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親職教養 青少年的挑釁、試探與對抗,背後都是為了獲得愛

青少年的挑釁、試探與對抗,背後都是為了獲得愛

青少年的挑釁、試探與對抗,背後都是為了獲得愛
圖片來源: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4144288/

前些日子觀賞一部電影「速成家庭」(Instant Family),講的是一對以裝修房子為業,長期無子女的夫妻彼特與艾莉,打算領養孩子的故事。在經過一番教育訓練與媒合後,他們越級打怪,選擇一次領養三個手足,其中最大的已經是個青少女,名叫莉茲。

原以為有了孩子後,會是幸福美滿的開始;沒想到,當三個孩子住進家裡,天天上演各種悲劇。

特別是十五歲青少女莉茲,渾身散發著早熟與世故的氣息。她的防衛心重、處處與大人作對,情緒起伏不定、難以捉摸。這對夫妻簡直被她搞瘋,但仍耐住性子對她釋出善意。

有一天早上,莉茲的頭髮凌亂打結,艾莉借了把梳子給她,並幫溫柔地幫她把頭髮梳開,讓莉茲流下感動的眼淚。艾莉覺得自己與莉茲的關係有了進展,沒想到第二天早上,莉茲卻把那把梳子丟進馬桶裡,令艾莉氣得跳腳。

莉茲看似叛逆與挑釁的舉動,原來是害怕大人對她太好。因為她的成長經驗讓她覺得自己是一文不值的,而梳頭髮又讓她想到自己的生母,也曾經如此溫柔對待過她。她擔心自己再度被拋下,於是把別人對她的好給推開,也重重傷害了身旁想關愛她的大人。

電影「速成家庭」中的青少女艾莉也許是個特例。但幾乎所有的青少年,都會出現種種種令大人頭疼與惱怒的行徑,最常見的包括測試大人的底線、挑釁的言語與動作,以及種種不配合與對立反抗。

你可以把青少年的這些行徑解釋成叛逆;然而,這個時期的孩子,正處在角色混亂的心理發展危機中。他們不斷追尋自我統整,但卻不斷感到迷網、錯亂、衝突與自我懷疑。表現在外就是令人搖頭的問題行為,背後其實渴望著愛與連結。

大人如果只看見孩子的表面行為,不能與不願理解與連結孩子的內在,勢必會與青少年長期處在緊張與對立的關係中,不因此心力交瘁也難。

如何聽懂青少年行為背後的心聲?長期與青少年密切互動的林維信諮商心理,在新書《現在的青少年很難教吧?》中一次告訴你。

維信對青少年內心世界的觀察,著實令我佩服。

他在書中提到,青少年常會用傲慢或輕蔑的口氣,對大人說:「你憑什麼管我?」,同時流露出一副瞧不起大人的樣子。維信說,青少年確實會看不起大人。那是因為青少年早就知道大人的各種「秘密」——通常大人說不出口的事實,像是,外遇、失業又假裝去工作、假裝有錢、假裝夫妻關係和諧、掩飾壞習慣……等。

青少年早已成熟到能看穿大人極力隱瞞的真相,卻又無法理解大人也有其說不出的苦衷。於是,在大人開口管教孩子時,青少年便擺出一副輕蔑的模樣,他們真正想對大人說的是:「別再裝模作樣了!」

也許,青少年也得面對大人(特別是父母)不再無所不能的失落。原來,大人也有脆弱、缺陷甚至醜陋的一面,要承認這個事實,其實還蠻痛苦的。

維信告訴我們,我們的一言一行,青少年都看在眼裡,也漸漸學了起來。與其隱瞞,不如和孩子開誠布公地討論,同時透過身教,贏回青少年對你的尊重。而這到頭來,大人也得逼著自己面對自己的人生課題;書中有句話說得好:「贏回青少年尊敬與負責的過程,其實就是大人找回對自己尊敬與負責的旅程。」

維信是個學校心理師,常要接受各校轉介來的行為偏差青少年,也因此能近距離觀察到青少年給學校老師帶來的各種煩惱與無力。在這本書中,維信也對學校老師或輔導者提供具體的建議。

像是,青少年在課堂上情緒失控、四處嗆人、酸言酸語、自我傷害、回答精簡等狀況,維信一方面帶著讀者去理解這些行為背後的動機及心理需求,另一方面,也提出具體可行的處理策略。你便能掌握,當下可以做些什麼,事後如何與孩子討論,平日又該如何關懷與對話。

最後,維信提醒我們,青少年還在成長與學習中,需要尊重也需要規範。因此,適當地拒絕或設限,是必要的,大人需要有「暫時被孩子討厭的勇氣」。

曾聽一位高中老師說,過一陣子學校要集體施打疫苗,班上不少學生已經遞上假單,表示打完疫苗隔天要請病假。老師感到相當不解,孩子們怎麼預知自己打完疫苗就一定會身體不舒服、得請假?

更令他無法理解的是,家長都在假單上簽名了,表示家長也同意。詢問家長後,不少家長說,這是「民主」,要「尊重」孩子。

老實說,這是假「民主」或「尊重」 之美名,不願意去管教孩子的投機行為,甚至不斷打破該有的底線與原則,對青少年的要求予取予求。或許不少家長誤解了「正向教養」的意涵,但更多是害怕被孩子討厭,從此破壞親子關係。

事實上,如果你能從小與孩子有足夠且良善的互動,開放地對話與討論,不斷儲存關係存款,建立起親子之間的信任關係,就不需要擔心該有的管教與設限會撕裂親子關係。

也許,孩子一時不能諒解,透過事後的關係修復,仍然能繼續維持健康的親子情感。    

《現在的青少年很難教吧?》是一本與眾不同的青少年教養書或教育書,適合正為青少年煩惱的家長或老師閱讀,你不但會更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也會知道該怎麼與他們互動才是上策。

(本文為《現在的青少年很難教吧?: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寶瓶文化出版,2024)一書推薦序)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