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孩子,請你慢點長大:陳志恆親子成長繪本》《用愛軟化尖刺,用心讀懂孩子:有寬容,也有堅持的彈性教養練習》《晨讀10分鐘:幸福的正向練習》、《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12本書,為2018~2024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442 帖子

-

2 意見

長輩老愛干涉孩子的教養問題,該怎麼辦?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photos/granny-grandmother-woman-child-4219405/)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如果你和長輩同住,從孩子出生的第一天,不!是孩子打從娘胎的那一天起,就得面對長輩不斷在教養上面下指導棋的困擾了。 為什麼說是困擾?如果兩代之間的教養觀念不一致,勢必會發生衝突,這時到底該聽誰的?又因為父母是長輩,總是得禮敬三分,再加上如果時常需要長輩幫忙照顧孩子,再怎麼樣也是有求於人,怎麼可以不順著他們的意思? 於是,許多新手父母便處在進退兩難的處境。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方法,大概就是別與父母同住,但是,這未免太不切實際了! -- 教養的執行者,永遠是孩子的父母 好吧!如果非得同住一個屋簷下,或者時常會碰面,就需要正視這個問題。請先把一個觀念牢記在心——你是孩子的父母,你就是孩子教養上的主要執行者,而上一代只是顧問。所謂顧問,就是扮演參謀的角色,提供意見,但是否採納意見,或實際如何執行,得交由執行者來做最終決定。 所以,理想上的教養圖像應該是,祖父母分享過來人的寶貴經驗,而由年輕的父母共同思考與決定是否採納,祖父母則予以尊重並支持。你會說,你也想這樣,但理想終歸是理想呀! 我想請你思考的是,既然你的父母會干涉你對孩子的教養方式,是否也會干涉其他你人生中的大小事?像是,找什麼工作、在哪裡定居、婚配的對象、結婚的禮俗……等,答案應該是肯定的。於是,你總會覺得,你已經長大了,父母還要干涉你很多。沒錯,你的父母就是無法對你放手,還把你當成個孩子,所以,連你生兒育女的事情也不免要參一腳。 -- 你不能要求長輩不干涉,但你可以決定不讓長輩干涉 面對長輩不時的亂入,你的態度是什麼? 長輩會干涉,就是會干涉。如果你的父母還沒有意識到你已經獨立成熟,難以對你放手的話,你只能接受「父母就是會出手干涉」。換句話說,你不可能要求他們不這麼做——他們一直以來都是如此,這是他們人生價值的來源。但是,他們的干涉會成功,往往是你讓步了,也就是,你允許他們干涉你對孩子的教養。 因此,你要做的,就是明確地讓他們知道,你已經長大了,有足夠的成熟與智慧,去判斷如何教養孩子。請堅定地告訴他們:「我謝謝你們、也尊重你們提供的意見,但是否採納或如何做,請尊重與支持我的判斷。」 即使你這麼說,長輩仍然會喋喋不休,處處想方設法介入,特別容易破壞你對孩子設下的界限與規範,甚至對你來個情緒勒索。這時,你也不需要與他們有過多爭辯,請堅定地再度將教養規範給建立回來,用實際行動讓父母知道,你在孩子的教養上面自有一套原則。 -- 成為神隊友,支持你的另一半勝過你的長輩 為什麼我們難以抵擋長輩的干涉呢?有很多時候,長輩的介入正反應出,伴侶之間的相處品質本身可能正亮起了紅燈,也許是無法互相信任、難以互相支持、缺乏適切溝通,或者,逃避真正的問題。 當夫妻之間有了嫌隙,第三者就有了趁虛而入的空間,那個第三者,不是「孩子」,就是「外人」,不然就是「長輩」。當孩子介入夫妻關係時,便成了提早成熟或長不大的孩子;當外人介入夫妻關係時,就有了外遇的可能性(另一個外人叫做「工作」);而當長輩介入夫妻關係時,就會過度干涉孩子的教養問題。 現在你明白,家庭的核心就是你與另一半的關係,是不容許被介入的。上一代不該介入下一代的婚姻,下一代也不該被捲入上一代的婚姻風暴中,代與代之間都需要互相尊重。 所以,請檢視你們的婚姻關係,用實際行動支持你的另一半。當婚姻中的一方,能在孩子的教養上感受到另一方的全力支持,兩人擁有著一致的教養態度,那麼,在面對長輩干涉的壓力下,也會越堅定,越能踩穩腳步,至少,壓力不會這麼大。 -- 自己的父母自己搞定 面對長輩干涉的問題,最困難之處就在於下指導棋的人不是自己的親生父母,於是婆媳衝突的戲碼總是反覆上演著。所以,當長輩又在介入指揮時,千萬別讓太太獨自一人去與公婆奮戰,或者由先生自己去與岳父母對峙。 自己的父母請自己搞定吧!只有你最理解自己的父母,你本就該負起責任去做好溝通的工作;就是因為你不夠堅定,放不了手的長輩才會管到你的另一半去。雙方若能各自搞定自己的父母,便能專心一致地將更多心力放在孩子的教養上。 -- 溫和而堅定,孩子都看在眼裡 對許多人而言,與長輩溝通教養觀念,是相當費力的。在這過程中,你得堅守立場,但又不能輕易動怒,因為他們是你的父母,你需要尊敬他們。你必須學會用「溫和而堅定」的態度去應對,就好像面對叛逆或不聽話的孩子,溝通的原則也是一樣——溫和而堅定。 千萬不要用貶低、輕視或責怪的語氣與父母溝通,因為,再怎麼樣,他們都是出於一片善意。更重要的是,你如何與長輩互動,孩子都看在眼裡,未來也會用這種方式對待你。你表現出的是尊敬的態度,孩子就學習到尊敬;你表現出的是粗魯無禮,孩子未來就會與你沒大沒小。 身教永遠大於言教,請記得孩子一直在觀察著。 最後,當有一天孩子長大成人,有了下一代後,請退讓出位置,讓孩子自己主導教養孩子的事情。你就做個顧問,在一旁觀察,適時提供意見,更多的是表達支持,當孩子的後盾,如此就好。 -- 夾在長輩與孩子之間,該怎麼處理? 一般人最常遇到的,大概是長輩時常以愛為名破壞了父母為孩子設下的規範。例如,讓孩子多看電視、延長使用手機的時間,或者,拿不健康的零食給孩子吃——用這種方式表達對孫子的疼愛。你的困境在於,一旦規範被打破,就很難再建立回來,因為,孩子會拿阿公阿嬤當擋箭牌,讓你束手無策。 除了和長輩不斷溝通外,你仍然得用溫和而堅定的態度告訴孩子:「阿公阿嬤之前讓你玩手機,是他們對你的疼愛,你要感謝他們;但爸爸媽媽與你約定好的事情,你需要遵守。現在,請你將手機交給我。」 記得,再怎麼火冒三丈,也不可以在孩子面前說長輩的壞話,你可以帶孩子去體會祖父母的關愛,但仍得遵守父母設下的規範。自始至終,你的態度依然是「溫和而堅定」。 (本文撰寫於2019年7月23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著作: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到底要我怎麼做,你們才會滿意?」也許,你才是對自己最刻薄的人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與好久不見的好友仲允再碰面,我們都進入婚姻了。本來「結婚怎麼都不通知?」這樣的話,正要脫口而出,但發現自己結婚時,也沒通知對方。 聊起婚後的生活,仲允面有難色。他說: 「我也說不上來哪裡有問題,但就不是很快樂。其實,我太太很體貼,也很獨立,雖然生活習慣與我有些不同,但我們相處起來也都算和睦。只是,我最近一直感覺到在婚姻中有些辛苦……」 我繼續靜靜地聽他說。 「我太太最近會跟我抱怨一些事情,像是,我太忙了,沒太多時間陪她,或者,夫妻倆好久沒有一起出去走一走了,或者,現在的生活都圍繞著孩子,都沒有兩人獨處的悠閒時光……」 「每次聽到太太這樣講,我心裡都會有點火。工作忙碌也不是我願意的,有了孩子本來就會沒自由呀!可是,我又不知道該怎麼把我的想法表達出來……」 -- 「為什麼難以表達?」我想知道他被什麼卡住了。 「唉!我也不知道。應該是說,太太抱怨的也沒有錯,而且,我知道她應該不是針對我,更不是數落我,就是在苦悶的生活中發點牢騷罷了。跟她計較這個,好像顯得我度量不夠。」 「既然是這樣,為什麼還會覺得『心裡有點火」』呢?」我直覺想到,這個「有點火」的感覺,正是好友心中糾結的點。 「我不知道……」 我觀察到,仲允嘴裡雖這麼說,但似乎設法在體會那個「有點火」的感覺。 「到底要我怎麼做,你們才會滿意?」仲允脫口而出這句話,我有些嚇到。他繼續解釋:「我當時腦海裡,就是不斷浮現這句話:『到底要我怎麼做,你們才會滿意?』」 我有些不解:「你覺得太太對你不滿嗎?」 他連忙搖搖頭:「不!沒有,她常說,能夠和我結婚,是她的福氣!」 「那麼,是什麼讓你還會這麼想?」 「我覺得......我已經很努力了,但怎麼做,好像就是不夠?」 「不夠?」 仲允點點頭。他告訴我,結婚後,他盡力扮演一個好老公的角色,除了在事業上奮鬥外,對家庭也盡心盡力;孩子出生後,更是努力撥出時間陪伴孩子。聽他的描述,我知道他對家庭很有責任感,對太太也是相當體貼。 「但我不知道,我都做到這種地步了,為什麼還是無法讓人完全滿意?」 我似乎明白了,仲允很渴望在太太面前,做一個一百分的完美老公——應該是自我要求想到達無懈可擊的程度吧!他是這麼想,也努力實踐,因此,每當太太有些抱怨,也許不是直接針對他,他便會感到一股怒意——或許還摻雜著挫敗、不被理解、委屈,抑或無力。 -- 「除了跟太太相處有這種感覺外,在其他事情上呢?」 仲允想了想,眼睛亮了起來,他說:「你沒說,我沒想到。我發現,在工作上,或者以前唸書的時候,也是會如此。像是,我覺得我已經為我們單位做了很多了,但只要聽到同事稍微抱怨,我就會很生氣,心裡很不平衡。還有一次,在大學時代,我負責辦理班上的旅遊活動,我忙了好一段時間,但仍然會聽到一些不滿的聲音,我氣得很,即使大部分的人,都是肯定我的表現的。」 好像,只要是仲允用心付出的事情,就期待要獲得他人百分之百的認可才行。仲允接著說:「我知道這很荒謬,但我就是希望自己百分之百的完美,就算是百分之九十九,我都會不開心!」 我心想,那麼他的生活一定常常不開心吧!他低下頭,沈思了一會兒後開口:「嗯……大概,從小時候起,就是這樣子了吧!」 「從小,我的課業表現優異,其他方面也樣樣強,總是獲得學校師長或同學的喜愛與讚賞,也因此,我樂在努力成為一個好學生。唯獨,在家裡,我的父母雖然也誇獎我,以我為榮,但總是覺得我還可以更好……」  我十分佩服仲允的覺察能力,他已能連結到自己的童年成長經驗。他還跟我說了很多小時候的事,隨口向我舉了幾個例子,父母常這樣對他說: 「考99分雖然很棒,但如果能考100分就更好了。」 「你的身高雖然不算矮,如果可以長到180公分就更完美了。」 「你的成績雖然很優秀,不過你表哥可是資優班的呢!」 「你參加演講比賽很好,那個誰我聽說他以前是辯論校隊呢!」 就連長大了,也常接到父母的電話: 「你的工作收入都很不錯,就是身材一直在走樣,要好好保養!」 「我知道你存錢的速度很快,不過我聽說你堂哥在某間公司年收入將近200萬。」 -- 仲允的父母,從小常用「我知道你表現得很棒,但如果可以再……就更好了!」這種句型來回應他的任何表現。這讓仲允感覺到自己是值得被肯定的,但卻永遠不夠好。如果父母針對孩子的表現,總是告訴孩子,還有進步的空間;不然就是提醒孩子,還有人比你更好,那麼孩子很容易就會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好」。 仲允無力地說:「我一直想當父母心中那最完美的孩子,但卻永遠做不到!」 難怪,仲允長大後,會如此在意自己的表現是否符合他人期待。換句話說,他是活在他人期待下,渴望自己的表現毫無瑕疵。於是,他容不下任何的批評或指教,他人中性的回饋也很常被解讀成「是我不夠好」。所以,他很容易感覺到別人對他吹毛求疵,事實上,是他對自己吹毛求疵。 我試著把我的觀察,告訴仲允。他聽了之後,嘆了口氣,說:「是呀!小的時候,我總是在證明給我父母看;長大了,我則是在證明給我的太太看。這輩子,我的努力似乎都是為了向我愛的人證明『我已經夠好了』。真不知道,要證明到什麼時候?」 -- 人生的苦,常來自於「想要的得不到」。不論是關係、感情、財富、地位、機會、體驗……等,你若渴求不得,特別是,別人擁有而你卻沒有,你都會痛苦萬分。仲允的成長經驗讓他內化了父母的期待,為自己創造了一個100分完美角色的目標,他與原生家庭父母的互動模式,讓他以為所有的人都期待他能表現完美。 問題是,這個100分的完美角色根本不存在,這樣的境界也根本達不到。他的所有努力,其實都只是想回應父母的要求,想向父母證明自己已經夠好了,若求不得,就會向其他人身上要。 然而,如果他沒能明白,他早就已經夠好了——也就是充分的自我認同,無須向外證明——最終,就只會挫敗收場,繼續在不同的人際關係裡,去尋求認同,以彌補那些父母沒能好好給他的。 -- 他問我怎麼辦?我說我也不知道。伴侶之間的問題百百款,解法也有千萬種,沒有一套簡單的萬用策略能應付所有的問題。 幸好,仲允是個能夠充分自我覺察的人。於是,當這樣的感覺浮現時,他可以更快辨認出問題在哪裡,而不會遷怒到太太身上。當然,他若能與太太真誠地分享與討論自己的發現,讓太太更理解他的困境卡在哪裡,也許會更好。  但最終還是要回歸自己的身上,當有一天,他不再需要向外尋求認同時,就是準備好切斷依賴、走向獨立的時候了。到時候,他就不會為這種事煩惱了。  但這條路頗為漫長,還得慢慢走下去。 (本文撰寫於2019年7月8日;文中案例為真實故事經充分改寫)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著作: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沒有人的付出該被視為理所當然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photos/hands-teamwork-team-spirit-cheer-up-1939895/)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雖然我們都明白,期待自己為別人的付出,能獲得對等的回報,是相當愚蠢的,更不該期待對方必須為自己改變,因為那終究是失望的來源;然而,「人與人之間是互相的」這句話,卻也是人際相處的重要原則。 -- 團隊中靈魂人物不為人知的心聲 前一陣子,有群大學生為了編輯系上刊物而來採訪我,我們見面了幾次,相談甚歡。編輯團隊中的其中一員,是一位大三的女生,在一次訪談結束後,私下找我聊。 「陳心理師,我們團隊的運作看似不錯,其實……」我想,她大概是要與我討論團隊裡的一些問題吧! 「籌劃這次系刊編輯幾個月以來,總是我負擔最多的事情。舉凡對外聯繫、盯進度、統整、還有收支預算的事情,全都是由我來做,」她接著說:「可是,我心裡很不平衡,為什麼其他人都不願意幫忙?」 原來,她是心裡委屈,想找人訴說。我同理了幾句,反問:「那麼,妳怎麼會願意承擔這麼多呢?」 「一開始,我就是比較熱心。見其他人功課忙,有困難,我就先攬起來做,沒想到,最後全都變成我的事情了。」 我開始在腦中想像,這群孩子團隊分工的狀況。 「心理師,其實,我一直感到很矛盾!」 「怎麼說?」 「一方面,我對其他人的袖手旁觀感到生氣;另一方面,我又覺得,這是我自找的,要做就甘願一點,不該這麼幼稚!」 「那麼,妳有向其他人表達妳覺得分工不均的問題嗎?」 「有呀!」 她告訴我,當她每次抱怨,或者請其他人稍微幫忙一下時,常會得到令他感到相當難受的回應,像是: 「妳之前不是都做得好好的嗎?怎麼會現在有問題?」 「如果覺得不公平,當初就應該提出來呀!」 「妳最擅長這些事了,一直以來都做得很好呀!」 聽到這些話,心裡又更委屈了,特別是,竟然有個成員這麼說:「如果覺得辛苦,就少做一點,又沒人逼妳!」 「這什麼話!」她激動地說:「他們以為我這麼喜歡做嗎?要是我不做,這些事情誰做?這團隊還能運作到今天嗎?我真的很難想像!」 我想,這孩子的委屈,不只是來自於幫團隊做得太多,而是沒有人重視或珍惜她的付出,甚至把她多做的部分,視為理所當然。 -- 當額外的付出被視為分內的工作時 每個人的付出都需要被看見,然而,這卻是人際相處間,導致關係破裂的導火線,因為,我們就是很容易忘記去看到別人的付出。 你會問,為什麼有的人,一開始就願意為團體承擔這麼多?當時他不覺得累嗎? 他當然也會累,但透過付出,他會獲得成就感,為人服務總讓他感到自己很重要。只是,時間一久,當大家把他的付出視為是他「分內」的事情時,服務所帶來的快樂,便會逐漸遞減。尤其是,如果有一天,他出了點紕漏,還會被怪罪為不盡責,那麼他肯定會悶壞了! 這讓我想到,高中時期,班上有位同學,學期初熱心地為大家訂便當,逐漸地,訂便當這份工作就不知不覺地落在他頭上,而他倒也樂於為大家服務。有一次,訂便當的款項有些誤差,當他正焦頭爛額時,竟有同學指責他:「你怎麼可以這麼大意,太不負責任了吧!」這件事讓他擺了整整一天的臭臉。 想像一下,如果有人被這樣對待而心情不愉快,身旁竟有人補上一句:「生什麼氣?又沒有人逼你做,不喜歡可以不要做呀!」——有的,就是有人會這樣說,這大概是最傷人的一句話了吧! -- 最願意付出的人,常是有苦難言的人 每次與家長談話,每每從孩子的問題談到夫妻相處的問題上,常發現,有許多問題重重的婚姻互動,也與這有關。有位母親曾向我訴苦: 「我因為顧慮到孩子的爸爸工作忙,家裡與孩子的事情,我總是一手包辦,盡量不要讓他回家還要傷神。可是,今天孩子出了問題,他竟然怪我怎麼沒把孩子帶好,好像教養孩子的事與他無關。而當我表達希望他能幫點忙時,他竟然回我:『覺得累就不要做這麼多,又沒有人逼你……』」。 確實沒人逼她,只是,當一個人的善意沒被充分看見,甚至被否定與指責,那是多麼淒涼的處境呀! 麻煩的是,一般人的通病是,很容易習慣別人為我們提供服務——那通常不是理所當然的,也不是我們應得的,而是別人的體貼與善意。 我們都該學習提高敏感度,時時刻刻去關注那些為我們默默付出的人。因為這些人,總是很體貼,很熱心,很願意為別人多做些什麼,但同時,也渴望被看到,被肯定,受到支持。而當他們感到委屈,以及心裡不平衡時,也是最難以表達出來的——他們不想被認為是難搞、麻煩或愛計較的人。 於是,往往最善良也最願意付出的人,卻是最容易受傷的人。 -- 提高人際敏感度,沒人應該受委屈 在團體中,涉及人與人之間共同的事務,是不可能分工得絕對公平;有時候你多做一些,有時候我多做一些,互相補位才能讓關係平衡與穩定。然而,那些願意在關係中多承擔一些的人,是群體裡的稀有動物,該被珍視與保護。因為他們的存在,團體得以持續運作良好;因為他們的付出,你的日子才能過得比較輕鬆便利。 想想看,你的身旁是否有這樣的人?那個人,可能是你的某同事、某合作夥伴,當然,最有可能的,就是你的家人,或者親密關係中的另一半。 會在關係中過度承擔的人,當然有他自己的人生課題要面對與學習。不過,當你在關係中,過得越舒服,越自在時,越要提醒自己,也許是有某人在默默付出,體貼勞神,那麼,該是你予以回報的時刻——至少,讓對方知道,你看到並重視他所做的一切。 別讓那個默默付出的人,累積怨念到極致;失去才知道擁有的珍貴,就真的後悔莫及了! (本文撰寫於2019年6月17日,文中案例為真實故事經充分改編)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著作: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現代夫子難為!壓力山大的老師,該如何從情緒失控中脫困?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最近打開新聞,每幾天就會有一則保母或幼兒園老師虐童的案件,看得家有幼童的家長心慌意亂。而從國小到高中,教師不當管教導致孩子身心受創的案例,至今也層出不窮。 這早已不是新鮮事,教育現場的老師對孩子透過言語怒罵、嘲諷或肢體暴力等形式,讓孩子身心受創的現象,就算是極少數,但自古以來都有。現今媒體發達,家長的教育參與度高,且社會對兒少保護的概念大幅提升,因而只要有類似新聞爆出,就會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 -- 別過度自信,情緒失控很常見 每則教師不當管教案例的情境脈絡不同,但追根究底,都與一個關鍵要素有密不可分,亦即教師在不當管教當下,常處於情緒失控或失控邊緣。 我們相信大部分的老師都是懷抱教育熱忱,也都是愛著自己的學生的,然而,當課堂情境不如自己預期,孩子的吵鬧或問題行為惹惱了老師,一旦大腦被情緒綁架,就難以做出理智的決定,憤怒之後接著而來的就是攻擊,於是向孩子施暴的悲劇就發生了。 教師情緒管理或壓力調適議題,一直是備受重視的。但我發現,即使教育人員知道自己處在極大的壓力之下,容易被學生(或同事、上級)的某些行為樣態激怒,造成情緒失控,但仍然對自己的情緒掌控能力過度自信。 然而,處在現今社會中,在各種壓力的交相逼迫下,一天之中理智線要斷掉好多次,實在是再正常不過了——尤其是身為一位照顧著,像是父母或老師。一個老師在課堂上要面對二、三十個或更多的學生,一方面有授課進度的壓力,另一方面還要接應不同孩子在課堂上的各種突發狀況,正在處理這一個,下一個問題又迸出來,其他人則是看笑話。即使班級經營能力再強的老師,也會有心力交瘁的時刻,我們怎能苛求一個老師永保情緒穩定不失控? -- 我怎麼了?——及時掌握情緒波動的身心徵狀 問題不是不能生氣,而是在情緒瀕臨失控的當下,你需要回答兩個關鍵問題:  第一,你是否知道自己就要情緒失控或已經失控了? 第二,你如何幫助自己快速調整,重新接好理智線? 第一個問題攸關自我覺察的功夫,需要長期地對自己的身心狀態有仔細的觀察,也就是能夠聆聽身體與情緒感受對你發出的訊號,對自己覺察越深的人,越有能力在情緒變化的當下立即察覺,採取有效的行動加以因應。 那麼,是否有快速又簡便的方式幫助自我覺察呢?有的,你只需要掌握幾個來自生理或心智上的訊息: (一)生理上——呼吸急促、胸悶、胃悶、肌肉緊繃、心跳加速、顫抖等。 (二)心智上——腦中一片空白、慌亂、急躁、思緒混亂、敵意、負面思考等。 如果你很難觀察到自己身心狀態的變化的話,怎麼辦? 有個老師告訴我一個聰明的方法——請學生提醒他。他會與特定幾個信任的學生說好:「如果你們觀察到我『講話越來越快』、『聲音越來越大聲』、『動作越來越大』或者『臉色變得很難看』時,請立刻讓我知道。」並與學生討論用什麼方式提醒老師。 -- 轉移注意力,重新接回理智線 當你能掌握到自己的理智線即將斷裂時,接著,你需要擁有一套能快速幫助自己調整身心,重回穩定的方法。最關鍵也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設法讓自己暫時轉移注意力,爭取情緒緩衝的空間。 試想,當一個教師在課堂上情緒失控時,腦中不斷盤繞的,常是如何解決當前的問題,重新掌控局面。當大腦被情緒夾持,思考與判斷的廣度與彈性都會被限縮,往往想不出什麼好方法;越心急,情緒越是緊繃,在束手無策下,最後總會出現攻擊辱罵等最原始的行為反應——展現力量最能掌控大局。 相反地,我們需要立即停下手邊正在做的事,同時轉移注意力,也就是,將感官聚焦在其他地方。像是:將注意力放到自己的呼吸上,調整呼吸,讓吐氣的時間拉長為吸氣的時間的兩倍;或者,轉身背對同學,閉上眼睛在心中從1默數到10,再轉身面對同學;或者,拿起水杯,慢慢地喝幾口水,小口小口啜飲,將注意力放在吞嚥的感覺上;或者,將注意力放到教室外面,看看窗外的風景,聽聽窗外傳來的聲音。 -- 反覆練習成為身體本能 重點就是,讓你的視覺、聽覺或觸覺等感官,暫時從現場情境抽離。這麼做,往往能幫助你爭取到讓理智線重新接上的時間。而且,你不需要每個方法都會,找一個自己習慣使用且易上手的就好。 請務必在平時就反覆練習,時時在腦中模擬情緒瀕臨失控的可能情境,並反覆預演這一套幫助自己脫困的程序。唯有反覆演練,才會成為一種習慣反應,而在需要時不假思索地及時派上用場。 能夠現場立即調控好自己的身心狀態,即使班級或學生的問題暫時沒能處理好,也能避免對學生做出傷害的事情。而事後,你可能需要與同儕或資深前輩討論一下,下次面對這些課堂突發狀況,可以採取哪些因應措施。 -- 你的支持系統在哪裡? 所以,你也需要擁有良善的支持系統。教師除了自己該為自己的情緒管理負起責任外,同事之間也要當彼此的應援團。有太多老師告我,當他們感覺到自己心力交瘁時,找其他人聊聊,能幫助自己快速調節情緒。 我們很難奢望現實生活中來自各方的壓力與要求會減少,而現今社會對教育工作者的期待只會越來越高,教師的工作負荷只會越來越大,教職生涯會數度面臨專業枯竭也很常見。但是,身邊的支持系統越完備,同事間越能彼此提供友善的支持與資源,越能確保每個老師在與學生互動時都能做出正確且無害的決定。 與其被動地等待這些人際支持的成形,不如,自己去找校園中一些理念相同、聊得來,願意互相支持打氣,共同激勵成長的夥伴,形成支持團體,定時聚會,交換教學與學生輔導的心得或點子。 當然,如果你加入的教師社群,總是在抱怨、謾罵或交流八卦,請盡快遠離,免得負能量纏身。 (本文撰寫於2019年5月29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著作: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不自覺地講起道理,不自覺地破壞溝通品質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那麼,下次要再努力一點呀!」 「分數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有沒有真的學會。」 「考試成績不能代表一切,別難過了!」 「以前我也曾考得很差過,你不會比我還慘的。快!打起精神來!」 「只要你更用功,不放棄,下次就可以考好啦!」 「你要想想問題出在哪裡,下次不要再犯就可以了。」 -- 我常在父母成長班或家長支持團體裡,與家長談親子溝通時提出一個情境——當孩子這次月考成績不佳,看起來很沮喪,你會怎麼回應他? 類似狀況很常見,而上述父母對孩子的回應方式也司空見慣。我問,上述這些語句,孩子聽了之後,接著會說什麼、做什麼? 在場的父母面面相覷,有人說:「好像,也沒說什麼,沒做什麼。」 「是呀!好像,這個話題,就在這裡停止了。」我停頓了一下,「可是,是不是哪裡怪怪的?」我請家長再思考一下。 有位家長舉手說話了:「我也不知道,他下次是不是真的會用功?」其他人聽了,紛紛點頭附和。我問,還有嗎?另一位家長說:「孩子的臉還是很臭,好像沒安慰到他,然後他也不再講了。」 「所以,你們也沒機會和孩子進一步討論,或想一起辦法,幫助他下一次可以做得更好,或避免問題再次發生,是嗎?」學員們這次點頭更用力了! 我問:「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嗎?」 -- 為人際互動劃下句點的「閉嘴模式」 文章開頭的這些回應方式,不是不對,也不完全對孩子沒幫助;但大部分的時候,會讓彼此的互動劃上句點,也就是,孩子不知道,或不想要再說什麼了,然後,話題就到此為止——我稱為「閉嘴模式」。 當然,如果孩子會繼續回應,通常是向你表達不滿,或者為自己的行為找理由、試圖辯解,像是: 「唉唷!你又不了解,你不懂啦!」 「可是,我已經很用功了呀!這次我很努力準備考試耶!」 「要不是老師題目出成這樣,我怎麼可能考這麼差?」 接下來,親子之間的對話,就會開始淪為「對」與「錯」、「是」與「非」的辯論賽,偏離真正重要的焦點——有效安慰孩子,並引導孩子解決困境。 為什麼開頭的那些回應方式,會造成這樣的結果? -- 在人際溝通中單向傳輸的副作用 仔細探究,這裡頭都有「講道理」的意味在。什麼是講道理?舉凡「分析大局」、「探究原因」、「批評指教」、「重翻舊帳」、「給予建議」、「下指令」等,都屬於講道理的範疇。講道理時,講道理的人站在一個高位,向聽道理的人傳遞真知灼見,這是一種單向的溝通形式,聽道理的人只能被動接受,當然無法引發進一步的互動與更深入的探討。傳統的課堂上常常死氣沈沈,就是這個狀況。 即使我們用著再和緩可親的語氣說出這些話,還是講道理;孩子也許會接受,但是無法激發更多的討論,也難以將焦點放在解決問題上,更難有效鼓舞孩子的士氣,讓孩子有更多力量面對下一次的挑戰。而更多的時候,孩子感覺到的是被責備、被否定與不被理解,所以乾脆就不再提了,當然也不會從中去反省、記取教訓或學習。 講道理還有一個副作用,因為是單向傳輸,意味著「我講的是對的」,所以「你要聽話照著做」,於是,孩子就不去思考了。那麼,是否也剝奪了孩子自我覺察、深度思考或探究問題原因與解方的機會了? -- 道理不是不能講,而是不要太快講,一直講 道理不是不能講,而是不要太快講。當你還未全盤了解孩子的困境或問題時,切勿直接給建議、給指導、開處方,而是移到對話的較後頭才說。 通常,面對孩子的困境,我們會透過提問了解問題,透過回應情緒感受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並且繼續用一問一答的方式,引導孩子去思考「問題在哪裡」、「試過哪些方法」、「還可以怎麼做」,也就是以討論的方式與孩子一起想辦法,答案常常就在孩子的心中,自己說出來的,也比較會做得到。到最後,我們再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就行了——這時候才是給出建議的好時機(延伸閱讀:《管住你的嘴,別再給建議!對方最不缺的,就是建議》)。 「可是,我們哪有那個時間和耐性,和孩子講這麼多?」一位媽媽發難了! 「對!問題就在這裡。因為我們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凡事很都趕,於是,也沒有耐性好好傾聽孩子說些什麼?為了趕時間、拼效率,直接下指令,總是比較快。孩子小的時候不敢反抗,照著做就對了;當孩子大了,就會有各種意見,但他知道你不會想聽,所以也不敢講、不想提,慢慢地,就形成眼前的局面。」 而到最後,就算我們有時間好好地與孩子互動,我們也會很直覺地講起道理。我們誤以為這是種打氣或鼓勵的方式,事實上,對孩子而言,根本起不了激勵的作用,甚至感覺到更沮喪,因為沒能被好好理解。 -- 出「言」相救,是幫助對方,還是滿足自我? 這樣的狀況,不只發生在與孩子的互動上,與伴侶、同事、朋友或任何人,都可能會發生。因此,不論對家長、教師、社會大眾,甚至企業員工的溝通課程中,我常要求學員做的第一個練習,就是傾聽別人訴說困境時「不給任何建議」。在課堂練習中,大多數的人還算做得到;但下課後,就會聽到各種此起彼落的建議、分析、指導和經驗分享——對!就是這麼迫不及待。 即使你不是從小立志當老師的人,每個人似乎都是「好為人師」的。過去我在許多文章中都提過,我們為什麼如此愛講道理,那是因為,講道理會讓人的心理地位處在相對高的位置,因而提升自我價值感,這種在雲端的感覺多好!所以,當對方有難,不管他需不需要你的幫忙,你都會出「言」相救,各種經驗分享、建議、偏方、指導或分析,全都搬出了來(延伸閱讀:《且慢,你給出的是建議,還是更多挫敗?》)。 然而,你不知道的是,這可能正是破壞溝通品質的頭號戰犯呀! (本文撰寫於2019年5月21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著作: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不對孩子生氣是好事嗎?隱藏怒氣,不會讓你對孩子的愛變得更多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教養,常常沒有標準答案。 孩子哭鬧不睡覺,要不要去抱孩子、哄孩子?孩子功課做不出來,要不要直接指導孩子?孩子作業忘了帶,要不要幫孩子送去學校?這些日常生活中不斷碰到的小事,每一件,都沒有唯一標準的答案,但每一件,卻都考驗著家長的判斷。 許多來找我討論的家長,都是來核對自己對孩子做的,是否是「對」的。然而,我始終覺得,比找到唯一正確的教養策略更重要的事,是家長本身的自我覺察;有足夠的覺察,就有能力做出相對正確或合宜的教養決定。 -- 有一回,有個母親來找我,一開始談的是孩子的事情。 她說家裡有個快升上國中的男孩,是家中老大,最近一年來,脾氣暴躁,動不動就生氣;遇到一點挫折,或者一著急,就大哭。也常為一些小事和父母或弟妹起口角,但有時候又很撒嬌,像個還沒有長大的幼童一樣。她很擔心,我則是很好奇,當孩子出現這些狀況時,她會怎麼做? 「我會盡量給孩子愛和溫暖!也就是,我總會去安慰孩子、同理孩子,抱抱孩子,給他加油打氣。」 我點點頭,表示同意。只是,她卻眉頭一皺說: 「可是,我不知道這樣做,到底對不對?我的先生與公婆常常看不下去,說我太溺愛孩子了,不能這麼放縱孩子耍任性。」 我再度點點頭,也是有道理。但見她若有所思、欲言又止,猶豫了一會兒終於開口了: 「唉!不瞞你說,其實,我小時候曾經受過家暴,我知道箇中辛酸,到現在都還有陰影。所以,當我成為母親後,我告訴自己,千萬不要複製上一代的教養方式,我會竭盡所能地給孩子更多的愛。我不可以讓我的孩子再像我一樣,受到同樣的傷害了!」 我笑著說:「我明白了。我看到妳相當有自覺,所以,我相信,妳的孩子一定會在滿滿的愛中長大。但是溫暖關愛,不代表凡事都要順著孩子,堅守原則與規範,也是需要的喔!」 「這就是我擔心的地方。我也知道不能當過度討好孩子的媽媽,但是,每當我要嚴肅一點,說說孩子的不是時,我就會一直提醒我自己,要忍住,要忍住,因為,我好害怕自己會失控,然後對孩子做出家暴的行為。」 「老師,你不是說,家暴很容易複製,『壞掉的大人』會造成『受傷的孩子』,我是壞掉的大人,我就很怕我孩子因此受傷呀!」 「所以,我真的很怕有一天,我會失控,出手打孩子!」 -- 眼前這位母親,用顫抖聲音,啜泣著說。她最不想從孩子身上看見,當時那個幼小、脆弱又恐懼不已的自己。 好在,她在成了母親後,具有高度自我覺察的能力,已經聽過好幾回我的演講,也看過我寫的書。當一個人擁有自覺,就是改變的開始,會做出不同的教養選擇——或許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卻能避免傷害的發生。 她無時無刻都在提醒自己,不要成為過去原生家庭父母的樣子。我相信,家庭暴力的悲劇,不會複製到她新組的家庭中。只是,她也許沒有發現,對孩子盡可能溫柔以待,甚至對任何人都是和顏悅色,會不會是她過去在面對大人狂暴的情緒時,成功保護自己的生存之道? 我在心裡頭揣測著,但我沒說出來。 「其實,我一點也不擔心!」我停頓了一下,接著說:「反而是,這樣好辛苦呀!」 「什麼意思?」 「當妳不允許自己情緒失控,同時,也逐漸不允許自己可以在孩子面前表露真實的情緒,包括憤怒、無力、沮喪、恐懼或焦慮等。也就是說,妳會一直笑著對待孩子,即使心情不好,或被孩子冒犯了,都是如此,為的就是避免失控。可是,妳感覺是自在的嗎?」 -- 當一個父母需要透過隱藏自己的情緒感受以避免情緒失控,會有幾個後遺症。首先,孩子可能無法透過父母真實的情緒感受,判讀人我之間的分寸,而學習到合宜的行為規範。 再來,父母沒有對孩子表達生氣,難道孩子就感受不到父母的情緒波動嗎?當隱忍著怒意,強顏歡笑,假裝沒事,反而會讓孩子感覺到錯亂,究竟父母怎麼了?哪個訊息才是正確的? 最後,也是最麻煩的,當我們傾全力給予孩子溫暖關愛,卻沒有好好善待自己,痛苦情緒缺乏出口,長久下來會讓自己陷入委屈之中,到頭來,很可能會透過控制孩子的人生來要求孩子回報自己的苦心——這對孩子也是一種傷害。 「那麼,我該怎麼做?」 「允許自己當個溫暖的媽媽,同時,也可以真實地表露自己的情緒。」停頓了一下,我接著說:「當孩子令妳感到生氣,妳就告訴孩子妳正在生氣;當孩子讓妳感到挫敗,妳就告訴孩子妳是挫折沮喪的。」 「那麼,我不會因此情緒失控,然後打孩子嗎?」她還是很擔心。我告訴她:「只要妳相信自己不會,就不會發生。」 「而且,有氣可以好好生,你可以對孩子顯露你的生氣,但選擇用有別於動粗的方式表達生氣。」 -- 我想讓她知道,凡正常的人,都是有情緒波動的,但可以選擇比較健康無害的方式,來因應情緒。例如,當生氣時,告訴孩子自己生氣了,同時,暫時離開現場去喝杯水,轉移注意,或透過呼吸調息,讓自己回到穩定,再回來與孩子討論,為什麼生氣,希望孩子可以怎麼做——這麼做的同時,孩子也在學習如何合宜地表達與因應自己的情緒。 生氣,不代表就一定會失控,當然也不代表不愛孩子。不生氣,或隱藏怒氣,也不會就此傳遞出更多的愛給孩子。最後,我告訴眼前這位母親,當前重要的是: 「與其一直擔心自己會不會失控,對孩子動粗,不如多去關照自己的情緒,當不舒服的情緒來時,能感覺得到它,同時告訴自己:『即使孩子令我感到很頭痛,我仍然有能力讓孩子感受到我的愛。』」 她的孩子很幸福呀!有著一個能夠充分自我覺察,並懂得避免複製傷害的母親。而若這位母親願意多照顧自己一點點,她能給出的愛,將會更充分也更有品質。 (本文撰寫於2019年5月13日,文中案例為真實故事經充分改編)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著作: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如果興趣不能當飯吃,如何為生涯找出路?

在這個年代,當你要選擇生涯方向時,最該優先考慮的是什麼?  專家學者清一色會告訴你:「想想你的興趣是什麼吧!」。特別是你的輔導老師或心理師,也會這麼給你忠告:「選你所愛吧!」 興趣是什麼?就是喜歡做的事、熱情所在的地方。做有興趣的事情,會讓你感到開心、興奮,成為一股支撐你向前邁進、克服任何困境的動力。 未來的工作若能與興趣結合,有著滿腔熱血的情感做為支撐,多好! -- 許多孩子認真想一想,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是玩線上遊戲、看漫畫、讀小說、塗鴉、運動、旅行……等。這些是休閒活動吧!真的可以放進未來的生涯規劃中嗎?可以成為能填飽肚子,進而提升生活品質的途徑嗎? 也就是說,興趣真的能當飯吃嗎? 各行各業的達人告訴你,別小看你那微不足道的興趣,只要你夠有熱情,持續專精(據說是堅持苦練10萬小時,是吧!),你就會成為那個領域的專家。到時候你的興趣不只能當飯吃,還會為這個社會帶來貢獻。你會成為舞台上那閃亮的一顆星,你的生命故事將成為許許多多年輕人的楷模,激勵著無數的少男少女追逐夢想。 問題是,你說你熱愛塗鴉,但插畫界已有幾米、彎彎;你熱愛天馬行空創作小說,但你寫得過從不停止戰鬥的九把刀嗎?你喜歡烘焙、烹飪、做點心,人家吳寶春、阿基師早就豎立起難以跨越的高牆了。 大師前輩各踞山頭,若我無法在我熱情的領域爬到頂尖處,我還有什麼戲唱呢?如果不能像這些狠角色一般出色,我會不會還沒爬到山頂就餓死了? 許多孩子為此迷惘著,大人也難以解答這個大哉問。各行各業的達人們也只能鼓勵你:「堅持做喜歡的事情就對了!」。然而,興趣和未來實際可以從事的工作,有時候存在著不小的距離。 之前曾經在帶小團體時,遇見一位個頭不高的國中男生,立志要成為頂尖籃球選手,他的夢想是進軍NBA。我不敢說我懂籃球,但說實在話,以他的身材,我真的不看好他,但我不忍心澆他冷水。 -- 真正的問題或許是,我們多半知道興趣很重要,但卻不知道自己有興趣的活動與未來可以從事的工作之間,到底有何關連性?以及,到底在我的興趣領域中,該做何努力,才能與未來要從事的工作掛勾上? 興趣雖然在生涯規劃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並不是要你把你現在喜歡做的事情,原封不動地擺到你未來的生涯藍圖中。 如果你想的是,我熱愛打網球,以後就要進軍溫布頓;我喜歡玩線上遊戲,未來就要成為電競選手;我一天到晚畫漫畫,以後非要成為一個漫畫家;我喜歡研究化妝、服裝搭配,便立志當個時裝模特兒;我對唱歌跳舞熱此不疲,有一天就要站上台北小巨蛋……。那麼,在半路就混不下去的可能性還不小,因為市場容不下這麼多溫布頓球星、電競選手、漫畫家、時裝模特兒或影視明星;特別是,如果你只是複製那些高手達人的成功路,卻沒有與眾不同的特色時。 到時候,你會告訴自己,我還是老老實實找份能餬口的工作,興趣就當休閒娛樂就好了。一天又一天地過著苦悶,但倒也餓不死的生活;在踏進棺材之前,卻又為自己當初沒有義無反顧地去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感到遺憾。 總想著如何將自己的平日興趣原封不動地塞進生涯藍圖中,反而限縮了自己可以選擇的工作範圍。 到底如何在平時熱愛的事情,與未來選擇要從事的工作之間搭起橋樑呢? -- 我從小喜歡創作漫畫,特別是當時著迷於職棒比賽,畫的主題都跟棒球有關,自認為熱血又激勵人心。不過,長大後除了灌籃高手重看了幾遍外,對其他漫畫卻沒有持續涉獵,更別說是畫漫畫了。  還有,我還記得小時候看了電視裡的偶像唱唱跳跳,常夢想著自己也要當歌星。我常拉著父母坐在客廳裡觀賞我的個人演唱會,聽著我五音不全地一首又一首賣力演出,不專心欣賞我還會生氣。中學時期我還是學校的合唱團成員。 長大後,我卻成了一位輔導教師及諮商心理師,跟創作漫畫或唱歌沾不上一點邊。當我回頭去解構畫漫畫與唱歌這些令我當時十分著迷的事情時,我看到了比畫漫畫與唱歌本身更多的東西,一直深深影響著我的生涯選擇。 畫漫畫被拆解之後,我看見了創作、說故事、激勵…..等元素;而唱歌這件事,則包含了影響力、表現、聲音表達……等元素。 所以我現在雖然不畫漫畫,也不做演藝圈大夢了,但我每天都在聽故事、說故事,透過語言與文字發揮對人的影響力。講台就是我的舞台,我得以展現自己;除了被人看到,還激勵人心。而編擬教案就像構思與鋪陳漫畫情節一般,又像寫劇本一般,本身就是創作的過程。 --  不管從事什麼活動,我們都可以從中分析出這活動本質中所包含的「隱形的元素」,包括這個活動的屬性、社會評價,或從事這項活動所需具備的能力、價值觀、人格特質,以及會帶來的情感經驗與附加價值等。 如果你能將你的興趣加以解構,找出做這件事時讓你感到熱情投入的元素是什麼,接著,再去思考我未來可以做些什麼,或許生涯路就會廣得多。 不是每個樂愛釣魚的人就應該把釣魚當飯吃,喜愛騎單車的人就適合靠著騎單車維生。其實很多樂在工作中的人,他們所從事的職業與從小到大的興趣通常沒直接關連,但卻隱隱約約受到他們的興趣本身背後所構成的某些元素牽動影響著。 所謂興趣與生涯的結合,並不一定非得在未來所從事的工作中做著自己原來有興趣的事情,這樣的機會可遇不可求。然而,將你有興趣的事情中那些隱形的元素「融入」未來的工作中,卻會容易得多。 當你把從小到大感興趣的事情中的幾個元素抽取出來,重新排列組合後,再去對應你能夠做的工作(或者你也可以創造出新的工作來),如此一來,生涯選擇就變廣了,而你所選擇的工作就能真正與自己的興趣掛勾上,同時又解決了「興趣是否能當飯吃」的難題了! 興趣真的很重要,但保有彈性更重要,別因為堅持興趣而把生涯路走窄了。 (本文撰寫於2015年3月4日)

別讓堅強韌性成為壓垮你的最後一根稻草:《非凡韌性》推薦文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從小看好萊塢動作電影,總有個疑惑:「主角為什麼永遠不會死?」 在我青少年時期,《終極警探》系列電影紅極一時,布魯斯威利飾演的警察約翰‧麥克連,跟你我一樣都是人生父母養,憑什麼出生入死卻總能奇蹟生還,凱旋而歸?賣座電影裡都要有這樣的角色設定,因為觀眾喜歡,像蟑螂一般打不死又百折不撓。但現實中的我們是如此不堪一擊,總期待著自己有一天能擁有那鋼鐵神勇、克敵致勝的超凡力量,打敗橫在眼前的種種困難——事業、房貸、愛情、婚姻、親子、疾病……等。 我是一位心理助人者,在實務工作中,時常接觸到許多遭逢困境的人們,他們曾經歷過一般人難以想像的童年逆境,至今依然深受其擾;我也碰過許多苦惱的父母,這些大人的兒時成長經驗也是千瘡百孔,眼看著就要將這些傷痛複製到孩子身上了。 我該如何幫助這些人有所突破,甚至改寫命運呢?於是,我亟欲想知道,那些即使在成長過程中一再遭逢困境,仍能成功克服逆境、越挫越勇,終於攀上人生顛峰的人們,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 回到真實世界中,在你我身邊,也有許多非凡人物,或許精彩程度難以與大銀幕上的劇情相比擬,卻也曾經在苦難中受盡折磨,同時,他們撐過來了,甚至扭轉局勢。是什麼讓「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在他們身上起了作用?而同樣在海上遭遇暗礁,有些人能夠「激起美麗的浪花」,有些人卻死在沙灘上?這中間的差異是什麼? 當我們不斷想探究這些問題時,《非凡韌性》一書的作者卻試圖告訴我們,超凡者,其實也很平凡。這本書試圖從成千上百則研究報告及傳記故事中,去提煉出那些超凡者異常堅強的秘密,同一時間,也真實地揭露,就算是超級英雄,也有孤獨、脆弱、無助、自我懷疑與恐懼的一面;儘管成就斐然,但憂鬱纏身,甚至長期承受著龐大身心壓力的副作用。 為什麼?因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這本書中,你能清楚理解這句話的奧義。那些幫助一個人成功克服逆境的身心特質或行為模式,一方面讓苦難者脫胎換骨,卻也把他們一步步推向終其一生痛苦不堪的無間地獄中。 -- 發生在童年時刻的逆境經驗,我們往往無力對抗,更難以逃離。我們只能透過僅有的身心資源加以因應,由於選擇有限,任何當時展現出來的應對策略,目的都只有一個——活下來。幸運地,我們成功地在苦難中獲得生存,度過難關;然而,一個人的行為模式一旦有效果,就會被保留下來,同時成了他們應對後續人生挑戰時的主要因應機制。 因此,在他們漫長的人生路上,他們仍然依著慣性,走著最熟悉的路徑——戰鬥、逃離、凍結、警覺、過度努力、討好順服、取悅他人…..等,他們成功地因應了人生的困境,在學業表現、人際關係與事業發展等各方面一帆風順,然而,這也令他們吃足苦頭,付出代價,內心有著不為人知的辛酸。 像是,當我們看到一個樂於分享、熱心付出,總是笑臉迎人又深受歡迎的人時,我們沒看到的是,他可能常要把別人的需求放在比自己更優先的位置上去照顧,即使再委屈,也要縮小自己,眼淚往肚子裡吞。因為,在過去,他需要藉此獲得父母的認同與在乎,他是這樣在家庭風暴中生存下來的。 在我實務工作中的觀察,那些最堅強且成就不俗的人,往往也是最會「撐」的人,不到痛苦的極限,絕不求救。也許,在過去的逆境中,他們只能獨自苦撐,或者求援會討來責罵。於是,他們知道,凡事都得靠自己,他們拼了命地自我提升,而能爬到如今的局面。但獨自苦撐的後遺症,便是有苦不能說,甚至不允許自己感受痛苦。可以想見,他們再有成就,卻是缺乏人際支持的,身旁的親友再多,仍感孤獨不已。 -- 我很喜歡作者對超凡英雄的堅強與脆弱,同時忠實呈現的寫作筆法。這讓我們知道,儘管遭遇苦難,我們仍有機會超越現狀,並活出不同的人生,正如好萊塢電影情節一般,我們永遠可以帶著企盼,而那個最終的拯救者,可能就是我們自己。 另一方面,我們也清楚知道,在克服逆境的同時,需要承認並允許自己感受到傷痛、脆弱、不堪、無力與孤獨。也許你得假裝堅強,因為這是幫助你一路撐過來的生存策略,但當假裝到連自己都不認得自己時,那些深埋在心中的脆弱與傷痕,便無從被看見。沒看見,不代表不存在,特別是那些源自童年的身心創傷,一旦形成,就會持續對後續人生造成或大或小的影響——在情緒、健康、生活習慣與親密情感等各方面。 超凡人物的非凡之處,在於能不被困頓洪流給淹沒,越挫越勇,翻轉人生,甚至鼓舞著成千上萬的人們;但超凡人物的平凡之處,就跟你我一樣,也會有煩惱、有壓力,感到身體病痛,身旁有難相處的家人、鄰居或同事。這本書正要讓你知道,你可以擁有非凡韌性;同時,你也擁有疲憊與脆弱的權利,就算你再能撐,也需要向外求援,就像大多數的人一樣。 因為,即使超凡,你還是個「人」。 (本文為圓神出版社《非凡韌性》一書推薦文,撰寫於2019年5月7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著作: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Recent posts

Google search engine

Popular categ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