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大學剛畢業到一所國中教育實習時,我的導師實習被分配在國一。班上有位個頭瘦小、膚色黝黑的男同學叫小奇,皮得不得了。每次上課不是屁股長蟲坐不住,不然就是嘴巴不動會死掉。他是那種會搞到老師在上課上到一半時忍不住拉高嗓音抓狂罵到下課的頑皮小鬼頭。
「小奇,請你坐好!」一開始,我總是和顏悅色、溫和而堅定地要求。
「小奇,拜託你可以不要說話好嗎?」接著,我有點失去耐性了……。
「小奇,你聽不懂我說的話嗎?」我意識到我的嗓音正在拉高,正瀕臨失控邊緣……。
「講不聽就是講不聽,快被他氣死了!」這是任課老師最常出現的抱怨。小奇不僅容易干擾上課秩序,作業也常缺交,做事不負責;如果被老師講幾句重話,又會委屈地哭出來。
有一天中午,我前往教室看同學們午休。小奇被罰站在走廊上寫他未完成的作業。我看他手上的筆連動也沒動,一副無聊至極地望著遠方的天空發呆,眼神木然。突然間,我靈光一閃,走過去拍拍他:「小奇,我們去走走!」
我帶著小奇繞著校園散步,與小奇閒聊起他的家庭與生活。第一次認真傾聽小奇訴說自己的故事,才知道小奇有著令人難以置信的成長背景。說到難過處,小奇忍不住眼眶泛紅。
20分鐘後,我們走回教室。小奇望著我:「老師,你不可以把這些跟別人說喔!」我點點頭。他擦擦眼淚,再度露出常見的狡猾笑容,一溜煙地跑進教室去了。
隔天再到班上上課時,小奇一如往常地鬧到我情緒瀕臨失控,再度破口大罵。但這次我知道,我內心裡對小奇的態度不同了;而我也感受到,小奇雖然被我罵著,但他看著我的眼神也不同了。我們之間有股神奇默契,只有我跟他兩人才能心領神會。
「微諮商」帶來神奇的會心感受
許多老師都有這種經驗,與學生短暫的閒聊,卻常有著神奇的「會心」感受。這就是「微諮商」的力量。
正式的心理諮商重視一定的會談結構與主題,需要有充足的時間與固定的時段,最好在布置得看起來蠻厲害的專業地點進行。個案知道自己是來接受協助,而輔導人員則扮演協助他人的專家角色,助人關係明顯而清楚。
而我說的「微諮商」則是短時間、非正式的一種生活會談,接近林清文老師所說的「會心談話」。老師與學生在課餘時間聊個兩三句,學生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心情點滴,老師則傾聽並簡單回應。不需要固定的時段、沒有話題的限制,在任何地點、空間中都可以進行;進行方式相當彈性,沒有誰是專家、誰來求助的角色分野。短暫的片刻、簡短的談話,就足以讓雙方的關係更進一步,兩顆心之間更加貼近。
「微諮商」是與學生日常片刻的會心接觸
幾個月前我曾寫了一篇文章「你有聽過微諮商嗎?」,正式讓「微諮商」這個詞問世,引起身旁好友們熱情迴響。朋友們多半在學校裡擔任輔導教師。他們告訴我,他們原來每天都透過各種形式在進行著「微諮商」。而「微諮商」這個名詞,也讓他們與學生之間短暫但真誠的互動,著實有了意義。
他們說,有的同學喜歡固定在某節下課出現在輔導室外的走廊,與輔導老師隔著窗子分享心事,這叫「窗邊會談」;有的同學喜歡端著午餐去找輔導老師「喇賽」個幾句,邊評論今日菜色,邊大談生活點滴,這叫「午餐會談」。更有擔任導師的朋友說,每天透過聯絡簿與孩子們筆談,細細回應孩子們分享的每一句心情小語,簡短卻深刻。
而我的學生,特別是輔導室的志工或輔導股長們,則喜歡在午休時來輔導室找我「抽卡」。我的桌上放著一副名為「自信法則」的卡片,每張卡片上都寫著讀來讓人更有正向力量的話語,被我稱為永遠不會抽到壞牌的卡片。他們邊抽卡,邊跟我訴說著今天的考試、班上奇聞、師長糗事、家裡狀況以及最近的煩惱等,我則是放下手邊的工作(或餐具),專注地聽他們分享,不多發問也不做分析,頂多同理個幾句,更多的是鼓勵與讚美。我知道,「抽卡」只是個幌子,重要的是那分享生活點滴的短暫時刻,足以讓他們疲憊的一天再度充滿能量,重新出發。
高品質的師生關係是發揮影響力的關鍵
「微諮商」看似隨性,在諮商專業上或許難登大雅之堂,但在學校教育與輔導現場卻有著不可被漠視的功能。教育或輔導是一種人影響人的過程,任何師長要對學生發揮影響力,擁有高品質的關係是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對年紀越大的孩子而言,平等、尊重且值得信賴的關係更是他們內心重視的。然而,好的關係不會憑空而降,常來自生活中每一個高品質互動片刻的點滴累積。而「微諮商」這種在生活中隨機出現,短暫但深刻的師生交流,正能一磚一瓦地為正向的師生關係奠定穩固根基。
學校裡有位導師在新學期剛接高一新班級,每天中午會帶著班上的一位同學到輔導室來,借用一間諮商室,與學生在裡面會談半個小時。從班級幹部開始談,半個學期後,班上每位同學都至少與導師會談過一次了。我知道有許多導師會分組與同學們共進午餐(叫做午餐約會),但一個一個談的倒是沒見過。
這位導師告訴我:「你別小看午休時間的個別簡短談話,半個學期後我就能清楚掌握每個學生的家庭背景、學校適應狀況、對自己的期待以及未來的目標等。」而我想,更重要的是,高品質的師生關係就此建立起來了。導師願意犧牲午休關懷學生,學生則能感受到被重視與被關心,對於導師的觀感不再是深不可測,取而代之的是信任、溫暖與親切。當學生遇到困境時,知道導師是可以求助的對象,就像有心事可以跟好朋友訴說一樣的自然。
學期末,這位導師興奮地告訴我,前半學期的付出有了成效。這學期的班級經營很順利,雖然學生偶而出點小狀況,但班上沒有任何一位學生被記過處分。這在一向強調「勤教嚴管」的本校,實在是罕見的紀錄!
我看到了一位充滿熱忱的教師,主動創造與學生會心交流的機會,一點一滴地建立起與孩子們之間的信任關係,而在日後的教學與班級經營上,便能事半功倍,這便是「微諮商」小兵立大功的地方。
主動創造會心的師生互動機會,讓「微諮商」小兵立大功
在輔導工作上也是一樣,雖然說正式的心理諮商有其不可取代的專業地位,也是一位輔導教師發揮專業功能的主要利器;但心理諮商發揮成效的前提,是學生能意識到自己的困境,主動且願意進入正式的諮商關係中,諮商工作才有可能順利進展。我們都知道,心理諮商是一種人影響人的歷程,諮商關係當然也是諮商得以展現成效的關鍵。
但高品質的諮商關係不可能在第一次會談就建立起來,特別是在中小學的實務場域中更是如此。青少年想跟你談,是因為他信任你、喜歡你,認為你可以像個朋友般讓他放心,而不是你有多專業、諮商技巧多厲害。在中小學多的是被轉介前來的非自願個案,在還沒有建立起足夠的信任關係前,強制他進入心理諮商中,只會讓彼此都感到挫敗不已。
這時,正是「微諮商」這秘密武器派上用場的時刻了。主動創造與學生「微諮商」的機會,或許是在校園裡有計畫性的「偶遇」,或許是趁著請學生幫忙做事時聊上幾句,又或許是寫個小卡片給學生傳遞勉勵與祝福……。
要建立親和且信任的關係,有賴關係中的雙方,在生活中一次又一次的相遇片刻時,有著高品質的互動。「微諮商」短暫、不拘形式但深刻且真誠的互動,正是累積關係資本的最佳途徑。進行「微諮商」不需要展現什麼高明的諮商技術,你要做的只是帶著一顆絕對真誠的心,保持自然但專注,配合著些許的同理與正向回應,如此就好。重要的是珍視每個與孩子會心相遇的當下,「微諮商」的力量就此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