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來了!動不動就發生霸凌,是怎樣?

不是每一件人際衝突或攻擊行為,都會被認定為霸凌。教育部對於校園霸凌有一定的定義,必須符合「持續性」、「侵害行為」、「故意行為」及「造成損害」等要件。然而,即使如此,要判定是否為校園霸凌,仍然有許多模糊空間,即使由學校所設的「校園霸凌事件防制小組」調查認定,也有可能誤判。

如何擬定適合自己的讀書計畫?

擬定讀書計畫並非難事,只要拿張紙,劃個表格,上面填入預計溫習的科目與進度,接著照著做就好了。問題是,有太多的人擬訂了計畫卻總是做不到。為什麼會做不到呢?因為高估了自己的執行力,一開始做不到,便很容易放棄。因此,孩子要學習的,是擬定一套「適合自己」且「做得到」的讀書計畫。

拒絕當自己最熟悉的陌生人

《小刺蝟的心情研究日記》就是一本帶你深入探索自我、拓展覺察的自助手冊。不同的是,你面對的不是一個專業人員,而是一本書裡的各種問題。你只要認真思考、誠實作答,就會更懂得自己。

補習,需要嗎?如何評估孩子的補習需求?

不少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不斷接收「不補習不行」的「恐嚇訊息」的轟炸,深怕孩子輸在起跑點,便把補習當做孩子學習中的必要安排。然而,補習不是萬靈丹,但若能與孩子一同討論,釐清孩子的課業困難與需求,補習也確實能夠拯救孩子的學習表現。然而,比補習更重要的,是孩子自己要有改善學習表現的動機。

需要治療的不是孩子,而是這個社會

李醫師在我眼中,是個真心關愛孩子且有正義感的大人。她在《我期待過動兒被賞識的那一天》一書中,不斷為過動兒說話。除了批判過動症的診斷過程過度粗糙外,更挑戰過動症的診斷準則本身——沒把兒童的天性與需求考慮在內,只從大人的眼光來界定這個疾病。

面對成年子女:父母大膽放手,讓孩子自我負責吧!

有智慧的愛,是在孩子逐漸長大後,允許孩子用自己的姿態飛翔;相信孩子能為自己做出最好的選擇,同時,讓孩子為自己的選擇,負起完全的責任。如果你也有個令你擔心的成年子女,你的功課就是學習放手,讓孩子自我負責。

總是讀同一本書,煩不煩呀?

本以為,從小與孩子親子共讀,是要訓練孩子的閱讀能力。後來卻發現,透過孩子選擇與偏好的讀物,有機會窺見孩子的內心世界——那個他不曾向大人透露的情感與渴望。原來,孩子才是一本書,每天反覆翻閱,也是百讀不厭。

能夠相愛,誰想相殺?學習更有智慧地面對親情難題

能夠相愛,誰想相殺。閱讀《那18張傳票》這本書的每一個案例,都感到沉重。然而,也讓我們有機會重新思考家庭與親情的價值,更學會有智慧地面對親情中的難題。就算不能好聚,也該好散,別讓任何人成了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