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著有《孩子,請你慢點長大:陳志恆親子成長繪本》《用愛軟化尖刺,用心讀懂孩子:有寬容,也有堅持的彈性教養練習》《晨讀10分鐘:幸福的正向練習》、《陪伴孩子高效學習》《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12本書,為2018~2024年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
442 帖子
-
2 意見
人類心理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沒錯!有問題的是大人!即使他們不改變,你仍要專注地把人生活好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illustrations/family-divorce-separation-before-3090056/)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你覺得,大人會改變嗎?」一位女大學生,用急切的眼神看著我問道。
我不解:「你說的大人是指?」
她說:「是我的父母!」
她是國內一所頂尖大學的在學生,假日撥空前來參加我的課程。課程中剛好提到家庭互動,我已經發現她露出不安的神情;果然,下課後,她直奔台前。
「為什麼妳會這麼問?」
「我快要畢業了,大學附近有很多就業機會,我想嘗試看看,但是我母親不同意,她希望我回到家鄉工作。我不想,我好不容易離家了,回去只會更痛苦,但是她一直對我情緒勒索,我能怎麼辦?」
這女孩,說著說著,雙手握拳,眼眶泛淚。
--
原來,她的父母一直以來婚姻不合,兩人雖然沒離婚,同住一屋簷下,但雙方已經不太互動。在這女孩的印象中,母親一直是個焦慮易怒且情緒化的人,並且對孩子充滿了控制欲。從小到大,母親對孩子的事情一手打理,也讓幾個孩子都有好的發展。
「是的,我考上了一間好大學,前程大好。一方面,我很感謝母親的用心栽培,但我也很害怕,她要我回去,我根本無法和她相處。」
「上了妳的課,我知道,母親已對父親徹底失望,於是,她把所有的期待與希望,全都寄託在子女身上,所以會想掌控子女的一切。因為她內心充滿不安全感,如果我們不順她的意,她就會不斷指責我們不聽話、不懂事、讓她操煩、讓她傷心之類的。」
聽起來,這位母親在婚姻關係中受挫後,就一直把自己放在一個「受害者」的位置上,帶著委屈與不甘,一方面為孩子過度付出,另一方面又藉此綑綁住孩子;如果孩子和自己的心願不一致,就會透過指責與數落來讓孩子感到自責與內疚。這女孩說的控制欲就是這個,這也確實是一種情緒勒索。
「每次與她講電話,提到畢業後回家的事情,我們就起口角了。我告訴她,我長大了,要她不要這樣干涉我的人生,可是她根本聽不進去。再怎麼樣溝通,根本沒有用呀!」
--
她是個聰明的孩子,知道自己的任務是把自己的人生過好,不要成為母親填補內心缺憾的棋子。她很想切斷來自母親的情緒綑綁,甚至想過乾脆不接母親的電話,也不要回家,但就是做不到。
「妳沒辦法要求妳的母親改變的!」我告訴她。我曾被不計其數的年輕孩子——在學生或剛出社會的職場新鮮人,問到類似的問題,就是「該怎麼改變父母的想法?」。像是:
「該怎麼讓我的父母願意支持我?」
「該怎麼讓我的父母願意理解我?」
「該怎麼說服他們,尊重我的發展?」
「該怎麼讓他們明白,不要再干涉我了?」
我的回答大概都是:「如果你已經努力表達過了,那麼就只能接受父母不會改變的事實。」也就是,放下他們會改變的期待;如果他們能理解,會改變,你早就被尊重、支持與祝福了,不需要現在還痛苦掙扎著。然而,這就是身為父母的侷限,為人子女必須去理解,而不是強迫他們改變。
但是,這不代表就要永遠聽從父母的話,失去自己獨立完整的人生。
--
面對眼前這位女孩,我說:「妳應該知道,妳已經成年了,想做什麼,沒人可以阻止得了妳吧?」
她點點頭。
「那麼,妳知道妳現在卡在哪裡嗎?」
她搖搖頭。我說:「是罪惡感!自己因為違背母親、讓母親失望所產生的罪惡感,這也是母親無意識地拿來綑綁住妳,讓妳動彈不得的一條繩子,也就是妳口中所說的情緒勒索。那不是她故意的,因為她受過傷,沒人教她更好的做法。」
「但妳要知道,情緒勒索不是單方面進行就能形成,除了勒索者外,還要有人願意被勒索才行。」
會被捲進情緒勒索中的,通常都是勒索者身旁,那些心思細膩、敏感、且容易過度承擔他人情緒感受的人。所以,父母、子女、配偶或伴侶,都是遭受情緒勒索的高危險群,因為他們之間彼此在乎。
「妳也可以選擇不被勒索,就是對她所說的不聞不問,繼續做妳想做的事情——就像妳的父親那樣。但是妳做不到,因為,內心的罪惡感作祟。因為妳在意母親的感受,所以不忍心看到母親傷心、難過。也因此,妳很難真正脫離母親獨立成熟。」
--
「那麼,我該怎麼放下我內心的罪惡感呢?」
「第一步是『理解』。理解家庭互動是如何綑綁住家人彼此,讓彼此都痛苦,卻無法做自己。我想,這妳已經有某種程度的覺察了。再來,就是『看懂』,看懂這是誰該負的責任?」
「什麼意思?」她不解。
「母親的痛苦、難過、委屈與缺憾,是誰該負的責任?」
「不是我,是她自己。」我接著說:「對!沒錯。是她自己,還有妳的父親。因為,母親的傷是來自他們婚姻的挫敗,本該由他們夫妻倆自己去解決,但他們解決不了,子女就自然地來承擔了。」
「所以,再怎麼樣,也輪不到我。是嗎?」
--
我點點頭。她似乎明白了:「這些我能懂。那麼,我該怎麼面對我的母親呢?她的情緒起伏這麼大,話語又總是帶刺,動不動又說不想活了,很讓人受不了!」
「妳無法要她停止這麼做,妳只能讓妳自己在與她交談時,盡量不受影響。妳就聽她說吧!妳可以關心她的生活,同理她的擔心,同時,妳也可以明確地告訴她,妳不喜歡她這麼說,以及,妳期待她用什麼方式關心妳。當然,她不一定會有任何改變。只是,掛上電話後,你仍得繼續去做妳想做與該做的事情。」
通常,面對家人說出情緒勒索的話語,我們很難不暴怒,接著脫口而出的,通常會是很難聽的話語。如果當下情緒暴走了,那麼,就允許自己暫時可以情緒失控吧!而當罪惡感又找上門來時,靜下來問問自己:
「這是誰該負的責任?而我該負的責任又是什麼?」
時間到了,上課了,我們只能談到這裡,她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永遠記住,」我給她最後的叮嚀是:「不要複製妳父母的命運,而成了妳最不想成為的樣子。」
--
我知道,她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而且一點也不好走。
沒錯,該改變的是大人才對,但當我們無法期待他們改變時,我們是否願意為自己奮力一搏?雖然很難,也需要不斷地練習,但這卻是一個人邁向成熟、真正長大必經的路。
我請她去看一本書《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寫的是如何從不被家人支持的親情綑綁中脫身,邁向真正的獨立成熟,有案例,也有具體的策略。
這本書寫得很好,因為,是我寫的。
(本文撰寫於2019年4月30日,修改於2020年11月12日,文中案例為真實故事經充分改編)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親職教養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孤注一擲:你把自己的一切,全賭在孩子身上了嗎?
如果你把你一生的成敗,全都賭在孩子身上,風險是很高的。因為,孩子就是與你不一樣,不可能複製你的觀念或夢想,也不會完全照著你的期待走。最後,你發現自己的長期犧牲,卻什麼也沒換得,甚至落得親子衝突、關係惡劣的下場——此刻,你已一無所有。
心理助人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人家都放下了,你還背著做什麼?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photos/help-hand-offer-despair-depression-3049553/)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有個佛典故事是這樣子的。
一位和尚與小沙彌正要涉水渡河,眼見河畔一位年輕貌美、身著華服的姑娘,似乎急著過河,但躊躇不前。和尚向前對姑娘說:
「姑娘,我背妳過去吧!」
小沙彌緊跟在後,心裡卻不是滋味。憋了幾天後,再也忍不住:
「師父,您不是時常告誡,出家人不可近女色,而那天您背著年輕女子渡河,不是打臉你自己嗎?」
和尚神色自若地說:「我早就把那姑娘放下了,而你怎麼還背著她不放呢?」
--
身為心理助人工作者,我常被問道:「你如何消化別人丟出來的情緒垃圾?」。也就是說,我常常需要聽人們傾訴痛苦,當這些「負能量」堆疊上身時,該怎麼辦?
這是任何一個從事身心照顧工作的人,都需要面對的課題。過去,我也曾為此事感到困擾,甚至影響自己的日常生活還不自知!
記得初入行時,一位前輩曾這麼告訴我:「如果晚上洗澡或睡覺時,還在掛念著白天與個案晤談的情形,那麼,你得想想到底怎麼了。」前輩的提醒如醍醐灌頂,因為當時,我就是白天實習,晚上回到家還在苦思個案的問題。我以為我是認真投入,但事實上,求助者的情緒垃圾已經堆滿我心頭了。
後來,我學會在個案紀錄寫完的那一刻,就將求助者的問題擱下。直到再次打開紀錄閱覽時,才會再度拾起。這個習慣幫助我與求助者的問題之間,畫出了一道適當的界線(當然也逼著我養成當日完成紀錄的好習慣)。
--
近來,我有機會到處演講與分享,常在課餘時間接受提問與諮詢,來談者都是痛苦的人們,在幾分鐘的會談間,常會聽到許多悲慘際遇,感受到龐大的辛苦與無奈。
在回程的路上,我常會想著他們的問題;有時候,回到家裡,當時對話的情景也會不時浮上心頭,這些縈繞心頭的情緒壓力,也讓我感到頗為糾結沈重。
當我認真思索,究竟是什麼引發我的情緒反應?不難發現,一個是同理心作祟,我沾染到他人的情緒感受,有了如他人在逆境中一般的痛苦;另一個,是對於他人的困境幫不上忙的無力感。
究竟,哪個帶給我的壓力比較大?
是後者,對於他人受困時愛莫能助的無力與自責,當然,還有擔心被評價為專業不足的表現壓力。
--
前一陣子,一位中學老師趁著接送我去搭乘高鐵的路上,向我吐露了好多自己的困擾。最後,他說:「我覺得你們這種人好偉大,常要聽人吐苦水,承接他人的痛苦,該怎麼處理呢?」
我告訴他:「其實,我下車後,大概就不會再想起了。」
他很訝異,直問我怎麼辦到的。我說:「在我和你談話的當下,我全心投入在與你的互動中,但另一方面,我也清楚知道,這是你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也就是,我努力去理解你的痛苦,但不需要跟著你一起感到痛苦。」
認清是「誰的事情」,是很重要的自我覺察與提醒,可以幫助心理助人者不至於過度承擔。我繼續說:
「如果我對你的困擾感到無能為力,我仍會氣餒挫折。但是,我也清楚知道,在短暫的談話中,就只是專注傾聽,認真理解,這樣的態度本身,就能帶給對方力量了。至於解決問題的責任,還是交還給當事人,去尋求正統的資源及管道協助吧!」
「那麼,有沒有什麼時候,是你也放不下的呢?」
「當然也是有!我想,這應該是要提醒我從中學習點什麼吧!」
通常,那些放不下的,就是撞擊到自己內心世界的事情。要不是與自己的信念價值觀有所抵觸,不然就是勾動起過往的某些情緒經驗或創傷事件。總之,我們會籠統地說,裡頭有著「個人議題」存在。那麼,這就是個大好機會,得以去面對它、思索它、整理它,並積極處理它。
有時候,助人者也得搖身一變,成為求助者,去尋求同儕或前輩的專業督導,接受心理諮商,或參加進修學習等。把自己的生命議題整理好,才有能力繼續幫助別人。
--
總歸而言,在助人過程中,面對他人丟出的情緒垃圾時,我會有以下幾點因應之道:
(一)勤寫紀錄:撰寫紀錄除了幫助記憶外,也在促進反思與統整。關於求助者的問題,就在寫紀錄的當下好好想明白,合上紀錄後,過自己的生活去。
(二)劃清界線:清楚認知到什麼是「自己的事」和「他人的事」(還有「老天的事」),別人傾訴的痛苦是別人的事,也要將承擔痛苦及解決問題的責任交還給對方。
(三)認知理解:稍微減少感同身受的成分,也就是少一點情緒沾染,而多一些心智推理,做到試圖理解對方的情感、動機及內在世界,但能不過度與對方一同身陷痛苦的情緒感受中(註)。其實,試圖理解與表達關懷的過程本身,就具有療癒的力量。
(四)尋求協助:難免有些情境會反覆引動自己特定的情緒感受,把它當做一個學習的機會,找專業領域的同儕或前輩談談,或者在心理諮商或進修課程中尋求突破。
--
其實,每一次的痛苦來襲,都是一個學習的機會,當你學會了,你就成長了;當你成長到某個高度時,問題再也不是問題,你就會放下了。
就像,小沙彌悶在心中好久的疑惑,在開口討教師父的那一刻,獲得了解答。他領悟了,想通了,懂得了,於是,就會放下了!
--
註:註:Paul Bloom整理學者的研究,在《失控的同理心:道德判斷的偏誤與理性思考的價值》一書中將同理心粗分為「情緒同理心」與「認知同理心」。前者指的是感同身受對方的處境,能擁有對方的情緒感受,接近「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意思;後者則是試圖理解他人的情緒感受以及背後的來源與動機等心智運過程,是一種理性推理。Paul Bloom認為,過多的情緒同理心,將使得道德判斷失準,而難以為行善做出正確的抉擇。
(本文撰寫於2019年3月27日,修改於2020年8月20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人類心理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用指責表達關愛,其實是無力消化自己的焦慮
你我的身旁,不乏這樣的人——管東管西、碎碎念,似乎看什麼都不順眼,沒事就愛叨念個幾句,口氣還不是很好。你嫌他煩,他會說:「我是在關心你!」聽到這一句,你似乎也沒有反駁的理由,更沒立場要他閉上嘴,別管太多。
學習輔導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最好的學習策略:教會別人,你會變得更強!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我常去學校裡帶假日的工作坊,各種主題都有。課間休息時間,常見到一些學生把教科書拿出來研讀與複習。
有一回,我看見一個孩子的周遭圍著幾個同學,後頭還排了幾位同學拿著書本在等待。原來,那孩子的成績優異,同學們正把握時間向他請益。我過去湊熱鬧,同學們指著他說:「他是學霸呀!」
我很好奇,找了機會私下問他,成績優異的秘訣是什麼?
他說:「你不是看到了嗎?」
我不解。他笑著說:「就是教會同學嘛!」
我們不難理解「教學相長」這個道理,但要能夠達到教會同學的境界,顯然自己也需要花費心思在課業上。而他是如何做到的?
「我其實也沒把握,但教同學時,如果我沒辦法講得很清楚,我就會再回去鑽研。所以,是教同學功課,幫助我學得更好的。」
「而且,對同學每講一次,就會加深印象,特別是那些複雜的概念。所以,我不太需要額外花太多時間複習。」
真有這樣的學生存在,我的下巴就快掉下來了!
--
回想國小的時候,這樣的場景也曾出現在我身上。當時,我的課業成績還算不錯,也曾有同學拜託我教他功課。出於熱心,我利用下課時間幫同學複習功課,也會出考題給同學作答,再幫同學批改。
為了出考題,我開始認真研究測驗卷上的題目是怎麼出的,試著從命題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評量學生。這過程收穫最大的,當然是我自己——難怪後來會從事教職。
因此,如果你問我,最好的學習策略是什麼?我會說:「去把別人教會!」。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把自己學到的知識或概念,講解一次給別人聽。這麼做有幾個好處:
第一,當你講過後,連帶著自己也複習了一次,印象更深刻了。
第二,當你要用語言呈現腦袋裡的知識學問時,需要經過再次整理與轉化等高層次的認知歷程;而當你能清楚且完整地講述,表示你對欲傳達的概念有足夠的掌握。因此,教導本身就有助於對知識理解得更清晰。
第三、藉由對方的回饋,你會知道自己還有哪些概念是模糊清晰的,哪些地方仍存在著盲點;於是,你有機會回頭去複習與探究,補強不足之處。
--
大人若想幫助孩子學習得更為精熟,或許可以多加利用「教導別人」這項學習策略。在現今的學校裡,早有不少教師透過分組教學,運用同儕間的互助合作,幫助彼此學習更好。那麼,在家裡,家長可以怎麼做呢?
一直以來,我並不贊成家長對孩子的讀書學習有過多的干涉,例如:幫孩子安排讀書進度、幫孩子檢查作業、考前逐題地幫孩子複習等。我認為,應該讓孩子自己學會如何做時間安排、自我測驗與考前準備,遇到疑難時,孩子也需要主動尋求協助,而不是由家長直接告知答案。如此,孩子才學得會自己對自己的學習負責。
不過,有一件事,你倒可以嘗試看看。考試前,在孩子研讀課業一個段落後,邀請孩子講述一遍給你聽——由孩子扮演教學者,父母則是學習者,孩子分享學到的知識給父母聽。當這麼做時,請家長務必把握幾個原則:
(一)表現好奇與尊重:孩子是知識的分享者,家長則是學習者。家長必須帶著好奇與尊重,放下身段,聆聽孩子分享知識。請不要讓孩子覺得這是在考試,切勿站在一個評審的角度,打量孩子是否講得好,也不需要把這過程搞得像演講比賽,讓孩子充滿壓力。
(二)勿任意中斷孩子的講述過程:請允許孩子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呈現他的教學,同時,務必全程聽完孩子的講述後,再做回應。即使孩子某些概念傳達得含糊不清,或者有錯誤扭曲之處,都先不要打斷孩子。待孩子講完,告一個段落時,再回頭提出疑問,或給予回饋。
(三)透過「提問」幫助孩子釐清觀念:當發現孩子某些概念不清楚或有誤,不用急著指出做糾正,而是透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自己發現問題,或把模糊的觀念釐清;如果孩子一時回答不出來,卡住了,則鼓勵孩子回到書本裡去找答案,或者主動尋求協助資源。
--
分享本身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分享知識則會讓人充滿成就感。為了分享知識,孩子會更努力把不清楚的搞懂,把沒學好的學好,並且思考如何表達。當然,額外的收穫就是更受同儕歡迎。
現在,我不再需要為了考試而讀書。然而,因為在實務工作上需要回應讀者、聽眾及求助者的各種問題,迫使我必須不間斷地閱讀與學習;為了向大眾清楚傳達某些重要但複雜的概念,我得不斷釐清與整理相關概念之間的關連,加深對這些概念的理解與體悟。
逐漸地,我對某些議題的掌握能力也提升了——我正在快速成長中!
是的「教會別人」,真的是幫助自己快速精進的最佳途徑。
(本文撰寫於2019年3月13日)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著作: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人類心理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在覺察中反思,情緒總在提醒我們一些事情
覺察與反思,是為了中斷那些慣性的行為模式,當下一次面對類似情境時,用更有效的方式應對。但在這之前,還有一項重要的功夫,便是「允許」——允許自己可以情緒失控,允許自己可以無能為力,或者,允許自己就是搞砸了。
生涯規劃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選填志願,親子意見分歧大?就用嚴謹的提案說服彼此吧!
(圖片來源:https://stocksnap.io/photo/L3ZPLHC2VD)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對於未來的發展方向,一直是許多孩子與父母之間衝突的來源。原因無他,孩子想要的,和父母期待的,往往南轅北轍。尤其在升高中或升大學階段,志願選填的當下,雙方的分歧就會浮出檯面。
在生涯發展的抉擇點,究竟選擇什麼學校科系好?
我曾聽過許多孩子抱怨:「父母不懂我」、「父母不願意支持我」、「父母很難溝通」;我也曾聽過不少家長質疑:「孩子懂什麼?」、「孩子想清楚了嗎?」、「孩子能夠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嗎?」、「孩子總是無法體會大人的苦心!」
這道親子難題,究竟可以怎麼解?
話說在前頭,不論是大人或孩子,如果你願意理性思考與溝通,再繼續往下看;若總是情感用事或固執己見,這篇文章對你的幫助不大。
--
前些日子,在臉書上看到教育界人稱「仙女老師」的余懷瑾老師分享,在她今年任教班級的班親會中,設計了一系列親子互動的活動。其中,她告訴家長:「你何須說服孩子該念什麼學校,讓孩子說服你他想念什麼學校」(註)。
這令我印象深刻!從孩子的角度,當你想向父母爭取升學選擇的決定權時,你拿什麼說服你的父母?大部分的孩子會說:「我就是喜歡這個,不喜歡那個嘛!」這樣的回答太籠統,很難叫人接受。
做家長的,不妨邀請孩子「試著說服大人」。不需要立刻做到,而是讓孩子準備一段時間,再找個良辰吉時,聽取孩子的簡報。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很好的學習——孩子需要去蒐集資料、彙整資料、分析資料,並且有系統地呈現與表達,試著站在「對方在意」的觀點上,陳述理念。
這過程中,孩子需要廣泛蒐集各種資料,關於某校系領域的客觀條件,像是系所特色、師資、資源、就業展望、產業趨勢、校友動向……等;以及關於自己的主觀條件,像是分析自己的能力、興趣、價值觀及人格特質等。最後,還需要論述為什麼將自己放到某個領域中發展,能夠有最大的成功可能性。
現在坊間有相當多的資源,幫助孩子認識各科系領域與各行各業,包括網路或實體的媒介——還是很難嗎?走一趟學校輔導室,包你資訊滿載。
只要大人願意給與孩子表達的空間,當孩子為了捍衛自己人生的主導權,總會願意投入心思去鑽研一番,一旦了解得越多,就越清楚自己究竟適不適合某領域,或者,現況是否符合自己當初所想。如果連自己都無法說服自己,又如何能說服家長?
或許,這便是仙女老師提出這個活動的用意——與其花費口舌說服孩子,不如讓孩子為自己的生涯發展做出提案,更有現實感地看待升學選擇。當然,這麼一來,對孩子的未來憂心忡忡的家長,也會更願意先靜心下來,聽聽孩子怎麼說。
--
不過,我想更進一步向家長提議,同樣地,你也需要和孩子做一樣的事——向孩子提案。如果你反對孩子屬意的校系,那麼,你的建議是什麼?你覺得什麼適合孩子?你又會如何說服孩子?
如果只是一句:「念那個科系沒前途,念這個科系對你未來比較好!」過於籠統的陳述,也是無法叫人心服口服的。所以,對孩子拿出具體證據吧!
這過程,你得蒐集關於某領域的客觀資料,綜合分析該領域的當今特色及未來展望;同時,你也得根據你對孩子的理解,分析他的能力屬性、興趣、人格特質等面向,並將資料做綜合性的比對。最後,將這些分析結果,有條理地呈現給孩子看到。
這麼做,往往最受震撼的是家長自己。因為,我們時常活在過去的回憶,或者一些刻板印象中。二十年前紅極一時的就業領域,二十年後的今日也許已是夕陽產業;那些表面看似光鮮亮麗的職業,仔細探究則有不為人知的辛酸。當我們沒有廣泛地去蒐集各種資料前,對於某個就業領域的認識,往往是相當侷限的——可能來自於某些特殊案例、過時的訊息、未竟的遺憾、片面的新聞報導,或者,某些重要他人的意見。
很可惜,許多人寧可人云亦云、道聽塗說一輩子,也不願意找資料、做查證,更新資訊。
--
換句話說,家長若想參與孩子的生涯決定,那麼,除了孩子需要用功外,家長也是要做功課的。你不願意做功課,又想要下指導棋,這說不過去。而孩子其實很渴望父母的理解,那麼,就給孩子一個充分表達自己與說服大人的機會吧!
家長有著比孩子更多的人生經驗與智慧,可以在孩子生涯抉擇的關頭,適時地指引孩子。但若你不願意聽孩子怎麼說,給孩子表達意見的空間,那麼,孩子也會遮住他們的耳朵,再好的人生智慧都白費了。
這樣的互動,是站在理性溝通與雙向互動的基礎上,就事論事而不是情感用事。
問題是,當雙方都充分做了功課,也都提出了立論有據的提案,但卻誰也無法說服誰,該怎麼辦?站在親職教育的立場,我會告訴各位家長:「尊重孩子的意願吧!」因為,當孩子都做到這種程度了,你也該放心,孩子擁有足夠的理性,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就信任孩子有這份能耐,去面對他生涯的挑戰吧!
(本文撰寫於2019年2月26日)
--
註:關於這個活動的更多訊息,請見余懷瑾老師的臉書貼文(https://reurl.cc/dDALk)。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著作: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心理助人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孩子,為什麼你不願意主動求助?
(圖片來源:https://stocksnap.io/photo/9BM9SNGIA0)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夜深了,正要就寢前,我的臉書粉絲專頁上出現一則訊息,點開來看:
「老師,可以和你聊一下嗎?」
網路的另一頭,是一位高中生。他說他情緒低落已久,常瀕臨失控邊緣,嚴重時甚至想拿刀子割自己的手。這一年來,他對很多事情都意興闌珊,課業成績嚴重落後,也不太喜歡與同儕互動。他很討厭這樣的自己,但卻沒辦法讓自己振作起來。
「還有誰知道你的狀況呢?」我問。
「沒有,但我的同學可能有發現……」
「你肯定很痛苦吧!」我先做些同理。我通常不會在網路上與求助者深入討論個人的困擾,這樣的場域不適合,也不符合專業倫理,我能做的通常是連結與轉介資源。我說:「我希望你可以去找身邊的大人談談,你需要被幫忙。」
「我不知道能夠找誰?」他告訴我,這世界上沒有人能夠理解他。
我想到,他是個學生,於是我說:「你可以去找學校的輔導老師幫忙,他們會很樂意和你討論你的問題的。」我不忘補上一句:「我過去也是學校的輔導老師,我也幫助過很多像你一樣困擾的同學。」
接下來,我看到的一串文字是:「不可能,我再也不要踏進輔導室了!」
我很不解。原來,國中時,他也曾經因為情緒不穩,在同學的陪同下,主動到輔導室求助,結果輔導老師聯絡家長,讓他被家長痛罵,從此認定輔導室根本幫不上忙,還會令他受到傷害。我想,這其中,一定有什麼誤會——我不清楚當時的情境脈絡是什麼,更無法做評斷。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目前他無法信任想幫助他的師長,更不可能主動前往求助。
--
主動求助的後果是:「說出來會被罵」
其實,有很多孩子遇到難解的困境時,通常選擇默默承受,而不對外求助,直到問題愈發嚴重,而不得不說,或被師長發現,才有機會獲得幫忙,但往往已處在危機狀態。
此刻,身為師長,常常會問困擾中的孩子:「為什麼不早點說?」,或者「為什麼不主動求助?」
只是,這個問題,或許該由大人自己去回答——是什麼讓孩子不願意主動求助?
想一想,當孩子年幼時,遇到任何問題,都會立刻呼喊爸爸、媽媽,「主動求助」時刻上演在生活中。曾幾何時,當孩子進入學校求學後,特別是到了青少年期,有問題卻盡可能不要向大人說。
這之間的巨大轉變,問題在哪裡?
在心理諮商或會談裡,通常需要評估個案的支持系統。我常會問個案:「你的困擾還有誰知道?」「有誰是你可以討論的對象?」
青少年孩子常常告訴我:「沒有。」他們不能向父母說,不能告訴學校老師,而同學又幫不上忙。我進一步追問:
「為什麼不能說?」
「因為一定會被罵!」
「你怎麼知道說了就會被罵?」
「因為以前就曾經被罵過了!」
--
遇到困難不能說,因為不想被視為麻煩人物
原來,許多孩子都曾經在求助的過程中,被否定、被指責過。如果主動求助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那麼,他們寧可憋在心底不說,自己默默承受就好。
回想一下,你一定曾經在孩童時期遇到感冒、身體不舒服,父母一方面焦急地要帶你去就醫,另一方面數落著你:「不懂得照顧自己」「這麼大了還要父母操心」「就是會添麻煩而已」。
當你最脆弱時,渴望的是大人的溫暖關懷,但卻得到的是批評指責。也許大人沒有惡意,但就是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回應,日積月累,讓孩子知道:「當我遭遇困難時,會被大人責怪!」
為了不被視為麻煩人物,遇到困難也不能說。於是,孩子學到了,遭遇困境時,能忍則忍,能不說就不說。非得求助時,也絕不告訴大人,而是轉向同儕透露心聲,或者在網路上尋找解方,不正確的資訊卻可能讓問題越演越烈,直至一發不可收拾,而父母往往是最後一個才知道。
簡單而言,他們無法信得過大人——人吃過一次虧,就不會再上當了。如果孩子預期自己未受協助前,會先受到傷害,又怎麼願意主動尋求協助呢?
--
把孩子的痛苦認真當做一回事
問題是,大人在提供孩子協助時,若未經覺察,正不自覺地把孩子推開,讓孩子無法信任大人。因此,大人要能時時自我提醒,在協助孩子的過程中,避免數落、指責與批評孩子,例如:
「這麼大了,這點事情也做不好!」
「你呀!老是要我操心,總是找麻煩!」
「你怎麼這麼不小心,難道你不知道這樣做會出事情嗎?」
「唉!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這一點小事也要大驚小怪,也未免太小題大作了吧!」
孩子一直在觀察著大人,若大人在提供協助的同時,又流露出諸如此類「你很麻煩」「你很糟」的訊息,孩子下次便會選擇緘默不語。更不用說大人沒有把孩子的痛苦當做一回事,反而認定孩子是在偷懶、逃避或無病呻吟。
後果是,孩子連帶著也無法信任其他能夠適時幫上忙的師長;因為,天下的烏鴉一般黑。即使痛苦到了極限,也可能拒絕專業人員的介入,而錯失了時效。
--
謝謝你願意把問題告訴我
我們都知道,主動求助是解決問題的途徑之一,因此,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勇於求助。問題是,怎麼做?不能只是高舉著「勇敢尋求幫助吧!」的口號與標語而已,而是,大人要把孩子的每一次求助行為,都慎重地當做一回事去看待。
不是要你對孩子的問題顯得過度焦慮,也不是要你非得代替孩子解決問題,但至少要讓他知道,你相當重視他當下的感受。我認為,有些話語是在孩子提出協助要求的當下,適合對孩子說的:
「謝謝你願意把問題告訴我!」
「謝謝你願意幫自己這個忙,主動尋求協助。」
「我看到你把自己的困境說出來,很不容易,也很有勇氣!」
「當你願意向我求助時,我感受到被信任。」
「尋求協助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這是相當值得肯定的!」
「是什麼讓你願意把問題告訴我呢?」
在與青少年孩子進行心理工作時,我遇到的盡是無法信任周遭大人的孩子。他們也在打量著我是否值得信任——他們也很擔心被我傷害。所以,我必須設法讓他們感到放心,提升對我的信任,才有繼續工作的可能。如果他們沒有得到足夠的理解與安全感,下一回便不會再來了——這是我們最不願意看見的。
請記得,對某些人來說,求助的路真的不好走。從有求助的念頭到真正做出求助行為,這過程既漫長又崎嶇。特別是身心資源有限的兒童或青少年,大人的回應正是孩子是否願意主動求助的關鍵。
(本文撰寫於2019年2月18日,修改於2020年11月17日,文中案例為真實故事經充分改編)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email protected]
FB粉絲專頁: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TG頻道:陳志恆諮商心理師(https://t.me/ALguidance)
--
★著作: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親子天下出版,2020)
《從知道到做到:關於那些想做卻又做不到的小事》(謳馨出版,2020)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
《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
《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