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子女系列02〉為什麼總是忍不住對父母回嘴?

-

圖片來源: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3407978/

長大成人後,突然發現,要回頭和自己既熟悉又陌生的父母相處,實在不容易。特別是,明明心裡不斷提醒自己,對父母的話語,不要太過在意,也再三要求自己:「冷靜,不要回嘴!」

可是父母的話才剛落下,火氣已經衝上來,語速比腦子運轉還要快,說出口的話也比想像中更尖銳。。

事後發現自己說得過火,又開始後悔、自責:「為什麼我又忍不住?」

這不是單純的脾氣問題,更不是你修養不足,而是一種根植在體內的「自動化反應」。要找到出路,得先拆解:究竟是什麼讓我們總是忍不住回嘴?

回嘴,常是舊記憶的反射動作

忍不住回嘴,是因為我們的情緒,被父母的話語給牽動了。

父母說的話,之所以容易刺痛我們,不只他們的語氣,也不是他們說話的內容,而是那些話背後,往往勾動著我們童年的記憶。

小時候,每一次否定與比較,都在心裡留下刻痕;每一次批評與嫌棄,都種下厭煩的種子。那時的我們感覺不被信任、不被肯定,甚至懷疑自己毫無價值。於是,越來越不想聽見父母的聲音,甚至想逃得越遠越好。

長大後,當父母再用相似的方式表達意見,就算你理智上知道他們沒有惡意,也不再需要他們的認同,內心卻像有人按下了「播放鍵」,讓那些未癒的場景再次上演。

所以,你不是單純對一句話爆炸,而是對舊經驗反應。這往往在無意識中發生,難以控制。

杏仁核拉警報,「戰或逃」全面反應

回嘴,往往不是理智的選擇,而是一種自動化的本能反應。

大腦科學發現,「杏仁核」專門處理威脅與恐懼。一旦被觸發,身體會立刻進入「戰或逃」狀態: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肌肉繃緊。

如果能逃離,我們會想閃得越遠越好;但當必須與父母朝夕相處,無處可逃時,就會傾向進入「戰鬥」模式,而回嘴正是最直接的自我保護。

這就是為什麼你總覺得話比腦子還快,根本煞不住車。因為此刻的你,已經不是理智的你,而是被杏仁核劫持的你。

回嘴的背後,有著深切的期待

從另一個觀點來看,如果只是陌生人的話語,我們或許能一笑置之;但父母的話,我們卻如此在乎,就像是來自法官的一道判決。為什麼?

因為裡面夾帶著我們最深的期待,期待什麼?

從小,我們渴望被理解、被看見、被欣賞、被肯定、被接納;一直到現在,這份期待依然存在著。當父母說出來的話,一再讓我們的期待落空,不只是感到被批評,甚至有種:「你從來沒有看見真正的我」的氣憤。

這麼說來,回嘴,其實是一種急切的抗議:「請你認真看見我,不要誤解我!」

從回嘴到自責的惡性循環

歸納而言,我們可以把忍不住回嘴的原因,總結成三個層次:

首先是生理層次,杏仁核被觸發,讓人進入「戰或逃」反應,回嘴是一種典型戰鬥的自我保護機制。

再來是心理層次,成年子女內心矛盾拉扯,既想保護自己,又不想再被傷害,更想做個孝順懂事的孩子。

最後是關係層次,家庭互動模式就像老劇本,一旦對白響起,角色就會自動上場,無法輕易跳脫。

而這個模式之所以反覆出現,是因為它帶來短暫的「好處」:回嘴能讓情緒暫時釋放,好像吐出一口悶氣;但隨之而來的,卻是沉重的愧疚與自責。

於是,與父母的互動,便形成一個無限循環:

  • 1.父母說話,情緒被觸發,覺得自己又被否定。
  • 2.忍不住回嘴,情緒短暫釋放。
  • 3.升起愧疚,覺得自己不孝,不夠成熟。
  • 4.更加敏感,下一次更容易被觸發。

許多成年子女陷入這個無限回圈中,難以跳脫。

如何應對自己忍不住回嘴?

理解上述機制後,你可以不必再把「回嘴」視為自己不成熟,或溝通上的失敗;而能把它當作一個訊號,提醒著我們,需要更加練習照顧自己的內心。

如果你想改善忍不住回嘴的反應,在這裡,提供三個可行的嘗試方向:

(一)延遲反應——給自己三秒鐘的時間

當聽到父母開口,而感覺火氣上來時,嘗試在嘴巴張開前,先深吸一口氣,為自己爭取三秒鐘的停頓。只要三秒鐘的暫停,就足以打斷自動化反應,把斷裂的理智線給接回來。

(二)低度回應——讓火焰不至於大噴發

如果很難不開口回應,那就先用「嗯,好的!」、「我知道了!」、「我會考慮!」這類中性且簡短的語句。看似敷衍回應,但卻能避免情緒大噴發,更讓自己有時間冷靜。

(三)自我接納——事後減少責怪自己

如果不小心又回嘴,請不要不斷苛責自己。告訴自己:「我正在學習回應得更好。」唯有接納,才有力量繼續練習。

我們都知道,回嘴會傷人,但憋住又痛苦。

成年子女與父母相處,是一門大學問。長輩年紀越大,越難改變;若我們一味要求父母改變,其實也是不負責任的。

先從「延遲反應」、「低度回應」及「自我接納」開始練習起。忍不住回嘴不是你的錯,但你卻有責任調整自己;只是,這些練習都需要時間。

如果,這次又失控了,試著放過自己,下一回合,更有意識地慢下來、和緩回應。一次又一次,你會做得更好。

其實,你的內心仍有些地方,需要被看見與被安頓;回頭理解並擁抱自己,更是重要。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listenpsy.com/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孩子,請你慢點長大:陳志恆親子成長繪本》《用愛軟化尖刺,用心讀懂孩子:有寬容,也有堅持的彈性教養練習》《晨讀10分鐘:幸福的正向練習》、《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12本書,為2018~2024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

注目新書《正向聚焦》

spot_img

注目新書《擁抱刺蝟孩子》

spot_img

熱門文章分類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