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覺察

為什麼你我身邊的i人變得越來越多?

「i人」從一個心理學的術語,變成一個大眾的潮語,甚至是一種身份標籤。於是,你會發現,身邊的i人朋友似乎變多了,而你也越來越i了。但,這世界上的i人真有這麼嗎?

壓抑情緒不行嗎?關鍵是……

壓抑並非壞事,是一種短期的保護機制,幫助我們在特定情境下保持冷靜。但在壓抑之後,安全無虞時,還是得回頭安頓情緒。壓抑的背面不是爆發,而是允許與釋放。深呼吸幾次後,去感受那份感覺,讓情緒在身體裡充分流動,這才是健康應對情緒的方式。

提升孩子的專注力,不是靠吼叫,而是靠方法

在腦科學與兒童心理發展的研究,日益成熟的今天,我們已經知道一件事:專注力不是天生的,更不是靠「坐好不動」就能練成的,而是可以被設計、被培養、被鍛鍊的能力。這篇文章將從相關研究出發,整合科學證據與真實家庭案例,帶你了解,如何用對方法,而不是大發雷霆,幫助孩子從分心走向專注。

為什麼連結自己的內在,這麼困難?

與自己的內在連結,不是用力去思考、去搜尋、去分析;而是,安靜地陪伴著自己,允許情緒感受發生。然而,這一點都不容易。在情緒來臨時,我們往往忘記要與自己連結,只顧著去找尋讓人情緒惡劣的戰犯。

總是對父母的話語過度反應?其實,你只是渴望被信任

一個對自己缺乏信心,自我價值感不足的人,會不斷在他人面前尋求認同,也會過度在意他人的觀感。而常錯把他人的某些回應,解讀為對自己的失望或不認同。事實上,別人並沒有這個意思。

面對悔恨,你需要的是更多理解

回溯是為了促進「理解」。當我們能站在不一樣的角度,用更全貌的眼光,來看待曾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時,通常會發展出不一樣的觀點。像是,發現當初的自己,是多麼無能為力;也發現身旁的人,當時有著不得已的苦衷。

那些你不想要的,終究需要去面對並接納

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長期得不到大人的接納,他也會自動地把那個不討喜的部分,給封印起來。有的孩子會表現乖巧,透過這種方式討好大人。長久下來,他將很會察言觀色,同時,對人服從卻缺乏主見,終其一生活在別人的眼光中。

能有多自律,才有多自由

管多一點、還是管少一點?一直都是青少年家長最煩惱的事情。該如何拿捏分寸,沒有絕對的標準,需視每個孩子的個別狀況而定;同時,也牽涉到家庭文化,以及父母本身的教養觀與價值觀。事實上,什麼都不管,對於青少年並非是最好的。真正的自由,不只要建立在不影響別人的前提上,更積極的是要能管理好自身的任務,並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最新文章

Google search engine

熱門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