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易碎玻璃心—學習客觀看待來自他人話語中的敏感訊息

-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今年春節假期,剛踏入職場的漢華覺得回家過年,格外痛苦難熬。年假的每一天,都在與父母的口角衝突中度過。

問題來自於漢華總是聽不慣父母講的話,常不由自主地火冒三丈。

有一次,閒聊中母親提到:「你那在台北工作的堂哥今年沒有回來過年。是呀!當醫生總是比較忙,聽說過年要輪值,不過加班費也賺不少吧!」

「提他做什麼,人家當醫生,賺加班費干我們什麼事!」漢華在母親話剛講完的下一秒,立刻迸出這句話,語氣中流露著不悅。

還有一次,漢華出去與高中同學聚會回來,父親隨口問起高中同學的近況。突然提到一位漢華過去的死黨:「那個之前常跟你黏在一起的同學,他叫什麼名字?喔!姓張對不對?高中畢業後他去念哪間大學了?」

漢華說了間北部的大學。父親接著問:「那間是私立的吧?」

「很奇怪耶!私立公立有這麼重要嗎?一定要問得這麼細!」

漢華的父母常感到很挫敗,幾句話就可以惹惱自己的兒子,每次在漢華發飆時,他們便無奈地說:「我們只是提一下,或者想知道一下,你何必這麼激動?」

類似的戲碼在過年期間一再上演。漢華也意識到自己老是對父母說出來的話感到莫名的不滿,總覺得這些話裡「話中有話」。

有一次,漢華的地雷又不小心被踩爆時,他怒氣沖沖地說道:「我知道,你們一定又想比較了!在你們心中,就只有讀名校,當醫生、律師或在公家機關工作的才是人,其他都不是人!」

「我們不是這個意思……」父母親試圖解釋,但漢華就是聽不進去。

突然間,漢華意識到,自己正在為總是無法得到父母肯定而生氣。

說到底,漢華大學剛畢業,進入一間私人公司任職。父母總是嫌這份工作待遇不好,聲望不佳,要他去考公職。漢華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了,為什麼在父母心中總是一無是處。

因此,在求職壓力下,漢華在父母面前,便帶著一顆易碎的玻璃心。家人一句隨口說出的話語,明明與漢華無關,他卻會過度解讀,並快速地自我連結,而像子彈一樣將玻璃心給射穿。


渴求認同越多,挫敗憤怒越強

漢華的憤怒,正是一種向父母乞討愛的表現。他正在試圖用憤怒告訴父母:「我需要你們的肯定」。事實上,漢華從小出生在一個容易被過度比較的大家庭中,上面有幾個就讀名校、成績優異的堂哥、堂姐。父母從小就要漢華向他們看齊,時常恨鐵不成鋼地數落漢華,怎麼就不能如堂哥堂姐們般有出息。

而當漢華高中畢業,考上一間私立大學,並且選擇一個冷門科系就讀時,父母臉上盡是失望的表情。漢華難過極了,他覺得自己已經盡力了,而且為什麼一定非得去從事和別人一樣的工作呢?

一個人若從小得不到父母充分的肯定與認同,便容易在內心裡滋生起對父母矛盾的情感。一方面持續渴求父母的愛與認同,另一方面又對父母感到憤恨難耐。渴求越多,憤怒越強。於是,與父母之間的衝突摩擦不斷,難以和平相處。

帶著這顆易碎玻璃心,便會對父母的許多不經意的話語出現敵意反應。這種現象,不只出現在面對父母時,也會轉移到其他的關係型態中,也就是時常對周遭有密切往來的人所說的話語,予以負面解讀並表現出敵意反應,並造成惡性循環。


高張憤怒的敵意反應是為了保護易碎玻璃心

簡單來講,有著玻璃心的人,通常是有著深深的自卑感的。自卑是一種自我否定的情緒感受,也就是感覺到自己不如人,在某方面或各方面的能力不足,表現不佳。此時,他們會難以肯定自我,也傾向於對自己有負面的觀感與評價。

自卑感常來自於與人比較之下屢遭受挫敗,或者在成長過程中未能得到足夠的認同與肯定,或是得到的否定與貶抑比認同或讚賞更多。結果是在面對挑戰時,內在力量不足,缺乏堅韌強大的心智,取而代之的,是一顆易碎玻璃心。

於是,他們難以招架來自他人的批評、指教或建議,對於他人的回饋,不論是言語上的,或是表情或動作上的,都傾向於認為是在指責與否定自己。

如果你長時間與這樣的人相處,也會感到很挫敗。你會難以理解,明明一句中性、溫和或者不具攻擊性的話語,卻會讓他們的玻璃心碎落一地。

長期處在自卑狀態中的人,為了保護那脆弱不已的玻璃心別再遭受撞擊,有的人會選擇不去面對挑戰,也就是在還沒嘗試之前就先宣告自己不行,能力不足,這是一種「打預防針」的心態,給自己台階下,就不用為自己的窘狀負責了。

另一種人,則會用憤怒與高張的情緒來抵禦不利於自己的評價,也就是出現敵意反應。於是,他們越想得到更多認同,卻往往越是推開了那些本想支持他們的人。

不論是消極地宣告「我不能」,或者展現爆炸性的敵意反應,都只會讓事情越往糟糕的方向推演,因為這些都是因應自卑情緒的無效方式。


辨認出引動我們內心負面情緒的敏感訊息

你無法改變任何人,也不該期待或要求那些你重視的人必須說什麼或不說什麼來讓你感到比較舒服。

你可以允許自己的玻璃心繼續存在,因為那是有功能的。只是,你得開始學習去覺察,你是如何看待與解讀來自他人的訊息,並以客觀的角度去理解、判斷與吸收這些訊息。

你會發現,那些讓我們感到惱怒的,往往是我們對他人的話語的過度解讀。其中,只擷取片段訊息並過度自我連結,常是使我們的玻璃心碎落一地的來源。

首先,我們要懂得辨別,在他人的話語中,有哪類的「敏感訊息」,是會引動我們內心的負面情緒的。而這些敏感訊息,通常是散落在言談中的片段字詞。像是漢華在父母口中一聽到「表哥」、「醫生」、「國立大學」、「公職」……等詞語,便會進入高度警戒狀態,這些片段的字詞對漢華而言就是敏感訊息。如果這些敏感訊息在一段談話內容中同時出現越多次,當事人的警戒程度便會升高。


停止立即性地自我連結

接著,我們要看清處,我們是如何將這些令人警戒不安的敏感訊息快速地與自我連結,視為與自己有關,並召喚起內心的負面感受。

由於這些長輩口中無意間出現的敏感訊息,剛好與漢華內心的自卑感來源有著深刻連結,於是漢華便很容易認為,父母提到表哥的工作、提到同學就讀大學等事情,是在暗示自己:「孩子,你讓我們感到很失望」。

然而,事實不一定如此。言者無心、聽者有意。若我們無法清楚地去辨識令我們惱怒的敏感訊息是什麼,以及如何將敏感訊息與自身連結起來,並進而產生敵意反應,我們永遠會莫名其妙地感到生氣,而身旁的人也常感到不知所措。

相反地,我們可以在當對方提到那些會開始令我們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胸口沈重的敏感訊息時,立即辨識出來。接著,以客觀中立的立場去判斷,這些訊息內容是否真的與我有關,抑或只是我內心的自卑感在作祟。也就是在第一時間就阻斷敏感訊息與自身產生關連。


別過份把自己放在世界的中心

我們太常把自己放在世界的中心,以為別人無時無刻都在評價、檢視與打量著我們。而事實上,大多數來自他人的訊息是與我們無關的,是我們太容易對號入座了。

當你知道,大多數時候,別人的話語內容並非針對你,特別是那些看似負面的評價,或者那些引動你負面情緒的敏感訊息,幾乎與你無關時,你便不需要時時啟動憤怒與高張的情緒反應去保護那易碎的玻璃心。久而久之,你的玻璃心雖然仍在,但已經逐漸轉化成「強化玻璃」材質了!

辨識敏感訊息與阻斷自動化自我連結,是需要大量練習的。漸漸地,當敏感訊息出現時,你也能自在以對。於是,你便能將原用來對抗與保護內心自卑情緒而產生敵意反應的力量拿回來,專注於幫助自己提升精進,或者經營一段穩定的關係進而從中獲得認同與肯定,重建內在自我價值。

(本文撰寫於2017年2月1日,文中案例為虛構)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著作: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listenpsy.com/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書,為2018~2023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

注目新書《正向聚焦》

spot_img

注目新書《擁抱刺蝟孩子》

spot_img

熱門文章分類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