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孩子,請你慢點長大:陳志恆親子成長繪本》《用愛軟化尖刺,用心讀懂孩子:有寬容,也有堅持的彈性教養練習》《晨讀10分鐘:幸福的正向練習》、《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12本書,為2018~2024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446 帖子
-
2 意見
親職教養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不自覺地講起道理,不自覺地破壞溝通品質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那麼,下次要再努力一點呀!」
「分數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有沒有真的學會。」
「考試成績不能代表一切,別難過了!」
「以前我也曾考得很差過,你不會比我還慘的。快!打起精神來!」
「只要你更用功,不放棄,下次就可以考好啦!」
「你要想想問題出在哪裡,下次不要再犯就可以了。」
--
我常在父母成長班或家長支持團體裡,與家長談親子溝通時提出一個情境——當孩子這次月考成績不佳,看起來很沮喪,你會怎麼回應他?
類似狀況很常見,而上述父母對孩子的回應方式也司空見慣。我問,上述這些語句,孩子聽了之後,接著會說什麼、做什麼?
在場的父母面面相覷,有人說:「好像,也沒說什麼,沒做什麼。」
「是呀!好像,這個話題,就在這裡停止了。」我停頓了一下,「可是,是不是哪裡怪怪的?」我請家長再思考一下。
有位家長舉手說話了:「我也不知道,他下次是不是真的會用功?」其他人聽了,紛紛點頭附和。我問,還有嗎?另一位家長說:「孩子的臉還是很臭,好像沒安慰到他,然後他也不再講了。」
「所以,你們也沒機會和孩子進一步討論,或想一起辦法,幫助他下一次可以做得更好,或避免問題再次發生,是嗎?」學員們這次點頭更用力了!
我問:「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嗎?」
--
為人際互動劃下句點的「閉嘴模式」
文章開頭的這些回應方式,不是不對,也不完全對孩子沒幫助;但大部分的時候,會讓彼此的互動劃上句點,也就是,孩子不知道,或不想要再說什麼了,然後,話題就到此為止——我稱為「閉嘴模式」。
當然,如果孩子會繼續回應,通常是向你表達不滿,或者為自己的行為找理由、試圖辯解,像是:
「唉唷!你又不了解,你不懂啦!」
「可是,我已經很用功了呀!這次我很努力準備考試耶!」
「要不是老師題目出成這樣,我怎麼可能考這麼差?」
接下來,親子之間的對話,就會開始淪為「對」與「錯」、「是」與「非」的辯論賽,偏離真正重要的焦點——有效安慰孩子,並引導孩子解決困境。
為什麼開頭的那些回應方式,會造成這樣的結果?
--
在人際溝通中單向傳輸的副作用
仔細探究,這裡頭都有「講道理」的意味在。什麼是講道理?舉凡「分析大局」、「探究原因」、「批評指教」、「重翻舊帳」、「給予建議」、「下指令」等,都屬於講道理的範疇。講道理時,講道理的人站在一個高位,向聽道理的人傳遞真知灼見,這是一種單向的溝通形式,聽道理的人只能被動接受,當然無法引發進一步的互動與更深入的探討。傳統的課堂上常常死氣沈沈,就是這個狀況。
即使我們用著再和緩可親的語氣說出這些話,還是講道理;孩子也許會接受,但是無法激發更多的討論,也難以將焦點放在解決問題上,更難有效鼓舞孩子的士氣,讓孩子有更多力量面對下一次的挑戰。而更多的時候,孩子感覺到的是被責備、被否定與不被理解,所以乾脆就不再提了,當然也不會從中去反省、記取教訓或學習。
講道理還有一個副作用,因為是單向傳輸,意味著「我講的是對的」,所以「你要聽話照著做」,於是,孩子就不去思考了。那麼,是否也剝奪了孩子自我覺察、深度思考或探究問題原因與解方的機會了?
--
道理不是不能講,而是不要太快講,一直講
道理不是不能講,而是不要太快講。當你還未全盤了解孩子的困境或問題時,切勿直接給建議、給指導、開處方,而是移到對話的較後頭才說。
通常,面對孩子的困境,我們會透過提問了解問題,透過回應情緒感受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並且繼續用一問一答的方式,引導孩子去思考「問題在哪裡」、「試過哪些方法」、「還可以怎麼做」,也就是以討論的方式與孩子一起想辦法,答案常常就在孩子的心中,自己說出來的,也比較會做得到。到最後,我們再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就行了——這時候才是給出建議的好時機(延伸閱讀:《管住你的嘴,別再給建議!對方最不缺的,就是建議》)。
「可是,我們哪有那個時間和耐性,和孩子講這麼多?」一位媽媽發難了!
「對!問題就在這裡。因為我們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凡事很都趕,於是,也沒有耐性好好傾聽孩子說些什麼?為了趕時間、拼效率,直接下指令,總是比較快。孩子小的時候不敢反抗,照著做就對了;當孩子大了,就會有各種意見,但他知道你不會想聽,所以也不敢講、不想提,慢慢地,就形成眼前的局面。」
而到最後,就算我們有時間好好地與孩子互動,我們也會很直覺地講起道理。我們誤以為這是種打氣或鼓勵的方式,事實上,對孩子而言,根本起不了激勵的作用,甚至感覺到更沮喪,因為沒能被好好理解。
--
出「言」相救,是幫助對方,還是滿足自我?
這樣的狀況,不只發生在與孩子的互動上,與伴侶、同事、朋友或任何人,都可能會發生。因此,不論對家長、教師、社會大眾,甚至企業員工的溝通課程中,我常要求學員做的第一個練習,就是傾聽別人訴說困境時「不給任何建議」。在課堂練習中,大多數的人還算做得到;但下課後,就會聽到各種此起彼落的建議、分析、指導和經驗分享——對!就是這麼迫不及待。
即使你不是從小立志當老師的人,每個人似乎都是「好為人師」的。過去我在許多文章中都提過,我們為什麼如此愛講道理,那是因為,講道理會讓人的心理地位處在相對高的位置,因而提升自我價值感,這種在雲端的感覺多好!所以,當對方有難,不管他需不需要你的幫忙,你都會出「言」相救,各種經驗分享、建議、偏方、指導或分析,全都搬出了來(延伸閱讀:《且慢,你給出的是建議,還是更多挫敗?》)。
然而,你不知道的是,這可能正是破壞溝通品質的頭號戰犯呀!
(本文撰寫於2019年5月21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著作: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親職教養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不對孩子生氣是好事嗎?隱藏怒氣,不會讓你對孩子的愛變得更多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教養,常常沒有標準答案。
孩子哭鬧不睡覺,要不要去抱孩子、哄孩子?孩子功課做不出來,要不要直接指導孩子?孩子作業忘了帶,要不要幫孩子送去學校?這些日常生活中不斷碰到的小事,每一件,都沒有唯一標準的答案,但每一件,卻都考驗著家長的判斷。
許多來找我討論的家長,都是來核對自己對孩子做的,是否是「對」的。然而,我始終覺得,比找到唯一正確的教養策略更重要的事,是家長本身的自我覺察;有足夠的覺察,就有能力做出相對正確或合宜的教養決定。
--
有一回,有個母親來找我,一開始談的是孩子的事情。
她說家裡有個快升上國中的男孩,是家中老大,最近一年來,脾氣暴躁,動不動就生氣;遇到一點挫折,或者一著急,就大哭。也常為一些小事和父母或弟妹起口角,但有時候又很撒嬌,像個還沒有長大的幼童一樣。她很擔心,我則是很好奇,當孩子出現這些狀況時,她會怎麼做?
「我會盡量給孩子愛和溫暖!也就是,我總會去安慰孩子、同理孩子,抱抱孩子,給他加油打氣。」
我點點頭,表示同意。只是,她卻眉頭一皺說:
「可是,我不知道這樣做,到底對不對?我的先生與公婆常常看不下去,說我太溺愛孩子了,不能這麼放縱孩子耍任性。」
我再度點點頭,也是有道理。但見她若有所思、欲言又止,猶豫了一會兒終於開口了:
「唉!不瞞你說,其實,我小時候曾經受過家暴,我知道箇中辛酸,到現在都還有陰影。所以,當我成為母親後,我告訴自己,千萬不要複製上一代的教養方式,我會竭盡所能地給孩子更多的愛。我不可以讓我的孩子再像我一樣,受到同樣的傷害了!」
我笑著說:「我明白了。我看到妳相當有自覺,所以,我相信,妳的孩子一定會在滿滿的愛中長大。但是溫暖關愛,不代表凡事都要順著孩子,堅守原則與規範,也是需要的喔!」
「這就是我擔心的地方。我也知道不能當過度討好孩子的媽媽,但是,每當我要嚴肅一點,說說孩子的不是時,我就會一直提醒我自己,要忍住,要忍住,因為,我好害怕自己會失控,然後對孩子做出家暴的行為。」
「老師,你不是說,家暴很容易複製,『壞掉的大人』會造成『受傷的孩子』,我是壞掉的大人,我就很怕我孩子因此受傷呀!」
「所以,我真的很怕有一天,我會失控,出手打孩子!」
--
眼前這位母親,用顫抖聲音,啜泣著說。她最不想從孩子身上看見,當時那個幼小、脆弱又恐懼不已的自己。
好在,她在成了母親後,具有高度自我覺察的能力,已經聽過好幾回我的演講,也看過我寫的書。當一個人擁有自覺,就是改變的開始,會做出不同的教養選擇——或許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卻能避免傷害的發生。
她無時無刻都在提醒自己,不要成為過去原生家庭父母的樣子。我相信,家庭暴力的悲劇,不會複製到她新組的家庭中。只是,她也許沒有發現,對孩子盡可能溫柔以待,甚至對任何人都是和顏悅色,會不會是她過去在面對大人狂暴的情緒時,成功保護自己的生存之道?
我在心裡頭揣測著,但我沒說出來。
「其實,我一點也不擔心!」我停頓了一下,接著說:「反而是,這樣好辛苦呀!」
「什麼意思?」
「當妳不允許自己情緒失控,同時,也逐漸不允許自己可以在孩子面前表露真實的情緒,包括憤怒、無力、沮喪、恐懼或焦慮等。也就是說,妳會一直笑著對待孩子,即使心情不好,或被孩子冒犯了,都是如此,為的就是避免失控。可是,妳感覺是自在的嗎?」
--
當一個父母需要透過隱藏自己的情緒感受以避免情緒失控,會有幾個後遺症。首先,孩子可能無法透過父母真實的情緒感受,判讀人我之間的分寸,而學習到合宜的行為規範。
再來,父母沒有對孩子表達生氣,難道孩子就感受不到父母的情緒波動嗎?當隱忍著怒意,強顏歡笑,假裝沒事,反而會讓孩子感覺到錯亂,究竟父母怎麼了?哪個訊息才是正確的?
最後,也是最麻煩的,當我們傾全力給予孩子溫暖關愛,卻沒有好好善待自己,痛苦情緒缺乏出口,長久下來會讓自己陷入委屈之中,到頭來,很可能會透過控制孩子的人生來要求孩子回報自己的苦心——這對孩子也是一種傷害。
「那麼,我該怎麼做?」
「允許自己當個溫暖的媽媽,同時,也可以真實地表露自己的情緒。」停頓了一下,我接著說:「當孩子令妳感到生氣,妳就告訴孩子妳正在生氣;當孩子讓妳感到挫敗,妳就告訴孩子妳是挫折沮喪的。」
「那麼,我不會因此情緒失控,然後打孩子嗎?」她還是很擔心。我告訴她:「只要妳相信自己不會,就不會發生。」
「而且,有氣可以好好生,你可以對孩子顯露你的生氣,但選擇用有別於動粗的方式表達生氣。」
--
我想讓她知道,凡正常的人,都是有情緒波動的,但可以選擇比較健康無害的方式,來因應情緒。例如,當生氣時,告訴孩子自己生氣了,同時,暫時離開現場去喝杯水,轉移注意,或透過呼吸調息,讓自己回到穩定,再回來與孩子討論,為什麼生氣,希望孩子可以怎麼做——這麼做的同時,孩子也在學習如何合宜地表達與因應自己的情緒。
生氣,不代表就一定會失控,當然也不代表不愛孩子。不生氣,或隱藏怒氣,也不會就此傳遞出更多的愛給孩子。最後,我告訴眼前這位母親,當前重要的是:
「與其一直擔心自己會不會失控,對孩子動粗,不如多去關照自己的情緒,當不舒服的情緒來時,能感覺得到它,同時告訴自己:『即使孩子令我感到很頭痛,我仍然有能力讓孩子感受到我的愛。』」
她的孩子很幸福呀!有著一個能夠充分自我覺察,並懂得避免複製傷害的母親。而若這位母親願意多照顧自己一點點,她能給出的愛,將會更充分也更有品質。
(本文撰寫於2019年5月13日,文中案例為真實故事經充分改編)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著作: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生涯規劃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如果興趣不能當飯吃,如何為生涯找出路?
在這個年代,當你要選擇生涯方向時,最該優先考慮的是什麼?
專家學者清一色會告訴你:「想想你的興趣是什麼吧!」。特別是你的輔導老師或心理師,也會這麼給你忠告:「選你所愛吧!」
興趣是什麼?就是喜歡做的事、熱情所在的地方。做有興趣的事情,會讓你感到開心、興奮,成為一股支撐你向前邁進、克服任何困境的動力。
未來的工作若能與興趣結合,有著滿腔熱血的情感做為支撐,多好!
--
許多孩子認真想一想,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是玩線上遊戲、看漫畫、讀小說、塗鴉、運動、旅行……等。這些是休閒活動吧!真的可以放進未來的生涯規劃中嗎?可以成為能填飽肚子,進而提升生活品質的途徑嗎?
也就是說,興趣真的能當飯吃嗎?
各行各業的達人告訴你,別小看你那微不足道的興趣,只要你夠有熱情,持續專精(據說是堅持苦練10萬小時,是吧!),你就會成為那個領域的專家。到時候你的興趣不只能當飯吃,還會為這個社會帶來貢獻。你會成為舞台上那閃亮的一顆星,你的生命故事將成為許許多多年輕人的楷模,激勵著無數的少男少女追逐夢想。
問題是,你說你熱愛塗鴉,但插畫界已有幾米、彎彎;你熱愛天馬行空創作小說,但你寫得過從不停止戰鬥的九把刀嗎?你喜歡烘焙、烹飪、做點心,人家吳寶春、阿基師早就豎立起難以跨越的高牆了。
大師前輩各踞山頭,若我無法在我熱情的領域爬到頂尖處,我還有什麼戲唱呢?如果不能像這些狠角色一般出色,我會不會還沒爬到山頂就餓死了?
許多孩子為此迷惘著,大人也難以解答這個大哉問。各行各業的達人們也只能鼓勵你:「堅持做喜歡的事情就對了!」。然而,興趣和未來實際可以從事的工作,有時候存在著不小的距離。
之前曾經在帶小團體時,遇見一位個頭不高的國中男生,立志要成為頂尖籃球選手,他的夢想是進軍NBA。我不敢說我懂籃球,但說實在話,以他的身材,我真的不看好他,但我不忍心澆他冷水。
--
真正的問題或許是,我們多半知道興趣很重要,但卻不知道自己有興趣的活動與未來可以從事的工作之間,到底有何關連性?以及,到底在我的興趣領域中,該做何努力,才能與未來要從事的工作掛勾上?
興趣雖然在生涯規劃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並不是要你把你現在喜歡做的事情,原封不動地擺到你未來的生涯藍圖中。
如果你想的是,我熱愛打網球,以後就要進軍溫布頓;我喜歡玩線上遊戲,未來就要成為電競選手;我一天到晚畫漫畫,以後非要成為一個漫畫家;我喜歡研究化妝、服裝搭配,便立志當個時裝模特兒;我對唱歌跳舞熱此不疲,有一天就要站上台北小巨蛋……。那麼,在半路就混不下去的可能性還不小,因為市場容不下這麼多溫布頓球星、電競選手、漫畫家、時裝模特兒或影視明星;特別是,如果你只是複製那些高手達人的成功路,卻沒有與眾不同的特色時。
到時候,你會告訴自己,我還是老老實實找份能餬口的工作,興趣就當休閒娛樂就好了。一天又一天地過著苦悶,但倒也餓不死的生活;在踏進棺材之前,卻又為自己當初沒有義無反顧地去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感到遺憾。
總想著如何將自己的平日興趣原封不動地塞進生涯藍圖中,反而限縮了自己可以選擇的工作範圍。
到底如何在平時熱愛的事情,與未來選擇要從事的工作之間搭起橋樑呢?
--
我從小喜歡創作漫畫,特別是當時著迷於職棒比賽,畫的主題都跟棒球有關,自認為熱血又激勵人心。不過,長大後除了灌籃高手重看了幾遍外,對其他漫畫卻沒有持續涉獵,更別說是畫漫畫了。
還有,我還記得小時候看了電視裡的偶像唱唱跳跳,常夢想著自己也要當歌星。我常拉著父母坐在客廳裡觀賞我的個人演唱會,聽著我五音不全地一首又一首賣力演出,不專心欣賞我還會生氣。中學時期我還是學校的合唱團成員。
長大後,我卻成了一位輔導教師及諮商心理師,跟創作漫畫或唱歌沾不上一點邊。當我回頭去解構畫漫畫與唱歌這些令我當時十分著迷的事情時,我看到了比畫漫畫與唱歌本身更多的東西,一直深深影響著我的生涯選擇。
畫漫畫被拆解之後,我看見了創作、說故事、激勵…..等元素;而唱歌這件事,則包含了影響力、表現、聲音表達……等元素。
所以我現在雖然不畫漫畫,也不做演藝圈大夢了,但我每天都在聽故事、說故事,透過語言與文字發揮對人的影響力。講台就是我的舞台,我得以展現自己;除了被人看到,還激勵人心。而編擬教案就像構思與鋪陳漫畫情節一般,又像寫劇本一般,本身就是創作的過程。
--
不管從事什麼活動,我們都可以從中分析出這活動本質中所包含的「隱形的元素」,包括這個活動的屬性、社會評價,或從事這項活動所需具備的能力、價值觀、人格特質,以及會帶來的情感經驗與附加價值等。
如果你能將你的興趣加以解構,找出做這件事時讓你感到熱情投入的元素是什麼,接著,再去思考我未來可以做些什麼,或許生涯路就會廣得多。
不是每個樂愛釣魚的人就應該把釣魚當飯吃,喜愛騎單車的人就適合靠著騎單車維生。其實很多樂在工作中的人,他們所從事的職業與從小到大的興趣通常沒直接關連,但卻隱隱約約受到他們的興趣本身背後所構成的某些元素牽動影響著。
所謂興趣與生涯的結合,並不一定非得在未來所從事的工作中做著自己原來有興趣的事情,這樣的機會可遇不可求。然而,將你有興趣的事情中那些隱形的元素「融入」未來的工作中,卻會容易得多。
當你把從小到大感興趣的事情中的幾個元素抽取出來,重新排列組合後,再去對應你能夠做的工作(或者你也可以創造出新的工作來),如此一來,生涯選擇就變廣了,而你所選擇的工作就能真正與自己的興趣掛勾上,同時又解決了「興趣是否能當飯吃」的難題了!
興趣真的很重要,但保有彈性更重要,別因為堅持興趣而把生涯路走窄了。
(本文撰寫於2015年3月4日)
人類心理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別讓堅強韌性成為壓垮你的最後一根稻草:《非凡韌性》推薦文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從小看好萊塢動作電影,總有個疑惑:「主角為什麼永遠不會死?」
在我青少年時期,《終極警探》系列電影紅極一時,布魯斯威利飾演的警察約翰‧麥克連,跟你我一樣都是人生父母養,憑什麼出生入死卻總能奇蹟生還,凱旋而歸?賣座電影裡都要有這樣的角色設定,因為觀眾喜歡,像蟑螂一般打不死又百折不撓。但現實中的我們是如此不堪一擊,總期待著自己有一天能擁有那鋼鐵神勇、克敵致勝的超凡力量,打敗橫在眼前的種種困難——事業、房貸、愛情、婚姻、親子、疾病……等。
我是一位心理助人者,在實務工作中,時常接觸到許多遭逢困境的人們,他們曾經歷過一般人難以想像的童年逆境,至今依然深受其擾;我也碰過許多苦惱的父母,這些大人的兒時成長經驗也是千瘡百孔,眼看著就要將這些傷痛複製到孩子身上了。
我該如何幫助這些人有所突破,甚至改寫命運呢?於是,我亟欲想知道,那些即使在成長過程中一再遭逢困境,仍能成功克服逆境、越挫越勇,終於攀上人生顛峰的人們,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
回到真實世界中,在你我身邊,也有許多非凡人物,或許精彩程度難以與大銀幕上的劇情相比擬,卻也曾經在苦難中受盡折磨,同時,他們撐過來了,甚至扭轉局勢。是什麼讓「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在他們身上起了作用?而同樣在海上遭遇暗礁,有些人能夠「激起美麗的浪花」,有些人卻死在沙灘上?這中間的差異是什麼?
當我們不斷想探究這些問題時,《非凡韌性》一書的作者卻試圖告訴我們,超凡者,其實也很平凡。這本書試圖從成千上百則研究報告及傳記故事中,去提煉出那些超凡者異常堅強的秘密,同一時間,也真實地揭露,就算是超級英雄,也有孤獨、脆弱、無助、自我懷疑與恐懼的一面;儘管成就斐然,但憂鬱纏身,甚至長期承受著龐大身心壓力的副作用。
為什麼?因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這本書中,你能清楚理解這句話的奧義。那些幫助一個人成功克服逆境的身心特質或行為模式,一方面讓苦難者脫胎換骨,卻也把他們一步步推向終其一生痛苦不堪的無間地獄中。
--
發生在童年時刻的逆境經驗,我們往往無力對抗,更難以逃離。我們只能透過僅有的身心資源加以因應,由於選擇有限,任何當時展現出來的應對策略,目的都只有一個——活下來。幸運地,我們成功地在苦難中獲得生存,度過難關;然而,一個人的行為模式一旦有效果,就會被保留下來,同時成了他們應對後續人生挑戰時的主要因應機制。
因此,在他們漫長的人生路上,他們仍然依著慣性,走著最熟悉的路徑——戰鬥、逃離、凍結、警覺、過度努力、討好順服、取悅他人…..等,他們成功地因應了人生的困境,在學業表現、人際關係與事業發展等各方面一帆風順,然而,這也令他們吃足苦頭,付出代價,內心有著不為人知的辛酸。
像是,當我們看到一個樂於分享、熱心付出,總是笑臉迎人又深受歡迎的人時,我們沒看到的是,他可能常要把別人的需求放在比自己更優先的位置上去照顧,即使再委屈,也要縮小自己,眼淚往肚子裡吞。因為,在過去,他需要藉此獲得父母的認同與在乎,他是這樣在家庭風暴中生存下來的。
在我實務工作中的觀察,那些最堅強且成就不俗的人,往往也是最會「撐」的人,不到痛苦的極限,絕不求救。也許,在過去的逆境中,他們只能獨自苦撐,或者求援會討來責罵。於是,他們知道,凡事都得靠自己,他們拼了命地自我提升,而能爬到如今的局面。但獨自苦撐的後遺症,便是有苦不能說,甚至不允許自己感受痛苦。可以想見,他們再有成就,卻是缺乏人際支持的,身旁的親友再多,仍感孤獨不已。
--
我很喜歡作者對超凡英雄的堅強與脆弱,同時忠實呈現的寫作筆法。這讓我們知道,儘管遭遇苦難,我們仍有機會超越現狀,並活出不同的人生,正如好萊塢電影情節一般,我們永遠可以帶著企盼,而那個最終的拯救者,可能就是我們自己。
另一方面,我們也清楚知道,在克服逆境的同時,需要承認並允許自己感受到傷痛、脆弱、不堪、無力與孤獨。也許你得假裝堅強,因為這是幫助你一路撐過來的生存策略,但當假裝到連自己都不認得自己時,那些深埋在心中的脆弱與傷痕,便無從被看見。沒看見,不代表不存在,特別是那些源自童年的身心創傷,一旦形成,就會持續對後續人生造成或大或小的影響——在情緒、健康、生活習慣與親密情感等各方面。
超凡人物的非凡之處,在於能不被困頓洪流給淹沒,越挫越勇,翻轉人生,甚至鼓舞著成千上萬的人們;但超凡人物的平凡之處,就跟你我一樣,也會有煩惱、有壓力,感到身體病痛,身旁有難相處的家人、鄰居或同事。這本書正要讓你知道,你可以擁有非凡韌性;同時,你也擁有疲憊與脆弱的權利,就算你再能撐,也需要向外求援,就像大多數的人一樣。
因為,即使超凡,你還是個「人」。
(本文為圓神出版社《非凡韌性》一書推薦文,撰寫於2019年5月7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著作: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人類心理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沒錯!有問題的是大人!即使他們不改變,你仍要專注地把人生活好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illustrations/family-divorce-separation-before-3090056/)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你覺得,大人會改變嗎?」一位女大學生,用急切的眼神看著我問道。
我不解:「你說的大人是指?」
她說:「是我的父母!」
她是國內一所頂尖大學的在學生,假日撥空前來參加我的課程。課程中剛好提到家庭互動,我已經發現她露出不安的神情;果然,下課後,她直奔台前。
「為什麼妳會這麼問?」
「我快要畢業了,大學附近有很多就業機會,我想嘗試看看,但是我母親不同意,她希望我回到家鄉工作。我不想,我好不容易離家了,回去只會更痛苦,但是她一直對我情緒勒索,我能怎麼辦?」
這女孩,說著說著,雙手握拳,眼眶泛淚。
--
原來,她的父母一直以來婚姻不合,兩人雖然沒離婚,同住一屋簷下,但雙方已經不太互動。在這女孩的印象中,母親一直是個焦慮易怒且情緒化的人,並且對孩子充滿了控制欲。從小到大,母親對孩子的事情一手打理,也讓幾個孩子都有好的發展。
「是的,我考上了一間好大學,前程大好。一方面,我很感謝母親的用心栽培,但我也很害怕,她要我回去,我根本無法和她相處。」
「上了妳的課,我知道,母親已對父親徹底失望,於是,她把所有的期待與希望,全都寄託在子女身上,所以會想掌控子女的一切。因為她內心充滿不安全感,如果我們不順她的意,她就會不斷指責我們不聽話、不懂事、讓她操煩、讓她傷心之類的。」
聽起來,這位母親在婚姻關係中受挫後,就一直把自己放在一個「受害者」的位置上,帶著委屈與不甘,一方面為孩子過度付出,另一方面又藉此綑綁住孩子;如果孩子和自己的心願不一致,就會透過指責與數落來讓孩子感到自責與內疚。這女孩說的控制欲就是這個,這也確實是一種情緒勒索。
「每次與她講電話,提到畢業後回家的事情,我們就起口角了。我告訴她,我長大了,要她不要這樣干涉我的人生,可是她根本聽不進去。再怎麼樣溝通,根本沒有用呀!」
--
她是個聰明的孩子,知道自己的任務是把自己的人生過好,不要成為母親填補內心缺憾的棋子。她很想切斷來自母親的情緒綑綁,甚至想過乾脆不接母親的電話,也不要回家,但就是做不到。
「妳沒辦法要求妳的母親改變的!」我告訴她。我曾被不計其數的年輕孩子——在學生或剛出社會的職場新鮮人,問到類似的問題,就是「該怎麼改變父母的想法?」。像是:
「該怎麼讓我的父母願意支持我?」
「該怎麼讓我的父母願意理解我?」
「該怎麼說服他們,尊重我的發展?」
「該怎麼讓他們明白,不要再干涉我了?」
我的回答大概都是:「如果你已經努力表達過了,那麼就只能接受父母不會改變的事實。」也就是,放下他們會改變的期待;如果他們能理解,會改變,你早就被尊重、支持與祝福了,不需要現在還痛苦掙扎著。然而,這就是身為父母的侷限,為人子女必須去理解,而不是強迫他們改變。
但是,這不代表就要永遠聽從父母的話,失去自己獨立完整的人生。
--
面對眼前這位女孩,我說:「妳應該知道,妳已經成年了,想做什麼,沒人可以阻止得了妳吧?」
她點點頭。
「那麼,妳知道妳現在卡在哪裡嗎?」
她搖搖頭。我說:「是罪惡感!自己因為違背母親、讓母親失望所產生的罪惡感,這也是母親無意識地拿來綑綁住妳,讓妳動彈不得的一條繩子,也就是妳口中所說的情緒勒索。那不是她故意的,因為她受過傷,沒人教她更好的做法。」
「但妳要知道,情緒勒索不是單方面進行就能形成,除了勒索者外,還要有人願意被勒索才行。」
會被捲進情緒勒索中的,通常都是勒索者身旁,那些心思細膩、敏感、且容易過度承擔他人情緒感受的人。所以,父母、子女、配偶或伴侶,都是遭受情緒勒索的高危險群,因為他們之間彼此在乎。
「妳也可以選擇不被勒索,就是對她所說的不聞不問,繼續做妳想做的事情——就像妳的父親那樣。但是妳做不到,因為,內心的罪惡感作祟。因為妳在意母親的感受,所以不忍心看到母親傷心、難過。也因此,妳很難真正脫離母親獨立成熟。」
--
「那麼,我該怎麼放下我內心的罪惡感呢?」
「第一步是『理解』。理解家庭互動是如何綑綁住家人彼此,讓彼此都痛苦,卻無法做自己。我想,這妳已經有某種程度的覺察了。再來,就是『看懂』,看懂這是誰該負的責任?」
「什麼意思?」她不解。
「母親的痛苦、難過、委屈與缺憾,是誰該負的責任?」
「不是我,是她自己。」我接著說:「對!沒錯。是她自己,還有妳的父親。因為,母親的傷是來自他們婚姻的挫敗,本該由他們夫妻倆自己去解決,但他們解決不了,子女就自然地來承擔了。」
「所以,再怎麼樣,也輪不到我。是嗎?」
--
我點點頭。她似乎明白了:「這些我能懂。那麼,我該怎麼面對我的母親呢?她的情緒起伏這麼大,話語又總是帶刺,動不動又說不想活了,很讓人受不了!」
「妳無法要她停止這麼做,妳只能讓妳自己在與她交談時,盡量不受影響。妳就聽她說吧!妳可以關心她的生活,同理她的擔心,同時,妳也可以明確地告訴她,妳不喜歡她這麼說,以及,妳期待她用什麼方式關心妳。當然,她不一定會有任何改變。只是,掛上電話後,你仍得繼續去做妳想做與該做的事情。」
通常,面對家人說出情緒勒索的話語,我們很難不暴怒,接著脫口而出的,通常會是很難聽的話語。如果當下情緒暴走了,那麼,就允許自己暫時可以情緒失控吧!而當罪惡感又找上門來時,靜下來問問自己:
「這是誰該負的責任?而我該負的責任又是什麼?」
時間到了,上課了,我們只能談到這裡,她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永遠記住,」我給她最後的叮嚀是:「不要複製妳父母的命運,而成了妳最不想成為的樣子。」
--
我知道,她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而且一點也不好走。
沒錯,該改變的是大人才對,但當我們無法期待他們改變時,我們是否願意為自己奮力一搏?雖然很難,也需要不斷地練習,但這卻是一個人邁向成熟、真正長大必經的路。
我請她去看一本書《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寫的是如何從不被家人支持的親情綑綁中脫身,邁向真正的獨立成熟,有案例,也有具體的策略。
這本書寫得很好,因為,是我寫的。
(本文撰寫於2019年4月30日,修改於2020年11月12日,文中案例為真實故事經充分改編)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親職教養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孤注一擲:你把自己的一切,全賭在孩子身上了嗎?
如果你把你一生的成敗,全都賭在孩子身上,風險是很高的。因為,孩子就是與你不一樣,不可能複製你的觀念或夢想,也不會完全照著你的期待走。最後,你發現自己的長期犧牲,卻什麼也沒換得,甚至落得親子衝突、關係惡劣的下場——此刻,你已一無所有。
心理助人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人家都放下了,你還背著做什麼?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photos/help-hand-offer-despair-depression-3049553/)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有個佛典故事是這樣子的。
一位和尚與小沙彌正要涉水渡河,眼見河畔一位年輕貌美、身著華服的姑娘,似乎急著過河,但躊躇不前。和尚向前對姑娘說:
「姑娘,我背妳過去吧!」
小沙彌緊跟在後,心裡卻不是滋味。憋了幾天後,再也忍不住:
「師父,您不是時常告誡,出家人不可近女色,而那天您背著年輕女子渡河,不是打臉你自己嗎?」
和尚神色自若地說:「我早就把那姑娘放下了,而你怎麼還背著她不放呢?」
--
身為心理助人工作者,我常被問道:「你如何消化別人丟出來的情緒垃圾?」。也就是說,我常常需要聽人們傾訴痛苦,當這些「負能量」堆疊上身時,該怎麼辦?
這是任何一個從事身心照顧工作的人,都需要面對的課題。過去,我也曾為此事感到困擾,甚至影響自己的日常生活還不自知!
記得初入行時,一位前輩曾這麼告訴我:「如果晚上洗澡或睡覺時,還在掛念著白天與個案晤談的情形,那麼,你得想想到底怎麼了。」前輩的提醒如醍醐灌頂,因為當時,我就是白天實習,晚上回到家還在苦思個案的問題。我以為我是認真投入,但事實上,求助者的情緒垃圾已經堆滿我心頭了。
後來,我學會在個案紀錄寫完的那一刻,就將求助者的問題擱下。直到再次打開紀錄閱覽時,才會再度拾起。這個習慣幫助我與求助者的問題之間,畫出了一道適當的界線(當然也逼著我養成當日完成紀錄的好習慣)。
--
近來,我有機會到處演講與分享,常在課餘時間接受提問與諮詢,來談者都是痛苦的人們,在幾分鐘的會談間,常會聽到許多悲慘際遇,感受到龐大的辛苦與無奈。
在回程的路上,我常會想著他們的問題;有時候,回到家裡,當時對話的情景也會不時浮上心頭,這些縈繞心頭的情緒壓力,也讓我感到頗為糾結沈重。
當我認真思索,究竟是什麼引發我的情緒反應?不難發現,一個是同理心作祟,我沾染到他人的情緒感受,有了如他人在逆境中一般的痛苦;另一個,是對於他人的困境幫不上忙的無力感。
究竟,哪個帶給我的壓力比較大?
是後者,對於他人受困時愛莫能助的無力與自責,當然,還有擔心被評價為專業不足的表現壓力。
--
前一陣子,一位中學老師趁著接送我去搭乘高鐵的路上,向我吐露了好多自己的困擾。最後,他說:「我覺得你們這種人好偉大,常要聽人吐苦水,承接他人的痛苦,該怎麼處理呢?」
我告訴他:「其實,我下車後,大概就不會再想起了。」
他很訝異,直問我怎麼辦到的。我說:「在我和你談話的當下,我全心投入在與你的互動中,但另一方面,我也清楚知道,這是你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也就是,我努力去理解你的痛苦,但不需要跟著你一起感到痛苦。」
認清是「誰的事情」,是很重要的自我覺察與提醒,可以幫助心理助人者不至於過度承擔。我繼續說:
「如果我對你的困擾感到無能為力,我仍會氣餒挫折。但是,我也清楚知道,在短暫的談話中,就只是專注傾聽,認真理解,這樣的態度本身,就能帶給對方力量了。至於解決問題的責任,還是交還給當事人,去尋求正統的資源及管道協助吧!」
「那麼,有沒有什麼時候,是你也放不下的呢?」
「當然也是有!我想,這應該是要提醒我從中學習點什麼吧!」
通常,那些放不下的,就是撞擊到自己內心世界的事情。要不是與自己的信念價值觀有所抵觸,不然就是勾動起過往的某些情緒經驗或創傷事件。總之,我們會籠統地說,裡頭有著「個人議題」存在。那麼,這就是個大好機會,得以去面對它、思索它、整理它,並積極處理它。
有時候,助人者也得搖身一變,成為求助者,去尋求同儕或前輩的專業督導,接受心理諮商,或參加進修學習等。把自己的生命議題整理好,才有能力繼續幫助別人。
--
總歸而言,在助人過程中,面對他人丟出的情緒垃圾時,我會有以下幾點因應之道:
(一)勤寫紀錄:撰寫紀錄除了幫助記憶外,也在促進反思與統整。關於求助者的問題,就在寫紀錄的當下好好想明白,合上紀錄後,過自己的生活去。
(二)劃清界線:清楚認知到什麼是「自己的事」和「他人的事」(還有「老天的事」),別人傾訴的痛苦是別人的事,也要將承擔痛苦及解決問題的責任交還給對方。
(三)認知理解:稍微減少感同身受的成分,也就是少一點情緒沾染,而多一些心智推理,做到試圖理解對方的情感、動機及內在世界,但能不過度與對方一同身陷痛苦的情緒感受中(註)。其實,試圖理解與表達關懷的過程本身,就具有療癒的力量。
(四)尋求協助:難免有些情境會反覆引動自己特定的情緒感受,把它當做一個學習的機會,找專業領域的同儕或前輩談談,或者在心理諮商或進修課程中尋求突破。
--
其實,每一次的痛苦來襲,都是一個學習的機會,當你學會了,你就成長了;當你成長到某個高度時,問題再也不是問題,你就會放下了。
就像,小沙彌悶在心中好久的疑惑,在開口討教師父的那一刻,獲得了解答。他領悟了,想通了,懂得了,於是,就會放下了!
--
註:註:Paul Bloom整理學者的研究,在《失控的同理心:道德判斷的偏誤與理性思考的價值》一書中將同理心粗分為「情緒同理心」與「認知同理心」。前者指的是感同身受對方的處境,能擁有對方的情緒感受,接近「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意思;後者則是試圖理解他人的情緒感受以及背後的來源與動機等心智運過程,是一種理性推理。Paul Bloom認為,過多的情緒同理心,將使得道德判斷失準,而難以為行善做出正確的抉擇。
(本文撰寫於2019年3月27日,修改於2020年8月20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人類心理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用指責表達關愛,其實是無力消化自己的焦慮
你我的身旁,不乏這樣的人——管東管西、碎碎念,似乎看什麼都不順眼,沒事就愛叨念個幾句,口氣還不是很好。你嫌他煩,他會說:「我是在關心你!」聽到這一句,你似乎也沒有反駁的理由,更沒立場要他閉上嘴,別管太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