訴著,下一秒,突然怒氣沖沖地說:「騙人騙人,你根本就不會了解我!」、「拜託,可不可以離我遠一點!」說這些話語時,伴隨著高漲的情緒。
幾次下來,孩子的舉動,常常重重地傷了老師的心。你感到很疑惑,自己是否做錯了什麼?是否該繼續幫助這孩子?
通常,我會安慰這些認真但傷痕累累的老師:
「這樣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曾經沒被友善對待。所以他對於身旁的人,特別是那些想要關心他的人,有著矛盾的感受。當他情緒高漲地咆哮時,怒吼的對象不是你,而是那個過去曾經傷害過他的人。」
這便是從創傷知情的觀點,來看待孩子的問題行為,能幫助我們更理解孩子的難處。當你能明白「這不是針對你」時,或許,我們就會放過自己一些,也會多長出一些些耐心,也比較知道,該怎麼做會比較好。
(本文撰寫於2020年7月12日,文中案例為真實故事經充分改編)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親職教養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我不能說!」為什麼不求救?這是孩子深愛著父母的方式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zh/photos/mother-and-daughter-adult-women-two-3281388/)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有不少父母和我抱怨,孩子遇到困難都不講,最後還不是要父母去善後。他們往往又急又氣,但又不能怎麼辦。
為什麼孩子不講呢?說出來,有這麼困難嗎?
大多數的時候,孩子認為講出來也沒用,只會挨罵而已。與其被狠狠地數落,不如絕口不提。但也可能,這是一種深愛父母的方式。
--
挫敗的母親:「我到底哪裡做錯了?」
「我女兒在學校裡被欺負,不知道多久了,她竟然都沒跟我提過!」
曾經,有個國二女孩的母親,帶著孩子來找我談。她發現女兒最近有異狀,後來得知,原來是在學校被同學孤立排擠已久,心疼不已。
「那妳怎麼發現的呢?」
「我是在偶然間,看到女兒手機裡的聊天對話,才知道她不受歡迎。我真的很難過!而我去問她時,她依然什麼都不說,只是在我面前,不斷掉淚。」
「為什麼,她不願意說出來呢?難道是怕被我罵嗎?不會呀!我很少責罵她,就算她犯了錯、表現不好,我頂多叮嚀個兩句,很少嚴厲指責她的。我真的想不透!」
我想,這母親如此難過,可能是對女兒的遭遇感到心疼;也可能因為沒有及時幫上女兒的忙,而感到自責;還有一個,是覺得不被女兒信任的挫敗感。她告訴我,她是個單親媽媽,女兒是她自幼一手帶大的。本以為與女兒感情要好,最為親近;但如今,女兒卻不肯信任母親,令她傷透了心。
「我到底哪裡做錯了?」
--
貼心的孩子:「我不要她如此擔心我」
接著,我和這國二女孩單獨談話。我先和她討論被班上同學欺負,在班上不受歡迎的事情。接著,聊到媽媽的心情。我說:「妳知道,媽媽很擔心妳嗎?」
女孩點點頭。
「她很在意,當妳遇到困難時,沒有告訴她。」
「我知道!我知道她很不好受。」
「那麼,是什麼讓妳選擇不告訴她呢?」
女孩搖搖頭,停了一下,接著說:「我不能說……」女孩的眼淚掉了下來。我有些疑惑,請她多說一點。女孩說:「我不能對她說我的煩惱,因為,我怕她會垮掉!」
「媽媽很辛苦!每天從早忙到晚,兼了好幾份工作維持家計,身體一直不是很好。她常常告訴我,晚上睡不好,白天精神不濟。她都已經這樣了,如果我還跟她說我的煩惱,她會更睡不好的。」
「我不要她這麼擔心我!」
我深吸一口氣:「原來,妳是用這種方式,深深地愛著母親呀!」
--
越在乎對方,卻越感到孤獨
原來,這是一對深深愛著彼此的母女。母親心疼女兒遇到困境,卻誤會女兒不信任自己;而女兒心疼母親睡不好覺、心情不好,於是選擇怎麼樣也不讓母親知道自己的痛苦。
一切都是因為,太在乎對方了。
我徵得女孩的同意,請母親再度加入談話。我邀請女兒,把對母親的擔心,直接表達讓母親知道。當母親親耳聽到女兒這麼說時,幾乎泣不成聲,頻頻說道:「傻孩子、傻孩子!是媽媽對不起妳,讓妳這麼擔心我。」
「媽媽,我每次聽妳說,妳睡不好、心情不好時,我都好難過呀!
女兒過度承擔了母親的情緒,認為母親的快樂與否,自己也負有很大的責任。因此在外面遇到困難時,只能獨自吞忍,怎麼樣也不能說出口。她正在用這種方式,展現對母親的體貼,以及照顧母親的心情。
然而,如果繼續這樣下去,兩個深愛彼此的親人,卻沒辦法有效地支持到對方。彼此都會感到孤立無援,都在這樣的互動中,受到傷害。
--
愛得越深,痛得越多
我見過許多孩子,在家庭以外遇到挫敗了,也很想與父母分享,獲得父母支持,但他們卻選擇閉口不談,直到最後紙包不住火。因為,如果講出來,會為本來就過得不好的父母,帶來更多煩惱。
而他們的父母,常常身邊缺乏支持系統,而有意或無意地,在孩子面前顯露自己的疲累、苦惱或無奈。他們只能向孩子傾吐心事,而孩子自然成了承接父親或母親情緒的人。
因為他們認為,唯有這樣,才能分擔父母的辛勞;只能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對父母的愛。而通常,孩子也不會允許自己過得太好。因為,如果自己每天看起來很快樂,父母卻在水深火熱當中,就顯得太自私了,因而深感愧疚;只有與父母一塊兒受苦,才能代表對父母的忠誠。
這些都是愛的表現,但卻不自覺地讓家中每個人都不好過。
--
回到自己的位置上,照顧好自己
把話說開了後,母女倆抱頭痛哭。
我告訴這母親,她可以向孩子吐露心事、訴說辛勞,但同時,也要讓孩子知道,這些辛苦,是她自己的責任,她自己有能力去承擔,請孩子不需要為此擔心她。更別拿自己有多麼辛苦,做為要求孩子聽話或認真上進的理由。
可以的話,盡可能在孩子面前,活得自信、體面,又充滿光彩。
我也告訴這女孩,她當然可以體貼與關心母親,但也要相信,母親既然身為母親,就有能力承擔這份辛勞,有能力照顧好自己;她需要把照顧母親情緒的責任,交還給母親本人。
自己則是回到孩子的身分,適時地讓母親照顧她;需要求助與支持時,還是得說出來,讓母親能幫得上忙。
其實,孩子的很多行為,都是在表達父母的愛,很需要被我們看懂呀!
(本文撰寫於2020年7月8日,文中案例為真實故事經充分改編)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脫癮而出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究竟,網路成癮了沒?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zh/photos/smartphone-finger-tap-mobile-phone-4357662/)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誰可以忍受整整一天不使用手機?」
這是我常在親職教育講座中問的問題,現場總會有零星幾位家長舉手。我會看著他們,接著問:「你確定嗎?」
會這麼問,是有原因的。我們身處網路時代,智慧型手機為我們帶來莫大的便利,日常生活的一切,全與數位裝置密不可分。同一時間,我們也變得過度依賴3C科技。而大多數人,面對手機網路的依賴問題,其實都過度自信。
--
不斷把手機從口袋中掏出來
四天的連續假期,我與太太和女兒回鄉下老家去度假;許多親戚都會回來,還有和女兒年齡相仿的幾個孩子,可以玩在一起。
一天早上,我邊看著孩子們在院子裡玩耍,邊有一搭沒一搭地滑著手機。「啪」的一聲,手機逃離了我的手掌,螢幕朝下急速墜落,頓時感受到地心引力發功,再拾起,螢幕已炸裂成峰窩狀。即使還能正常運作,但已看不清小方框裡的內容了。
「好吧!這手機陪伴了我六年,是該讓它退休了!」。我把手機放進口袋裡,繼續陪孩子們玩耍。不到五分鐘,不自覺地摸摸口袋,拿出手機,滑開螢幕,發現什麼都看不清楚,又放回口袋裡。
這個動作,反反覆覆做了不知道多少遍。
晚上,吃飽飯後,客廳裡人手一機,邊滑邊聊天。我沒手機可用,只好看電視。對我這個平時不看電視的人來說,電視節目其實很精彩;但沒看幾分鐘,我又摸摸口袋,想把那隻小機器給掏出來,但看到螢幕的慘狀,只好無奈地又放回口袋去。
同樣的動作,我又反反覆覆地做了好幾次;而接下來的幾天,都是如此。這不禁讓我想到,手機成癮的第一個指標「強迫性」——明知道自己不需要或不該使用手機網路,但仍然無法控制地繼續使用。就像,平時在開車時,只要車子停下來,呈現靜止狀態,我會立馬拿起放在一旁的手機,檢查手機訊息,或瀏覽臉書的動態,即使我知道,這很危險。
--
被莫名的焦慮糾纏著,坐立難安
連假結束,我立馬到電信公司申辦新手機。因為我要的機型缺貨,還要等個一、兩週。這幾天,只要閒下來,就想滑開手機,但什麼都看不清楚,只好又關掉。只是,我的心情卻忐忑不安,莫名焦慮持續縈繞心頭。
我不知道自己在焦慮些什麼,也許是怕遺漏了重要訊息,也許是擔心沒追蹤到最新資訊。總之,我成天握著那已經不堪使用的舊手機,坐立不安地過著每分每秒,並期待著新手機的到貨通知。
以前總想,智慧型手機讓我變得更忙碌,每天得花許多時間查看資料、回覆訊息;而當真的沒手機可用時,卻發現自己不能沒有它。就算知道沒手機也不是世界末日,但總感到身心難耐,得找點別的事情去做,才能轉移這份焦慮感。
或許,我正經歷網路成癮的第二個指標「戒斷性」——當不能使用手機網路時,會感到身心難耐、痛苦萬分。
--
瘋狂渴望虛擬世界裡的驚艷時刻
我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有手機使用成癮的問題。強迫性與戒斷性,我似乎都符合,另外還有兩個指標,一個是「耐受性」——一次要比一次使用的時間更長、刺激更強,才能夠感到滿足;另一個是「功能受損」——因為大量使用手機網路,而嚴重傷害到家庭、人際、工作、學業、健康等各方面的正常經營與運作。
我認真想了想,如果手機是完好的,這四天連假,多出了好多閒暇時光,我會做什麼?大概是拼命找空檔滑臉書吧!
我是臉書的重度使用者。老實說,臉書裡的內容多半乏善可陳,但偶爾也有幾篇讓人驚艷的文章;而就在此刻,大腦中掌管期待與渴望的部位,被用力戳了一下,讓人產生更多的期盼。
別小看這偶爾的驚艷時刻,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間歇性增強」(Intermittent Reinforcement)。你難以預測下一次的驚喜何時會降臨,於是你開始瘋狂地期待,投入更多時間與精力,停不下來。我們很容易在賭場看見這現象,也是賭博業者讓賭客們駐足流連,最後散盡家財的慣用手法。
只是,在網路世界裡,你押的不是錢,而是時間與注意力。就像我一樣,不斷地瀏覽臉書,手指快速滑動,搜尋那令人垂涎的獵物。已經滑很久了,甚至滑到沒有新內容,我還是想繼續滑,就是期待那驚艷時刻再度到來。
看來,耐受性我也有些符合了。至於功能受損,這我倒可以鬆一口氣。到目前為止,家庭經營得還不錯,事業發展也在軌道上,身體健康我也持續在注意中。不過,這是我的主觀認定,說不定我太太不這麼認為。
--
脫癮心得:足夠的時間與生活重心
因為手機不堪使用,新手機又還沒到貨,有了一段沒手機可用的空窗期。頭幾天,還真難熬,慣性想使用手機的動作,不斷反覆出現;而沒手機可滑的身心難耐,也頗為明顯。
大概不到一個禮拜,我感覺好多了。
我不再時時刻刻想著手機,而是開始將注意力放到其他的事物上,例如閱讀、運動、寫作,或者在MOD頻道上找電影來看。每天晚上,我也得以專心陪伴女兒,而不是邊讀繪本,邊滑著手機。
這讓我體認到,脫離手機網路的糾纏,需要兩個要件,一個是時間,一個是生活重心。當你有足夠長的時間,可以隔絕那令你為之瘋狂的數位裝置,你會對這些玩意兒,漸漸地不再出現興奮反應,這在心理學上稱為「減敏感」(desensitization)。
但只有時間是不夠的。如果你沒有其他生活重心可倚靠,時時刻刻思念著虛擬世界的美好,就算長時間被禁止使用3C產品,一旦有機會接觸,你會報復性地把之前沒能玩的,一次玩得夠。
--
對兒少網癮危機的反思
因為手機摔壞了,讓我有機會反思自己是如何失控地使用數位產品,以及經歷脫癮的過程。我進而重新思考,是什麼讓青少年被困在網路世界中,無法自拔?
如果連一個生活正常,且具有一定自制力的大人如我,都可能被數位裝置給綁架,而需要花上一些時間擺脫糾纏;那麼,我們又怎麼能期待孩子們,會因為大人的不斷勸說、曉以大義,就願意放下手機、脫胎換骨呢?
虛擬世界的花花綠綠已經夠吸引人的,若孩子所處的現實生活,處處是令他感到挫敗連連的經驗,又找不到生活重心,對未來沒有期待,甚至身旁充斥著只會指責、批判與否定他的大人;那麼,網路世界可能是孩子還願意在這個世界上大口呼吸的最後一根浮木了。
(本文撰寫於2020年7月1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人類心理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明明很痛苦,卻總拒絕他人協助,因為只想證明自己的「不值得」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zh/photos/girls-whispering-best-friends-young-914823/)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你一定曾觀察到,有一些人,明明身陷困境,若身旁的人,對他們釋放善意、給予協助時,卻常被一口回絕。同時,他們仍不斷面露痛苦,發出求救訊號。這總讓身邊的人很納悶:「為什麼會這樣?」
--
最想看見,卻最不想經歷的事
曾聽一位大學生訴說,班上有位同學,本來就給人有點陰鬱及情緒化的感受。在一次失戀後,整整兩天沒來上課;接著回到課堂上,終日以淚洗面。班上同學紛紛前去關心,聽她訴說她的痛苦與孤單。還有幾位熱心的同學,為了幫助她走出情傷陰霾,先後提出邀請:
「假日要不要我們陪妳一起出去散散心?」
「晚上有需要的話,可以打電話找我聊聊喔!」
「我可以陪妳去輔導中心找心理師談談。」
甚至有同學,分享前幾天上課的筆記,希望給她一些幫忙。
然而,這些寒冬送暖的舉動,全都被她給回絕了。
「我不需要,你們不要麻煩了!」
「就讓我自己一個人就好。」
「那沒有用的啦!」
同學們聽她這麼說,實在左右為難。大學生問我:「老師,這該怎麼辦呢?」我沒有回答,而是先好奇地問:「那麼,接下來同學們怎麼做呢?」
「有些同學就不管她了,有些同學還會試著安慰她、關心她。不過,我們大多數的同學,都覺得有點累,不太想理她了。」
「甚至有的人還會生氣,為什麼要用熱臉貼冷屁股,是嗎?」我接著說。
大學生用力點點頭。她如果一再拒絕同學的善意,最後,身邊的人都會漸漸離她而去——這正是她想看見的,也是她最不想經歷的。
很矛盾,不是嗎?
--
身陷被拋棄的恐懼中:「我不值得被愛」
這種人際樣態,在助人關係中經常發生。當助人者與當事人之間漸漸熟悉時,當事人有時便會拒絕助人者的觀點或建議,甚至不斷說,那都沒有用,要助人者不需要對他這麼好。
可是,他明明很痛苦,很需要人幫助,不是嗎?
這種矛盾的人際互動模式,常發生在人際關係屢遭挫敗的人身上,也許曾被戀人背叛、被同儕排擠、與手足或家人發生嚴重紛爭,當在關係互動中受了傷,內心往往浮現「我不值得被愛」念頭,日益深刻。而更往源頭追,往往可以發現,那些傷害常與原生家庭的互動經驗,密不可分。
打從心底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的人,往往是最渴望被愛的。然而,因為恐懼自己終有一天被拋棄,於是對他人的關心或善意,採取冷漠或回絕的因應態度,以避免真的受到傷害。
他也知道,身旁的人是出於一番好意,但內心的不安,總會讓他無法放心地接受別人的關懷。他們常想:「要是我再度被傷害,怎麼辦?」;不如,就先拒絕別人,以保護自己僅存的價值感。
可以想見,這樣的人總是難以信任他人。然而,他們也渴求被愛;所以,他們仍會在他人面前,顯露出自己的悲傷、痛苦,他們會落淚,也會抱怨,把自己放在一個悲慘的位置上,而能獲得他人關注的眼神。
--
人際試探策略卻讓身旁的人一一遠離
同時,這個「我不值得被愛」的念頭,持續縈繞心頭。
當他發出求救訊號,而沒人接收到時,他便告訴自己:「對!我真的不值得被愛。」若有人接收到,也願意伸出援手時,他又矛盾地拒絕對方的幫助。於是,對方可能基於尊重,或者感到厭煩,不再給予協助,這又讓他再度驗證了「我不值得被愛」的信念,是千真萬確的。
於是,你可以理解,當一個受苦中的人,卻又不斷拒絕他人的關心或協助時,很可能正在透過這種方式,測試別人對他是否是真心的。這看起來是難以信任他人,實際上是自我厭惡、自我否定,不再相信自己值得擁有能被完全接納的關係。
所以,這常是一種不得不的自我保護策略;同時,也招致更大的人際危機。試想,有多少人能受得了這樣的人際試探?——那些關心他的人,終究會一一遠離。
--
不離不棄VS.設立界線
「那麼,我該怎麼做呢?」大學生問我。
「你很想幫助她嗎?」
「嗯!我覺得她很可憐,但每次被回絕,都讓我有些受傷。」
我告訴他,如果真的有心幫助對方,必須把握兩個原則:
第一、不離不棄。你必須對他持續不斷地表達關懷,不管他怎麼樣回絕、婉拒或冷漠以對,依然定時關心,持續伸出援手。這能幫助他打破原來「被拋棄」的預想,而感受到新的人際經驗:「原來,我也值得被愛」。只是,要到達這樣的境界,往往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
特別是,若曾經在關係中被傷得越深,要與人建立起長期穩固的關係,便越困難。所以,不要期待對方,會立刻變得比較好。
第二、設立界線。對方矛盾的回應方式,常弄得身旁的人惱怒不已;但若放著不管,心裡又有些愧疚,這相當不好受。所以,你需要為彼此設立界線。不管對方需要或不需要,你提供的關心與協助,必須是你能力範圍所及。你給予關懷的頻率或強度,要有一定的限度,而不是無止境地付出自己。當然,更要避免做出任何承諾。
如果對方回絕你的協助,而讓你感到不舒服時,請告訴自己:「那是他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
設立界線也意味著,承認自己的極限,尊重對方的選擇。你可以試著分擔對方的苦,但每個人的問題,終究要由他本人去承擔。我們很難去改變另一個人,除非他自己有意願要改變。
有時候,尊重就是最好的陪伴。
(本文撰寫於2020年6月18日,文中案例為真實故事經充分改編)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