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心理助人 心理助人領域最不缺的,就是技術

心理助人領域最不缺的,就是技術

心理助人領域最不缺的,就是技術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我估計心理助人領域每年大概有超過20種媒材被發明並推廣,包括各式牌卡、藝術媒材,甚至具有治療或心理成長性質的桌遊等。

心理媒材的發明,讓心理助人變得更親民,也更豐富有趣。

對案主來說,接受心理協助不再是嚴肅或令人感到焦慮的過程;對助人者來說,助人工作更易上手,也更能與個案拉近距離。

但是,心理媒材過度氾濫的結果,是使得許多助人者過度依賴心理媒材,而忘記了真正具有療效的助人工具就是助人者本身。

許多助人者都有這樣的經驗。

去參加了某個研習或工作坊,體驗了講師示範與帶領如何操作某一新的心理媒材,不論是用來處理個人議題,或者是練習使用在同儕身上,都覺得好用極了!

於是,掏出大筆銀兩買了許多套回到工作崗位,卻發現不若想像中的那麼好用。用了幾次都卡卡的,最後就收在抽屜裡,再也很少拿出來見人。

接著,你又會到新的課堂上尋寶,發現另一種更好用的心理媒材。

檢視一下你的櫃子裡,囤積了多少只使用過一兩次便不再派上用場的心理媒材。你花費了這麼多錢,卻只把他們當作精美的收藏品。

有個助人工作者曾告訴我,好用的諮商工具不用多,一、兩種就好,而他最常使用的就是撲克牌。如果撲克牌這麼萬用,你願意花個幾十塊為自己的助人工作添購幾副撲克牌嗎?

很少人願意吧!因為你根本不知道如何把它使用得出神入化。

心理媒材本身的設計有其根據與目的,但真正使這些工具產生療效的,是助人者本身。重點不在心理媒材本身有多少功能、適用性多高,而在於身為助人者的你,願不願意多花心思去雕琢你自己,提升你的能力,豐厚你的生命體驗。

同樣的,一直以來,許多助人者喜歡使用心理測驗去評估與快速了解個案的心理狀態,現在仍有人對心理測驗過度依賴。

如果你不懂得如何在助人過程中讓心理測驗成為產生療效的工具,那麼心理測驗永遠只是一堆冰冷的題目與文字而已。

這世界上也許每天都有新的治療技術被發明,冠上一個酷炫的名字,就可以吸引很多有志從事助人的民眾前來瘋狂學習。

所有技術的背後都有其理論根據與原理原則,當你能融會貫通技術背後的道理,拆解這些技術的流程與步驟,你也可以重組或發展一套屬於你自己的治療技術或工作模式。

這一點都不難,你也做得到,也有許多實務工作者就正在這麼做,在每一次與個案的互動中拆解技巧再重組技巧,設計出最貼近個案的助人程序,只是他們不一定知道自己正在這麼做而已。

問題是,你願不願意潛心鑽研,並發揮你的創意與巧思。

助人工作就像其他領域的實務工作一樣,有所謂「心法」與「技法」兩個部分。初學者要從技法入手,因為技法具體、有形、有步驟、有程序、能操作、易上手,所有的治療技術、工具或媒材,都是屬於技法的部分。

技法的學習與充實,需要有前輩或老手的示範與說明,再透過模仿與不斷練習,掌握各種技術的操作程序,直到精熟。

心法,是助人工作的哲學觀、理論基礎、歷史脈絡,而這些只是在理性層面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助人者本身的修為,包括信仰、態度、價值觀以及人生歷練等。

技法易懂,心法難修。那些心理媒材的發明者或示範者,何以能帶領我們有如此深刻的體會,那是他們除了熟悉心理媒材的使用步驟(技法)外,更有紮實的心法做為基石。

從他們內在的價值、信仰、對人性的觀點,到外在顯現的表情、眼神、引導語,一舉手、一投足,在在展現出療癒的能量。

心法是為了支持技法的展現,沒有心法支持的技法是貧乏的、空洞的、缺少生命力的。就好像追求卓越的藝術家,強調的不只是表現技法,更要融入理念、創意、溫度與情感。透過藝術作品,能傳遞能量、激發共鳴,與閱聽者的內在互動交流。他們個人本身就是最重要的創作工具,其他都只是輔佐而已。

助人專業又更複雜了。治療技術很重要,但若你沒有厚實的心理素質、缺乏對自我與他人的覺察力、難以拿捏人際界線、做不到時時刻刻自我反思、沒有對人性的核心觀點與價值、少了那份對生命的謙卑尊重與對自我限制的體認,縱使全世界的治療技術你都學遍了,步驟也精熟了,充其量你只是個不斷複製技巧的機器而已,面對真實、複雜、多面貌,同時不斷變動中的個案,你仍然感到沈重無力。

萬法歸宗,心法修足了,便能在技法之間巧妙變化、靈活運用,甚至最後無招勝有招。進了會談室,就算你什麼都沒帶,也可以就地取材,讓療效發生,因為,你自己就是最重要的助人工具。

如果,你期待你的助人效果提升,在不斷學習各種技法之餘,請下更多功夫在心法上面吧!在助人領域中最不缺的就是技術,當你的內心豐厚篤實、身心一致時,自然能展現巧奪天工的助人療效。

(本文撰寫於2016年2月8日,圖片取自網路,若有侵權,煩請賜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學校輔導教師,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 / 陪孩子走一段學習路(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Previous article 不當自責的父母
Next article 天搖地動過後,我們可以引導孩子思考的事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用愛軟化尖刺,用心讀懂孩子:有寬容,也有堅持的彈性教養練習》《晨讀10分鐘:幸福的正向練習》、《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11本書,為2018~2024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