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孩子,請你慢點長大:陳志恆親子成長繪本》《用愛軟化尖刺,用心讀懂孩子:有寬容,也有堅持的彈性教養練習》《晨讀10分鐘:幸福的正向練習》、《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12本書,為2018~2024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442 帖子
-
2 意見
心理助人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當對方不願接受你的同理關懷時,怎麼辦? 那就尊重吧!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我一直認為,同理心是個很強大的溝通工具。
對他人的情緒感受與想法表達理解,貼近對方的內在主觀世界,讓對方感受到有人能夠正確地理解與溫暖關懷,這本身就可以帶來療癒的效果,更會因此拉近距離,產生信任關係。在任何的人際互動中,都很適用。
如果你問我,被深刻同理的感覺是什麼?我會告訴你,就好像當你情緒失控而急速下墜時,有人穩穩地把你給接住了!
可是,會不會有人不願意讓我們接住呢?
--
「你什麼都不懂!」
曾有人問我:「你有遇過,對他人表達同理心時,但對方卻不接受的狀況嗎?」
類似問題,我不只一次被問到,印象最深的有兩個案例。一次是一位中學老師,他常與一位不受同儕歡迎的學生談話,每次學生的情緒上來時,老師都不忘記給予同理,試圖安撫情緒,但這學生情緒反而更加強烈,甚至有幾次怒吼說道:
「不要講了!你懂什麼?你什麼都不懂!」
因此讓這位老師感到挫敗累累。他問:「我做錯了什麼嗎?」
另一次,是一位母親告訴我,她與孩子之間因為某些因素而關係陷入僵局,她試圖修復關係,便試著採用同理心的方式回應孩子,不講道理、不說教,也不給建議,就只是傳達一份理解。但換來的卻是孩子更加怒氣沖沖,要她「閉嘴」。
--
試圖同理,卻猛吃閉門羹
而我自己也有使用同理心卻受挫的經驗。
有次會談中,我面對一位長期情緒低落的個案,試圖同理他的情緒感受。我說:「心情沒來由地變得很糟,讓你很痛苦吧!」,
我以為,他會點頭說是,沒想到,他卻高聲怒吼:「不要以為你很懂我,我的痛苦,沒有人能夠了解。」
我不放棄,繼續說:「好像,你覺得自己是孤拎拎的一個人活著,是嗎?」他聽完,深吸了一口氣,不耐地說:「可以請你不要再說了嗎?」那次會談,他拒絕與我繼續對話。
很顯然,我想進入他的內在,卻一再吃了閉門羹。到底,是哪裡有問題?
--
為什麼對方無法接受?
在一般的情況下,對他人表達同理關懷,通常會讓對方感到溫暖窩心。但如果被對方打回票,那又會是為什麼呢?
第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我們沒有足夠正確地理解對方。如果同理不夠到位,例如,對方內心充滿擔心,你卻一直說他很憤怒;對方是在氣自己,但你卻說他對別人帶著恨意,不但無法有效安撫對方,反而讓對方因為沒能獲得正確理解,而感到心情更糟,甚至心生抗拒與敵意。
再來,有可能是我們的同理關懷,喚起了對方一直逃避去面對的深層情緒感受。例如,我上述提到的個案,他到了諮商後期,告訴我,當時他表現出強烈抗拒,是因為我說中了他內心最恐懼去面對的情緒感受——孤單,所以,他會要我「不要再說了!」
因此,同理心若一下子走得太深,對方反而會想逃。
接著,還有一個常見的可能是,對方得透過拒絕你的關懷,來告訴你,自己是有多麼不值得被愛。像是,當他說你什麼都不懂時,如果你被激怒了,或者感到很挫敗,放棄繼續與他互動,這便證實了他內心的信念:「我果然很糟!」或者「沒人會願意接納我!」
其實,他真正渴望的,是你的不離不棄。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也許是我們不夠真誠。同理心的表達,是基於一種想要理解與關懷對方的意願,但卻需要放下任何試圖改變對方的期待。當我們不斷期待對方一定要情緒穩定下來、必須願意與我們開啟對話、非得願意聽我們的,我們其實是在控制對方。任何控制的意圖,都有可能遭致抗拒的回應。
還有,我們會不會想透過展現同理心,來證明自己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如果是這樣,你真正關心的,其實是你自己。你當然很難接受對方的反抗,因為,這讓你感到自己的能力不足,於是,你肯定進不了對方的內在世界。
--
最高指導原則—尊重對方也尊重自己
當對方不能接受我們的同理關懷,原因很多,可能會是上述的任何一個,然而,我們要抱持著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呢?
我認為,最高指導原則只有一個,就是尊重——尊重對方也尊重自己。
尊重對方可以拒絕我們表達的同理心,可以糾正我們同理心不夠精準的地方;把對方的反應當作是一種溝通中的回饋,而不是自我價值的證明。所以,我可能會接著說:
「謝謝你讓我知道,你不是這樣想的。」
「謝謝你讓我知道,你的感覺不是這樣的。」
接著問他:「那麼,你真正的感覺或想法,是什麼呢?」我們可以試著去修正同理心的內容與方向,讓自己更能感同身受對方的處境,但也得承認再怎麼樣都有極限,因為我們與對方就是不一樣,任何人都很難完全理解另一個人。
而當對方明確不希望我們繼續講下去時,我們就尊重吧!也許,他還在消化你所說的話,也許,他一時難以碰觸自己的深層感受;也許,他就是還需要一點時間,我們要予以尊重。
最後,是要尊重自己。助人,是一個陪伴的過程,而非以救世主的姿態試圖改變他人,否則,我們很容易期待落空。請告訴自己:「我盡力去同理及關懷眼前那受苦的人,但就算幫不上忙也沒有關係,這無損我身為人的價值。」
而在我的經驗中,當你是帶著真心誠意去理解對方、表達同理時,縱使對方一時不能接受,但長期下來,他仍能夠感受到你的關懷,也願意與你建立信任關係。因為,他會知道,你並不是想控制他,而是願意尊重他。
(本文撰寫於2019年11月25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
★著作: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學習輔導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到底何時會想通?」你很難用講道理的方式,說服孩子勤奮向學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photos/school-study-learn-books-read-2051712/)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我遇過許多家長,都有著擔心孩子不肯唸書的煩惱。
他們常問我:「孩子不喜歡唸書,好說歹說都不聽。到底要怎麼做,孩子才會想通,願意用功向學呢?」
這讓我想起,有許多在學習上欲振乏力的孩子與我分享,自己其實也很想好好唸書,但就是坐不住、靜不下來、讀不下去,也感到很氣餒。但父母往往認為他們放棄學業、消極懶散。
而每當父母對他們說教時,只會讓他們對學習感到更厭倦。孩子們說:「他們越是碎碎念,我越是不想唸書!」
--
放棄吧!別再說教了!
對家長而言,最頭痛的就是孩子對讀書學習興趣缺缺,總要三催四請,甚至祭出河東獅子吼,才願意進書房,而且還很不甘願。而同樣的場景,每天都要出現。所以,他們多期待,孩子有一天會「想通」。
如果你想對孩子曉以大義,通常,失敗的機率很高;而且,如果這麼做會有效,早就不需要再做了。
所以,別再說教了!你越念,孩子只會更厭惡學習!
「可是……」我知道你想說什麼。如果不說教,又不知道該怎麼做好;如果什麼都不做,又凸顯自己是個失格的家長。到頭來,拼命講道理、碎碎念,只不過是大人自己在安慰自己罷了。
--
學習動力低落,因為不相信自己學得好
一個人對讀書學習缺乏意願、意興闌珊的原因很多。絕大部分與過去在讀書學習上累積的挫敗經驗有關,也就是,對學習這件事有著負面的情感連結,包括:
覺得某些科目很困難,花了心思也學不會;考試成績總是不理想;厭惡某些科目的授課老師;常需面對家長的高度期許與指責批評。
當然不只上述這些。想一想,如果你本來很想去完成一件事,但過去的經驗告訴你,執行的過程會困難重重、鳥事不斷,甚至努力了也沒好結果,你當然會遲疑退縮、一拖再拖。
那麼,再想一想,對一個本就厭倦學習的孩子,家長的勸說,到底是讓孩子對學習產生正面情感還是負面情感呢?答案很明顯,孩子只會更加痛恨學習。於是,你好說歹說、說破了嘴也沒用。
不是孩子不能理解你說的,而是,當我們對孩子講道理時,裡頭總是隱藏著許多否定、批評、指責與怪罪,而讓孩子不斷感受到「我不夠好」、「我很糟」、「我做不到」或「我不被喜愛」等。為了逃避這些痛苦,當然會與讀書學習保持距離,以免再次受傷。
你會說:「孩子真傻!他只要用功努力,獲得好成績,大人就不會指責他了呀!」
對許多學習低動力的孩子而言,他們已經不相信自己能夠學得會、考得好,或者有好的學習表現。內心深處的無力感讓他們知道,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改變現況。因此,遠離痛苦唯一的方式就是不要去接觸;顯現在外,就是家長常看到的,對學習總是抱持消極與擺爛的態度。
--
引燃孩子學習動力的兩大回饋重點
如果要有效引動孩子的學習動力,必須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可以「做得到」、「學得會」、「達到預設目標」而有成就感,連帶著覺得自己正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而感覺到自己是重要與有價值的。特別是,自己的努力能夠被看到,被讚賞,而感覺到被支持與被接納。那麼,即使學習的過程再辛苦,孩子也會願意堅持下去。
身為家長,我們很難左右孩子在學校裡求學時會發生什麼事,但是,我們可以透過給予孩子適切的回饋,幫助孩子引燃對學習的內在動機,包括了兩大重點——表達關懷以及肯定欣賞。
你是否曾經聽孩子訴說過,他在學習上的痛苦、瓶頸與煩惱,以及對學習的厭惡、無力與痛苦?大概很少,因為,大人總是不想聽,於是,久了,孩子也不想講。
所以,你需要主動去關心孩子在學習上遇到的困難,以及對學習的感受。找個時間,坐下來,問問孩子:「讀書學習的哪個部分讓你感到困擾呢?」、「對課業學習感到最痛苦的地方是什麼呢?」、「是什麼卡住你了呢?」,同時,聽聽孩子怎麼說。就只是聽,絕不否定,更不需要講任何道理。
這麼做便會讓孩子感覺到有人願意理解他,在讀書學習上,自己不再是孤軍奮戰的,而是被接納與受到關懷的——這正是一份正向的情緒感受。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找機會肯定孩子,特別是聚焦在那些「有做到」與「做得到」的時刻。比方說,孩子不會每天都消極擺爛,如果有主動溫習功課的時候,那怕時間很短,都要立即予以肯定;又像是,孩子不會每次考試成績都不理想,若偶有一次比平常出色,也要立即予以肯定。
這樣的回應方式,稱為「自比式回應」,也就是將比較的焦點放在自己身上,自己和自己比,而是不是和別人比。最終,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努力、表現與進步,是有被父母看見的,於是孩子也會願意欣賞自己,願意相信自己是有可能做得更好,而願意繼續花心力在課業學習上。
--
幫助孩子創造對學習的正向情感體驗
如果孩子願意勤奮向學,肯定是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了正向的情緒感受。而講道理與不斷地催促,只會讓孩子感受到更多的痛苦與壓力。
不是每個孩子在學習上都能一帆風順,更不可能每個孩子都是全班第一名,因此,父母的回饋就相形重要,特別是在孩子的學習遇到困頓,並感到挫敗時,適時給予關懷,並看見孩子的難得與不簡單之處,總能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重視與被支持,這會是孩子能夠再度站起來,繼續投入學習的動力來源。
也許,孩子的課業表現仍不理想,但孩子只要不放棄學習,離開了校園,孩子仍然能夠因為對學習保持熱情,而透過學習為自己打造美好的人生。
(本文撰寫於2019年11月21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
★著作: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脫癮而出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上得去也要下得來:上網,一種自我控制的練習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photos/phone-cell-smartphone-texting-918633/)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這年頭的父母,不免要經歷一段親子之間「手機大亂鬥」的時期,也就是,孩子極力爭取更多使用3C或手機的時間,但父母則需要做好把關的角色。
先撇開網路上的各式內容不管,單就手機或網路使用這件事來談,「到底要不要讓孩子擁有自己的手機?」、「每天開放使用多長時間?」、「使用時需不需要大人在一旁陪伴?」,這些問題真是有夠惱人的。
即使你現在不去想,有一天孩子也會逼著你不得不面對。
--
網路使用的控管,就是對抗誘惑的過程
其實,3C產品或手機網路的使用,不單單只是可以用或不可以用的問題,我們需要把它看成是對抗誘惑的過程。為什麼?
智慧型手機的設計,就是要讓你「愛不釋手」。當生活中的各種必須活動,以及全世界最有趣的事物,全被集中在一個小小螢幕中,大家當然拼命盯著看,誰還有空理會身旁的人呢?
而當大人都難以抵擋手機的誘惑,大腦尚在發育中的孩子,更是無招架之力。因此,我越來越同意有些學校規定進校門收手機的政策,因為,誘惑管理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眼不見為淨」——沒看到,就不會想起,心思就會放在當前重要的事情上(當然,這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所以,大部分的「手機大亂鬥」都是發生在放學後的家庭時光中。
孩子憋了一天沒上網,回到家瘋狂滑著手機,任憑大人怎麼勸、怎麼吼,都沒用——這樣的場景,你應該不陌生。特別是,如果你沒有從孩子小的時候,就逐步鍛鍊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手機網路往往是佔上風的一方。
--
上得去,也要下得來
在孩子手機網路使用的管控上,我們最怕遇到兩種狀況:
第一、國中以前,家長認為孩子功課壓力不大,無限制開放使用,國中之後見學習大受干擾,這時才要規範,已經一發不可收拾。
第二、國中以前,家長認為孩子還小不該碰,嚴格禁止,上國中後甫解禁,就讓孩子網路吃到飽;孩子沒有從小練習,當然上去後就下不來。
由此可知,面對手機誘惑的自我控制能力,是需要從小培養的。但是,怎麼培養?
*
(一)小處著手—從孩子做得到的開始練習
首先遇到的問題是:「孩子多大時,可以給他使用智慧型手機或網路?」
這目前沒有固定的答案,但你不可能一輩子禁止孩子接觸,讓孩子成了原始人類。通常在幼兒園或上小學時,就可以讓孩子有機會接觸到手機或網路世界。除了要幫孩子過濾及篩選網路內容外,更要規範孩子網路使用的時間,例如,從每天每次10分鐘開始。
事先規範:開放孩子使用前,先說好規則,請孩子時間到就要停下來。預告提示:時間快到前,如7分鐘時,預做提醒,讓孩子有心理準備為自己踩煞車,結束網路使用。堅持停止:時間到時,務必請孩子停下來,原則上不能有討價還價的空間。溫和而堅定:若孩子不從,或因此大發脾氣,請父母保持「溫和而堅定」的態度,先同理孩子的感受:「我知道你還想玩」、「我知道不能繼續玩手機,你很生氣」,同時堅定地繼續要求孩子停止使用網路。適時肯定:當孩子能做得到,在事先約定的時間內停止使用手機網路時,請不吝給予孩子大大的肯定;因為,這對孩子而言,真的不容易。
越小的孩子,在使用網路的過程中,父母盡可能參與互動與討論;越大的孩子,只要確認孩子使用網路內容無不妥,便可以給孩子獨自使用的空間,或者在一旁陪伴就好。
*
(二)逐步開放—依孩子年齡及自我控制能力漸次開放使用時間
當孩子能夠一段時間(通常是以一年為單位)做得到在規範的時間內,結束手機網路使用,我們便能夠相信孩子已經具備一定程度的自我控制能力;此時,便是延長孩子手機及網路使用時間的時機了。每次延長5到10分鐘不等,通常需要與孩子事先充分討論,取得共識。
如此,只要孩子能夠一段時間都遵守規則,確實做到「上得去也下得來」,父母就可以在新的年段,再多開放孩子使用手機網路的時間。請注意,一次增加一點點就好,以孩子能做得到的為原則;如果孩子停不下來,就請退回原來的使用時間,當然,這些規則事先都要說清楚。
*
(三)反覆堅持—每天都做到,沒有例外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在執行過程中,父母必須堅定立場,讓孩子知道不可能有例外。因此,不論晴天雨天、平日假日,甚至功課進步或退步,都要共同遵守規範。
這時,最該避免的是,把上網時間與孩子的成績或學習表現掛勾在一起。如果你告訴孩子:「只要你功課進步,就讓你多上網一些時間!」,到頭來會變成,孩子威脅父母說:「如果你不讓我玩手機,我就不讀書了!」
同理,父母也不可以因為任何理由,無故剝奪孩子使用手機網路的時間——要求孩子遵守規範,父母自己也得先遵守。
如此,孩子便會清楚知道,每天他有多少時間能上網。這時候,父母若能與孩子討論以下兩個問題,將更能幫助孩子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
該如何充分運用這段有限的上網時光?如果一直很想繼續上網,不想下線時,可以怎麼幫助自己踩煞車?
從小讓孩子反覆練習的目的,是在孩子進入青春期時,能夠擁有足夠的自我管理能力以抵擋誘惑,知道什麼時候可以上線,什麼時候要停下來;什麼時候可以多上網一些,什麼時候連碰都別碰比較好。
--
高品質的親子關係是避免網路沈迷的防護網
單純把手機網路本身看成是個誘惑源,若能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便有能力抵擋誘惑,不至於讓網路主宰了人生。
然而,我們都知道,孩子的網路沈迷,時常反應的是生活中遇到困境、陷入痛苦之中,像是課業挫敗、同儕孤立、情緒困擾或家庭危機等。生活中若缺乏一定的成就感,也感覺不到被家人朋友接納與看重時,孩子便能輕易地在網路世界裡獲得慰藉,當然進得去同時出不來,而且越陷越深,這才是最大的問題關鍵。
身為父母,我們大概很難幫助孩子掃除所有成長過程中會造成痛苦的障礙,但我們至少能盡力與孩子維持一段高品質的親子關係,這能讓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因挫敗而急速下墜時,穩穩地接住孩子,不至於陷入網路世界裡,不可自拔。
(本文撰寫於2019年11月13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
★著作: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知道做到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說不出口的讚美?化嫉妒為欣賞,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photos/children-happy-siblings-hide-play-1879907/)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你一定聽說過,多讚美別人是增進人際關係的良方。因為,人們都喜歡那些肯定與認同自己的人,當知道自己被讚美時,會因為自我價值感提高,連帶著也對說出讚美的人產生好感。
問題是,我們常吝於表達讚美。這可能來自於,我們沒有看見別人的優點或長處,當然找不出可以讚美的地方;另一個可能,是當讚美別人時,會顯示出自己不如人,因而即使看見對方的好,也不願說出口。
前一種狀況,常來自於家人或熟人之間,因為太常見面了,所以忘了要去發現對方的優點。因此,有許多孩子常抱怨自己不論怎麼努力,都無法被父母肯定,或者,在父母的眼中,似乎一無是處。
長期相處在一起的親人間,常把對方的體貼或努力視為理所當然,而不認為那是優點,但卻容易過度放大家人的缺點,時常指責或翻舊帳,因而產生許多摩擦或衝突。
後一種狀況,則與我們本身的自我價值感有關。
--
想像一種情境,你與好友一同準備一場艱難的考試。考前,你們時常一起研讀、並肩作戰,大家都看好你們的表現。考試結果出爐,你的好友通過,而你卻沒有,你的心情跌落谷底。與好友走在一起時,聽到旁人對好友的恭賀,你有何感想?我想,難免心酸酸的吧!也可能有好幾天,你不想與好友走在一起,免得心裡難過。因為,在那當下,旁人對好友的每一句祝福,對你而言聽來都格外諷刺,似乎在提醒你:「你沒通過考試,你不夠好,你不如你的好朋友!」
此刻的你,因為考試失利而自價值感低落。
再試想另一個情境,當你聽到父母提起某個遠房親戚的孩子,口中稱讚不斷,不知道為什麼,你越聽越不是滋味,心中湧現一股無名火。會這樣很正常,因為,你內心的小劇場又要開演了:「一定是我不夠好,所以父母才會一直稱讚他!」其實,那一點關連的都沒有。
當我們處在自我價值感低落的狀態下,聽到別人受到恭賀或稱讚,常會心生反感,那種不舒服的感覺,叫做「嫉妒」——因為自己不夠好,而也見不得別人好。所以,處在這種低自我價值狀態中的人,也難以直接給出他人讚美。
因為,當我們認可了別人的能力,不就正凸顯自己的無能嗎?
嫉妒是個毒蘋果,外表誘人,內藏凶險。嫉妒容易使我們對他人產生敵意,看到別人有了好表現,就算嘴裡說出了恭維的話,也總要暗暗詛咒對方一番。這正是最危險的時刻,持續的嫉妒只會暴露自己的低人一等,對於提升自我價值感根本毫無助益。
--
把嫉妒轉為欣賞吧!
同樣是處在自我價值低落的狀態中,嫉妒,是見不得別人好,希望別人和我一樣差;而欣賞,則是見賢思齊,希望自己能與對方一樣好。從嫉妒轉為欣賞,你便會努力學習、自我提升,讓自己有機會跟上對方的腳步。而因為欣賞,你才能發自內心去觀察對方擁有的優點與長處,自然地給出讚美與肯定。
--
當發現自己因為自我價值感低落或內在不夠強大,而無法對他人表達讚美,一時半刻又無法像對方一樣表現優秀時,你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課,就是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因為,有時候即使我們用盡了全力,還是不可能像對方一樣好,總有不如人之處,無止盡地追求要高人一等,只會把自己累慘了。我們得承認,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不可能贏過所有人。反而,就去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吧!
所謂接受,是不帶評價的,是看到自己的缺點或不足時,能夠露出淡淡的笑容,從容地告訴自己:「我知道我有這些不完美之處,但我也有許多值得肯定的地方。」而能將焦點轉換至自己的努力、堅持、付出與不容易之處,自我肯定、自我賞識。
於是你知道,你根本不需要透過與別人比較,才能凸顯你的價值;因為,你的重要性,是與生俱來的,不需外求,也無須證明。你只需要為自己負責,看到自己每天進步一點點,每天都比前一天有些微的突破,那就是值得肯定的時刻了。當我們懂得欣賞與接納自己時,才不會總是不自覺地與別人比較,而能夠在他人有了好的表現時,也發自內心地給出真誠的讚美與肯定。
--
換句話說,現在你表達讚美的目的,已經不是為了搏得別人眼中的好印象,進而獲得好的人際關係;而是出自內心真誠的賞識。而當人與人之間能夠真誠以對時,關係品質自然良好,彼此也更加靠近了。
下次,在你看到周遭的人有好的表現,而心中出現嫉妒的心情時,請告訴自己:「我深深地接納我的不完美,同時,我也知道我有值得肯定之處。」並請大大地讚賞自己一番。
(本文撰寫於2019年11月6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
★著作: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教育現場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教訓孩子前,先讓孩子感到安全
請讓孩子知道,你找他來談話,不是要指責或處罰他,而是想幫助他。你會這麼說:「我觀察到你在班上與同學互動時,時常發生衝突。我想,你一定也想與同學和平相處,你一定也希望自己是受歡迎的,所以,我想提供你一些協助。」
人類心理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自我肯定的微小練習:每天三句話,發現自己的美好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photos/self-love-heart-diary-hand-keep-3969644/)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常會自我責怪,甚至否定自己的價值。像是「我就是很糟!」「我不可能會成功!」「我怎麼如此一無是處?」這些話語,便會浮上心頭、縈繞耳邊;更糟的是,若我們把焦點放在自己與他人的比較上,便可能過度放大自己的不足,而以為全天下就只有我最糟,人人都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特別是,如果你曾經受過傷,自我價值碎裂一地過時,在很多時候,即使你表現得再好,你仍然覺得自己不夠好;當然也可能無止境地追逐那虛幻的目標、假想中的幸福樣貌。
--
我曾經遇過一個大學生,他的心情總是低落,與人接觸時常感到緊張萬分,人一多時便有窒息的感覺,即使那些人他都很熟,也想立刻逃離現場。
他說他快樂不起來。我問他為什麼,他說:「我注定就是個糟透的人,我不喜歡自己,也不會有人喜歡這樣的我吧!」
他生長在一個父母長期失和的家庭中。從他記憶所及,父母便成天爭吵不斷,嚴重時,甚至大打出手。曾經有一次,他被父親用力勒住脖子,父親在他耳邊憤怒地說:「都是你,害得我和你媽整天吵架!」
那時,他才只有上幼兒園的年紀。
後來,父親便時常不在家,但偶而仍然會回來一次。他很討厭父親回來,父親不在的日子,他不會聽到或看到父母爭吵,心裡是安定的;只要父親一回家,就是惡夢的開始。他多麼想離開這個家,一直到上大學,出外唸書,才感覺稍微脫離家庭的風暴。
--
一個長期目睹家庭暴力長大的孩子,雖然沒被毆打、沒被攻擊,更沒被虐待,但成長的過程常會缺乏安全感,也難以自我肯定。為什麼?
因為,幼小的他,會不自覺地把父母失和的責任承擔在自己身上,認為「就是因為我不乖、我不好,所以爸爸媽媽才會吵架」。於是長期有著「我是帶來父母問題的麻煩人物」的念頭,可想而知,自我價值感肯定低落不已。
「現在長大了,我也知道我與我父母他們的感情問題無關,可是,我就是覺得自己很糟,那個感覺早已深植內心,根深柢固!」是的,理智上他可以分辨事實為何,但情感上,他卻難以走出這灘泥淖。
該如何幫助他重建自我價值呢?
--
在心理諮商與治療中,當然有許多技術可以使用。但如果要有長期的效果,當事人得在生活中不斷做練習,用新的想法與感覺,逐漸取代舊有的情感回路。於是我告訴他,每天找個固定的時間,問問自己這三個問題吧!
--
(一)今天我做得不錯或值得被肯定的地方是什麼?
回答這個問題,就是要設法找出自己亮點,看到自己的難得之處。但許多人一開始就卡關了,左思右想後說:「沒有」或「找不到」。因為,每天的生活都是如此平淡無奇,有什麼好值得被拿出來說嘴的地方呢?
因此,在回答這句話時,還有一個秘訣是:「即使是很小、很平凡的地方,都可以。」於是,你就不用把焦點放在自己做了什麼豐功偉業上,而是日常生活中微小但也不錯的地方,例如:多走了一段路、有準時起床、少滑手機10分鐘、有和家人道早安、準時赴約……等。
你說,這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嗎?
正因為我們是如此高標準地看待自己,把好多現象都視為理所當然,因此,便忽略了要好好讚賞自己一番。然而,這些理所當然,也都是長期花力氣去堅持下來的結果呀!
--
(二)我是如何幫助自己做到的?
這句話假設了,這些好事情,絕非憑空出現,一定是你做了什麼才促使它發生。也許你認為這很自然,但你還是功不可沒,因為,沒有你的允許,這些好事是不會發生的。我們就是要去找出來,見證自己的付出、見證自己的努力、採取了有效的方法。
有人問:「我今天會願意走出門,是因為看到天氣晴朗;所以,我沒有做什麼呀!」那麼我要問,是什麼讓你願意看到外頭的藍天白雲,就選擇要出門呢?即使你沒有做什麼,但你內在的動機或渴望,或者你的一個念頭,左右了你去做了件值得被肯定的事情,這功勞還是要記在你的身上。
--
(三)做到這件事,對我而言的意義是什麼?
這個問題比較難回答,但仍然很值得去思考。有個父親告訴我,他在孩子放學後,刻意去稱讚孩子,孩子露出燦爛的笑容,讓他心頭暖洋洋,他覺得,一切都值得了,這正是最大的意義。有位正為體重煩惱的企業主管說,今天刻意走樓梯上公司,雖然很喘,但發現自己做得到,這件事的意義就是:「原來人有無限潛能!」。
每個行為背後的意義,可能來自於自己的渴望、自己在乎的人,或者,為社會人群的使命,都有可能。當我們能為某件事找到特定的意義時,這件事便會被放置到一個神聖的位置上,再次出現的可能性也會大增。
--
幾個月後再遇到,我問那位時常自我否定而心情低落的大學生,練習得如何?
「我很認真地練習喔!」他說:「可是,我還是時常覺得自己不夠好,活得很厭世。甚至,當我想不出我有什麼值得被肯的地方時,我覺得自己更加一無是處了!」我聽了有些沮喪,這個方法似乎幫不上忙。
「可是,我有發現,我對生活好像多了一些期待……」
「什麼意思?」
「就是,有比較喜歡自己一點點啦!」
原來,這三句自我對話的練習對他而言,根本無法撼動他那些根深柢固的自我批評,然而,在自我否定之餘,他也刻意自我肯定;於是,也同時開始看到自己的優點,也願意多欣賞自己一點。因此,即使他仍然極度悲觀,仍然無窮厭世,但他也可以擁有些許的樂觀,看事情的眼光也可以多一點正向。
「不是試圖取代,而是允許存在。」
我腦中想起了這句話。也許這類正面思考的練習,難以趕走我們腦袋裡那時常負面思考的討厭鬼,但至少讓我們的生活平衡一點,不會永遠充斥著自我責備的聲音。當我們能夠更有現實感地看待發生在自己身上好事或壞事,並如實地接納下來,或者,這才是最真實的人生樣貌吧!
(本文撰寫於2019年10月23日,修改於2020年12月3日,文中案例為真實故事經充分改編)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心理助人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我選擇不怒斥,是想帶給你不一樣的情感經驗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photos/texting-boy-teenager-sitting-1999275/)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下課時間,一些孩子迫不及待地走出去抽煙,留在教室裡的孩子忿忿不平地說:
「老師,你脾氣真好!剛剛要是其他老師,早就對他不客氣了!」另一個人附和道:「對呀!如果是我,一定揍他一頓。」
我好奇地問:「是嗎?其他人會這麼做?」
孩子們對我用力點點頭。
「那麼,為什麼我沒有這麼做?」
「因為你是諮商心理師呀!」
孩子們笑著說,我也笑了。然而,我心裡明白的很,不是我的身分,所以我沒動怒,而是,我想把這孩子當人看,給他不一樣的情感經驗。
--
面對孩子的挑釁:「老師,你有被人打過嗎?」
那天,我受邀到一所高中授課,主題是生命教育。來參加的孩子都是被安排來的,他們是學校裡最令人頭痛的學生,偷竊、打架、行騙、滋事……等各種偏差行為不勝枚舉,於是,被校方安排來上這堂生命教育課,看能否「洗滌心靈」。
我深知這是個困難的挑戰,因為他們是被半強迫來的,幾乎沒有任何學習動機。一整天的課程,到底怎麼進行才好?
我放了些影片,製造情境引導他們討論;也帶了許多體驗活動,盡可能邀請他們發表意見。高趣味、高互動與切合生活情境的內容,才能引發他們的興致。但我在課程一開始,也要求他們把手機收起來,上課期間不准使用。
有個孩子在課堂進行到一半,拿起手機滑了起來。我先是看了他一眼,暗示他收起手機;他當做沒看見,繼續玩手遊,我走近他,對著他說:「請將手機收起來。」他依然繼續玩。我再說一次:「好了,請把手機收起來。」
他抬頭看了我一眼:「吼唷!再一下就好啦!」
「不行,請現在就把手機收起來。」我繼續堅持,並盡量讓語氣保持溫和而堅定。這孩子瞬間變臉,有些生氣地說:「我不要!」又說:「你越說,我越要繼續玩。」
我很堅持,一次又一次地在他面前重複著:「請把手機收起來。」他才終於放下手機,但擺出一副流氓樣,彷彿在告訴我:「我很不爽!」
「老師,你有被人打過嗎?」
我準備繼續上課,突然聽到他這麼說。我有些詫異,望向他,他又說了一次:「老師,你有被人打過嗎?」
--
宣示自己在人際互動中的地位
直覺告訴我,這是句帶有威脅的話語,孩子在憤怒之下,透過這種方式展示自己的力量,宣示自己是現場的老大。或許,他真的很想打我,但我知道我是安全的,因為一旁有著幾位協助的老師也在盯著他。於是我說:
「沒有!我沒被別人打過。你為什麼這麼問?」
「沒事啦!」孩子用白眼看了我一眼,接著低下頭,迴避我的眼光。
「我想知道,是什麼讓你這麼問?」我再試一次。
「就問問而已,好啦!上課上課!」他揮揮手,語氣中流露出不耐。
教室裡的氣氛有些緊張,所有的孩子都盯著這場戲怎麼演下去。我需要打破僵局,於是趕緊宣告下課休息一下。
--
是什麼讓這孩子沒動手打人?
這孩子一溜煙地跑出教室,應該是去抽煙了。回到教室時,休息時間還沒結束,他再度拿起手機,玩起手遊。我走到他身旁的空位,坐下來。
「你可以理解,剛剛我要你把手機收起來嗎?」
「嗯!」他繼續埋首在手遊中。
「你剛剛很想打我,是嗎?」
他楞了一下,然後回答:「沒有啦!」他可能沒料到,我會這麼問。
「剛剛,當我要求你收起手機時,我看到你很生氣。我相信,你當時是真的很想狠狠地揍我一頓的。」
他抬起頭來看著我,說:「對啦!就是想揍你,怎樣?那你還一直煩我。」
「可是,你忍住了,你沒有出手,儘管你真的很不爽,你還是忍住了!」我停頓了一下,接著問:「是什麼讓你願意忍住、不出手?」
「沒有啦!警告你一下而已。」他皺起眉頭,又再把注意力放回手遊中。我們的對話到這裡為止,沒有機會再繼續。我想起,下課時,其他在場的同學問我,怎麼不罵他、不兇他?
我不是脾氣好,我也一肚子火;但我知道,我必須保持穩定,用溫和而堅定的態度去面對孩子的挑釁。我也不能討好他,縱容他違反上課規矩。我想帶給他的,是一個有別於以往的情感經驗。
--
打破慣性的期待與行為反應
這群孩子看似自我放棄,實則,他們也努力地用各種方式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與重要性,只是方法不對,常常傷害自己或他人,與師長對立衝突,這往往為他們帶來更多麻煩。所以,在他們的人生中,受到斥責、數落、責難、威嚇,甚至羞辱的經驗,應該是不可計數。
而當他們發現,用挑釁或威脅的方式回應師長,有時候能換來師長的退讓、妥協,甚至看到對方屈服的樣子,感覺到自己瞬間掌握到人際關係的主導權,這讓他們覺得自己是有力量的,於是,這些挑釁或威脅的言語與神情,就會一再出現。
對這些孩子而言,他們就是要挑起衝突,看你怎麼處理;他們就是搞出亂子,看你如何收拾殘局。他們早就預料得到,師長會如何反應——要不是大發雷霆,不然就是無力退讓——這就是他們生活中的日常,每天都會上演的情節,再熟悉不過,也習以為常了。
我就是要試圖打破這慣性的期待與行為反應。
所以,我當然不能大聲喝叱。用威逼的手段,無助於我們之間的交流,只會把孩子越推越遠。我想更進一步理解他,與他互動,因此,我需要堅持原則,但又不能複製過去他們時常被對待(或傷害)的方式。
這就是提供替代性的情感經驗,透過有別於以往的回應方式,引發一個人在人際互動中新的情感體驗。於是,他能感覺到,自己是被當個「一般人」看待,而不是「頑劣的人」。這需要師長能給予十足的尊重,但又能堅持規則;願意表達理解,也看見他的努力。
--
這孩子沒多說什麼,所以我不知道他感受到了多少,但至少在接下來的課堂活動裡,他是配合互動的。而在我開車離去前,我聽到他從遠處高聲大喊:「老師再見!」
我轉頭看到他爽朗的笑容,以及正在揮舞著的手,此時,他和幾個同學,正躲在校園的一隅抽著煙。
(本文撰寫於2019年10月16日,文中案例為真實故事經充分改編)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
★著作: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教育現場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我也害怕被人排擠呀!」因為恐懼,只好先讓別人受傷害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photos/human-boy-students-face-head-812733/)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炎炎夏日的午後,空氣中瀰漫著一股濃濃的臭酸味。那是夾雜著汗水與青春期旺盛賀爾蒙的味道。坐在我前方的,是一位國三的男同學,個頭壯碩佔滿了整張椅子,汗水浸濕了上衣,白襯衫透出了皮膚的顏色。
「你剛剛在做什麼,怎麼衣服這麼濕?」
「沒啦!就天氣很熱,去洗手台洗個澡呀!」
眼前這位大個頭的孩子,嘻皮笑臉地說著。他是被轉介來我這兒談話的。
他在校內是有名的惡勢力,在師長眼中,專門惹事生非,常帶頭欺負或排擠其他同學,沒事就逞兇鬥狠,是學務處的常客,也是大人眼中的頭痛人物。有好幾次成了校園霸凌事件的主角,弄得學校人仰馬翻,恨不得讓他趕快轉學。
--
「是什麼讓你願意來跟我見面談話?」
「我不想上課!」我想起,有很多願意走進輔導室談話的個案,是因為覺得待在教室裡更無趣。
我告訴他,被轉介過來的理由,並轉述了學校老師對他的觀察,還有一些我所知道的「豐功偉業」,他一一承認,但看起來毫不在乎。而眼前,他還惹出了一個大麻煩,前陣子煽動同學孤立一位班上較為瘦小的同學,弄到對方害怕來上學,家長了解後,揚言要提告。
「你知道自己惹上大麻煩了吧?」我問。
「靠!是他自己長得那麼欠扁,要告來告啊!」
我不知道,他是不明白事態嚴重,還是根本不覺得自己有錯。我問:「所以,你覺得,問題不在你?」
「不然咧?是他自己的問題。而且,又不是只有我,其他同學也看他不爽呀!」
--
若持續在這個事件上打轉,試著釐清誰對誰錯,肯定談不出個所以然,更何況,我不是當法官的,更不是要讓誰認罪。於是,我轉而關注他的現況。
「那麼,現在人家父母都找上門了,你怎麼辦?」
這孩子低下頭,擺出無所謂的樣子。我低聲,用近乎氣音說:「說不擔心,是騙人的吧!如果我是你,也會感到蠻不安的……」。我停頓了一下,見他仍然低著頭,我繼續說:「這幾天,你過得還好嗎?」
他搖搖頭。我問:「怎麼了?發生什麼事了?」
「大家都不太理我……」他小聲地說:「連之前和我混在一起的死黨,好像也刻意遠離我。」不忘補上一句:「真沒義氣!」
「你似乎很擔心自己被孤立呀!你覺得,為什麼他們要遠離你呢?」
「大概是不想被捲進這件事裡頭吧!」他滴咕地說道:「明明大家都有做,現在要我一個人扛!」他方才的盛氣凌人不再,看起來,像個鬥敗的公雞,眼神中流露著無力。
當一個人真實的情感湧現時,正是切入正題的好時機,我抓緊時機說:「孩子!我知道,你有很多的擔心。不只擔心對方家長會採取法律行動,更害怕自己被班上同學邊緣、冷落,甚至成了排擠的對象,是吧?」
這孩子微微地點點頭,我接著說:「這樣的擔心,多久了?」
「很久了……」
--
這孩子開始對我娓娓道來過往的故事。小學五年級時,他因為身材壯碩,有一次才剛坐下來,褲底突然爆裂,成了班上同學的笑柄,甚至傳得全校都知道,紛紛說他是「大屁股」。當他被取笑,氣急敗壞時,同學便起鬨:「不要和大屁股一起玩」。
他第一次嚐到被冷落的滋味。
過幾天,班上另一位同學尿褲子,突然間,這男孩感到解脫了;因為,現在大家目光的焦點全在尿褲子的同學身上。於是,他學到了,如果要不成為箭靶,一定要想辦法讓其他人成為箭靶。於是,他跟著同學奚落尿褲子的同學,當然被老師重重懲處,但他覺得,比起再重的懲罰,能讓自己不被孤立、排擠或嘲弄,更是重要。
於是,他開始惡意開同學玩笑,有時口出惡言,有時拳腳相向,再也沒有人敢取笑他,甚至,對他投以敬畏的眼光。他不斷告訴自己,如果要不被欺負,就要讓自己看起來不好欺負;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找個箭靶,煽動大家一起排擠他、嘲弄他。
他所描述的,正是霸凌形成的重要環節。
--
正因為人人都不想被欺負,人人都擔心成為被孤立排擠的對象,這時候,就會需要一個可憐蟲出來當箭靶,通常是較為弱勢或最近曾出過糗的同學。於是,大家便自動依附強勢的一邊,一起欺負那個可憐的箭靶,或者冷眼旁觀,擺出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
而這其中,最擔心受傷害的,除了霸凌事件中的受害者外,就是那個發動攻擊與排擠、恃強凌弱的霸凌者。這男孩告訴我:「其實,我每天都很擔心會被討厭,會成為被孤立的那個人。」
可憐的孩子!原來,他的內心裡,一直有著深深的恐懼,多麼害怕自己成了邊緣人物,多麼擔心又成了被揶揄嘲弄的對象。小學五年級時的悲慘境遇,仍時常縈繞心頭。
「所以,儘管你有些跟你混在一起的兄弟,但你還是感覺很孤單吧!」我接著說:「因為,這些心裡頭的擔憂,你都無法說出口,更無法被理解。」
我告訴他,我相信,一個人是不會故意要去攻擊或讓另一個人受傷害的,一定有不得已的理由,通常,是為了保護自己;只是,也可能不小心做過頭,而傷害到其他人,同時讓自己付出慘痛代價。
他得學習透過其他的方式,去獲得同學的接納與歡迎。
這孩子對我點點頭,彷彿明白了什麼。
--
恃強凌弱當然不被容忍,但是,那些看似惡劣無情的霸凌者,通常都是受過傷的人,不是在家庭裡受了傷,就是在學校中的人際關係裡受了傷;於是,威脅、恐嚇、攻擊、排擠、重傷別人,成了孩子用來壯大自己或自我保護的手段。其實,他們的內心深處,有著深深的不安全感——恐懼、擔憂、不安與孤獨。
因此,當這些孩子闖禍時,我們若要幫助他們,第一時間除了釐清現況外,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感覺到安全。然而,人的安全感何時會冒出來?
答案是,感受到被理解的時候。也就是,知道有人願意同理他與接納他,同時不會批評、指責或數落他。這時,我們才有機會和孩子好好討論如何理性地因應問題。
而你,願意做那個能讓孩子感覺到安全的大人嗎?
(本文撰寫於2019年10月9日,文中故事為真實案例經充分改編)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
★著作: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