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子女系列03〉為什麼父母總能踩中我們的痛點?

-

圖片來源: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3791664/

有時候,你會驚訝地發現,世界上沒有任何人,比自己的父母更能一句話就讓你心頭一震。不是因為他們的語氣多麼急躁,而是他們總能準確踩中你最在乎、最脆弱的地方。

明明在職場裡,你能應對困難的批評;在朋友間,你能輕鬆消化不同的意見。

可是只要當父母一開口,話還沒說完,你已經感到一陣酸楚或怒氣,在胸口翻湧著。

是的,你又被精準地踩到「痛點」了!

因為太熟悉,所以早就被摸透

不容置疑,父母是最了解我們的人之一;至少,他們陪伴了我們的前半生。

從小到大,他們陪我們經歷喜怒哀樂,細數我們的優點缺點,甚至知道我們最害怕什麼、最在意什麼。

這樣的熟悉與理解,若用在支持上,會帶來深切的安全感;但若用在批評上,則會成為最鋒利的刀。

別人的批評可能只戳到表面,父母卻能一針見血,直中要害;因為他們最知道,你的「軟肋」在哪裡。他們也許無心,但開口就造成傷害,因為你早就被摸透。

從小就被定義到大的標籤

還記得,小時候父母是怎麼說你的嗎?

「你就是太粗心!」

「你從小就是懶散!」

「你哪有你弟/妹那麼貼心?」

「你就是脾氣不好,誰會喜歡你?」

「你老是愛揮霍,沒有金錢觀念!」

這些話語,也許只是當時隨口而出,卻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一次次被重複著。久而久之,就像一張緊緊貼在額頭上的標籤。

長大之後,即使我們早已努力成為另一個樣子,父母卻依然用舊標籤看待我們。而當這標籤上的「舊名詞」再次被提起,不只踩在我們亟欲擺脫的痛點上,更讓我們感到,多年的努力都是一場空。

親子之間獨特的重量與不對等

同樣一句「你最近是不是胖了?」,如果是朋友說的,你可能笑笑帶過;但若是父母說的,你卻很想翻臉,為什麼?

越是親近與緊密的關係,就越像是一面放大鏡。你會更在乎對方的評價,情感的份量也被放大數倍——好感被放大,反感亦然。

所以同樣一句話,從父母嘴裡說出來,帶來的衝擊就更強。

同時,即使我們已經長大,在社會上有自己的位置,但在父母面前,我們仍然是個孩子。

親子關係本就是地位不對等,這很自然;也因為這樣的不對等,父母的話,自然帶有天然的權威。

當他們的批評或指責,聽在成年子女耳裡,感受到的不只是意見,而是一種「審判」;不只是在否定你的行為,更像是在否定你「這個人」。

因為愛,所以更難免疫、無法閃躲

父母的話之所以能成為痛點,根本原因在於:我們在乎。如果不在乎,根本不會痛;而在乎的後面,其實就是一份愛的流動。

那份愛,來自於我們渴望被理解、被肯定、被接納,渴望他們為我們感到驕傲,渴望在他們眼裡被視為是有價值的。

也因為期待越高,失落越深;父母口中的每一句批評,都感到格外刺痛。

既然父母總能踩中我們的痛點,我們該如何自處?

(一)辨認痛點、看見需求

先誠實問自己:「父母的哪些話最容易刺痛我?」以及「這背後的需求是什麼?」例如,當父母問:「你怎麼還不趕快結婚?」讓你感到刺痛,或許不是因為這個問題,而是你有著想主導自己人生的強烈需求;而父母的這句問候,正阻礙了你此刻最在乎的——想要自己做決定。

(二)劃清界線,你是你,我是我

學習區分清楚,父母的話語,代表的是他們的焦慮與期待,不等於對你的定義。試著把他們的聲音,和你的自我價值,做出清楚區隔。同時,告訴自己:「他們的情緒不是我的責任。」你不需要持續背負父母的期待,但你也不能要求父母閉嘴不講。

(三)低度回應、點到為止

當被踩到痛點時,不必立刻回嘴。你可以用「嗯,我知道了」、「謝謝提醒」先行帶過,看似敷衍,卻是給自己一點緩衝。在那當下,誰認真,誰就輸了。更何況,你不需要跟你的父母拼輸贏。

(四)找到出口、排解壓力

避免被踩到痛點的最好方式,就是避免接觸。透過拉開物理空間,換來心裡安定。但若不得不同住一個屋簷,或者非得見面或通電話,你也得幫自己找到不受干擾的時間與空間,並找到轉化情緒、排解壓力的途徑。如將心情書寫下來、找朋友聊天、運動、學習才藝,將注意力的焦點,從父母的話語,轉移到其他更有益的地方。

千古難題,卻是人生必修課

我知道,上述自處之道,沒辦法適用每個人;因為,父母話語的重量,就是容易壓垮我們。這本是一道千古難題,卻也是成年子女不得不面對的必修課。

我相信,大部分的父母都不是故意要刺痛他的孩子,那是如此無意識與自動化,背後其實是滿滿的愛與期待,當然有他們的焦慮與局限。你不需要為此恨他們,但卻需要懂得保護自己的界線與能量。

重要的是,你得先看見並理解自己的痛點,就有可能不必再被牽著走。父母仍然會踩到你的痛點,但你也能提醒自己:「痛點不會消失,但我可以選擇,不輕易被影響。」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listenpsy.com/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孩子,請你慢點長大:陳志恆親子成長繪本》《用愛軟化尖刺,用心讀懂孩子:有寬容,也有堅持的彈性教養練習》《晨讀10分鐘:幸福的正向練習》、《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12本書,為2018~2024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

注目新書《正向聚焦》

spot_img

注目新書《擁抱刺蝟孩子》

spot_img

熱門文章分類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