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每次遇到家族聚會,我總是很抗拒,可以不去我就不去!」
眼前這孩子有點生氣地說:「他們總愛拿我跟其他同年齡的兄弟姊妹做比較,弄到大家都很尷尬,真的很煩!」
「可是,我更討厭的是,我總也會不由自主地拿自己跟別人比較。」
我們都討厭被比較,但我們卻又愛跟別人比較。我們似乎希望透過比較證明自己,卻常常因為比不過別人而自責懊惱。
其實,早在我們強迫性地拿自己跟別人做比較之前,已在兒時非自願地被拿來與其他同齡孩子做比較了。
—
永遠有比不完的目標,永遠有比不過的人
有許多家長,表面上告訴孩子不重視課業表現或成就,但一到親族聚會,就開始詢問其他家孩子的成績表現:數學考得如何?有沒有在補習?全民英檢中級考過了嗎?模擬考校排多少?接著會說:
「你好棒喔!不像我們家那個,都沒看到他在唸書。我沒有期待他要考多好啦!但至少也不要差人家太多呀!」
聽在孩子心裡,不論比輸或比贏,都不是滋味。
為什麼要避免拿孩子的成就與別人做比較?因為不論結果如何,都會不自覺地灌輸孩子「你只能藉由贏過別人來證明自己的價值」。然而,人生來自有其價值,而且是獨一無二的,不必凡事和別人一樣,也不必什麼都勝過別人,才能顯示自己的重要性。
當我們隱約地感覺到,必須與別人比較才能肯定自己存在的價值時,我們便會無時無刻搜尋著可以比較的標的物,特別是那些社會大眾說很重要,同時我們也很重視的事物。
如果是這樣,我們的生活會過得很辛苦。因為你永遠有比不完的目標,你永遠有比不過的人。贏了這次並不會為你帶來多久的快樂,很快地,你又會為自己找到另一個可以比較的對象。
—
什麼?孩子也會拿大人做比較!
大人們不知道有沒有想過,你的孩子是否會拿你和別人家的父母做比較?
當然會!
「小明他家每個暑假都出國,五大洲都玩遍了,你們怎麼都不帶我去!」
「小英有她自己的房間,為什麼我就只能跟姊姊共用!」
「大華他爸買蘋果手機給他當生日禮物,我也想要換一支手機啦!」
你聽了不知道有何滋味?我想,你可能會告訴孩子:「我們家裡的經濟沒人家好,不要羨慕別人。現在好好唸書,以後找份好工作,賺了錢還怕不能出國玩、買房子、買手機嗎?」
此刻,如果你的孩子回你一句:「那麼,你們以前為什麼不好好唸書?」我想,你可能已經脖子冒青筋了吧!
只是,孩子說得沒有錯呀!
教養孩子必須遵守一個原則,不希望自己如何被對待,就不要如此對待孩子!成人需要被尊重,孩子也必須同樣地被尊重。既然不喜歡被拿來比較,就不要拿孩子的成就表現與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
—
拿孩子做比較,無法證明自己是夠好的父母
許多家長認為比較會幫助孩子看到自己不足之處,敦促他們努力向上,透過比較來激勵孩子向上的決心。確實,在比較下,有一些孩子會為了贏過別人而努力。然而,孩子們付出努力背後真正的動機是什麼?
是想為自己的人生奮鬥,還是只是想獲得父母的肯定?
「一旦我能夠贏過別人,我就不會讓父母感到失望。」很多孩子這樣告訴我。
一個人最早的自我認同是來自成長過程中主要照顧者的評價,特別是父母;而一個人的自我價值也有很大部分建立在父母對自己的觀感上。所以,當我們逐漸長大後,出現強迫性地與其他人比較的行為,事實上正是「尋求父母肯定」這種渴望的延伸。
而這樣的心態,便無意間複製到下一代身上。
身為家長的大人,為什麼總是要拿孩子來做比較?或許也在尋求被肯定,期待透過子女優異的表現,來證明自己是個優秀的父母,或者補償自己過去未被滿足的需求,或未能得到的榮耀。說到底,家長自己也在渴求能被他們的父母肯定,即使現在實際上一點也不需要了,但是,那虛幻的渴求,卻一直深植在他們心中。
因此,身為家長的,必須時時刻刻覺察到:
我們是否正無意識地將自己不希望被對待的方式複製到子女的身上?同時,我們是否正透過拿孩子做比較,來證明自己是個夠好的父母,或者用來滿足自己過去未能實現的理想與彌補那未竟的遺憾?
—
對抗愛比較的文化洪流
然而,我們的社會正充斥著「比較文化」。家長們要在這股愛比較的洪流中逆勢操作,實在不容易。
從每次大學學測、指考成績放榜後,報章媒體大篇幅對滿分榜首考生的專訪報導,便可以窺見我們的社會有多麼推崇「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的精神。
然而,透過豎立標竿或楷模,讓孩子心生嚮往,而有「有為者,亦若是」的心態,與藉由一而再、再而三地讓孩子看見同齡孩子的優異表現,而發現自己其實不足,進而惕勵自己力求上進,兩者是截然不同的。
後者常會在比較的過程中逐漸發現自己根本一無是處,最後鬥志全失,面對未來的挑戰,將不敢大刀闊斧地冒險前進,因為害怕失敗,事實上是擔心被人發現自己原來不如人。
—
試著看見孩子的成長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永遠需要比較的對象,只有自己。
如果,我們能夠今天比昨天更進步一些,明天比今天活更加快樂與自在一點,其實就是一種成就,其實就該滿足。而人生下來即有其獨一無二的價值,都需要被肯定,被重視,何需總是孰優孰劣地被比較呢?
將心比心,別把自己不喜歡被對待的方式,用在孩子身上;別把自己內心的匱乏與自卑,複製到孩子身上。珍視孩子的獨特價值,我們應該擁有「拒絕拿孩子做比較」的勇氣,這正是對孩子最好的支持。
(本文撰寫於2017年2月19日,修改於2021年4月12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