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我們會給孩子更多自己做決定的空間,也就是更多的自由。而到了孩子青少年階段,孩子「獨立自主」的需求大為提高,會不斷用激烈的手段,向父母爭取自己想要的一切,並希望父母「最好什麼都別管」。
身為青少年家長,確實需要意識到孩子已經長大,得下放更多權力給孩子;多些信任、減少干涉。然而,在這同時,你也會擔心,若完全放手,孩子真的能夠自我管理嗎?
所以,管還是不管?管多一點、還是管少一點?一直都是青少年家長最煩惱的事情。該如何拿捏分寸,沒有絕對的標準,需視每個孩子的個別狀況而定;同時,也牽涉到家庭文化,以及父母本身的教養觀與價值觀。
尚瑞君老師的《剛剛好的自由:自律才能享受自由,讓孩子成為負責任的大人》,正提供了青少年家長思考「保護」與「放手」之間如何拿捏的訣竅。
事實上,什麼都不管,對於青少年並非是最好的。真正的自由,不只要建立在不影響別人的前提上,更積極的是要能管理好自身的任務,並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因此,我們需要給孩子自由,同時,更要培養孩子自律。
這幾年,最常遇到家長諮詢的問題,不外乎孩子手機及網路使用過度。不少家長抱怨,國中生自從有了自己的手機後,每天沉浸在網路世界中;父母不論如何勸說都沒有用,甚至常為此爆發親子衝突。
每次孩子都會勃然大怒,父母又害怕孩子生氣,不知道怎麼做才行?
我常想,為什麼現代家長會在孩子尚未建立一定程度的數位工具自律能力之前,就提供孩子自行保管使用的行動載具,甚至讓孩子「無限暢飲」呢?
顯然,我們對於兒童及青少年大腦發展的理解還不夠。我們天真地以為,孩子上了國中,就會自動擁有數位工具的自律能力。事實上,這常是失控的開始。
一旦孩子嘗到上網自由的滋味,又把上網當作滿足心理需求的重要途徑時;你要收回他手機,或者要和孩子重新訂定規範,就會有一定的難度。
所以有許多家長,最後在無力之下,乾脆放棄管教。
在本書中,你會看到瑞君老師的孩子都很晚才擁有自己的手機。孩子並非不會抱怨或爭取,但她懂得和孩子協商使用規範、討論擁有手機的必要性,同時也有一定的堅持。
那麼,孩子大發雷霆怎麼辦?
青少年的脾氣多半不太好,陰晴不定外,爆點還相當低。這與他們大腦正處在高度混亂狀態有關,孩子不是故意的,我們需要允許孩子生氣,但也引導孩子「表達情緒」,而非只是「表現情緒」。
怎麼做呢?書中有許多經驗分享,值得我們學習。
然而,最困難的,往往是孩子情緒爆炸時,大人也跟著爆炸了。當你在情緒高漲下,根本無法和孩子好好對話,只會想著如何讓孩子聽話。
所以,瑞君老師也提醒,別當情緒過勞的家長。如果你有覺察,你會發現,真正讓你不滿的,常常不是孩子的惡行惡狀;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你早已累積許多委屈、憤怒、難過與自責。這些都會影響你的身心狀態與情緒波動,進而讓你無法與青少年好好互動相處。即使你想當個盡責的父母,你也不該為孩子燃燒殆盡。
我也常提醒青少年家長,當孩子漸漸把我們推開時,意味著孩子需要去闖天下,而我們也該把更多心力放在自己的身上。多多照顧自己的健康,發展自己的喜好,完成自己的夢想,而非目光總是盯著孩子,過度入戲只會讓你精疲力竭。
自由是建立在足夠的自律與自我負責的基礎上,《剛剛好的自由》教你如何從陪養孩子自律著手,進而讓孩子擁有自己做決定的機會,並適度承擔責任。這些都是孩子在邁向獨立成熟的成人時,必要的學習。
(本文為《剛剛好的自由:自律才能享受自由,讓孩子成為負責任的大人》(時報出版,2024)一書推薦序)