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生活中,大多數的煩惱都是自己想像出來的,正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我們擔憂的事情中,有很多其實還沒有發生。如果憂慮的是那些根本不會發生的事情,似乎很蠢;而注定會發生的事情,提早憂慮也無法改變什麼。問題是,我們根本無從判斷是否會發生,面對這些不確定,最好做法就是「放下」。
「別想了,該睡了!」、「忘了過去那段情感糾葛吧!」、「出去走一走,散散心,轉移一下注意力。」每當你掛念一件事情,久久不能釋懷時,你便時常這樣告訴自己,身旁的好友便會如此安慰你:「放下吧!」。事實是,沒那麼簡單。
明知道繼續掛意著也於事無補,只會打亂自己原本的生活步調,但怎能說放就放呢?尤其是,如果你是個常為小事焦慮、操煩的人,更是能夠理解什麼叫做「放不下」。不是不願意放下,而是做不到。
真正放不下的是憂慮情緒本身
為什麼放下那麼難?因為,真正放不下的,不是那些讓我們感到憂慮的事情,而是憂慮情緒本身。
很多時候,不管你去想或不去想那些令你感到憂慮的事情時,它們總會以情緒感受的形式,提醒著我們不得不去在意它、關注它。
情緒就像關不掉的人體警報器,一旦鈴聲大作,就會持續響著,時時刻刻提醒著我們別忽略它。於是,它們總是透過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手腳冰冷、全身發抖、胃痛胸悶等方式,把我們給搞的疲累不堪,特別是焦慮、擔心、憂慮或恐懼等感受。
我們已經知道,情緒不論正面或負面,都有其價值;不是要帶給我們更多力量,就是要指引我們一個新方向。因此,當惱人的負面情緒襲來時,最好的因應之道便是允許它們存在,不帶對抗地給它們一個存在的空間。
問題是,我們通常沒有為這些惱人的情緒準備一個可以安放的內在空間。
否定情緒的教養方式
大多數的人,從小就不知道如何妥善因應負面情緒。因為,在我們的教育中,大人常是不允許孩子有負面情緒的。
每當孩子表露負面情緒時,大人會說:「不要難過」、「不要生氣」、「不要激動」、「不要擔心」、「別想太多,不去想就好了」、「勇敢一點,別哭了」。看似在安慰,實則是否定負面情緒的發生。
我曾看過一個年幼的孩子跌到了,膝蓋擦傷,放聲啜泣,母親連忙跑過去哄著說:「乖!別哭……」又說:「不痛、不痛!」、「沒事了、沒事了!」彷彿這麼說之後,就會真的不痛了,沒事了。
然而,真的就此沒事了嗎?大人不自覺地說出否定情緒的話語,讓孩子學習到不能擁有負面情緒,乖孩子是不該感到生氣、難過、痛苦或悲傷的。在不知不覺中,我們也學到了去批評這些負面情緒。
如果表露或感受負面情緒是有問題的,那麼,我們該拿這些負面情緒怎麼辦?只好試圖把它們給隱藏住、壓抑住,或者試著去對抗它們、排拒它們;不論如何,都是在自我消耗。久而久之,成為一種因應負面情緒的習慣反應,我們不再有其他選擇。
否定負面情緒的後遺症
這種否定負面情緒的教育方式,常會帶來幾個後遺症。首先,孩子始終學不到,如何在心裡面給這些情緒一個可以安放的空間,允許這些情緒存在。如果我為某事感到十分擔心,但我沒有為這份擔心找到一個可以安放的地方,我當然只能時時刻刻帶著它,讓這份擔心如影隨形地跟著我,直到事情被解決、離我而去為止。
第二,孩子學習到,擁有負面情緒是有問題的。於是,我們會盡可能地遠離自己的負面情緒,用力地去閃躲、對抗、排拒、壓抑或忽略那些負面情緒。而情緒是通過身體感受讓我們覺察到的,如此,我們也會與自己的身體感受越來越疏離,無法敏銳地覺知自己當下的狀態,就像頭腦與身體斷了連結一般。
當你對自己的情緒狀態時常不知不覺,當然也無法敏銳地覺察別人的情緒,難以對他人的處境感同身受,進而在與他人建立起深刻的關係連結時發生困難。通常僅只與表面的互動,無法與他人交心,更不會有內在的溫暖交流。
同時,你也築起了一道高牆,不讓他人靠近你,別人也難以理解你。一旦,當你遭遇強大的困頓、衝擊與挫敗,而難以一人獨自承受時,將無法透過有意義的人際連結幫助自己療傷止痛。
重啟自我連結,為憂慮騰出一個空間
其實,我們都該學習與自己的內在重啟連結,途徑便是去感受與覺察自己的情緒,甚至多在自己的情緒狀態中停留久一點。例如,當你感到憂慮時,請觀察你的憂慮,同時好奇地問自己:
「這份憂慮在身體上的感受是什麼?」、
「這份憂慮有多大?強度有多強?跟以前比起來如何?」、
「這份憂慮是如何來的?如何持續的?」、
「過去在什麼情況之下也曾如此過?持續了多久?」、
「什麼時候憂慮的感覺會好一點?什麼時候糟一點?」
每當我的個案告訴我:「我不能再難過了,我得振作一點」時,我反而會說:「讓我們好好討論你的難過、感受你的難過吧!」我試圖引導個案去認可這份情緒,並允許這份情緒存在,以更深刻地與自己的感受連接上。
於是,你便能為自己的情緒找到一個可以安放的空間。
事實上,並沒有哪個實際的物理空間可以真正存放你的情緒,那只是一種允許存在且與它共存的感覺罷了!當你有意識地指認出它們,認可它們的價值與重要性,同時不再刻意排拒它們時,這一瞬間,你的心理空間變大了,足以容納這些情緒,讓它們安處在心靈一個安全的位置。
如此,你便能真正做到放下了。因為你知道,這些情緒可以安全地存在,需要時隨時可以啟動,但不會如影隨形地跟著你,弄得你近乎崩潰。
(本文撰寫於2017年7月9日)
—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學校輔導教師,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E-mail:[email protected]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
FB粉絲專頁:陳志恆 / 陪孩子走一段學習路(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最新力作《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新書上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