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孩子邁入青春期,父母彷彿站在一個十字路口上。前方,是急欲奔赴遠處的孩子;身後,是心心念念的父母,既想守護,又不得不放手。
抓得太緊,怕孩子無法自立;鬆得太快,又怕孩子跌撞受傷。於是,我們常陷於矛盾:到底要怎麼陪伴,才算「剛剛好」?
這本《剛剛好的陪伴:相伴不相絆,陪青少年成為想要的自己》,正是寫給青春期父母的一封深情家書。作者尚瑞君老師,以多年的觀察與體悟,道出無數家長心中的掙扎,也給出溫柔卻堅定的提醒:陪伴青少年,不是一味緊盯,也不是全然放手,而是一場拿捏分寸的修煉。

在字裡行間,我讀到兼具理性與情感的教養智慧。你會發現,青少年的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長時,必須肩負起五大任務——或許不是立竿見影,卻能成為孩子人生的隱形翅膀。
第一,引導孩子練習「跌倒再站起來」
在校園裡,不論是成績起落或人際挫折,都是青春不可避免的風雨。父母若急著掃清障礙,孩子便少了磨礪。作者提醒:與其為孩子遮風擋雨,不如陪他撐傘走過。擁有挫折容忍力,才是比分數更長遠的禮物。
第二,維繫親子連結,不把關係賭在成績上
當孩子頂嘴、叛逆,甚至嫌棄父母時,最需要的不是訓誡,而是理解。書中談到:聊天勝過說教,傾聽勝過責罵。因為成績只是一時,關係卻是一生。能陪孩子說笑談心的父母,才是孩子長大後願意回望的避風港。
第三,適時放手,讓孩子自我負責
「放手」不是拋棄,而是歸還。作者以「花襯衫事件」為例,讓孩子自己承擔選擇的後果。正如古語所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父母若一味包辦,孩子便無從學會承擔。真正的陪伴,是相信他能長出面對世界的力量。
第四,把陪伴落實在生活細節中
陪伴不是高談闊論,而是日常點滴的累積:一場運動比賽、一則新聞共讀、一趟假期旅行。這些瑣碎片段,如涓涓細流,終將匯入孩子的人生河川。當父母在生活中示範自律、責任與溫暖,孩子便在潛移默化中,學會同樣的人生姿態。
第五,學會調整自己,與孩子一起成長
在這本書的結語中,作者提醒:孩子的分享,也能拓展父母的眼界。親子關係不是單向給予,而是雙向成長。父母若願意謙卑學習,會驚訝地發現,孩子竟能成為我們的老師。
然而,在上述五大任務中,最常被誤解的,莫過於「放手」。
許多人以為放手等同「什麼都不管」或「完全不過問」,彷彿父母一旦退居二線,就不該再多言。
但作者指出:放手不是放任。有些原則,父母必須堅持;有些界線,父母需要勇敢畫出。特別是 3C 或網路的使用,數位工具對孩子身心發展的衝擊,已為人所熟知,卻仍有許多父母不願管、不敢管,甚至不知如何管。
作者提醒我們:3C 的使用權,不等於所有權。給予孩子使用數位工具的程度,要與他的自律能力相匹配。這正是所謂「剛剛好的陪伴」:父母必須拿捏其中分寸,有規範、有原則,也有耐心與陪伴——卻沒有舉世皆準的答案。
我喜歡尚瑞君老師的文字,總能道出父母在教養中的困境。她既能以溫柔的語調安撫家長的內心,又能給出具體的策略良方,為徬徨的父母指路。
讀完這本書,我深刻體會:親職不只是養兒育女,更是一場修行。它考驗的不只是孩子的成熟,也考驗父母的心境。唯有在愛與界線之間找到平衡,我們才能真正給予孩子「剛剛好的陪伴」——不過多、無不足,恰到好處。
(本文為《剛剛好的陪伴:相伴不相絆,陪青少年成為想要的自己》(時報出版,2025)一書推薦序)


_240822_7.jpg)


.jpg)

-scaled.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