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photos/study-student-dictation-pen-921885/)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老師,請你千萬不要跟孩子說我有打這通電話給你喔!」
許多家長在來電諮詢或請託我協助其子女時,最後總會如此叮囑著。我納悶著,為什麼不能讓孩子知道?
「要是他知道我有打電話來找你,他一定會怨恨我的!」家長如此解釋著。原來如此,是不想傷了親子之間的和氣;或者,不想被孩子討厭。
然而,父母為了幫助孩子,找學校老師溝通討論,或者請學校老師介入關心,出發點不正是為了孩子好,既然是在做對孩子有益的事情,為什麼需要擔心會讓孩子不開心呢?
—
合理的解釋是,他們之間的關係品質本來就不怎麼好了。親子關係不良使得父母對孩子不再有影響力,好說歹說孩子都聽不進去,對孩子的言行已經束手無策,也才會特地求助學校老師;特別是直接來找輔導老師的,事情通常已經有點「大條」了。
因為關係不佳,孩子根本不想被父母管,父母找人來當說客,當然容易引起孩子反感,原本冰冷的關係變得雪上加霜。父母不想當壞人,但又想改變孩子某些令人頭痛的行為,於是只好拜託眼前的救兵別洩了底。
「我知道你是專家,一定知道怎麼做的,拜託你了!」最後還要補上這一句。
這下可為難我了,我既不敢稱自己是專家,輔導工作幾年下來,失敗率高得驚人,這點我清楚得很。更重要的是,我根本不知道如何做,才能把孩子找來輔導一番,卻又不讓孩子知道為什麼他需要來接受輔導。
—
類似的情形,也發生在新手助人者接案的過程中。
在督導諮商新手時,我也常發現,部分諮商新手跟眼前的個案明明會談了好幾回,卻完全沒有提到個案需要來談的理由,也就是個案被轉介的原因(好吧!我承認,以前我也是如此)。
在學校裡,不少個案並非自願前來求助,他們本身不覺得自己有困擾,但多半是師長對其言行看不下去,認為他們有必要透過輔導與諮商的歷程,被重新「改造」一番。這類個案通常具有挑戰性,卻也常是實習中的諮商新手最常接到的個案。
「為什麼不直接談呢?」我問。諮商新手告訴我:「我擔心,一旦說了,會讓個案以為我跟轉介他來的老師是同一路的。這會破壞諮商關係,到時候他什麼都不想跟我談了!」
於是,每星期見面會談一次的兩個人,總是天南地北地東拉西扯,小心翼翼地不碰觸到關鍵議題,只為了保護兩人之間似乎不堪一擊的諮商關係。
—
問題是,不告訴個案被轉介的理由,難道他就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被要求來談?難道他就不會把你當作是那些討厭的大人的同路人嗎?即使你盡可能表現得很和善。
你害怕破壞關係,問題是,你們的關係如果根本還沒建立起來,何來破壞呢?關係的建立與經營,最關鍵的要素是「真誠」,而不是討好或迎合。假裝轉介的理由不存在,而莫名其妙地把人找來談,又要和他建立起關係,絕對不是真誠的表現。
助人者的目的是要幫助眼前的個案改變與成長,可是重心卻被放在努力保護好這段諮商關係;看似和樂的談話氣氛,事實上卻是建立在虛假的關係基礎上。
何以助人者要如此擔心關係的破裂,而無法坦承地告訴個案轉介理由?何以一心為孩子好的父母不能讓孩子知道自己撥了電話給學校老師?
也許,我們都對自己不夠真誠!
—
我們都有著自尊的需求,需要他人肯定、讚美、喜愛,不想被怨恨、貶抑、詆毀。關係的破裂意味著我不受歡迎、我不被喜歡,或者我不是個成功的父母與助人者。我們擔心面對自己被討厭的可能性,於是用盡全力想討好別人。
於是,我們帶著虛假的面具在所有的人際關係中,用虛假的方式與人互動。我們行著名為對對方好的事情,事實上卻是在保護自己脆弱到不行的自尊。
幾年的助人經驗中,我看到了自己透過一次又一次助人的過程來提升自我價值,透過被個案感謝、尊敬甚至崇拜,去體驗到自尊無限膨脹時的快感。然而,我也時時刻刻走在危險邊緣──助人與滿足自我需求,何者才是首要?我的重心放對位置了嗎?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沒有人是完美的,我們不可能被所有人喜愛,被所有人喜愛也不是我們存在的目的。我們必須看到這一點,才能對自己真誠,進一步在所有的關係與對方中真誠相對。
—
別小看青少年!當你在關係中不夠真誠時,他是感受得到的。即使你再努力表現出對他所談的話題深感興趣,他仍然會把你與那些不認同他的「大人」們視為同一掛。他們知道,眼前這個不夠真誠的人並不足以了解自己,也不夠資格進入自己的內心世界中。表面上你們聊得很愉快,事實上孩子內心的大門仍是緊閉著。
放棄維持表面和諧但實際上卻不堪一擊的虛假關係吧!一旦你知道你小心翼翼守護著的是一段缺少真誠的關係時,你便會願意去冒險,以自己真實的面貌與對方互動。此時,你才是真正做到,對自己真誠,也對對方真誠,這樣的關係才是有意義的。
—
助人是透過關係而產生療癒效果的,但虛假的關係卻是有害的。在助人關係中,不應該存在著不能說的秘密。受家長所託去協助孩子,若不能讓孩子知道他為什麼會被找來談,我是無法與孩子展開工作的。
於是,我對著電話那頭的家長說:「如果不讓孩子知道是你請我幫忙的,我不知道要用什麼理由找他來談?也不知道要如何與他互動下去?很抱歉,這個忙我幫不上!」
我繼續往下說:「如果你覺得說了會被孩子怨恨,很顯然你們之間已經存在著親子關係不良的問題了!」家長承認,他與孩子之間根本無法溝通。
「那麼,你更要讓我告訴你的孩子,你打過這通電話。如此,我才有機會與你的孩子討論親子衝突的話題。讓重要的議題浮出檯面,一切才會有個開始。」
家長擔心地問,如果孩子回家很生氣怎麼辦?
「面對現實吧!孩子沒生你的氣,不代表你們的關係就和諧了。你該思考的是,如何透過這個機會,好好地改善你們之間的關係品質。我會與你的孩子談一談,必要的話,我們也可以一起見面聊一聊,真誠地對話與討論,對你們關係的修復才會有真正的幫助。」
家長聽了我這番話,不知道可以接受多少?但談到這裡,多半願意讓我告訴孩子,他們曾來找學校老師求助過。
至少,我有足夠的基礎與孩子展開工作了!
(本文撰寫於2015年3月12日,修改於2019年3月29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著作: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