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抑情緒不行嗎?關鍵是……

-

圖片來源:Pexels

「你幹嘛生氣?忍一忍就好了。」

「不要哭啦,沒事沒事!」

「別想太多,快轉移注意力。」

這些話,似乎既熟悉又陌生。這些要我們「收斂情緒」的安慰,其實讓我們更習慣「壓抑情緒」。

然而,現代人越來越知道,壓抑情緒並不好,用來情緒管理絕非上策;情緒需要被看見、理解、釋放或轉化。

問題是:「壓抑情緒真的不行嗎?」

還是,其實有時候,壓抑一下也無妨?

壓抑情緒,究竟是好是壞?

先來看看阿倫的故事。阿倫在公司裡是出了名的冷靜,無論是老闆臨時交辦任務,還是同事推卸責任,他總是一句話:「沒事啦!我來想辦法。」

同事們都稱讚他EQ高,但只有阿倫自己知道,每次說完「沒事」,胸口都像壓了一塊石頭。下班回家,他常腦袋轉個不停,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

幾個月後,阿倫在例行體檢中,被診斷出胃潰瘍,醫生告訴他:「你壓力太大了,要學會抒發情緒才行。」

阿倫這才意識到,他的「冷靜」,其實是長期壓抑情緒的副作用。

再來看看另一位媽媽小珊,她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某天,孩子們在客廳吵得天翻地覆,她氣得臉色發白,很想對孩子破口大罵。但她知道,對怒罵孩子,只是用恐懼讓孩子屈服,還會對孩子造成傷害;於是,她深吸一口氣,忍了下來,只說:「請你們先安靜一下。」

等孩子睡著後,小珊才坐在床邊,默默流淚。她對著自己說:「剛剛,我真的很挫敗,但我又得在孩子面前保持冷靜,實在撐得好累!」他做了幾次深呼吸,然後在心裡擁抱自己,說:「小珊,辛苦你了!」

隔天,她也找老公談心,把昨晚的憤怒與挫敗說出來,心情逐漸舒緩。

壓抑情緒是本能還是習慣?

從演化角度來看,壓抑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

在人際互動中,若隨時把怒氣或恐懼表現出來,可能會引發衝突甚至危險。因此,大腦會自動啟動前額葉皮質的「抑制系統」,暫時壓下情緒,目的是避免失控,或把能量放在更重要的目標上。

所以,暫時的壓抑,是大腦內建的安全機制。

不過,真正讓人養成壓抑習慣的,多半還是後天環境。

在家中,我們從小被教導「男兒有淚不輕彈」、「生氣就是不乖」、「好孩子不該情緒化」。甚至,每次生氣時,還會被修理,孩子便逐漸學會壓下真實感受。同時,華人社群特別強調和諧,以和為貴的文化薰陶,常把壓抑等同於個人的成熟。

由此可見,「壓抑」既是一種本能,也是習得的習慣。

健康的壓抑 vs.不適應的壓抑

那麼,到底可不可以壓抑情緒呢?

事實上,壓抑有兩種:

  • 健康的壓抑:短暫且帶有意識,具有保護作用。
  • 不適應的壓抑:長期且無意識,反覆出現並造成副作用。

像上述的小珊,她在孩子吵鬧時,選擇暫時壓下怒氣,暫存在心裡的某處,等到適合的時機,再拿出來好好檢視並處理。

這樣的壓抑能避免衝突失控,也保護了人際關係。所以,不是不能壓抑,關鍵是,壓抑過後,需要回頭安頓自己,梳理情緒。

健康的壓抑,就像短時間的情緒暫停,帶著自覺:「現在我先忍住,之後再處理。」後續,透過對話、書寫或其他方式,為情緒找到出口。

反觀職場上的阿倫,總是自動回答「沒事」,情緒一再被壓下,最後轉變成情緒困擾或身心症狀。習慣性、缺乏覺察的壓抑,會讓人逐漸情感麻木,甚至搞不清楚:「我究竟怎麼了?」

這樣的人,往往快速否認情緒,口頭禪是「算了啦」、「我不在意」、「我沒事」。若問他們的感覺是什麼,常回答「沒感覺」或「為什麼要有感覺?」最後,長期累積的痛苦終將以情緒爆發或疾病的形式反撲。

短暫的壓抑是緩衝,長期的壓抑是消耗。

怎麼知道自己正在壓抑情緒?

如果你習慣壓抑情緒,當下往往難以察覺。不過,有意識地留意以下線索,能幫助你辨認自己是否正在壓抑:

(一)身體訊號:呼吸變淺、胸口悶漲、臉部緊繃……等。

(二)語言訊號:快速打斷話題,或用笑容掩飾尷尬,嘴裡說著:「我沒事」、「我還好」。

(三)想法訊號:當有情緒升起時,腦中立即冒出「別想了」、「快轉移注意力」這樣的念頭。

(四)人際訊號:當有人問「怎麼了?」時,下意識立刻回答:「沒事!」

簡單來說,當身體高喊「有事」,嘴巴卻說「沒事」,大概就是在壓抑。

如何在壓抑之後回頭安頓情緒

剛剛談過,短暫且有意識地壓抑情緒沒問題,關鍵是不要停在壓抑。情緒需要有出口,要有流動的機會,因此,回頭安頓情緒有三個步驟,分別是(一)覺察、(二)命名、(三)調節。

(一)覺察(Awareness):問問自己:「剛剛那一刻,我是不是忍住了情緒?」回顧當下的身體、念頭和語言,承認自己確實把情緒給壓下去。

(二)命名(Naming):嘗試給情緒一個名字:「我剛剛其實很委屈、生氣、害怕、無助、焦慮、難過、失落……」,命名能讓情緒被看見,讓情緒變得可以討論與表達。

三)調節(Regulating):試著透過身體上的深呼吸、伸展與運動;心理上的自我對話與自我疼惜;或者行動上的書寫、談心、藝術創作,並在合適的時機對人表達,說出內心的感受。

對習慣壓抑情緒的人,這一點都不容易,因此需要一次又一次的練習;而覺察與允許,就是最簡單的開始。每當意識到情緒升起時,就去感覺那份感覺,而非試著逃離那份感覺。如果當下不適合去感受,事後再重新去經驗,也是可以的。

壓抑並非壞事,是一種短期的保護機制,幫助我們在特定情境下保持冷靜。但在壓抑之後,安全無虞時,還是得回頭安頓情緒。

壓抑的背面不是爆發,而是允許與釋放。深呼吸幾次後,去感受那份感覺,讓情緒在身體裡充分流動,這才是健康應對情緒的方式。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listenpsy.com/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孩子,請你慢點長大:陳志恆親子成長繪本》《用愛軟化尖刺,用心讀懂孩子:有寬容,也有堅持的彈性教養練習》《晨讀10分鐘:幸福的正向練習》、《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12本書,為2018~2024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

注目新書《正向聚焦》

spot_img

注目新書《擁抱刺蝟孩子》

spot_img

熱門文章分類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