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學習輔導 迎接低學習動機世代的來臨:引導孩子找到讀書學習的個人化深層動力來源

迎接低學習動機世代的來臨:引導孩子找到讀書學習的個人化深層動力來源

0

孩子們清楚自己為什麼要來學校讀書學習嗎?

我服務的學校是一所升學型的職業學校。學校老師對學生課業逼得緊,大部分學生也兢兢業業,認真向學,不敢懈怠。每年升學考試總有亮眼成績,在當地備受肯定。

在多數同學緊跟著課程進度,絲毫不敢怠慢的同時,總有幾隻「迷途羔羊」與大家不同調。這些看似活在自己世界中的孩子,多半已經放棄學習,來學校只是跟著「生活」,而不是跟著「學習」。有的會被熱心的導師給轉介到我手中,期待我展現神奇魔力,妙手回春,為他找回早已遠離課業學習的魂魄。

「他們上課都在混,作業也不交,成績爛到爆,給他們機會補考也不多少念一下,我真不知道他們來學校幹嘛?」常常聽到老師們這樣抱怨這些學生。

「他們明明資質就不錯,也不是不能讀,為什麼要這樣自我放棄?」也有老師一方面不解,一方面為這些學生感到可惜。

老師們的疑惑,不只大人們心中帶著問號,這些孩子們或許也不知道答案。其實,我很懷疑,就算是看似認真的孩子,到底知道來學校是為什麼嗎?

 

一天不排考試,生活中的小確幸

如果你很認真地觀察一個高中職學生在學校一天的行程,你會打從心底心疼這些孩子。

孩子們一早到校後便展開「考試人生」。早自修就先來張考試,教室裡坐著盡是揉著還惺忪的睡眼、頻頻打著呵欠的學生,眼神空洞地埋頭苦寫試卷。接著,小老師出來對答案。沒有安排考試的日子便是聽英文廣播。

在按表操課、緊湊地過完一天的學校生活前,再來張考試做為放學前的禮物。今天國文、明天數學、後天英文…..,哪一天沒有排到考試便是賺到,是生活中的小確幸。考試未達老師預定的標準,罰寫伺候!差越多分罰寫愈多。作業沒交、遲交,記警告伺候!每個學期累計個三、五支警告是家常便飯。

這種宛如人間煉獄般的生活,就是要一個大人熬三年,沒有過人的意志力恐怕也很難撐過去。儘管近年來教育鬆綁,考試制度一再變革,希望減輕孩子們的課業壓力,這現象仍然存在多數學校,不論高中職或國中都是如此。

 

少有師長曾與孩子討論讀書學習的目的與價值等問題

我們學校的學生大多數都很乖,對師長的配合度高,但有多少孩子想過為什麼要來學校讀書學習?來學校的意義與目的是什麼?或者,來學校讀書學習的價值或好處在哪裡?

我時常在個別諮商、小團體、工作坊、課程或演講中問學生:「你們為什麼要來學校讀書學習?」高中職不是義務教育,學生可以選擇不來念,為什麼還要來?

「因為要考上理想的大學」、「未來才能找到好工作」、「努力讀書才以後才能過好一點的生活」。看似合理的答案,再進一步問他們是怎麼知道來學校讀書學習可以有這些好處的?他們說:「不知道,是父母(或)老師說的!」

比較直白的學生會告訴我:「因為不來學校讀書也不知道要做什麼」、「來學校可以跟同學相處,還蠻好玩的」、「不來學校讀書學習會被父母逐出家門」……。這些答案中充滿了無奈,但至少他們沒有說「讀書學習是為了救國救民救天下」,或者「徜徉在知識浩海中是人生一大享受」之類的鬼話。

 

用對孩子而言毫無意義的教條激勵孩子勤奮向學是無效的

我喜歡跟學生討論這個問題,是因為從小到大沒人跟他們討論讀書學習的意義與價值為何,我的師長也沒有跟我討論過。有很多學生覺得來學校讀書很重要,是因為父母或老師覺得重要,來學校讀書這個動作只是符合社會期待,而非出自個人深思後有意義的行為。而這些師長的告誡對於尚處於求學階段的孩子是沒什麼意義的,因為他們看不到,也無法預測十年後當他們步出校園後會發生什麼事。當現在的努力與未來的結果之間看不到明顯關聯性時,會減損一個人繼續投注努力的動機。

用這些對孩子而言毫無意義的教條做為激勵學生奮力向學的理由,根本是隔靴搔癢。對於已經失去學習動力、放棄學習的學生,想激起他們的學習熱情,更是緣木求魚。

還有一些學生有學習的「意願」,但缺乏學習的「動力」。他們很清楚知道讀書學習是重要的,明白即使再困難也要熬過去,但就是無法讓自己持續專注於課業學習上,對於讀書與準備考試欲振乏力。這些孩子不是不在乎,他們很在乎,但就是無法展現意志力,心有餘而力不足,內心充滿了焦慮。

舉個例子,你很想減肥,但是就是做不到,或者減肥計畫持續不到三天就破功,最後乾脆放棄算了!但你知道你仍然十分在意自己的體重,但又逃避看著體重計上不斷攀升的數字。這些孩子的心境就類似這樣。

大多數人都肯定孩子來學校接受教育是重要的,不只因為在學校可以讀書識字、習得基本技能,也因為教育體制本身是個篩選人才的大機器;大多數人只是一般人,即使很無奈也必須參與這個篩選遊戲才能獲得你要的資源。然而,現今的教育環境又不可能一時半刻變得友善,學習內容也難以突然變得饒富趣味(教育改革多少年了,學校仍是許多孩子最想逃離的地方,學業挫敗也常是許多孩子記憶中心理創傷的來源),該如何讓孩子們有足夠的動力堅持下去,即使這日復一日的考試人生一點都不有趣?

 

個人化深層動力來源包括「個人化意義」與「深層」兩個內涵

在我的實務工作中,處理學生學習動力低落困擾的一個方法是幫助他們找到「個人化深層動力來源」。個人化深層動力來源有兩個意涵。第一是「個人化意義」,亦即來學校讀書學習的目的或理由,是出自於孩子本身的,不是其他人告訴他的;是孩子打從心底相信的,別人怎麼想不重要,對孩子的現在或未來有意義、有價值才重要。第二是「深層」,也就能與孩子內在世界中最為重視的層面有所連結,包括:生涯目標、人際歸屬、親密情感、社會期待、自我價值……等。

舉個例子,大家都看過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九把刀本來學業成績爛到爆,在學校盡做一些比扯鈴還扯的事情。高中三年激勵他累積點滴努力,進而考上理想大學的,是一位會拿著原子筆戳他背後,覺得他成績真是濫倒極點的女孩。為了得到一個女孩子的芳心而發憤圖強,看在大人眼中或許膚淺,但這硬是驅動了一個原來放棄學習、也不被看好的學生奮發向學。同樣的讀書目的對別人來說或許一點力道也沒有,但對九把刀來講卻有用,這就是他讀書學習的個人化深層動力來源。

假設先總統蔣公在溪邊看魚兒逆流而上,突然領悟到要不畏橫逆、努力向學的道理這故事是真實的,這也是驅使蔣總統奮發讀書的個人化深層動力來源。即使對大多數人而言,看到幾條魚在水裡游,根本不會想到跟讀書學習有何關連(可能會想到如何打撈來好好料理一番吧!)。

 

在團體課程中與孩子討論讀書學習的目的與價值

所以,當我在課程、小團體或工作坊裡要學生分享或寫下自己來學校讀書學習的目的或理由後,我會要學生一一去檢視,哪一項是真正能說服自己認份地靜下心來,好好地坐在書桌前,全力投入課業中?哪一項能夠讓自己發揮學習意志力,抵抗誘惑、堅持不懈?更重要的是,哪一項最能呼應自己內心深處的吶喊?如果沒有一項能,顯然這些讀書學習的理由都不夠格成為個人化深層動力來源。

這些問題特別適合透過團體分享的方式進行討論,引導學生去思考、交流、甚至辯論不同的觀點,進而激發新的思維。我們會發現每個學生的想法都很不同,團體討論可以增進學生對此議題思考的廣度與深度,而不再只侷限在自己原有的思考框架中。

 

孩子的讀書學習動力需與其基本需求接軌

關於「個人化深層動力來源」的第二層內涵-深層,當師長引導孩子找尋讀書學習的動力來源時,要設法去探究目前孩子重視的是什麼,亦即孩子個人的心理需求是什麼。

賀孝銘教授的需求模式指出人會為了滿足自己的基本需求而表現出某些行為模式。人的基本需求包括生存的需求、自尊的需求、關係的需求、自控的需求、經驗的需求以及超越的需求等。青少年階段特別重視自尊需求與關係需求的滿足,他們期待受到他人的重視,藉以建立自我價值感,也渴望受到同儕認同與接納,擁有安全的歸屬團體與人際關係。讀書學習的「個人化深層動力來源」要能與其現階段最想滿足的需求接軌。

我有個學生想轉考其他類群,因此需要同時準備新領域與應付原領域的課業,過程相當辛苦。他有十足的決心但卻一直缺乏執行的意志力。經過一番討論後發現,當他在團體中被賦予重任時,總是會為團體全力以赴,而當需要獨力完成的作業則顯得意興闌珊,消極以對。顯然這個孩子相當需要在團體中透過貢獻自己的力量來獲得同儕肯定。於是我們一起想了一個策略,就是他可以透過召集學校裡與他一樣想轉考其他類群的同學們組成讀書小組,由他帶領成員們彼此督促、交流資訊並共同學習,為了在團體中負起帶領者的重責大任,他也不得不拿起書本好好鑽研。

不知為何而戰的軍隊是沒有戰鬥力的,不知為何而學的學生是不會有學習意志的。當來學校讀書學習是件不怎麼令人感到愉悅但又不得不為的事情時,擁有一個能說服自己投入讀書學習中的目的或理由便相當重要。師長不能再以過去自己既有的價值觀來看待現在的孩子,而是要走進每個孩子獨特的內心世界中,傾聽其內心世界的心理需求,引導孩子找到自己讀書學習的「個人化深層動力來源」。

 

Previous article 重讀一年又如何?短視近利的代價更高!
Next article 微諮商的力量:珍視每一個會心的當下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用愛軟化尖刺,用心讀懂孩子:有寬容,也有堅持的彈性教養練習》《晨讀10分鐘:幸福的正向練習》、《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11本書,為2018~2024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