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文文(化名)是個小學二年級的孩子,去年暑假,母親幫他報名參加游泳班。第一次上課之後,文文回家向母親抱怨:「媽咪,游泳班的教練好兇,有話不好好講,都要用罵人的,妳可不可以請他溫柔一點?」
母親安慰他,要他明天再去試試看。第二天,文文從游泳班回來後,放聲大哭:「媽咪,我不要去學游泳了啦!游泳教練好兇、好兇,我不喜歡!」
母親隔天與文文一同去游泳班,並在旁邊觀看。果然,教練的嗓門很大,動不動就罵人,孩子們個個都繃緊神經。下課後,文文的母親前去找教練溝通,請他口否對小朋友說話溫和些,教練表示會調整。
文文雖然哭吵著不要再去學游泳,在母親的勸說之下,仍硬著頭皮把五堂課上完,同時也學會了換氣。
但是,在那次之後,母親要幫文文安排任何才藝活動,文文都拒絕。文文認定母親幫他報名的任何課程,一定都不好玩。
母親傷透腦筋,希望文文多去接觸不同的才藝活動以自我探索、培養興趣,但文文卻不願意踏出家門去參加任何母親幫他安排課程或活動,該怎麼辦才好?
避不掉的人生苦痛,只能勇敢面對
這是一位苦惱的母親私下與我討論的問題。很顯然,孩子在暑假的游泳課中,經歷了不舒服的體驗,同時將種種負面情緒與母親連結在一起,認為自己參加游泳課會那麼痛苦,都是母親害的,於是拒絕母親後續的其他安排。
每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挫敗、驚恐或不愉快的經驗,若無法有效轉化,常會在未來遇到類似情境時,採取逃避的方式去因應,這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儘管大人可以幫助孩子盡量將成長過程中,大大小小可能造成負面經驗的元素移開,但人生的挑戰一重又一重,現在沒有遭遇,未來還是可能出現。與其讓孩子在溫室中長大,不如讓孩子自然地去經歷一些痛苦,並學習在痛苦中成長。
當孩子經歷了一次負面經驗,例如:考試挫敗、比賽輸了、被背叛、受到不公平對待……等,父母師長該如何幫助孩子轉化經驗,一方面讓痛苦的情緒能夠獲得安慰,另一方面從事件中學習、成長並提升?
我的經驗是,從「同理心」與「正向聚焦」兩個層面出發,進行回應與探問。
運用同理心引導孩子關注自身的情緒狀態
在上述例子中,我會建議母親,可以找個時間與孩子認真地討論那次上游泳課時的負面經驗。首先,聚焦於孩子的內在感受,包括對游泳教練、學習游泳本身,以及對母親的感受。可能的對話如下:
母親:「媽咪要你去學游泳,文文很氣媽咪嗎?」
文文:「都是媽咪不好,害我學得很痛苦,我以後都不去學任何東西了!」
母親:「難怪文文生媽咪的氣呀!」
母親:「我一直聽你抱怨教練很兇。當教練很兇時,你覺得很害怕吧?除了害怕之外,還有其他感覺嗎?」
文文:「我一直很緊張,很怕犯錯呀!要是做錯動作,就會被他吼,好可怕!」母親:「感覺很緊張、很害怕呀!那麼,當教練很兇時,你都怎麼辦呢?」
文文:「我就很努力練習,把動作做對呀!」
母親:「可是文文很害怕,不是嗎?」
文文:「對呀!其他小朋友也很害怕。」
母親:「文文有發現其他小朋友也害怕呀!文文很細心呢!」
通過正向聚焦幫助孩子見證自己的努力
同理心可以透過核對式的提問,或者直接說出孩子的情緒感受等方式表達;在這個過程中,母親完全專注於孩子的內在感受,不帶有任何說理或建議。在讓孩子有機會充分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後,接著便進行正向聚焦的回應。可能的對話如下:
母親:「文文,我很好奇,你覺得教練好兇、好可怕,但你仍然把五次課程學完了,你是怎麼做到的呢?」
文文:「是妳一直叫我去的,說什麼錢都已經繳了啊!」
母親:「你很聽話,媽咪很感動。雖然是我要你去的,但也要你願意去啊!我看到你堅持地把課給上完了,真是不簡單。」
文文:「還好只有五次課,不然我一定會瘋掉。」
母親:「我看文文在那次游泳課中學會了換氣吧!是嗎?」
文文:「對,還可以用蛙式游一小段。」
母親:「我很好奇,文文是如何在這麼短的時間之內,學會換氣和游蛙式的?雖然只是一小段。」
文文:「就一直認真練習啊!」
母親:「我更好奇的是,文文是如何在教練這麼兇,心裡這麼害怕下,還能把這些很難的動作學好?」
文文:「嗯……我就不理教練罵什麼,拼命練習就是了!」
母親:「哇!我也很想知道,文文究竟是用了什麼方法,可以『不理』教練很兇的責罵,專心練習的?可以告訴我你的訣竅嗎?」
文文:「哈!我把他轉成靜音了……」
母親:「轉成靜音?」
文文:「對呀!就是用遙控器把教練的聲音轉成靜音模式啊!」
母親:「哇!哈……好厲害的方法耶!媽咪很佩服文文喔!即使教練這麼兇,還願意堅持把課上完,真的很勇敢。而且,文文還可以想辦法專心學習,還學會了換氣和游一段蛙式,真的很有一套呢!文文還有看到哪些自己很不簡單的地方嗎?」
透過正向聚焦在孩子做得很好的經驗上,特別是他面對困境時的態度上,讓他透過回憶與表達,見證自己的努力與成果,讓他知道自己確實有辦法面對這種令人不舒服的壓力情境。同時,進一步地從自己所付出的努力中,去學習因應之道,讓成功經驗得以被複製。
任何打不倒我的,都使我更強壯
年幼的孩子面對強大的負面情緒經驗,有時候尚未擁有足夠的內在力量去因應,這些負面經驗與記憶便可能轉換成類似創傷的形式,在未來類似的情境中,再度出現各種樣態的壓力反應。但若能在大人的協助下,負面情緒被承接住,內在感受被充分理解,同時將這些負面經驗轉化為成長與學習,將能強化個人的內在力量,未來面對類似情境時,更加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因應。
然而,如果當孩子遭遇挫敗或負面情緒經驗時,大人只是不斷地責怪孩子軟弱,要孩子振作、勇敢,或者說大道理給孩子聽,或者過度保護孩子,不讓孩子再有機會接觸類似挑戰,這都無助於孩子的成長。
哲學家尼采說:「任何打不倒我的,都使我更強壯!」人若能在苦痛中學習,便能更加強壯,足以因應下一個人生挑戰。父母能做的,就是透過轉化經驗,幫助孩子擁有更強大的內在力量。
(本文撰寫於2017年9月13日,文中案例已經過改編)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107年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 / 陪孩子走一段學習路(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著作:《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