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孩子,請你慢點長大:陳志恆親子成長繪本》《用愛軟化尖刺,用心讀懂孩子:有寬容,也有堅持的彈性教養練習》《晨讀10分鐘:幸福的正向練習》、《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12本書,為2018~2024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442 帖子
-
2 意見
親職教養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是孩子「脾氣差」本身有問題,還是「指責孩子脾氣差」帶來了問題?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前一陣子,去帶一群青少年孩子的成長課程。我在課程中,放入一個稍有難度又有些競爭性的活動。當大夥兒紛紛投入活動中,急著解開任務時,只見一個女孩站在外圍,面色凝重,還不時跺腳、嘆氣。
我過去推推她,用眼神暗示她加入群體參與活動。她嘟著嘴說:「不要!」。其他孩子見狀說:「老師,你別理她,她心情不好啦!」
我有些好奇,只見這孩子嘴裡嚷嚷:「對啦!對啦!我就是脾氣不好啦!」。頓時氣氛有些凝重。
休息時間,我前去關心,原來,她因為一直無法完成指定任務,又看到其他同學紛紛達標,因而感到很挫折。她趴在桌上,眼睛直盯著前方,看來還有些「餘氣」未消,忿忿地說:「這什麼蠢遊戲嘛!」
「我剛剛聽到妳說自己『脾氣不好』,是真的嗎?」
「嗯!」她點點頭,臉色仍然不好。
我很想知道,「脾氣不好」是她自己發現的,還是有人這麼告訴她的?她說,很多人都這麼說她呀!爸媽、老師、同學,都常這麼說,說她情緒化、愛生氣……
「妳自己覺得呢?妳也這麼認為嗎?」
「他們說的沒錯啦!我從小就是個愛生氣的人,本來脾氣就很不好。」
「妳喜歡這樣的自己嗎?」
「不喜歡,可是沒辦法,天生的,改不掉!」
女孩聳聳肩,無奈地搖搖頭。我腦中閃過一道道疑惑,是什麼讓一個孩子認為自己「天生」就「脾氣不好」?何以她如此自我認定?在她的成長過程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當她生氣或難過的時候,身旁的大人,究竟是如何回應她的?
--
我認為,人的行為反應都是有功能的。當一個人需要一再透過生氣或憤怒的情緒來因應問題,顯然是這個情緒能夠帶給當事人好處——要不是保護自己免於傷害,不然就是能成功解決當下的問題,提升自我。顯然,這女孩當下展現的生氣,是來自於無法解決眼前的困境,而生氣可以讓她退出一旁,不再嘗試,便能免於一再挫敗。
然而,當一個人需要透過認定自己就是一個「脾氣不好」的人,去面對這個世界與人群時,也勢必是有功能的。有可能是,當生氣時,因為認為生氣是不好的,但又無法成功控制自己的情緒,讓自己不生氣,此刻,告訴自己「我就是脾氣不好」,可以讓自己從這個窘境中成功脫身。內心深處的小劇場會是:
「因為我的性格中,就帶有愛生氣的因子,所以,我也不需要努力去改變了。」
只是,他也不喜歡那個愛生氣的自己。
--
這讓我想到,過去曾在會談室中遇見一個來訪者,也常說自己脾氣不好。他告訴我:「其實,仔細想想,小時候我很愛笑,很快樂的;可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大人都常說我脾氣不好,後來,我漸漸就覺得自己是個情緒化的人了。」
「所以,我現在動不動就生氣!」
究竟,是「常生氣」所以被說「脾氣不好」,還是被說「脾氣不好」,所以變得「常生氣」?我仔細思索,這個案主確實點出了一個重要的事實,那就是,脾氣好不好本身不是問題,有問題的是我們如何看待脾氣好壞這件事,也就是對脾氣的評價。
我們應該不難聽到大人對生氣中的孩子這麼說:
「你脾氣很差耶!」
「這麼愛生氣,EQ真不好!」
「一點小事就發脾氣,真是個愛生氣的人!」
「遇到困難就發脾氣,真的很幼稚!」
這樣的回應方式,正是在對孩子的情緒感受做出負面評價,背後其實是在否定這份真實的情緒感受。因為我們不喜歡孩子生氣,所以當孩子鬧脾氣時,我們就透過否定這份情緒,試圖讓孩子收起生氣。這同時傳遞出一個訊息:「生氣是不對的,是不被允許的。」
然而,生氣是一個人在遇到挫敗、受到他人不當對待時,會自然湧現的情緒感受。當一個孩子發現自己正在生氣,又不允許自己生氣時,便會對自己感到更加生氣,然後,開始想到:「大人都說我愛生氣,是個脾氣不好的人!」於是,也開始認同這個「脾氣不好」的標籤了。於是在內心對自己說:「我果然是脾氣不好的人呀!」
而這個「脾氣不好」的標籤,也無意識地讓他表現出更多的生氣,在各種場合都生氣,生氣的頻率越來越高,最後又更加證明自己確實是個「脾氣不好」的人。所以,我們看到了對情緒做「負面評價」與「標籤化」交互作用後帶來的問題——一個偶然生氣的孩子,逐漸變成時常生氣、暴躁易怒的人。
--
深切反省,我那剛滿一歲的女兒,恐怕也是苦主。當這不受控的小動物鬧脾氣時,我也會把「妳真是脾氣很差呀!」類似的話脫口而出。然而,有了覺察,就有改變的機會。下回,我會這樣說:
「我知道妳很生氣!」
「爸爸不給妳這樣東西,你很不開心!」
「妳被吵醒了,很難過吧!」
我要做的,並不是指責孩子自然湧現的情緒感受,而是,將孩子的情緒指認出來,傳達出一份理解,並且表現出穩定與接納的態度,將孩子當下不舒服的情緒感受給承接下來。這會讓孩子恢復身心穩定,感到安全,更加認識與了解的自己情緒反應。同時,不會因為自然的情緒感受而心生罪惡,能夠在接納自己的情緒下,學習處理與轉化自己的情緒,與情緒和平共處。
(本文撰寫於2019年10月2日,文中案例為真實故事經充分改編)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
★著作: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知道做到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害怕主動的人,如何讓自己對群體活動參與得更多?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想像一個情境,週末假期,你抱著籃球到球場上練球,看到對面籃框來了一群人開始鬥牛,你覺得一個人投籃很無趣,想要加入他們,但他們始終沒發現你,你是否會主動過去請求加入戰局呢?
如果是,那麼,你算是個蠻主動的人;如果不是,也很正常。而如果,在其他很多吸引你的事物上,別人不主動邀約,你就寧可呆坐在一旁,也不會主動參與的話,那麼,你與我是同一國的,比較偏向被動的性格。
主動與被動沒有孰優孰劣之別,只不過是一個人的性格或習慣罷了!而我也從沒看過有人在任何方面都很主動,或在任何方面都很被動,通常是選擇性地主動參與一些事,其他事則因為某些原因,傾向採取被動的姿態。
--
然而,我們的社會總是鼓勵我們應該主動一點——主動爭取某些機會,主動去認識想認識的人,主動去參加社交活動,主動表現自己的優勢與長才。好像,主動的人會獲得比較多的機會,成功的可能性也會比較高。
這樣的說法見仁見智,但對我而言,過於被動的壞處,是容易錯失一些機會,而日後懊悔不已。如果你不想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悔不當初,偶而積極地採取行動,也是必要的。
前面提到,一個人不會在所有的事情上,都如此被動。那麼,在什麼樣的狀況下,你會表現出積極主動的態度呢?
通常,第一,你想參與的活動或議題,是你熟悉有把握的,你知道主動參與不會丟臉,不會出洋相;第二,你想參與的活動中,同行的夥伴中是你熟悉的,或對你友善的,你知道不會被拒絕,更不會被冷落或批判。
這麼說來,影響我們是否願意主動參與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評估當下的情境——是安全的,或是有威脅的?不論是主題或參與者,對我們的威脅性越低,安全感越足夠,我們越可能表現積極。
當然,還有一個有趣的心理作用是,為了顯示自己不比別人差,總要等著別人先開口邀請,也就是「主動就輸了」。這在政治場合中很常見,許多人即使很想爭取某一職位,也不能主動表態,非得等著其他人簇擁,這能為自己塑造高人一等的形象。但有時候,也顯示本身的自我價值感低落,所以非得透過這種方式跟別人區分個高下。
--
也許你的一生中,不太有機會去參與政治;但是,你卻可能遇到很想把握的機會、很想交流的人物,以及很想參與的活動,可是,你又是個被動的人,那麼,該怎麼開始呢?
既然阻擋我們主動參與的,是具有威脅性或不夠安全的情境,也就是擔心自己受傷害;那麼,「允許自己可以受傷」就是個重要的心態調整——先做好最壞的打算。
接著,請給自己一個機會,讓自己參與一點點就好。也就是說,如果一頭栽進去會令你感到不安,那麼,就允許自己先在外圍觀望,然後,一點一點地增加參與的深度與範圍。
舉例而言,我曾經很想加入一個網路讀書會,成為這個社群的一份子。但是,我那害羞的個性與害怕被拒絕的內心,讓我遲疑不決,不得其門而入,而裡頭也沒有我熟識的人,如果貿然參加他們的聚會討論,好像也很奇怪。
有一次,我偶然發現,他們舉辦了一個對外開放的公開講座,任何人都可以來參與。我立馬報名,講座當天,我提早到場,先觀察環境,挑選一個讓我感到安心的位置坐下來,靜靜地聽完整場講座,活動一結束,我就打道回府。
第二次的公開活動,我又去參加。這一次,我選擇離講者稍微近一點的位置,而在過程中,也與鄰座的夥伴講了幾句話。第三次,我又坐得更近一點了,甚至與講者有些互動。
不知道是哪一次,我被讀書會裡的一份子認了出來:「你好像來參加我們的活動好幾次了,是嗎?」我點點頭。他接著興奮地問:「那麼,你一定對我們很感興趣,要不要加入我們的讀書會呢?」太好了!有人主動邀約,當下,我立馬點頭答應,而成了他們的一份子。
這樣看來,你一定覺得,我是在製造一個讓對方主動邀約的機會,得以順理成章地參與其中。確實如此沒錯,但一開始,我只是想讓自己稍微參與一點點就好,在自己感到安全的範圍內,多投入一點。而見面三分情,多次曝光就會為彼此帶來好印象,也拉起了互動的機緣。
--
事實上,促使我能提高參與程度的,是一種稱為「認知失調」的心理運作機制。也就是說,人們傾向對於一件事情,在想法和行動上保持和諧一致,若出現差異,我們就會感到不舒服,要不是調整想法,不然就是調整行動,讓兩者恢復一致。
一開始,我覺得這個網路讀書會不是個安全的情境——這是想法,所以我沒有主動參與——這是行動。但我允許自己先參與一點點,大腦為了合理解釋我的行動,於是將想法調整成「其實這裡也沒那麼令人不安」;因為想法改變了,我又願意多參與一點點,然後,大腦又得幫我的想法做點調整,以維持平衡。如此,我化被動為主動了。
所以,行動會讓人改觀,因而促發更多行動。但是,如何展開第一步是關鍵,通常,在自己感覺到安全的範圍內,允許自己先參與一點點就好。接著,就等待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發生吧!
(本文撰寫於2019年9月9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
★著作: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教育現場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當孩子在課堂上睡著時——是有問題的孩子,還是被問題困住的孩子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photos/children-infant-girl-school-306607/)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前幾天,與一位有多年教學經驗的資深老師閒聊。他說,年輕時在大學裡任教,看到學生在課堂上睡覺,要不是把學生給罵醒,不然就請學生離開課堂。他最常對學生說:「要睡就在家裡睡,要來上課就不要睡覺!」
但他現在的想法不同了:「我會想,這學生好辛苦呀!這麼累,還要撐著來聽課,而且硬是要上完全程,好不容易呀!」這是個轉念,放過彼此,大家都輕鬆。
我想起,過去在學校裡教書,如果有學生在課堂中睡著了,我雖然不會口出惡言,但也會去溫柔提醒,因為我也難以容忍有人在我課堂中睡著。後來,授課的對象常是大人,發現大人孩子一個樣,在課堂中打瞌睡的也不少,即使內心再火,也不好去打擾。
--
剛好,最近到某高中去帶工作坊,發生了一件與睡覺有關的「小事」。
我知道孩子們的專注力有限,又是一整天的課程,於是,盡可能設計活潑生動與多變的課程內容,好讓學生保持專注與學習興致。午休過後的第一節課,正考驗著大夥兒的意志力,許多孩子呵欠連連,但仍努力撐著。我的眼角餘光瞥見一位同學,坐在最前排的位置,直接趴了下去,不顧旁人眼光沈睡著。當時,正在進行分組討論,同學們你來我往、唇槍舌戰,但趴下的同學卻不為所動。
我心中有股無名火,大概是些許怒氣吧!
氣孩子不懂得尊重老師、尊重課堂以及尊重自己。然而,我該怎麼做呢?叫醒他,數落一頓?還是視而不見,繼續上課,別壞了課室氛圍,以及打亂自己授課的節奏?
當下,我選擇後者。
--
下課休息時,我見他醒來,便刻意走過去,故做輕鬆地說:「剛剛很累喔!」
這孩子低下頭,有些不好意思。接著用手戳戳鄰座同學:「唉!你們怎麼不醒叫我?」同組同學異口同聲,有呀!叫不醒!
這孩子自己睡著了還怪同學沒叫醒,我心裡正盤算著怎麼糾正他。
「我昨晚幾乎都沒睡覺!」這孩子脫口而出了這句話。
「沒睡覺,那麼你都在做什麼?」
「沒做什麼……」
我以為他是通宵打電玩,開學了還收不了心。
「為什麼不睡覺?」
「我睡不著……」
「怎麼會睡不著?」
「每次遇到快開學或者轉換環境,就很容易睡不著。」
--
當時,正值暑假結束,新學期剛開始,而他又是高一新生。我開始意識到,這孩子可能遇到困難,於是繼續探問:「過去很常這樣嗎?」
他告訴我,這幾年時常如此,每次都會持續個三、四天,才恢復正常。每當睡不著時,一開始躺在床上翻來覆去,腦中好多思緒在奔跑,後來起床坐到客廳裡看電視、看小說或滑手機,但也沒有比較好。
「越睡不著,會越感到焦慮吧!」
我也是常睡不好的人,這種感覺我懂。孩子用力點點頭,我接著說:「會不會,每到晚上要睡覺時,就擔心自己又要失眠了?」
這回,孩子的點頭更用力了!
他說,家人不知道他常失眠,看他半夜不睡,只會叫他:「早點睡」。
我現在能理解,他為什麼在你來我往的動態活動中,沈沈地睡去——因為徹夜未眠,體力不支。我研判,他應該是個對新環境或新生活比較敏感,容易緊張的孩子;根據我的經驗,這類孩子可能還會因為焦慮,而在其他生活適應層面出現問題。
當下,我給了他一些可以改善睡眠的生活建議,同時叮嚀他,若問題持續而嚴重影響到健康、學習或生活,務必找學校的老師談談,輔導教師會是個好選擇——我希望他能夠主動求助。
孩子用疲憊但溫和的眼神看著我,對我微微笑、點點頭。
--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想著與這孩子的互動。
我思考的是,如果課堂上,我決定把他叫醒,甚至數落他一頓,後果會如何?就算沒有當眾叫醒他,下課時,我選擇過去糾正他的行為,我會有機會了解他的困境嗎?如果下課時,我選擇對他不聞不問,忽略眼前這個曾經在課堂上睡著的孩子,我能有機會讓他感受到被理解,同時提供他一些建議或叮嚀嗎?
這只是一件小事,卻讓我深刻體會到,身為大人,對孩子的影響力,每分每秒的決定都是關鍵;某一個環節做出不同選擇,結局就會不一樣。
而我私忖著,是什麼讓我做出這樣的決定?我意識到,這幾年,我心裡總有個信念是:「孩子的問題行為常是有功能的」,是這個信念在支撐著我對待孩子所展現的態度。
--
什麼意思?說謊、作弊、敵意、反抗、無禮,或者上課睡覺,這些行為本身並不適當,也不該被默許,但這可能是孩子為了解決問題,所呈現出來的因應策略,所以,孩子正處在困境中呀!——這個體力不支而呼呼大睡的孩子,正在發出求救訊號,他已經好幾天睡不好覺了!
如果我當下動怒了,如果我當時不夠細心,如果我沒有足夠的敏銳度,如果我內心沒有一份堅定的信念支撐著,又怎麼有機會關懷到那些需要幫忙的孩子?
於是,我更體會到,身為大人,面對孩子,說的每句話、做的每件事,起心動念是如此重要。而支撐我們做出選擇的,就是內心的信念;正確的信念,幫助我們做出有效果的行為,而能幫助到受苦中的孩子,至少不會造成傷害。
一旦如此,我在課堂上看到的,就不是個懶惰、頑劣、自我放棄的孩子,而是個身陷困境,需要幫忙的孩子。
(本文撰寫於2019年9月3日,文中案例為真實故事經充分改編)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
★著作: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教育現場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其他人也這樣,為什麼只針對我?」當孩子只想「比爛」時……
會做比較的孩子,常是在意「公平」與否的孩子。當自己與別人一樣表現優異,他希望自己也能獲得讚賞,當別人與自己一樣犯錯,他希望別人也能獲得懲罰,這便是他們理想中的「公平」。
親職教養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這樣說話,孩子會覺得很奇怪吧!」有品質的陪伴,需要刻意練習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photos/father-son-dad-family-father-son-3937095/)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比起上個世代,這個世代的父母有著更多的焦慮與挑戰;因為,長輩過去的那一套行不通,但新的方法還有待學習。難怪有許多家長大嘆:「昨是今非」或「現代父母難為」。
我深知,現在的師長極需要在教養觀念上更新,同時,也要有著可以立即派上用場,促成有效溝通與關係連結的技巧。於是,我常會在演講、工作坊、成長團體或讀書會等課程中,實際示範如何展現這些能拉近親子關係的步驟,像是同理心、正向聚焦、探問與引導等,以及各種自我照顧的方法,也會給學員演練的機會。
有趣的是,我觀察某些學員回去願意嘗試看看,也收到不錯的效果;但卻有部分學員——還蠻大一部分,會把學習留在課堂中,回到現實生活裡,什麼都沒有改變,與孩子及家人依然處在惡劣或冷漠疏離的關係中。
後者不是不用功,他們很勤奮,也很想改變現況;通常不是第一次來參與類似的課程,也可能在很多大師的門下學習過。過去,我總是不解,既然期待有所不同,就得付諸行動去嘗試,為什麼會「依然故我」呢?
--
有一回,我在課堂上示範了一個正向行為支持的回應技巧,也就是找到孩子「做得到」或「有做到」的時刻,立即予以肯定與讚許。這個回應方式的好處是,能讓孩子知道「自己正在做對的事情」,而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會受到大人的肯定」,進而願意表現出更多合宜的行為;背後的假設是「每個人的努力都想被看見」。
當我示範了幾個回應語句後,總會看見在場的家長皺起眉頭,聚精會神地揣摩、思索與抄寫筆記。這時,有個家長舉手,打破沈默。他說:
「陳老師,如果我這樣說話,孩子一定會覺得我很奇怪吧!」
他的發問引起了其他家長的共鳴,紛紛附和道:
「對呀!孩子一定會覺得我吃錯藥了!」
「用這種方式說話,真的有點奇怪耶!」
當下,我恍然大悟,為什麼求知若渴的家長,在學習了心理學上實證有效的溝通方式後,回去卻不願意在生活中落實出來?沒試過,又怎麼會知道是否有效?
或許,不是難度太高,也不是我沒有講明白,而是「不熟悉」。因為不熟悉,所以不習慣這麼做;特別是,這些溝通方式與平常習慣的說話方式大相徑庭,當然也會質疑這麼做,是否真的有效果。
--
確實,這些新的溝通技巧,往往是「反直覺」的,也就是,沒事你不會這樣說話。從小到大,你從沒聽過身旁的家人這麼對話過,也從沒人教過你要這麼說。於是,在實際生活裡,慣性總是駕馭著我們的行為,採用最熟悉的溝通方式與家人或孩子互動——常常沒能帶來效果,甚至有著破壞關係的副作用。
然而,舊有的溝通方式是如此地習慣與熟悉,於是,在任何情境中,我們都會不假思索地用出來。特別是,當關係緊張或衝突一觸即發的當下,那些常講的話更是毫不猶豫地脫口而出,不自覺地傷害對方或彼此的關係,而使得關係品質每況愈下,終至不可收拾。
另一方面,當我們採取新的溝通方式,他人的回應也會引發我們懷疑自己是不是說錯了話。
例如,當你第一次用同理心回應孩子的情緒感受時,你對著考試成績不佳的孩子說:「我想,這次沒能考好,你一定感到很挫敗吧!」,孩子可能瞪大眼睛看著你,一時說不出話來。也可能,噗叱地笑了出來:「爸!你到底在說什麼呀?」
於是你想著:「是我說錯話了嗎?」,心裡也可能出現質疑的聲音:「新的回應方式,真的有效嗎?」接著,你可能就此打了退堂鼓,放棄使用那些不熟悉的溝通技巧。
然而,孩子會有這樣的反應,常常也是因為「不習慣」或「不熟悉」造成的——他從來沒預期你會這麼對他說,當然會覺得很奇怪。
--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也沒有人教過我要這麼說話,當我有幸進入助人領域鑽研後,才學習到這些心理學上實證有效的溝通技巧,而慢慢改變了說話的習慣,這往往需要長時間經年累月的練習,一不小心還會打回原形。一開始因為不習慣,而總是有些「卡卡的」,也讓身旁的人感覺到「怪怪的」,經過反覆練習後,就沒這個問題了。
於是,我對提出這些疑問的家長說:「越是這樣,越是要刻意地多做出來、多說出來!」
「當你用新的方式進行溝通時,本來就會引發對方有別於以往的反應,不論是愣住了,還是說你很奇怪,都是正常的。這麼做的目的,就是要透過新的溝通方式去引發對方新的反應,進而打破慣常的溝通循環。所以,你要給自己時間去練習,逐漸習慣這樣的說話方式,也要給孩子時間去體會,新的溝通方式帶來的感覺是否有別於以往。」
習慣與行為的改變是漸進的,總會有一段混亂期,正因為舊的習慣被破壞,新的習慣又尚未完全建立起,感覺「很奇怪」或「不適應」都是正常的。只要一段時間的反覆練習,便會開始逐漸熟悉,而良性的互動循環就此啟動。
--
所以,在學習有品質的陪伴的過程中,刻意練習直到自然而然是必要的。
你需要有意識地找機會,去把你學到的新的互動技巧,刻意地用出來——除此之外,別無他法,不斷地練習就對了。
當然,我也鼓勵你與孩子核對,當你說出新的話語,與過去慣常的回應方式相比,哪一個聽起來比較友善、感到比較多力量、覺得比較被理解、感覺比較能接受?接著,再做適當地微調。
在反覆多次後,讓新的習慣成為身體本能的一部分,自然在任何情境中都能脫口而出,仰賴的就是練習、練習、再練習。當你每次都願意多做一點點不同的事情,你已經走在改善關係品質的道路上了!
(本文撰寫於2019年8月19日,本文收錄於《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一書中)
--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
8/21(三)新書預購開跑、9/1(日)正式上市
圓神書活網:http://bit.ly/04400258
博客來:http://bit.ly/04400258-B
誠品:http://bit.ly/04400258-ES
金石堂:http://bit.ly/04400258-K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
★著作: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知道做到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提出邀約好難喔!因為我們總是過度放大被拒絕的痛苦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photos/girl-person-female-young-1245713/)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完成學業,進入職場後,過去的同學各奔東西,越來越少聯絡。但拜網路所賜,彼此仍然能在臉書上追蹤彼此的動態,天涯若比鄰,感覺仍然很熟。但隔著螢幕,總是少了那實際見面的溫度。於是,我們總會在彼此的發文中留言:「找個時間約出來聚聚喔!」
雖說是如此,幾年過去了,仍然沒機會聚首,連見上一面都沒有。
直到有一天,我猛然發現,如果沒有刻意邀約、特意安排,只是嘴上嚷嚷,這幫老朋友這輩子注定就只能是「網友」了。
「為什麼不刻意約出來見個面呢?」尤其是,有些朋友住的也不遠;或者,出差到外地時,順道拜訪一下,也行!問題就卡在,想歸想,卻始終沒有付諸行動。
--
有許多人都會在提出邀約前猶豫、卻步或者心生畏懼。我面對的邀約對象是好久不見的老朋友,應該還算容易,如果是要拜訪陌生的客戶、自己心儀的對象、想請教的前輩,或者,欠錢不還的賴皮鬼呢?應該更棘手吧!
其實,明明只要一通電話打過去,或者傳個訊息、發個電子郵件也行,但我們就是連做都不做,一拖再拖,直到機會就這麼流逝無蹤。想一想,也許下次你與老友再見面,可能是某人的喪禮上了。
為什麼?理由無他,因為我們害怕被拒絕;所以,我們總是用各種理由為自己開脫,像是,對方工作很忙、對方不一定有興趣、對方不會想理會我……諸如此類的。
「被拒絕」真有這麼可怕嗎?
試想,當你打電話給你的朋友,想邀他週末出來聚聚,但他告訴你,這週末已經安排其他事情了,他感到很抱歉。在你掛上電話時,心裡的感覺是什麼?
「啊!好丟臉……」
「啊!會不會,其實他不喜歡我……」
「啊!我果然約不成別人,真是遭透了!」
你看,你的內心又上演了許多小劇場,而這些內在對話,都是與現實不符的想法,都是一些會自我挫敗的念頭。因為,你把「被拒絕」與「我很糟」劃上了等號。「被拒絕」擊中了你內心本就低落的自我價值感,即使對方拒絕你的理由,根本與你一點關係也沒有。
因為我們不喜歡被拒絕,所以我們總是在提出邀約的大門前徘徊不定,我們總是不斷猜想:「對方會不會拒絕我?」「拒絕我該怎麼辦?」,因為沒有把握,所以不敢行動。只是,若不大膽行動展開邀約,怎麼知道結果是好是壞呢?
--
提出邀約的結果只有兩個,一個是被接受,一個是被拒絕,不論機率大小,都是這兩種結果。但如果你不試著邀約看看,結局就只會有一個——永遠不會被接受。所以,有多少少男少女,因為害怕被拒絕,遲遲不敢對自己心儀的對象開口示愛,直到心上人被其他人追走,後悔莫及。就好像,你的嘴裡總嚷嚷著要是中樂透,發財後就要去做些什麼——請問,你去買樂透了嗎?
因此,我們需要在心態上做出改變。當你想對某人提出邀約時,你得提醒自己,提出邀約帶來最大的懲罰,不過就是邀約不成——事實上,你根本沒有任何損失;但獎賞卻是獲得對方的應允,也許是一個商業機會、老友相見的快樂,或者,擄獲心上人的芳心,再怎麼看,都是個穩賺不賠的交易。
--
不過,你還是覺得不划算,這可能是受到「損失迴避」(loss aversion) 的心理傾向影響。也就是,如果會獲得相等程度的獲益及損失時,我們傾向於更在意或避免損失;因為,在人們的主觀感受上,損失帶來的痛苦程度比起獲益帶來的快樂程度高更多。
而在提出邀約這件事上,我內心期待的是對方能夠答應我的邀約,但我知道有被接受與被拒絕兩種可能,我便會放大被拒絕的可能性,以及被拒絕所帶來的失落感,這會讓我在提出邀約前卻步猶豫,接著再用像是對方很忙這種理由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當你更為理解人類在評估風險與做決定上的弱點時,你便該啟動理性的大腦來思考提出邀約這件事情,而非被那些不理性的心理傾向給綁架了。
--
有個「這又不是世界末日」的宣言,可以幫助你突破害怕邀約被拒絕的困境,就是,當你要對他人提出邀約而感到焦慮不安時,大聲對自己說:
「被拒絕時大不了 ,這又不是世界末日!」
空格裡頭填寫的,就是你能想到被拒絕後最糟的情況。例如,當你向心儀的對象告白時,你可以告訴自己:「被拒絕時大不了代表我還不夠優秀,這又不是世界末日!」
仔細想一想,這些你能想到最糟的狀況,好像也沒有這麼糟,還有什麼能比世界末日更糟的嗎?
好了,還在等什麼?快對你想邀約的對象提出邀約吧!——被拒絕時大不了把帳算在我頭上,這又不是世界末日。
(本文撰寫於2019年8月15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著作: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育兒路上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育兒路上最難放手的,也許是兒時的自己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photos/baby-child-cute-dad-daddy-family-22194/)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女兒剛滿周歲,時時刻刻都在變化中。最近幾個晚上不願意由我哄睡,一定要媽媽陪才行。我很納悶,平常是我與太太輪流哄孩子睡,在親職工作的參與上,我也盡量不缺席,怎麼孩子到了晚上,進了房間,看到我便嚎啕大哭,難以安撫。直到太太接手,才緩緩睡去?
為此讓我深感挫折,太太安慰我,說我已經盡力了,不要放在心上。直到,我與女兒的保母聊起這件事,經驗豐富的保母笑著說:「孩子本來就變來變去,過一陣子又要找你了。」我才稍微釋懷。
說起來,這真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我卻感覺很受傷。究竟,我在難過些什麼、挫敗些什麼、受傷些什麼?
我想,一方面,沒能得到孩子的「芳心」,令我很失落。畢竟,我期待與孩子一直保持良好的關係。尤其是,當女兒用盡全力想把我推開,去找她媽媽時,我很擔心,她會不會一直不喜歡我?
另一方面,我不希望太太覺得,我沒有在育兒工作上盡力,如果以後孩子都找媽媽,我無法分擔育兒上的辛勞,太太會怎麼看我?
想到這裡,我猛然發現,我的「討愛症」又發作了。
--
討愛的背後,是一直覺得自己不夠好
「討愛症」是沒完沒了渴求他人認同的毛病。一直以來,我總想受人歡迎,所以,時常過度付出,以獲得身邊親友的肯定,或至少,不要被討厭。也因此,心中時常上演著小劇場:
「我這麼做,他們會怎麼看我?」
「我會不會被討厭,不被喜歡?」
「如果被討厭了,怎麼辦?我是不是很糟?」
於是,我容易過度在意別人的觀感,總是希望在他人心中留下好印象,透過尋求肯定與稱讚的方式,證明自己是個足夠好的人。即使知道自己並不差,各方面都有像樣的表現,更知道掌聲不需外求,就是免不了期待獲得認同。我太太常說,像我這樣的人,很辛苦,總要時常檢討自己,看見自己做得不夠好的地方。仔細想想,我是真的常常檢討自己,因為,總覺得自己還不夠好。
--
兒時的求生模式,成了長大後面對世界的唯一選擇
這樣的行為模式,絕不是現在才出現,回顧童年,早就有跡可尋。從小,我的努力大多能得到成果;在各方面,我總是被認可的。因此,我知道,付出努力爭取好表現,或者為他人展現貼心,就能換來他人滿意的笑容——這是我從小的求生模式。
行為一旦有效,就會持續出現,直到成人,都是如此。但是,即使我已經獲得十足的肯定,也不再需要透過這種方式去證明自己的價值了,為什麼我仍然停不下來?
因為,我依稀記得,小時候,每當我有了好表現,父母在稱許我之後,總會補上一句:「如果再……一點就更好了」。
「如果再考好一點就更好了!」
「如果再進步幾名就更好了!」
「如果能像…….一樣,就更好了!」
或者:
「你什麼都很好,唯一的不足就是……」
「你只要再……,就很完美了」
對我而言,父母總是在我努力獲得好表現後,提醒我還有不足的地方,於是我總覺得自己不夠好,仍然需要繼續努力證明自己的能耐——或者,獲得愛與認同。
小時候,父母就是孩子的天,父母說夠好,孩子才會覺得自己夠好。每個人從小就是透過父母的眼睛看世界,父母解讀萬物的方式,會成為我們理解世界的視框,也常內化成為我們一輩子的思維方式。
--
當能理解與覺察,就不需再向孩子討愛
也難怪,我總是覺得自己還「不夠好」。
可怕的是,小的時候想獲得父母的肯定,長大後有了自己的家庭,則冀望獲得另一半的認同;當有了孩子時,仍然繼續向孩子討愛。於是,便會在孩子不賞臉時,感到失落、挫敗,甚至受傷——那份受傷的感覺,與過去很努力表現,仍然被父母挑剔時的感覺很像。
當我能覺察與理解了這一切,我知道,過去父母對待我的方式,是希望我自我突破,而不是認定我不夠好——只是父母沒有更適合的表達方式。而我不也需要向我的孩子討愛,因為,孩子不該為我的情緒負責。於是我告訴自己:「孩子選擇要給誰哄睡,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與我是否足夠好或值不值得被愛,一點關連也沒有。」
我需要做的,就是全然地接納與尊重。否則,我可能會因此惱怒,用更極端的方式要求孩子配合,而帶給孩子無法承受的壓力;或者,轉而指責孩子不聽話,挑剔孩子的不足,而讓孩子長大後也覺得自己不夠好。也有可能,一氣之下,揚長而去,不再想管孩子的事,到頭來被太太抱怨,再證明我果然是個不夠好的父親。
--
感謝孩子給予我們再成長一次的機會
在親職教養上,卡住你的,也許不是技巧不足,或觀念不正確,而是兒時的自己還纏著你。特別是在那些育兒卡關的時刻,你的挫敗與沮喪,常與過去你如何被對待,或者你一直以來的求生模式是否繼續奏效有關。
於是,很小的事情都可能把你惹毛。如果你願意靜下來,聆聽那些受傷情緒達出來的訊息,適時回溯生命經驗,你才會找到困境的源頭。
看懂了,就要學著與兒時的自己和解,對兒時的自己放手,然而,這一點都不容易——這回成功化解了,下一回還會再出現。相信我,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覺察與自我提醒,我們會越來越進步。
孩子正是一面鏡子,照見我們的內心深處的傷,也讓我們有機會再成長一次。
(本文撰寫於2019年8月6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著作: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親職教養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長大後,忙著當大人,忘了我們也曾經難搞過!—《圖解青少年的難搞小劇場》推薦文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有一次,和太太去逛三峽老街,在一座橋上漫步,一陣輕風拂來,令人感到心曠神怡。正在享受這舒服的片刻,突然聽到後方傳來一群青少年的喧嘩笑鬧聲。
「X你娘!」其中一位男生罵了一句三字經,接著憤慨地說:「這裡怎麼會沒有垃圾桶,叫人垃圾要丟去哪裡呀?」接著又是一句三字經,是另一個人的聲音,有人附和道:「對呀!就是嘛!」
過了橋,我們遠離了那群青少年。太太問我,有沒有聽到剛剛那群大孩子們說的話?我點點頭。太太又問我,有什麼感覺?我說:
「我覺得他們很粗魯!找不到垃圾桶,為什麼一定要罵髒話,太沒水準了!」
太太點點頭,又說:「那麼,妳知道我怎麼想的嗎?」
我露出疑惑的表情,等著太太說下去。她說:
「我覺得,他們很值得肯定!」我有些詫異,太太繼續說:「因為,他們手上有垃圾,會想找垃圾桶,而不是隨手丟棄;而就算找不到垃圾桶,也依然把垃圾拿在手上,沒有隨地亂扔!」
剎那間,我好像被雷劈到似的!
同樣的場景,為什麼,太太可以看到我看不到的——正向、美好與難得之處?而我,卻只關注到那群人粗魯、醜陋的一面?我對老婆大人的智慧以及正向的眼光,感到無比佩服。
--
理解青少年的內心世界
從我從事心理諮商助人工作後,大部分接觸的案主都是青少年孩子,各種疑難雜症都有。對許多青少年孩子的父母及老師而言,青少年真的很「難搞」,是最難相處的一群人。也因此,來到我面前需要我幫忙「整修」一番的,也常是令大人最感頭痛的一群。
然而,我卻從他們身上,看到許多焦慮、不安、惶恐與無力,渴望獨立但又害怕丟臉,令他們總處在矛盾與猶豫之中。而更多時候,你可以從他們那些難以被接受的「問題行為」中,看見背後其實有著正向意圖——對人的善意、體貼與包容等。
真的如此嗎?真的!你得先丟棄成見,刻意去發現。就像,在三峽老街上,我也許得刻意去忽略那些不堪入耳的三字經,才有可能看見孩子其實很願意為環境整潔盡一份心力,這恐怕比許多大人還好得多了!
所以,我常與青少年身旁的大人們說,大人要扮演的角色,不是代替孩子解決問題,或者要求孩子一定得怎做才行,而是試著去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看見那些從未曾被好好肯定過的正向意圖。而當一個人能被充分理解時,他便會願意為高築的城牆開一扇門,雙方便有了互動的機會。
--
找回與孩子相處的希望感
只是,對許多人而言,這似乎很難。一看到青少年表現出隨性、無所謂、輕浮、猶豫、高傲、目中無人、暴躁與多愁善感的樣貌,便要皺起眉頭,開始說教——如果講道理有用,早就不用繼續講了。於是,大人的碎唸、怒斥或者冷嘲熱諷,又激起了孩子的對立反抗,如此惡性循環令彼此都煎熬。
也許,我們都忘記,我們也曾經是個孩子,也曾經年輕過,也曾經在青少年階段,做過令大人搖頭嘆息的荒唐事蹟。當時的我們,也不覺得自己做錯什麼,只是渴望能多被理解一些!而當我們長大後,忙著當大人,卻忘了當初的我們,腦子裡在想什麼,內心裡在乎什麼。
這本《圖解青少年的難搞小劇場》正能幫助忙著當大人,卻忘記曾經荒唐過的師長,快速理解青少年孩子複雜的心思。書裡舉的,都是在大人眼中看不慣的「問題行為」,許多父母看了肯定點頭如搗蒜:「對對對!就是那副德性!」同時,作者也延續上一本作品《圖解孩子的失控小劇場》的風格,用簡明的圖示精闢地解析這些頭痛行為的原因與各種處理策略,針對不同的問題來源,採取不同的應對策略。如此,父母在面對孩子難搞的問題時,就不會永遠只有一種或兩種解決方案,要不是大聲怒斥,不然就是說教叨念。當一個人面對困境的選擇變多時,就會感到充滿希望。
我很期待師長能在這本書中,找到與青少年相處時的希望感。
--
正向眼光,讓我們接近一點點
更重要的是,這本書幫師長們開闢了新的視野,去重新看待青少年的「難搞」。那些難搞的言行舉止,換個角度看,便能找到正向的意義或功能。例如,孩子常常對父母的問話不理不睬,這顯示孩子正在認真思考,沒想清楚前不輕易說出自己的想法;又如,孩子做事總是拖拖拉拉,會不會,孩子是要求完美,不想草率地做出結果結果。
帶著不同的眼光,我們才有機會更接近孩子一些些;最後,你會發現,面對這些問題,都有著極為類似的介入途徑,就是理解、尊重、鼓勵、肯定、陪伴,以及,學著放手。
因為,與青少年孩子相處的最高指導原則無他,就是營造良好的親子互動關係,在關係中能互相關懷卻又感到輕鬆自在,這比什麼都還要重要!
同時,我也認為,這本書也很值得青少年朋友閱讀,雖然這是一本教養書,主要是給父母閱讀的,但是,當青少年孩子翻閱了之後,肯定會有一種「被懂」的感覺——原來,有人可以把自己內心深處的混亂矛盾給說得這麼清楚。而在拓展自我覺察的基礎上,做出更正確有益的選擇。
(本文為《圖解青少年的難搞小劇場》(地平線文化出版)一書推薦文)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著作: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