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安慰別人只是想讓自己的感覺好一點,你可能分不清楚適度承擔與過度承擔的分野

-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有時候,試圖安慰別人,只是為了讓自己的感覺好一點。

有個朋友曾告訴我,每次他的另一半心情不佳時,他總要想方設法安慰對方,用盡力氣讓對方開心起來,儘管對方心情低落的原因與自己毫無關連。

「如果我無法在當天就讓她重拾笑容,晚上我就會睡不好覺。」朋友說。

「可是,她痛苦的事情應該與你無關吧?」我說。朋友回應道:「是這樣說沒錯,但是,看到她難過,我也感覺不好受呀!也就是,內心會有種愧疚感。」

「愧疚感…..」我思考著。他說:「對!因為無法安慰到她而感到愧疚!」

曾在之前的文章裡提到,在人際關係中無法做到課題分離時,會出現三種典型的行為模式:討好、操控與過度承擔。

這位朋友在他的另一半面前呈現的行為模式,就是過度承擔。


是幫助別人,還是弱化他人自我復原的能力?

我們可能都遇過這樣的人。當你感到心情鬱悶時,有人會堅持要安慰你、鼓勵你,無論如何就是要你開心起來,儘管你其實還想多停留在那不愉快中。有時候,你覺得自己沒有被幫助到,反而壓力很大。

這樣的人,當看到他人的臉上綻放笑容,重拾開心與活力時,自己也會感覺到解脫,放下心中的一塊大石頭。就像前述的那位朋友,盡力安慰另一半,似乎是在解決自己的內疚感。

這樣的人,與其說是在幫助別人,其實是想讓自己的感覺好一點。因為,他們總是把對方的煩惱當做自己的煩惱,把對方的痛苦當做自己的痛苦。當分不清楚自己的課題與他人的課題時,便會不自覺地承接起不屬於自己的責任。

當我們將屬於別人的責任攬到自己身上,忽略了人我之間那條無形的界限時,我們總是無法用對方此刻需要的方式來與對方互動,提供協助。此時,在我們的內心深處,只關心著一件事,便是「如何才能讓我的感覺好一點?」

於是,我們很容易在對方還沒有準備好或不情願的狀況下,要求對方說出自己的煩惱與困境;然後,又不分青紅皂白地給予建議,要對方照著做或照著想就是了。

也許我們並不知道,我們正在剝奪對方自我復原的能力。

首先,我們不允許對方傷心與難過。其實,一個人若有充裕的機會去體驗那份不舒服的感覺,正是透過接觸自己,與自己相連結,來重獲身心能量;第二,我們也弱化了對方解決自身困擾的能力,甚至會讓對方產生一種「因為我的能力不足,才需要你一直安慰我,或告訴我怎麼做」的挫敗感。


適度承擔與過度承擔的分野

有時候,適度的承擔是必要的。「適度承擔」是我們基於同理心以及人與人之間情感連結的天性,而能對他人伸出援手,照顧他人的需求,這在人類的生存演化扮演重要的角色。

然而,過度承擔,卻是透過過度的關心,甚至以自以為好的方式為對方付出,承攬了非屬自己該完成的任務,也剝奪了他人該負起的責任。

過度承擔的人,常常是熱心助人又細心體貼的。即使他人沒有開口求助,他們也早已設想周到,服務到家。然而,他們並非真的無怨無悔,常常是期待能從他人身上獲得正向回應,一旦事與願違,往往感到既挫敗又委屈。

常見的是,這些人以為自己的出發點是為對方好,但對方往往不領情。為什麼?因為他們並沒有用對方想要的方式付出,卻又期待對方能接受,並表達感激。他們看似充滿大愛精神,實際上想到的只有自己。


過度承擔的助人者無法看到個案真正的需求

這讓我想到,當我還是個心理助人新手的時候,時常擔心個案下一次不想再來談。

還記得,第一次遇到個案在初次會談後告訴我:「我只要談這一次就好,不要有下一次了!」我的內心十分慌亂。

「可是,依你的現況,不繼續接受諮商,真的好嗎?」我擔心地問道。個案回答:「沒關係的。」

「我覺得,你仍然需要繼續接受協助才行。」我一再地強調,他的問題很嚴重,需要有個人陪著他一同面對。個案則是不斷地告訴我,自己可以應付得來,而且「再談也不會有太多幫助」。

後來,在與年經的助人工作者督導或討論中,發現多數的新手助人者對於「個案不再願意來談」感到憂慮。

他們告訴我:「若個案沒有繼續接受諮商,如何能夠改善現況呢?」、「個案身上帶有某些議題與行為模式,若不繼續透過會談加以探討,將一再地陷入惡性循環中,只會越來越嚴重……

其實,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對個案的擔心,都是一種「過度承擔」。

大部分的個案,事實上即使帶著困境,都有能力繼續過活。如果我們不願意相信個案自身已具備因應個人困擾的能力時,我們便會過度誇大個案問題的嚴重性,甚至用了很多負面的標籤來讓個案感覺到,自己的狀況真的很糟!

或許,藏在助人者過度承擔的背後,真正不願意去面對的,是被個案拒絕的窘境——意味著,我不是個有能力的心理助人者。


學會交還責任,做回一個成熟獨立又有貢獻的人吧!

如果,你就是這樣的人,請從此刻起,分清楚適度承擔與過度承擔的差異吧!看清楚自己過度承擔的行為模式,將自己不需要承攬的責任交還給他人。

你仍然可以熱心地照顧別人,在服務與貢獻中提升自我價值。然而,也唯有不再過度承擔,交還他人的責任,你才能真正清晰地洞察他人的需求是什麼。你所提供的協助,才會是他人真正需要的,真正有幫助的。

也唯有如此,才能在人際關係中創造雙贏的局面——你的內心輕鬆踏實,對方也獲得了幫助,並且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做回一個真正成熟的人。

(本文撰寫於2016年7月14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107年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著作: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listenpsy.com/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書,為2018~2023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

注目新書《正向聚焦》

spot_img

注目新書《擁抱刺蝟孩子》

spot_img

熱門文章分類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