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均是國小六年級生,從小四開始,三天兩頭向父母吵著,要一支自己的智慧型手機。
他說:「同學都有,只有我沒有!」,還有「沒有手機很不方便,根本無法和同學聯繫;同學在聊什麼我也不知道,我快變成班上的邊緣人了!」
一開始,父母不願意答應,認為年紀還太小。但小均越吵越兇,甚至說出:「你們就是不愛我!」
眼見親子衝突越演越烈,小均的父親終於妥協,在小五升小六的暑假,讓他擁有了第一支智慧型手機。
—
當智慧型手機成為親子衝突的來源
「我原以為,給他手機後,爭吵會變少;沒想到,現在天天為了讓他少點滑手機,衝突反而更嚴重!」
現在,小均放學回家就是盯著螢幕,課業敷衍、成績下滑,情緒也越來越暴躁,動不動就吼叫怒罵。
父親後悔莫及,但要把手機收回來,幾乎不可能。他問我:「該怎麼辦?」
其實,小均不是唯一沉迷手機的國小生,他的父母也不是唯一為此煩惱的家長。
我給小均的父親以下循序漸進的做法,撐過一段無法避免的陣痛期。
—
重新協商規則——不是剝奪,而是共管
父母雙方先行討論,統一口徑,避免做法不一致。接著,選擇情緒平穩的時刻,對孩子說:「我們不是要把手機收回,而是改成『有條件的使用』,讓你能與同學互動,又顧及睡眠與學業,我們一起來訂規則。」
對話過程中務必先聆聽,並同理孩子的擔心與需求,再清楚表達父母的立場。
—
微減手機用量,從兩個堅持做起
孩子可能會說:「不要管我」,但父母的底線必須踩穩,我認為至少有兩個。
一個是「夜間停網」,不讓手機或網路陪著孩子過夜;第二是「限定地點」,只在公共空間使用,手機不帶進私領域。
前者,可以用網路監管軟體來控管,晚上十點過後全家斷網。後者,則是提供孩子具有上網功能的桌機或筆電。因為機身大、螢幕也大,移動不易;放在公共空間,也比較容易控管。
孩子依然可以上網滑社群、看短影音,或打電玩,但不需要一直抱著手機,也能避免孩子在私人空間上網。
先要求做到前述兩項就好,一段時間後;再與孩子討論微調遞減每週使用時間。每次調整前,都要先與孩子討論過,而非父母單方面決定。
—
面對孩子的情緒爆炸
執行規則時,孩子通常會情緒爆衝,讓你不得不妥協,這是最考驗家長的。父母可以這麼說來接招:
- (一)表達同理:「我聽見你很不甘心,因為剛才玩到關鍵處。」
- (二)表達界線:「你可以生氣,但不能罵人或摔東西。」
- (三)明確要求:「請你先冷靜下來,不再吼叫時,我們再討論。」
請記得,別隨著孩子的情緒起舞,更不要被激怒,允許孩子可以生氣,但依然堅定執行規範。
—
找尋網路以外的替代滿足
不能只有限制手機,也要和孩子一起討論:「不玩手機時,可以做什麼?」
別急著要孩子去讀書寫作業,先陪著孩子一起進行其他休閒娛樂。像是,假日帶孩子參與戶外活動,接觸大自然,加入不需使用螢幕的營隊;在家則可以一起玩桌遊、撲克牌、繪畫、看漫畫,甚至一起用電視追劇、看電影,都比讓孩子盯著手機來得好。
你會發現,孩子缺乏的,也許是大人的實質陪伴。
—
展示成果,見證進步
撐過了陣痛期,當孩子開始手機減量,睡眠充足,情緒平穩時,學校生活和作業表現等方面,都會漸入佳境。
務必讓孩子看見自己的進步:「我發現你最近精神變好、微笑變多,人變可愛,功課業也進步了,這是你努力控制自己減少使用手機的結果,我很為你感到開心!」
記得,把成果歸功給孩子,讓他知道,這是他努力的結晶。
—
打不過它,就加入它
如果,執行上述任務卡關連連,還有一招,就是乾脆和孩子一起埋進螢幕裡,陪他一起看影片、和他一起打電玩、刷社群。
這麼做,或許能了解螢幕對孩子的吸引力在哪裡,以及,網路世界滿足了孩子的哪些心理需求。同時,你們會有更多共同話題,成為互動與對話的素材。
就算孩子暫時戒斷不了手機,親子之間在真實世界中互動連結也不至於斷裂。
—
撐過陣痛期,別怕孩子生氣
我必須說,這絕對不是一段容易的過程。若孩子出現頻繁的暴力攻擊、自我傷害或拒學等現象,請務必要與學校老師密切合作,並向外尋求資源。
其實,避免手機成癮的最佳方法,就是預防。
但既然孩子走到這一步,遇到了,也得面對。請你做好心理準備,下定決心,別怕孩子生氣,更別怕被孩子討厭。
有時候,戒斷手機和網路,就是會有一段陣痛期——孩子會有,大人也會有。漸進式地收回手機自由,幫助孩子發展其他生活重心;在堅持之下,一定有機會找回孩子應有的生活節奏。


_240822_7.jpg)


.jpg)

-scaled.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